各地春节的待人接物的礼仪

0 2024-08-09 11:30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春节待人接客的礼仪有哪些

春节到了,出门作客、在家待客自然是免不了的,待人接物有什么讲究?今天,我们特地摘编了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金正昆教授的讲稿,看看他是如何过年的。

★拜年,一定要有约在先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件事,走亲访友实际上是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一个很常规的手段。但是你一定要注意,走亲访友有两个细节必须注意,第一,不要因为自己拜访别人,而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

比如现代人要有现代文明,登门拜访亲朋好友时一定要有约在先,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不要想去就去充当不速之客。 作为拜访者来讲,年节礼仪还要讲究整洁自我。

一般来讲,这个修饰有三个要点需要注意:第一,要修饰自己的服饰,至少要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要太不修边幅;第二,你要注意什么呢?这是一个比较低层次的要求,要注意修饰仪表。比如男性最好要理发、要刮胡子。

女同志来讲一般也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个发型;第三,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节,就是要注意鞋袜的卫生,这是细节,教养体现于细节。 ★送礼,要便携加喜庆 还有一个,作客的时候比较注意的就是礼品的选择。

你走亲访友有时候要带点礼物,那你送什么礼物很有讲究,这个礼物选得好不好,实际上不仅表示对别人的重视与否,而且还涉及人际关系的冷暖亲疏。 年节的礼物重在传递爱心和情感,对亲戚、对朋友、对长辈要有爱心,我跟很多年轻的同志讲,你去给爷爷奶奶买礼物,不在这个礼物多贵重,关键是买了,是带了。

逢年过节,到别人家里作客,送什么礼品比较好呢?一般强调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最重要的就是便携性。

因为一般情况下,过年过节你去串门可能一下串好几家,你想想你要拿的东西太多,一方面携带麻烦,有时候还会产生歧义。你就干脆体积、面积小一点,这样的话就不至于出现被人家误会的意思,你到我家作客,拿的东西不是给我的,你是气我还是干吗? 第二个特点,喜庆性。

逢年过节你去给过分的礼金,有的时候也会污染视觉,影响双方的关系,亲朋好友之间倒不是不可以,外人之间还是要提倡礼轻情意重。一般情况下,我们过年过节提倡送鲜花,送这种有良好文化素养的、文化品位的、文化寓意的礼品。

第三,逢年过节赠送的礼品,一般来讲亲朋好友之外不送食品。吃得了吗?吃不了,给别人吗?不合适,放那怎么办?浪费,还是提倡送那种有文化品位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待客,排座次对门居中为上 接待客人,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点。第一个点叫有所分工。

你家里的人,你要有所分工,一般的情况下是这样的分工,这是中国传统民俗,女主人是陪同客人,男主人是迎来送往;第二,准备好足量的接待物品;第三,对待客人要注意前后顺序、位置、座次的排列问题,一个客人没有问题,客人一多就很麻烦。 一般我们过年过节招待客人,排序的标准位置是什么呢?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列,比如你家里来了亲戚,妈妈家的亲戚来了,舅舅、姨,爸爸家的亲戚也来了,叔叔、伯伯,这个座位怎么排?痛苦来自比较之中,实际上这个位置就是先来后到,按照先来后到去排序,还有第二个办法,不排序。

家里来了客人的话,吃饭也好,排座次也好,会客也好,这个上座有什么讲究吗?一般来讲,记住四句话,不管是吃饭不管是会客,不管是走路不管是陪同引导客人,一般都没有问题。第一句话,面门为上。

家里会客室,要会摆放的话,让客人坐的或者让重要人物坐的位置,是面对房间正门的位置,面门为上;第二句话,居中为上。家里吃饭一般没有必要排位置,但是爷爷奶奶长辈是放在中间的,尊重长辈这是一种教养,居中为上;第三句话,前排为上。

走路也好,陪着客人走也好,一般的原则前面的那个位置高,只有在客人不认路的时候你在前面带路,前排为上;最后一句话,以远为上。离房门越远位置越高,比如说圆桌,主人是面对着门的,离门最近的那个人是末座,离门越远位置越高,离门越近位置越低。

★聊天,报喜不报忧 一般情况下,节庆的时候人们聊天最佳是什么呢?节庆时聊天最重要的是三个话题,第一,是近况的简介,一般情况下是报喜不报忧的;第二,关注时效性问题,就是此时此刻最热闹的问题,比如到哪儿玩去啊,有什么安排呀,现在国内外发生了什么重大的新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谈轻松愉快的问题。一般来讲聊天谈什么轻松愉快的问题呢?电影、电视,演什么电视了,名胜风光,烹饪小吃。

过年聊天的话题不要太沉重。不要犯忌讳,忌讳是什么呢?过年过节容易犯的忌讳大概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忌讳是什么呢?就是谈悲哀事、伤心事,你的不幸的事情拿来与人家分享,你有点不讲职业道德,你影响氛围,你破坏人家情绪;第二是什么呢?不要去质疑对方,什么叫不要质疑对方?就是不要随便去跟别人抬杠,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杠头比较可恶,不是原则问题,大家在那儿聊天你干吗那么沉重;第三是不要随便对交往对象谈论的问题进行是非判断,不仅不要质疑,而且不要随便纠正人家,大是大非,党纪国法,国格人格,旗帜鲜明,小事小非,你要明白,人站的。

2.全国各地的春节礼仪

全国各地春节礼仪大不相同,尤其是农村,十里不同俗。我说说山东济南市济阳县农村过春节的礼仪:

大年三十是算是正式进入春节:(1)早上起床要炒几个菜,平时早上是不炒菜的,但也不复杂。(2)午餐是大锅汤加馒头,大锅汤主要是白菜+豆腐+粉条+肉,白菜是北方冬季的主要菜种,豆腐取都福的音。(3)晚餐是水饺。晚餐前要接已过世的老人回家过年,一般由一家之主拿着香案到路口请过世的老人回家,请回后要在门品放高梁杆,好象是防止老人再走,然后吃水饺。接下来要包年初一早上的水饺,这顿水饺一般只用猪肉做馅,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看春晚,包完了水饺不能说包完,因为完不吉利,要说包满,图个好彩头。(4)夜里十二点后摆上各种供品放鞭炮,共庆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的初一早上要早早的起床,吃水饺后挨家挨户拜年,说过年好,问起得早,开门见喜类的过年话。拜年回来后一家人继续包水饺,中午吃水饺。下午自由活动。晚上要喝茶汤。就是加菜的粥,然后一家之主要送过世的老人回阴间。

3.待人接物的礼仪有哪些

(一)做客 l_进入室内之前应敲门。

未请人,不可闯入;未请坐,不可坐下;雨伞等物,应留于室外或主人指定处。 2.主人有事,应速退去。

3.未见主人,可留便条。 4.旧客去时,新客应起立相送。

5.访问时间要选择在主人方便的时候。6.室中珍贵之物,未经主人允许,勿要拿起摆弄。

7.坐应讲究姿势,注意适当和自然,如坐得笔挺,不敢动弹,未免拘束,主人也尴尬;坐没坐相、翘腿乱抖,就放肆了,主人会难堪。 8.作客不可始终不作声。

9.不要时常看手表,或做出心烦意乱的样子。 lO.初访,不宜久坐。

n.探望病人,应注意安静,要尊重医护人员的意见。 12.亲友,同事、同学、老师生病,应去探望,但不宜久谈。

13.平时不相识者,不可贸然造访。 14.说了告辞,应立即起身。

(二)来客 1.有人敲门,应回答“请进”或到门口相迎。 2.客人进来,应起立热情迎接。

如果家中不够干净整齐,显得凌乱,要做些必要的整理,并向客人致歉。 3.敬茶须用双手端送,放在客人右边。

如果是夏天酷热,要递扇子,或开电扇。 4.吃饭时来客,要热情邀请客人一同进餐。

客人吃过饭后,要送上热毛巾,并另换热茶。

4.中国各地春节礼仪

各地各民族春节习俗2009-04-2616:42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七.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八.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九.壮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

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一.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

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十二.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三.高山族:“围炉”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

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

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十四.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

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十五.白族:“放高升”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

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

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十七.侗族:芦笙会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

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

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

5.待人接物的礼仪是什么啊

1、有人敲门,应回答“请进”或到门口相迎。

2、客人进来,应起立热情迎接。如果家中不够干净整齐,显得凌乱,要做些必要的整理,并向客人致歉。

3、敬茶须用双手端送,放在客人右边。如果是夏天酷热,要递扇子,或开电扇。

4、吃饭时来客,要热情邀请客人一同进餐。客人吃过饭后,要送上热毛巾,并另换热茶。

5、接受客人介绍对方时,姓名职务必须逐字清楚;须先将年轻者向年老者介绍。

6、客人来时,如自己恰巧有事不能相陪,要先打招呼,致以歉意,并安排家属陪着,然后再去干自己的事。

7、客人坚持要回去,不要勉强挽留。

8、送客应到大门外,走在长者后面。

9、分手告别时,应招呼“再见”或“慢走”。

6.中国的待人接物风俗习惯

一. 春节 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三.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四.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六.六月初六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七.七 夕节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八. 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九.重 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十.腊 八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十一.冬至节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还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习俗,但是腾讯网字数有限,不能发太多了。

7.春节礼仪童谣,如乘车、购物、待人接物、尊老爱幼

乘车时候:先给领导、长辈、女士开门。

然后轻轻的关车门。当然你还可以帮领导遮下车门框、、、、有领导的时候先看领导座什么位置?一般领导喜欢坐在司机后面的位置,因为安全。

购物吗?这就很笼统了,结合自己的实力、结合你要办的事买和买什么东西送什么人,这都要考虑的。待人接物主要是不要情愿承诺对方,既然答应对方,就要做到,做不到也要告诉对方。

别人请吃饭,不要迟到,不要自己把自己灌醉!酒桌上分的清楚主人、客人!领导和长辈在,以他们为主!自己少说话,多听!特别是酒别喝多,适当的帮他们代酒,如果不要代,不要勉强,免得他们以为自己酒量不行!上楼梯时候有女士的自己在前。免得女士走光让你看到。

礼仪上很多,平时多注意。多观察。

8.春节的礼仪是什么

1、置天地桌

中国民间信俗。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

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禄福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

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中国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2、祀先祖

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3、烧炮

即烧爆竹,简称烧炮,是岭南历史悠久的民间风俗之一,在岭南地区一直沿袭,场景热闹非凡。是当地祭祝祈年,期望新年丰调雨顺的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烧炮声除旧迎新。

烧炮的仪式内容丰富,爆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4、年夜饭

是春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寓意。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长久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5、接神

接神,传统民俗信仰之一。多在除夕之日,也有在元旦或迟至正月十五者。接灶,表示灶神自天上返回。此日,中国民间将新的灶神像安置于灶的神龛上,并敬以酒果点心。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界,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接神

百度百科-烧炮

9.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

来了一个好朋友:

应该热情地打招呼,开一些玩笑,说一些悄悄话并拿一些这个年龄段喜欢吃的零食;

来了一位长者:

先敬上一杯茶,要亲自倒水,再问候一些适当的话,如果人家没有坐下,你千万不可坐下,如果人家坐下了,你必须争取人家的同意再坐下,人家问你什么要照实回答;

来了一个陌生人: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一是为了防止他的所做所为,二是为了不得罪人家;接着,要询问他想要来一些什么,语言不要罗嗦,言简意赅。

以上不管是谁,都要有一个称呼:同学/同志/爷爷/奶奶/……

对初来访客须先问好,请至客厅上茶后,了解访客的来意。

添茶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宾主尽欢。

穿著整齐端庄。

语气温和,谈吐幽默。

亲切微笑。

举止安详。

态度要亲切、随和、友爱、招呼,不令访客有拘束不安之感。

应慈悲、热情、主动、耐烦接待招呼客人。

记住访客的姓名、特性、嗜好,真心为他服务。

赞美鼓励,让来访者宾至如归。

能与客人谈说佛法,使他们认识佛教,让他们感受到法喜,获得法益。

谈话内容应为访客所关心、熟悉者。

言谈中,不可自赞毁他,不可两舌,论人是非。

依访客的需要提供协助,如食宿、交通、参观、访问等。

如有先后两批客人来访,应一视同仁,不可冷落一方;彼此若互不相识,应适时为他们互相介绍。

留客用餐,夹菜、添食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

了解客人,与之沟通。

访客离去时,得以佛书、念珠等法物与客结缘。

待客之道又可分为三类:

属于亲友的客人:要尊重他,礼遇他,要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属于有关系的客人:例如工商、记者、警察等,要给予善意接待,尽快解决问题。

属于临时的客人:偶然的访问,可因人、因时、因事而定,但总要给人欢喜,给人满意。

总而言之,"相"上虽有差别,待客的诚心是不变的。

10.新年交往知礼仪有哪些礼仪

在春节这样的日子馈赠礼物给对方,能表达自己的一份祝福。

馈赠要注意礼物的选择。选择礼物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场合。如给孩子可送些糖果或玩具等,给老人可送些寿糕或保健用品等;给病人可以送些食品、花束等;厂庆、酒会、招待会可送些花篮、花束等;逢新年、圣诞节,可送年历、烟、酒、糖、茶等;而到外地出差或从外地归来,则可适时地送些当地的土特产,如北京的果脯、新疆的葡萄干、沿海的海产品等。 馈赠时要注意方式,馈赠的礼品要用礼品纸包装。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但像祝贺节日、赠送年礼等,可派人送上门或邮寄。

在春节肯定会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吃饭,所以我们还要注意餐桌礼仪。

第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时喜欢用劲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有的人喝汤时,也用嘴使劲吹,弄出嗦喽嗦喽的声音来,这也是不合乎礼仪要求的。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现在商海如潮涌,很多生意都是在餐桌上谈成的,所以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要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在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作客,以示回谢。 总之,和客人、长辈等众人一起进餐时,要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气氛和谐。我国古代就有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这里说的进餐礼仪就是指吃相,要使吃相优雅,既符合礼仪的要求,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各地春节的待人接物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