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接待客人的礼仪

0 2024-08-09 08:35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介绍一下周朝礼仪

注:这个是我从别处帮你转载过来! 周朝巩固这种王朝体制的方法就是完善礼仪制度。

周朝建立后,继续实行封建联邦制。周武王共分封建立七十多个国,其中五十多个为同姓国,即兄弟叔侄等王室亲族的封国。

如鲁国,卫国,虞国,腾国等。封有功之臣姜太公予现在的山东临淄周围的土地建立了齐国。

又封商朝后裔于宋国,黄帝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等。周朝在沿袭封建制的同时,制定了一整套礼仪制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这种体制。

封建联邦制加上完备的礼仪制度是周朝能持续近千年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周朝建立后不久,以周公为首的主要官员在剖析前代兴亡得失经验教训的同时,对前几代的典章制度礼仪规定作了系统详细地归纳总结,并结合新王朝的需求制作了《周官》和《仪礼》两部礼法,形成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仪准则,被后世誉为治世经典,百年大法。

《周官》详细规定了如何建国定都,王室与封国的关系,各个官职的设置和职责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一部理想的治国大纲。《仪礼》对祭祀,丧葬,婚嫁,酬宾等人们许多生活活动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

如婚嫁需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每个环节如何做都有具体的规定。

又如《冠礼》规定男子十八行成人加冠礼,表示已成人,可以履行社会责任。《士相见礼》描述了人们相互请见回访的礼节。

《周官》和《仪礼》问世后即成为人们政治生活以及日常行为的指南。人们代代相传研习。

孔子曾以此两部经典传授学生。孔子的学生们在研究学习这两部经典的时候,作了很多纪录。

这些记录有研习时的心得,有对两部经典的解释,还有一些礼仪上的补充。所有这些加起来整理成为《礼记》。

后人遂将《周官》改称《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 “三礼”。三礼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衣食住行到为人处世,从居官行政到建国立邦无所不包,洋洋洒洒共三千多条,堪称中国的礼仪大全,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唐代的中央管制吏,户,礼,兵,邢,工六部是以《周官》中的六官为蓝本设置的,一直沿用到清朝。成人礼,丧礼,婚礼,聘礼,朝觐礼也是延续到清朝,只是在礼文上有些损益。

日本韩国现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古式成人加冠礼及部分丧礼。北京故宫和韩国汉城均以《周礼》所制定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模式而建。

有些名言至今应用。如“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等。总而言之,周朝所制定的礼仪制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礼”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所在,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本质所在。这些礼仪思想已渗透融进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血液中,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特性。

周朝的统治者们在封建联邦制下,实行礼治仁政,以这些严瑾慎密的礼仪制度编织构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使得王朝和谐而长久。 孔子说:“郁郁文乎,吾从周。”

孔子盛赞周朝的礼仪制度很有其深意。

2.夏朝周朝上朝礼仪是什么

夏朝没有文字记载,现在勉强能搞明白夏朝有几个夏王,大部分夏王的历史都是空白,更别说什么礼仪了。

周礼,可参考《礼记》。据说《礼记》就是根据周礼编制的,关于朝堂之上的礼仪《礼记》有简单记载。

比如:《礼记 明堂》中说:过去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其位置是:周公代表天子,背着斧依,面朝南而立。三公在中阶之前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侯爵的诸侯在昨阶东面站成一排,面向西,以靠北边者为尊;伯爵的诸侯在西阶之西站成一排,面向东,以靠北边者为尊;_子爵的诸侯在门内的东边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男爵的诸侯在门内的西边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东方夷族 诸国国君在东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西,一以靠北边者为尊;南方的蛮族诸国国君在南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西方的戎族诸国国君在西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东,以靠南边者为尊;北方的狄族诸国国君在北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南,以.靠东边者为尊;九州之牧在应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遥远的四塞之国国君,只在新君即位时来朝一次就可以了。这就是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时的位置按排。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明堂是表明诸侯的尊卑的。

在《曲礼》中有关天子自称:君临天下的人,天下之人都称之为“天子”。在诸侯朝见时,在分六官之职,授之以政,任之以功时,天子自称“予一人”。新天子登基,亲临祭祀,如果是自己的祖宗,祝辞上就写“孝王某”;如果是天神地祗,祝辞上就写“嗣王某”。天子巡视诸侯,遣人致敬于诸侯国内诸神,祝辞要称“有天王某甫”。天子死了,史书上应该记作“天王崩”。为天子招魂,应高喊“天子回来吧!”为天子发讣告,应当说“天王升天而去”。把天子的牌位袝于宗庙,牌位上应题写“某(谥号)帝”。天子未除去丧服时,不可称“予一人”,而应称“予小子”。新天子如果在丧中去世,既然生前就称之为“小子王某(名)”,那么死后也仍然这样称他。

3.在接待客人的时候倒茶,要如何讲究礼仪

如果往里面一人倒茶端茶,那不是屁股会对着外面这位客人?不是很不礼貌了吗?

如果是尊长的客人,可以起身倒茶,如果怕屁股对着外面的客人,可以起来后侧身弯腰双手倒茶,以避过

对外面的客人的不敬。

倒茶的时候,如果分宾主的话,要先给宾客倒,然后才是主人;宾客里如果有多人,则根据他们的年龄,职位,性别不同来倒茶,年龄按先老后幼,职位则从高到低,性别则先女后男。倒的茶则一般是七分就好,不过这个不太要求,一般情况下是不用讲究的。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4.周朝设置的专门掌管礼仪事务的典礼官是什么

西周始置。金文都作司工。现存《周礼》已失去“冬官司空”部分,仅存《考工记》一篇,故司空之职守未详。《后汉书·百官志》在“司空”条下,原注说:“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这虽是东汉的制度,但也可大体了解司空之职掌。春秋战国时各国亦多置之,用以掌管工程。

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

孔子就曾任鲁国的司空。

希望能有参考的价值!谢谢的!

5.中国周朝皇室礼仪有那些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6.【西周的礼仪教化是什么

礼仪教化 (1)含义: 西周初期,规定了一整套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成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2)作用: 起到了维护和稳定的作用.西周统治者注意吸取商亡的教训,为巩固其政权,在暴力统治人民的基础上,进行“礼”的教育,采用暴力与礼仪教化相结合的双重手段来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西周的礼仪制度就是奴隶制的等级名分制度.“礼”,就是每个人只能做与自己身份相符的事,也就是绝对地“顺从”,与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礼”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礼仪教化在当时起到维护等级制度、教化民众、凝聚宗族、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作用,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尊老观念、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的形成.。

周朝接待客人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