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利比亚的民风习俗,禁忌,等问题
利比亚的社会文化环境特点
民族
阿拉伯人占87%,此外还有80,000左右柏柏尔人和少数犹太人。伊斯兰教是国教,95%的居民是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
语言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也有部分利比亚人说英语和意大利语等。
宗教
9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习俗
民风受伊斯兰教思想影响,较为保守,尤忌与利女性单独交谈,除一般违禁品外,酒、猪肉等禁止携入境。社会阶级意识不强烈,见面时不分阶级皆以握手为礼。政治敏感度高,赴利必须谨言慎行,避免和陌生人谈及政治。与官方机构往来函件必须使用阿拉伯文。在利比亚安排会晤要尽量提前,并准时到达。但利比亚人对时间的运用很灵活,他们并不很遵守时间表上的安排。利比亚烹饪融合了阿拉伯和地中海的烹饪风格,并深受意大利菜影响。
教育、医疗和人民生活
利比亚实行免费教育。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2.6%,受教育时间女性平均10年,男性平均8年。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16.26万人。各种职业训练中心学生人数13.15万人。初级师范学院73所,在校学生1.14万人。全国有15所高等院校。主要有: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学、纳塞尔大学、卜雷加明星大学、拜达奥马尔??黎赫塔尔大学、行胡恩电器学院、贝尼??贝利德电子学院、布拉克技术学院、加体育学院。
利比亚是一个典型的阿拉伯国家。其主要节日如下:
伊历1月1日为伊历新年;
伊历1月10日为阿舒拉节;
伊历3月12日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迈德生日;
伊历9月为斋月;
伊历10月1日至3日为开斋节;
伊历12月9日至11日为宰牲节;
公历3月28日为英军撤退纪念日;
公历6月11日为美军撤退纪念日;
公历7月23日为七月革命日;
公历9月1日为“九??一”革命节。
每周五、六为公休日
2.利比亚的习俗是怎样的
待客阿拉伯人款待宾朋的佳肴是一道现宰的生羊肝。
客人到来后,现宰大肥羊一只,用小刀将生羊 肝切成片,整齐地码在瓷盘里,上面撒一些辣椒粉 和香料,然后端到桌上敬客,这是最盛情的款待。 客人若不吃,就不礼貌,有负主人的一片心意。
主人待客时先盘腿坐在毯子上,客人依次围 坐成一圈。先请客人伸出双手,由仆役用水壶替 客人依次冲手。
然后开吃,边吃边谈,往往一次宴 请需1 ~ 2小时。最后再上一道咖啡。
若不上咖啡,客人绝不可起身告辞。宗教节日利比亚是阿拉伯国家,过伊斯兰宗教性的节 日。
有伊斯兰教元旦、圣纪日(伊斯兰教历3月 12日)、穆圣登霄节(伊斯兰教历7月27日)、开 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宰牲节(伊斯兰 教历12月10日)等。
3.关于利比亚的民风习俗,禁忌,等问题
利比亚的社会文化环境特点 民族 阿拉伯人占87%,此外还有80,000左右柏柏尔人和少数犹太人。
伊斯兰教是国教,95%的居民是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 语言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也有部分利比亚人说英语和意大利语等。
宗教 9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习俗 民风受伊斯兰教思想影响,较为保守,尤忌与利女性单独交谈,除一般违禁品外,酒、猪肉等禁止携入境。社会阶级意识不强烈,见面时不分阶级皆以握手为礼。
政治敏感度高,赴利必须谨言慎行,避免和陌生人谈及政治。与官方机构往来函件必须使用阿拉伯文。
在利比亚安排会晤要尽量提前,并准时到达。但利比亚人对时间的运用很灵活,他们并不很遵守时间表上的安排。
利比亚烹饪融合了阿拉伯和地中海的烹饪风格,并深受意大利菜影响。 教育、医疗和人民生活 利比亚实行免费教育。
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2.6%,受教育时间女性平均10年,男性平均8年。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16.26万人。
各种职业训练中心学生人数13.15万人。初级师范学院73所,在校学生1.14万人。
全国有15所高等院校。主要有: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学、纳塞尔大学、卜雷加明星大学、拜达奥马尔。
4.利比亚主要的的人文景观是什么
利比亚塞卜拉泰考古遗址: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西60公里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莱普蒂斯马格纳考古遗址: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东120公里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考古遗址:利比亚西部沙漠地区,属于撒哈拉沙漠。
该遗址靠近利比亚城市加特,该遗址石刻岩画闻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莱波蒂斯考古遗址: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市东123公里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达米斯古镇遗址:位于利比亚西北临近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的边境城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5.利比亚商务习俗是什么
宜穿保守式样西装。
安排会晤要先定好约会时间,尽量提前,并准时到达。 商务活动多用阿拉伯语、意大利语和法语。
要遵循一般阿拉伯礼节和社会习惯,应邀作客,应男性参加~ 喜欢绿色,把绿色看成胜利和吉祥,忌讳黑色。此外,猪、猫、女性人体均属禁忌图案。
猪肉类食品和酒禁止食用 款待朋友的佳肴是一道现宰的生羊肝。客人来到后现宰肥羊一只,将生羊肝切成片,码放在瓷盘里,上面撒辣椒面和香料,端到桌上敬客。
这便是最盛情的款待。如果客人不吃,将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负主人的一片心意。
饭后上一道咖啡,不上咖啡客人不可起身告辞。
6.利比亚有何民族风俗
虔城的穆斯林 在利比亚,无论是阿拉人还是柏柏尔人都是虔城的穆斯林。
在这里,伊 斯兰教教规执行十分严格,日常生活、节日、割礼、婚丧嫁娶,都照教规行 事,一丝不苟。《古兰经》是利比亚人生活的社会法典。
在学校,《古兰经》 是学生们的必修课。 戴面纱的男人 泰瓦里格人是生活在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中的游牧民族。
泰瓦里格人信奉 伊斯兰教,但每天戴着面纱的却是男人。据说,很久之前,泰瓦里格族的男 人就以骁勇、剽悍而著称,每次出征都会胜利而归。
有一次,当全体的村民 又像往常一样等在村口准备迎接提胜归来的勇士,却发现这一次战士们是灰 头土脸地败阵而归,在场的妇女感到非常耻辱,摘下面纱投向战败的男人们, 气愤地说:“你们还算什么男人?赶快用面纱把脸遮起来吧!”于是,男人们 为了永远记住这次战败的教训,从此戴上了面纱。
7.西方文化中的礼仪有哪些
1、西方礼仪处处强调个人为本,个人至上,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拥有绝对的自由。在社会交往中,强调以个人为单位,个人为对像,将个人的尊严看的神圣不可侵犯,十分注意维护个人的自尊。
2、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在一切社会场合,为尊重妇女,特别强调女士第一,遵守女士优先的原则。交际活动中,总是给妇女以种种的关爱,关爱妇女、帮助妇女、保护妇女。在这会中,不尊重妇女是十分失礼的,甚至会被大家斥为缺乏教养而激起公愤。女士原先原则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交场合的第一礼俗。
3、简易务实,便于传播西方礼仪强调简易务实,认为在交易活动中,既要将就礼貌,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又要简介便利,实事求是,不讲究繁文缛节和造作。交往中,不提倡过分的客套,不欢迎过度谦虚、自贬,尤其反对造假、自轻、自贱。另外,西方礼仪也在一定的
程度上反映出西方人士的感情的流露、富于创新和在交往中注意效率的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4、平等、自由、开放西方礼仪强调“自由、平等、博爱”,一切人生平等自由,在交往中提倡人人平等,包括男女平等、尊重老人、爱护儿童。对儿童不是溺爱和娇惯,助长儿童的依赖性,而是尊重和培养儿童的自主精神。对儿童也如对成人一样,尊重它们,有事以商量的口气同他们说,不在儿童不理解时武断的下命令,儿童有错误时如实指出,一般不训斥打骂。在交往中,西方人士一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幽默风趣、开放自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富于竞争精神,具有外向型倾向。
8.非洲人民习俗
非洲的风土人情 一般地说,北非国家遵循阿拉伯的礼仪、规则及行为准则,采用阿拉伯的手势语言及礼貌习惯;中非国家沿袭黑非洲的多种文化的特点,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兰及英国影响。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所有的人,要进入清真寺,都必须脱鞋子。
如果被邀请到埃及人家吃饭,习惯上带花或巧克力作为礼品,在送礼或受礼时,一定要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能只用左手。 利比亚:在利比亚安排会晤要尽量提前,并准时到达。
但利比亚人对时间的运用很灵活,他们并不很遵守时间表上的安排。邀请吃饭或参加招待会是一般的款待形式。
南非:在南非,存在严格的有关种族与肤色的习俗和社会成规,在这方面,你最好效仿你的东道主行事。在南非很难避免谈到当地政治,尤其是种族隔离政策。
9.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利比亚战争2500字
利比亚战争的政治文化分析 自2011年3月18日开始的利比亚战争,其炮火震惊了世界,也反映出了世界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世界进入2011年,美、日、韩东亚军事演习还在磨刀霍霍,中、俄、日岛屿之争仍然难解难分之际,就在此时,日本史上罕见的大地震、大海啸喷发,打乱了美国纠结东亚版北约的企图。与其同时,中国“二会”胜利结束,“十二五计划”启动,标志着中国经济即将要漂亮转身,人民币正缓慢有序地走向世界,与欧元联动进一步消弱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
展望世界经济,日本倒退,欧洲疲软,美国乏力,俄国不牢,只有中国稳步有序地高速发展,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此美国心知肚明,一以贯之总想打断中国的发展势头,为此,美国想方设法在亚洲布局遏制中国,但东亚危机因日本前原外相辞职和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而暂缓;南海争斗又没有挑起严重事端的条件;印度也处在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不愿与中国开战,在中国周边美国挑起其代理人与中国的战争的目的总不能实现。就在美国茫然之际,中东及北非发生了动乱,给了美国和西方重新夺回世界影响力的机会。
终于,美国及其西方大国盯上了利比亚的卡扎菲,以卡扎菲政权对反对派进攻会伤害平民为借口发动了在北非中东地区的战争,所以,美、英、法三国想进一步控制中东和北非石油重地的炮声又响起了,又一个弱小国家的人民在“人权、民主”的幌子下即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一个世界动乱的策源地产生了。 世界上任何重大事件的产生都有其原因,这次中东北非动乱的原因有五个方面: 1.阿盟这些国家都是家族统治几十年,内部积累了许多政治矛盾。
2.这些国家富含石油,又处在三洲、两洋、五海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美国控制世界的心脏,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3.阿盟国家身处沙漠,除石油外,农业和轻纺等产品匮乏,需要大量进口。
4.阿盟国家资金丰富,是许多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 5.美国大量印制钞票,转嫁经济危机,造成物价大涨,阿盟内部人民的生活水准下降。
这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诱发因素。 有了以上原因,新一轮世界危机发生在中东和北非也就不奇怪了。
在危机发生的开始阶段,美国陷入两难,中国进退有据,俄罗斯冷静观察,欧洲浮躁冒进,世界各种势力都在分析判断,以争取在危机中获取有利于自己的利益。 美国:在中东和北非,想利用危机搞垮伊朗、叙利亚等反美国家,保护亲美的沙特、巴林、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家,稳定埃及、突里斯等温和派国家,在搞垮伊朗、叙利亚还不明显的情况下,所以美国为了保几个,稳几个,打几个的战略目标,选择利比亚这个比较另类的国家作为攻击目标也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同时既是维护美、英、法三国团结和对法国支持阿富汗战争的回报,也是进入和控制地中海联盟的需要。 法国:一直想取得地中海与欧洲尤其是南欧联盟盟主的地位,并以其获取与美、中、俄相当的国际地位以及在欧盟内部的领导权,有法国主导的地中海联盟由于美国、德国等其他大国的干扰而不能实现,而卡扎菲与萨科齐简短密切过后却对法国的地中海联盟不太热心,萨科齐在国内同时面临大选的需要,这次法国在利比亚开第一枪,也在意料之中。
俄罗斯:一面想用阿盟内乱来恢复前苏联在阿盟的影响力,以阿盟内乱造成石油大涨来发展本国经济,以阿盟的乱局来牵制美国;另一面又不愿中东动乱波及俄罗斯国内的伊斯兰地区和对俄友好的国家,所以俄罗斯还在观察,以寻找切入乱局的最佳时机。这是美国防长盖茨去俄罗斯的原因。
德国:在此次动乱中德国表现异常抢眼,德国的战略重点在北欧和东欧,这与法国在地中海的战略重点不一致,德国与法国在希拉克与施罗德建立的欧洲双发动机的蜜月已过,法德两国争取欧盟主导权的斗争浮上了水面,德国高调与法国意见相左,也是扩大自身世界影响力的需要,是与法国争夺欧洲领导权的需要。 英国:英国与法国一样,世界影响力急剧下降,也想借用这次战争来获取非洲及中东地区的更大利益,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印度和巴西:在自身还不具备干涉力量的时候,通过与美、法、英的不同意见来彰显力量,以争取在后危机时期分得一杯羹。印度担心战争造成石油大幅涨价危害自己的经济发展,巴西担心南美等国沦为美国的下一个攻击目标。
中国:在与西方长期的斗争中,最了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本质,所以在动乱一开始,就大规模救回了在利比亚的的大量工作人员,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这也使中国在危机中能处惊不变的原因。利比亚战争,对中国在利的利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中国的战略重点在东亚、在南海、在缅甸、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在中亚,中国的石油进口大户是沙特,所以这场危机中国在鞭长莫及,经济利益和人文关系不太密切的利比亚发生,就不必过分在意。
毕竟利比亚战争过后还要发展经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会重新在利比亚立足的。 在动乱过程中有几个插曲说明了这场战争具有了新特点。
1.中国派出四架JL-76大型军用运输机不远万里飞往利比亚,停靠在苏丹,锻炼和彰显了中国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