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上的礼仪
国际礼仪是维护自身形象,向外宾表示尊重、友好的交际形式,如果能得体地运用,必然会对对外交往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
国际礼仪的原则1.维护好个人形象 个人形象,是所在单位甚至是所在国家整体形象的化身,所以做好个人形象工作非常重要。 通常要求男子不蓄须(艺术工作者除外),鼻毛、耳毛不外露,不留长发;女子不剃光头,不剃眉毛,不暴露腋毛,不化浓妆;不刺字、不纹身。
最适当的表情应当是亲切、热情、友好、自然。表情过度夸张还是表情过于沉重,或者面无表情,都是不应该的。
要坚决改正就像当众擤鼻涕、剔牙齿、抠脚丫等不文明的举止动作,要认真纠正诸如对人指指点点,大声交谈,就坐后高翘“二郎腿”并且脚尖或鞋底直对着别人抖动等这一些失敬于人的举止。 要使用规范的尊称、谦词、敬语和礼貌语。
重视待人接物,是维护个人形象的重要方法,不仅要善于运用常规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理解人、体谅人、关心人、尊重人。2.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国际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
必须意识到,自己代表单位、民族、国家。所以,言行必须从容得体,堂堂正正。
在外宾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低三下四、自卑自贱,也不应该表现得放肆嚣张、孤芳自赏。在国际交往中坚持“不卑不亢”原则,是每一名涉外人员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这一原则同时表现为:无论交往对象的国家大小、强弱,都要给予平等的尊重、礼遇。3.热情适度 “热情适度”,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
要求人们在参与国际交往,直接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待人要热情友好,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守好“热情适度”这一基本原则,不要对外国友人表现得过于关心,让对方难以适从。对待外国友人的所作所为,只要对方不触犯我国法律、不有悖伦理道德,没有污辱我们国格人格,就没有必要去评判是非对错。
特别是不要当面对对方进行批评指证,或是进行干预。 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应酬时,要根据双方关系的不同,和对方保持着适度的空间距离。
国际交往中,人和人距离小于0.5米之内,仅适用于家人、恋人和至交。距离为大于0.5米、小于1.5米,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所以也称为“常规距离”;距离大于1.5米、小于3米,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所以又称“敬人距离”;距离在3米以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和陌生人相处。
和外宾相处,务必要对自己的举止动作多加检点。要在国际交往中真正做到“举止有度”,注意不要随便采用某些意在显示热情的动作。
在国内,朋友相见时,彼此拍拍肩膀;长辈遇见孩子时,抚摸一下对方的头顶或脸蛋;两名同性在街上携手而行等。但是,外国人却绝对接受不了这一套。
4.求同存异 世界各国的礼仪和习俗存在着一定差异。对于礼仪类似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求同”,就是要遵守有关礼仪的国际惯例,要重视礼仪的“共性”。“存异”,就是要求对其他国家的礼俗不能一概否定,不要忽略礼仪的“个性”。
在必要的时候,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表示尊重。 在国际交往中,在礼仪上“求同”,遵守礼仪的“共性”,也就是在礼仪的应用上“遵守惯例”,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见面礼节,那些都属于礼仪的“个性”,握手作为见面礼节,可以说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是“共性”。5.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国际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去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工作、学习、参观、访问、旅游的时候,更要对当地所特有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尊重。
要做到“入乡随俗”,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对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是既要了解,更要尊重。没有了解,就无所谓尊重;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尊重。
尊重是建立于了解基础上的。 在国际交往中,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要讲究“客随主便”。
这两种做法都是对“入乡随俗”原则的具体贯彻落实。6.尊重思维习惯 在对外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不要过度地对外国人进行谦虚、客套。
要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敢于并且善于对自己进行正面的评价或肯定。如对方赞美自己的相貌、衣饰、手艺时,一定要落落大方地道上一声:“谢谢”,也是为了接纳对方。
称道自己的工作、技术或服务时,同样要大大方方地予以认可,而不要小里小气,极力进行不必要的否认。 和外国友人进行交往应酬时,无论如何都不要说出“瞎忙”、“混日子”、“什么正经事都没有干”之类的话。
这些话,会被对方看成你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当自己设宴款待外国友人时,应当在介绍席上菜肴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说明:“这是本地最有特色的菜”、“这是这家菜馆烧得最拿手的菜”等话。
只有这样,才会让对方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有必要向外国友人赠送礼品时,先要说明寓意、特点和用途,也要说明它是为对方精心选择的。
7.模仿原则 在国际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
2.什么是国际礼仪具体的标准是什么
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
礼是怎么产生的?有人认为: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经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打猎者相互间必须保持适当距离。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平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礼”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以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为基础。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礼”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这时候,“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交往的“私人礼节”,而是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在西方,“礼”一词,也往往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或宫廷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公认的准则。
至于平民百姓,则只要求他们遵循统治阶级的法律,供权贵们奴役驱使就可以了,达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其是不谋而合。 自从有了国家,也就出现了相应的礼仪。
不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印度、古挨及,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礼仪。 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的交往。
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于是就产生了国际礼仪。 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争斗和战争。
而同时,又不断发生谈判、议和、结盟、互派使节、互通贸易、缔结条约(协定)等国际行为。国际礼仪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较之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又发展了一步,而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 人们相互往来,要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行事,使社会生活有序地、和谐地进行。
平常生活是这样。进行国际交往更是如此。
在长期的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 现代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
随着近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整和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交际礼节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乏的东西。
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来往更加注重礼节。
即使是豪门巨富、达官贵人,在对待随从侍者、仆役时,有时也不能不说一声“请”,“谢谢”,“对不起”等客套话,以显示自己的教养不俗,维护表面上的平等。 现代的国际关系,较之过去已有了惊人的发展变化。
首先是交往的规摸从20世纪初50多个独立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前增加到75个,到目前联合国的会员国已有180多个国家。其次是现代生活频率加快,各国之间的交往已越来越频繁。
再次是国际交往的内容不断丰富,参加国际活动的人员空前增多,而涉及全球的问题,如环保、抗爱滋病、反毒、反恐怖等则引起了世界备国的关注。 国与国之间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而国际关系的这种发展又是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急剧扩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基础的。它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等来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空前广阔、繁复、多样化的图景。
礼仪习惯的演变,加上国际关系迅速、广泛、深入的发展,必然使国际间过去的通用的礼仪程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现代的国际礼仪。 现代国际礼仪就其内容而言,包含有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外交礼仪与豁免等多方面内容。
他们中有的己形成国际公约,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已具有法律效力,在国际上有约束力。而其余大部分则是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逐步成为国际惯例,为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
(二)国际礼仪和交际礼节 国际礼仪与交际礼仪是各国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广泛使用。无论在官方的或民间的友好往来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国际上,礼宾与交际活动都有一定惯例,不少国家则保持着各自传统的礼仪形式和礼节,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具有民族特色,或根据特殊的需要,灵活变通。 国际礼仪和交际礼节总的发展趋势:逐渐简化,更加灵活,更加注重实效。
(三)学习国际礼仪知识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公职人员、涉外工作人员在涉外场合的行为举止,不仅仅是一种私人行为,更会产生一定的对外影响。一个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的代表在对外场合的言谈行为,不仅关系到本公司、本社团的形象,影响到买卖交易的成败,有时甚至影响到国家的荣誉。
每个公民应遵循一条基木准则:当你在自己国家时,你不过是成千上万公民中的普通一员,而在国外,你就是“中国人”,是中国人的代表,你的言谈举止,决定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评价。 为了维护我们个人、单位、国家的对外形象,我们都应当学习礼仪知识,了解、重视并遵守国际上的通用的礼节与礼仪规范。
周恩来总理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很重视对外礼宾工作,重要的代表团来访接待计划和出访方案他都亲自审阅、过问。
他渊博的国际礼仪知识,潇洒的言谈举止,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风度更为世人称道。 有人认为,我们中国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接待国际客人,只要遵从我们自己的礼仪习俗就行了,不必去学那些“。
3.国际标准交谊舞的礼仪有哪些
1. 国际标准交谊舞谢舞谢舞是男士领带女士共舞结束时以有礼节的形体动作向舞伴表示谢谢和再见
2. 舞池里开始跳舞前,相对水平不高的最好谦虚地和对方说“我跳得不好,请多包涵”或“我是个初学者,请多指教”。
3. 舞池里人比较多时,要注意避开他人的行进路线,尤其是男士要保护女士不要被撞到。
4. 花步要随着舞池里人员流动情况变换,不要死跳套路,不撞南墙不回头。还有,舞池里人比较密时,双方架形不要开得太大,行进和旋转速度也不要太快,容易出危险。
4.请问国际礼仪包括哪些
送礼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不同因素,使得世界各国、各民族各自有其禁忌,了解这些就可以了。
知识一、询问禁忌
在国外,每个人都有其隐私不让别人知道,在与之交往、接触时不要问其政治信仰、财产、婚姻、家庭情况,特别是不要问男人工资收入多少,妇女年龄多大,婚否等。甚至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都不能问。外国人认为这些纯属他个人的事情,无需别人知道。中国人遇到老年人常问:“您老高寿”?遇到年青人常问“多大了”?“结婚没有”?“你到哪里去”?“吃饭没有”?等诸如此类问题,并认为这是礼貌用语。但外国人认为这样问很粗鲁,他们不喜欢别人过问他们的个人生活。如果要问,也要说“我可以问你——好吗”?由对方决定是否告诉你。
知识二、行为禁忌
在泰国、印度和中东一些国家认为左手是不清洁的,是洗澡和上厕所用的,若用左手递送食物和礼品,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泰国人重视头部而轻视双脚,如果谁用手触摸泰国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的头部都会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而引起纠纷。泰国人的脚是不能用以开门、指东西。泰国人睡觉时不能面向西方。泰国人死后用红笔将死者的名字写在棺材上,故泰国人通常不用红笔写字,更不能用红笔签名,红笔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伊斯兰教国家妇女见面时不能握手,更不能拥抱、接吻。在外国人面前挖耳朵、挖鼻孔、搓泥垢、脱鞋纳凉都是不礼貌的行为。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不算点头算”,但在保加利亚、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则恰好相反,而是“点头不算摇头算”。和尚不同妇女同乘一部电梯上下楼。
(一)基本要求
国际交往中的基本要求即基本礼仪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1、讲究仪表与衣帽整洁,面、手、衣、履要洁净。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衣着要整洁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长于外套,且放入裤内。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需要着装,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带端正,并备洁净手绢与梳子。皮鞋应擦亮。不得在人前做不雅的小动作,如刷牙、挖鼻孔、掏耳朵、剪指甲、搔痒等等。 2、举止大方得体、态度和蔼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略严肃些,因为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都会被视为有失体面。 3、说话客气,注意身份。说话时神情衿持和蔼,面带微笑,对萍水相逢之人不要轻易开口,应在有人介绍后方可交谈,随便与人攀谈也被视为有失体面。 4、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搅、影响别人,尊重别人。不随意指责别人,不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发议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 5、守约遵时。与人约会不能有失约,不能超时。失约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必须讲“信用”,按时做好。失信或失约有损自己的人格,是很丢面子的事情。
(二)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是礼仪的表现形式,能传达爱心与礼节,使说话人更被人敬重。现在,我国正在提倡的礼貌用语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国际交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有其中八个字礼仪语言。
(三)尊重隐私
西方国家很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权”。所谓隐私权是指个人私生活不受他人干扰、窥视的权益。在国际交往中,尊重隐私也是重要的规范。 1、尊重隐私,要坚持以个人为交往对象的礼仪原则。如:你给一家人中的某个人帮了忙或送了一份礼物,这行为本身也仅是对某个人而方才有意义,除受惠人会表示感谢,其他家人一般不会因此而致谢,这是很正常的。 2、尊重隐私,不能侵犯属于个人的空间与领域。一家人同住一栋房子里,各自的房间便是各个成员自己的天地,不敲门,不经允许,便不能突然闯入。拜访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办公室洽谈,都须预先约定。 3、尊重隐私,在交谈中应回避涉及个人隐私的任何话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不问”:一不问年龄;二不问婚否;三不问去向;四不问收入;五不问地址。
如果想了解某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礼仪,在百度一搜就出来了。
5.国际礼仪通则包括哪些内容
概括来说,目前世界流行的接待通则主要有以下: 第一节 维护形象。
在交往活动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形象,若是对自我形象毫不修饰,不但难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且亦属失礼行为。所以我们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接待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都应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仪容,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第二节 不卑不亢。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卑不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一视同仁。 第三节 求同存异。
求同就是遵守国际惯例,取得共识、便于沟通、避免周折;存异就是注意“个性”;了解具体交往对象的礼仪习俗禁忌,并予以尊重。 第四节 入乡随俗。
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第五节 信守约定。在一切公务接待活动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准时。
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而失约,必须尽早向有关各方通报,如实解释,郑重致歉,主动承担损失。 第六节 热情有度。
待人接物热情友好要注意分寸,过犹不及。比如与人交往的距离就分4种:一是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小于0.5米,仅适用于家人、恋人和至交;二是社交距离,又称“常规距离”,介于0.5米至1.5米之间,适用于一般交际应酬;三是礼仪距离,又称“敬人距离”,介于1.5米至3米之间,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四是公共距离,又叫“有距离的距离”,超过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
第七节 不必过谦。在交往活动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抬高自己,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谦虚客套。
第八节 不宜先为。在交往活动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好时,如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不要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第九节 尊重隐私。凡涉及客人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地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何事等等,皆属个人隐私,要避免与对方交谈时涉及这些“隐私权”。
第十节 女士优先。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
这并不代表女性是弱者,而是象尊重母亲一样尊重女性。 第十一 爱护环境。
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第十二 以右为尊。在各种类型的对外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主次尊卑时,“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就肯定不会失敬于人。
第十三节 衣着。接待人员在公务场合、社交场合和休闲场合着装要得体而应景,不能雷同。
公务场合要庄重保守、端庄大方、严守传统,不能强调个性、过于时髦、显得随便,最好穿深色毛料的套装、套裙或制服,不允许身穿夹克衫、牛仔装、运动装、健美裤、背心、短裤、旅游鞋和凉鞋,衣服不能过于肮脏、折皱、残破、暴露、透视、过大、过小或紧身。社交场合主要指宴会、舞会、晚会、聚会等应酬交际场合,服装应突出时尚个性,可穿时装、礼服或民族服装,最好不要穿制服或便装。
休闲场合穿着应舒适自然,忌正正规规。在正式场合,接待人员穿着要正确得体,所有衣扣要扣严,不能换起袖管或裤角,衣袋或裤兜里不宜装过多的东西,衣服上商标要先行拆除,穿西装最好内着白色衬衣,穿深色袜子、黑色皮鞋、打领带,不穿或少穿羊毛衫,全身上下衣着应保持在三种色彩之内。
第十四节 化妆。化妆是一种通过对美容用品的使用,来修饰自己的仪容,美化自我形象的行为。
要求职员化妆上岗,有助于体现单位的令行禁止和统一性、纪律性,有助于使其单位形象更为鲜明、更具特色。要求职员化妆上岗,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尊重。
参加公务活动而不化妆,就会被交往对象不由分说地理解为蔑视对方,或是一种侮辱。在公务活动中,一般要求职员在美容化妆这一事关大局的问题上,必须遵守如下几项规则:规则之一,应当化以淡妆为主的工作妆。
工作妆的主要特征是,简约、清丽、素雅,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它既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不容许显得脂粉气十足。
总的来说,就是要清淡而又传神。规则之二,应当避免过量地使用芳香型化妆品。
通常认为,与他人相处时,自己身上的香味在一米以内能被对方闻到,不算是过量。如果在三米开外,自己身上的香味依旧能被对方闻到,则肯定是过量使用香水了。
规则之三,应当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尤其是要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