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死人的风俗和礼仪

0 2024-08-13 21:30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四川老人去世风俗习惯是什么

人生免不了经历生、老、病、死各个发展阶段。任谁都不能逃避生病和死亡这必经阶段。当一个人死后,自然要停丧、殓葬、守丧,因此,丧葬都有一套的习俗,而在丧葬中,亦有一定的禁忌。

人在死后,要马上用一张方形草纸对角蒙在亡人脸上,并用烧纸压住。传说有了蒙脸纸,可以防止各种牲畜靠近呼吸为死人换气。死人能因得牲畜灵气而游尸。同时,不能让狗看见家里的死尸,否则的话,家里会再死人。

死者是年老自然死亡,死在八十一岁,就要施行禳除仪式。民间认为,九九八十一,数到了尽头,再往上已无以复加,后代将会逐渐走下坡路,终至穷败潦倒,因此一定要把算盘拆散,于死者气绝之日仍出窗外,表示旧的气数已去,新的运气有将来临,这样才可破除穷败之厄,使家运兴旺。所以家有八旨老人,多预备一只算盘以防老人突然去世的八十一岁。

行殡下葬的禁忌:是好死与凶死者的葬礼不容混同; 不许寡妇,孕妇,产妇参加丧葬;再婚夫妻不同葬。结发夫妻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葬礼的禁忌:灵柩出门:一般总得选择一个比较吉祥的日子出殡,忌双日下葬,否则祸事成双。

灵柩上路:孝子全身披麻戴孝,手执哭丧棒和招魂幡,引导棺木和送葬队伍上路;下葬时要请巫师祭穴,棺木一落入墓穴就不准再移动。下葬时,忌讳送葬者的人影投入墓穴,因人影投入墓穴就等于殉葬;实行土葬或火葬的民族,葬后只需时加照应,培土植树,香烟不断就行了。

葬礼归来:前焚稻草三堆,送丧者从火上跨过,就算没事了。

丧时忌流泪在尸上,否则该人将发疯。

守灵时忌猫跳上尸体,以免尸体为之吓跳抱住旁人,因为猫为虎性,偶逢此意外,则使之抱住扁担(竹制担具)或其它物具,尸体当可回复原状而不祸害人。

进圹时,凡生肖相克者将之贴示门前,均须回避以免冲犯。

葬期忌「重葬日」,即正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八月辛日,九月戌日,十月壬日,十一月癸日,十二月己日。

灵桌上油灯燃油俗称剌油,不要触摸,否则身体会感到痛楚。

脚尾饭(用来祭死者之白饭)上有插筷子,故平时忌小孩作此类的行为,以避不祥。

入殓忌逢雷鸣,迷信死者腹肚会胀,须盖锣在死者身上,以镇压之。

祭品禁忌

鳝鱼 - 鳝鱼的尾巴是尖尾巴,它是渐渐的下去的,所以是「绝尾巴」,「绝尾巴」有子孙的名词,所以拜飨不可用鳝鱼,以免绝嗣。

茄子 - 茄子俗称「吊杀魕」,因为是吊在花梗上的,所以称为吊死者为「生茄子病死」,就是这个意思。故不能以「吊杀魕」祭祀。

窖鱼 - 海中的鱼称「窖鱼」,如黄鱼,勒鱼等都不作祭品。

黄豆芽 - 黄豆芽形同「如意」,所以俗名「如意菜」,拜飨不是可以如意的是,故不用为祭祀。

2.祭拜死人礼仪跪拜动作岳母去世怎么祭拜

风俗习惯来说,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差异的很大,丧葬文化同样是源远流长,其间风俗学问博大精深,老人去世后,女婿的祭拜方式,各地均有不同,按照入乡随俗的惯例,建议你询问下岳父母家乡所在地的老人,他们介绍的情况更符合当地祭拜风俗。

先合掌再双膝跪地上身往前倒!头快到地面时,上身再平起,然后先单腿起来,双手放到起来的腿的膝盖部位,再站起,接着双手稍微握在一起,从腿的膝盖部位移到头的额头部位在回到嘴巴处,就完成了一磕头,接着再重复两次就行了,。呵呵。.心要像佛才行啊!我就是佛家子弟!

给岳母磕头是什么意思晚辈对长辈的敬意除了对长辈的敬意之外,我是一种哀思!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啊!

3.四川人的风俗

“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二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四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进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仪尤重,这天,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亲友也携纸钱、锡箔元宝(也有送现金)助祭,丧家要办酒席招待。有的扎纸扎,焚祭亡灵,纸扎有楼阁房宅,内置锡箔元宝;有金山、银山,山上饰草木鸟兽,祭礼时,将这些纸扎拿到墓前焚化。有的这天出嫁女儿挑酒食回娘家祭奠?A

4.死人出殡的礼仪

-- 丧葬礼仪 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终点,所谓「人死为大,丧之以礼」, 可见丧葬礼仪的重要性。

台湾人对死亡的观念是灵魂不灭,认为人就是肉体灵魂的结合。死后,肉体归于尘土,而灵魂离开身体存于宇宙之间,同时灵魂对其子孙会加以保护,因,此子孙要尽孝,死后, 子孙要祭祀。

一般台湾的丧葬礼仪大约可分为如下的部份: 1.临终 (1)《搬铺》:病重临危,则病人由床房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之板床,称 为搬铺或徒铺,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谓之「寿终」 ,而依古礼,男徒正寝,女徒内寝。惟徒铺为男移正厅正旁(右侧), 女移倒旁。

如是,徒移正厅,认为死者能在家中最好地方死得安定。俗 以死者在睡床上,死魂将被吊床中,不能超度,因此,未成年者夭折, 虽不移正厅,亦移床前地上。

家有长辈,亦不移正厅而移护龙(侧屋) 。凡被搬铺,已知将离此世,召换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此谓「分手 尾钱」,嘱家人预备丧事。

(2)《竖魂帛》:死后,死者身上盖「水被」(白布中央缝红绸之被布) ,以银纸或石头为枕,并在死者脚边供「脚尾饭」(米饭一碗,饭上置 鸭蛋一粒及插筷子一双),烧银纸,点香烛,意在充其食用及路费,并 照明其行路。另以厚纸或白布,上写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作「魂帛 」暂代位牌,供于正厅一角,燃烛烧香,谓之「竖魂帛」。

又取下厅中 天公灶,及以布遮盖神明、祖先的灵位(此于纳棺后始恢复原状),其 他如将碗器击破其一,门联上斜贴白纸条,烧纸制小轿借以对天奉告死 亡,门前置香案等,类此均为丧家之表示。 (3)《开魂路》:至弥留状态或于死亡之后,即请道僧诵经「开魂路」, 乃由道僧制「幡仔」,男者绿色,女者黄色,三四尺长白布,上写死者 姓名、生、死年月日,将之悬于有叶竹枝。

幡仔,葬仪时由丧家长子执 之,作为领先标志,灵时烧掉。 (4)《乞水》:死后,家人穿孝服,往河边「乞水」。

即掷筶,以铜币投 于水中,为买水之意。水乞回后,用竹端挟白布沾之,由父母双全之「 好命人」以拭净死者,或仿作其状为仪式。

(5)《剃头》:男尸理发称为「剃头」,请理发师为之,亦叫「剃死人头 」,价钱超出生人十倍以上,且须用红包讨吉。女尸梳妆,则由长媳为之,须跪下哭呼恭敬梳理,但忌眼泪滴在死人身上。

(6)《换寿衣》:继而为死者洗身后换寿衣,称「套衫」,使用之栉具折 断之,一片弃于路上,一片置于棺内。为死者穿服之寿依,系用死者生 前寿辰由其儿女赠制之「张老衫仔裤」,女之寿衣即用婚嫁时穿之「白 布衫、白布裙」。

寿衣至少五件多至十三件,但须奇数,不能用偶数, 因丧事只可单不可双,以避免不吉,此由孝女负担。 (7)《抽寿》:换寿衣后,另有「抽寿」之俗,则丧家人均食面线(寿面 )煮乌糖(亦称红糖)者。

糖原用于吉事,丧事反而用糖,盖此假借化 凶为吉,故俗称抽寿,据说死者年岁可添加于子孙寿命,为吉兆。 (8)《哭路头》:家中有人去逝,要召集族在死身边大声恸哭,但在还没 死去前,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病人前哭泣,以免意外刺激。

号哭时,要 脱下帽子和鞋子,妇人要摘下发上饰,并把鞋底下的木板块拿掉,男人 也要把鞋皮和饰品拿掉,近亲也是一样拿掉所有的饰品,一律穿着素服 。男人在死者床位东边,女人在床位西边号。

出嫁的女儿,在听到讣音 后,随即穿着素服奔回娘家,于靠近家时,沿途听爬号哭。出嫁的女儿 ,在听到讣音后,随即穿着素服绝,此时大家悲由心生,一屋尽是号哭 声,号哭的内容多为怨死者为何不长寿。

(9)《惊猫》:在尸体体温尚未完全冷却的时候,要安顿好四肢、身体, 同时避免被猫接近,因猫属虎性,如果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立起来 ,抱走其它的东西,所以安置尸体的房间,要有人通霄看护,如果不幸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起来,这时候,扔一秤棒或手扶,让死人抱住 ,死人就会恢复原来侧下的姿势。 (10)《报外祖》:外祖就是母方的曾祖父,母亲死了以后,子女要拿着 半反的白布面回娘家向外祖报告死讯,俗称「报外祖」。

外祖得知消息 后,立刻拿枎子到死者家里,门前的桌布要反翻过来,死者的子女在门 外迎接外祖,称为「报外祖」,外祖要问明死因,如果认为有可疑的地 方或看护不周致死,可以用手枎鞭打子孙,由此可见,外祖的样力是很 大的,如果外祖不能来,可由其它亲人代替。待外祖入丧家后,方可入殓。

(11)《守铺》:死后至纳棺期间,丧主等人侍服死者铺侧,称「守铺」 ,以示孝服。又,纳棺后,遗族亦睡棺旁,俗称「困棺柴」 (12)《送礼敬》:人死未殓,至戚亲往吊,俗称「送礼敬」,即至灵前 焚香,丧事限烧香条二支,亲朋转赠则以挽联、挽帏、大银烛、糕仔封 (白腊烛、银纸、糕仔、香条等,以白纸包封者)引丧。

(13)《买寿板》:买棺材避言买棺材,而谓「买大厝」或「买寿板」, 以取吉祥。运棺途上,过桥及十字路处,需留置银纸及小红布条,称为 「放纸」。

丧仪时亦要放纸。棺木运回,烧金纸「接棺」,奉入厅中。

(14)《围库钱》:接棺后,行「围库钱」之仪。库钱或称「随身库」, 即冥币,乃由遗族焚烧库钱及纸制。

5.祭拜死人礼仪跪拜动作

论语上说,祭思敬,丧思哀。

我自己的做法是,双膝跪下(左腿略先),臀部坐在脚上,然后弯腰,双手呈八字型放在地上,额头扣地,正好在两手之间。略微停顿片刻,然后直起身来,再次拜下。注意,不要把臀部抬离脚面,那样不雅。

也可以采用南传佛教式。其它基本相同,只是拜下的前与后,都要双手合十。

在唐朝以后,中国人不再习地而坐。所以很多人在拜下去之后,完全起身站起来,然后再拜下去,要三次。然而根据古书记载,古人仅拜两次。礼记上说,礼从宜,使从俗。所以要看家长是如何礼拜,我们按照他们的做法去做,就可以了。错了也没关系。现代中国礼崩乐坏,知道祭拜就已经很好了。

6.丧礼的习俗以及禁忌

1、出殡日起抄三天圆坟的习俗。

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

3、哭丧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百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扩展资料:

丧礼是一种重要仪式:

丧礼不仅是最早产生的礼仪之一,也是较为重要的礼仪。《礼仪》十七篇,专门讲丧礼的就有四篇;《礼记》四十九篇,专门讲丧礼的就有十一篇之多。

孟子将“养生丧死”并列,并度不因死亡的瞬间短暂,而生存的时间漫长,就将两者区别对待,而是认为“养生”和“丧死”同等重要。

而丧礼也通过孔子所说的“事死者,如事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等信条,以及独特的“五服”等制度,成为国人精神土壤和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葬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光明日报:传统丧礼莫简单摒弃

7.四川人的风俗习惯(越简单越好)

四川人的风俗习惯 走人户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

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

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 款待。 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

旧时的春倌头 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 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 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

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 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拜把子 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

流行于四川各地。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 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

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

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学三年跟三年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

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 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年才能独立谋生。

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 办出师酒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

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 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此些 祝愿的话。

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隔代同姓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乡镇。这一带张 姓和吴姓中,保留着隔代同姓的习俗。

为了使香火不断,便采取了隔代 同姓的办法。 牵牲见客 彝族交际习俗,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

彝族待客,根据客人在社会上的地们而分别宰杀不同的牲口:贵客杀牛,次者杀猪羊,一般客人杀鸡。不管宰杀什么牲口, 都一定要等客人进门后,将牲口牵致电客人面前让客人看过然后才宰杀, 以表明牲口绝非死物或偷来的。

钻牛皮 彝族社会习俗,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旧时在冤家械斗后和解、两支以上家支联合对敌、订立彝汉互保条约等场合举行的一种盟誓仪式。

该仪式十分隆重重,常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饮鸡血酒 彝族交际习俗。

把酒倒进碗里,将一只大公鸡当场杀死,将血滴入碗中,双方或多方一齐举碗发誓,一饮而尽。据说,饮了此酒,便必须 信守誓言,否则将受到神灵的惩罚。

缺日 藏族社会习俗,流传于川藏交界处。又称凶日。

藏族人习惯以日分吉凶,每月一、三、十五等日为不祥之日,在历书中将其列为凶日削去不列,故称。每逢缺日, 不婚嫁,不外出朝山拜佛,许多事情都不能做。

相见先问姓 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姓。

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

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 言语歌声探情示爱。 打转 苗族交社会俗。

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 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

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母系家庭 摩梭人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盐源县泸洒湖畔。

家庭以女性为中心组成,包 括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姨兄弟姐妹、姐妹 们的子女等,一般二至四代。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 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

家长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妇女在生产、生活中 起支配作用。

四川死人的风俗和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