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礼仪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需求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让我们现在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把礼仪当作我们的责任。共建我们文明家园!
2.礼貌礼仪礼节之间的关系
礼仪与礼貌、礼节的关系
礼仪与礼貌、礼节的关系
礼仪与礼貌、礼节的关系
礼貌、礼节和礼仪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
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从本质上说,三者是一致的,但又
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和要求。
礼貌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品质和行
为。礼貌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
文明修养。礼貌总是在一个人接人待物的过程中,通过仪表、仪容、
仪态及言谈举止来体现的。礼貌是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
会生活正常秩序的客观条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难免发
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能够讲究礼貌,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矛盾
就容易得到化解,生活就会充满友好和温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
民族,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行为环境中,表达礼貌的形式会有所
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在诚恳、谦恭、
和善、适度的要求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出言不逊、
冷漠自负、动作粗俗,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那么他肯定是没有礼貌
的。礼貌应当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对人的尊重友好
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表面虚伪的客套不是礼貌。讲礼貌应当做到彬
彬有礼、落落大方,热情过度、过分殷勤、低声下气,并不是礼貌。
礼节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相互表示问候、致意、祝愿等惯用的规
则和形式。礼节是表示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外在行为规范,是礼貌
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与礼貌相比,礼节处在表层,
礼节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动作、行为。但这并不是说,礼节仅仅是一种
表面形式,而是说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
现出来。比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
来体现;欢迎他人的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时起立、握手等礼节来
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借助这些礼
节,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懂得礼节,在与
别人交往时,心中虽有对别人尊重的愿望却无法表达。因此,礼节不
单纯是表面上的动作,而是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的外化。
礼仪与礼貌、礼节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说礼貌侧
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礼节强调的就是这种品质的外在表
现形式。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就容易失礼,虽有对他人尊敬友好的心
意,却不知怎样去表达,因而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尴尬、紧张、手
足无措等。不懂礼貌只学些表面的礼节形式,就难免机械模仿、故作
姿态,让人感到虚情假意。因此,讲礼貌,懂礼节应当是内在品质与
外在形式的统一。而礼仪的文化内涵要相对深些,它侧重于社会交
往中,人们在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多用于
较大规模或较为隆重的场合。礼貌礼节多指交往过程中个别的行
为,而礼仪则是指社交活动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
的完整行为。一般说来,礼节产生于礼仪之前。最初的社交活动规
模较小,礼节也较为简单,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化和现代化,交往活
动越来越频繁深入,礼节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
成的礼节程序,礼仪就从礼节中自然而然地游离出来。因此,礼节是
礼仪的基础,礼仪是程式化了的礼节。
3.礼仪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弄明白,礼仪是什么,文化又是什么。
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又在哪里?
个人认为,礼仪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某种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而文化则是由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狭义上的文化是指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例如,说一个人没有文化。
要是说礼仪与广义上文化的关系,就要从大方面为切入点。不同的民族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礼仪也必然不同。(从某个民族,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来说)
要说礼仪与狭义上的文化的关系,就从一个人,或者某个范围内的群体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不同圈子的人,所遵守的礼仪也不相同。
大概的方向就是这些了~
4.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关系
礼仪的道德功能在现代社会里,“礼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
然而,翻阅诸多综合性辞书,却无“礼仪”的条目。惟有《辞源》做过简单的解释:礼仪即行礼之仪式。
所以,对“礼仪”的普遍性涵义的解释,只能借助于对“礼”和“礼节”的解释,《辞海》解释“礼”的主要涵义:一是指表示敬意;二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三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 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四是指礼物。《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是指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礼”解释为:中国儒家的社会道德规范,一般指礼节;把“礼节”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和职业行为的习俗和准则的体系。
可见,“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已经包含了“礼仪”,即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从现代的意义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过去对“礼”和“礼仪”的政治学研究较多,而对其伦理学研究至今还很薄弱。
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礼仪”,阐述它的道德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对于拓展伦理学的视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 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
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
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
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
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
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
“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
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仪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它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好礼仪的道德功能?首先,要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我们要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繁文缛节,保留有普遍意义的礼仪习惯,吸纳有积极意义的待人之礼。其次,要健全现代的礼仪体系。
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5.怎样认识礼仪与修养的关系
拥有良好的修养是文明礼仪的基础,同时,一个人的礼仪规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修养指人的修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
自身修养不足是礼仪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形象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形象非常关注, 他们强化各种能力的培养, 追求时髦得体的着装, 但却没有认识到用符合礼仪要求的方式表达自己更为重要, 因而放松了对礼仪的修养。有的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或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甚至较高的认识, 但缺乏在实践中的规范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培养,使之成为个人的礼仪习惯, 因此也时常出现失礼的言行。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以为身着奇装异服就是追求“酷”, 平时故意讲脏话, 觉得才够“爽”, 把讲文明礼貌看成是“小儿科行为”, 为朋友两肋插刀才是“大侠”风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