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亚杰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的小论文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体系。
皮亚杰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人类理性的核心问题,把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当作一种“方法论的插曲”(皮亚杰语),力图寻找生物学与逻辑学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而他的理论体系的重心则在儿童智力的发展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的发展表现出阶段的特性,每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具有特定的性质,这些特定的性质由不同的认知结构所决定。
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儿童(认识的主体)与环境对象(认识的客体)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的。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智力与成人的不同之处,使我们认识到从新生儿到成人这段时间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的增加,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并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时我们要注意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还要因时施教。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从出生到2岁时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时的儿童主要依靠肌肉动作和感觉来探索外部世界,对自己感知到的实际事物进行直觉动作思维。
成人在这段时间内就应该多与婴幼儿接触,给他们提供一些直观的、可感知的刺激物,巩固婴幼儿已有的反射,练习并发展新的习惯动作,形成有目的的动作,进而达到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分化并协调。有了这些练习基础,婴幼儿才能发展新的手段以应付新的情景。
例如,台布上放着玩具,儿童用手抓不到玩具时,便先抓台布,然后借拉台布而获得玩具。这里抓拉的动作是原有的,但拉台布而获得玩具则是新的行为。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婴儿的思维是需要靠动作来支持的,同时,也要重视先前的动作练习对后续更高层次动作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重视婴幼儿这时期的教育,不能简单的认为这时的婴儿受活动能力的限制,只躺在自己的婴儿床上睡觉就可以啦,只对那些哭闹的孩子加以关注。
其实,孩子越小就越是需要我们成人给予他们越多的接触和关注。这时的婴儿活动能力不足,就需要借助我们成人的力量来帮他们实现运动。
例如,在发展幼儿运动能力方面,我们可以从开始的帮婴儿翻身,让他试着趴一会儿,并且还要经常的帮婴儿做按摩;婴儿可以爬行的时候,我们更要引导婴儿多多运动,玩一些找东西、赛跑的游戏,让婴儿在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骨骼肌肉和身体的平衡性;再大些时,可以帮着婴儿站立一会,驾着走一会,一步步的帮助他们学会行走,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更大范围的独立探索。另外,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老师还应该鼓励家长多来幼儿园,参与婴幼儿的教育和活动,教家长做一些亲子游戏,增进与孩子感情的同时,也能促进孩子体格和智力的发展。
在感知运动阶段的中后期,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观念,皮亚杰把这一成就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对儿童智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正如胡士襄先生所说的:“他在感知运动期的作用是帮助儿童接触自我中心倾向,使主客体分化,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是客观存在世界中的一员。”
客体永久性的获得除了受儿童生理因素的影响外,平时的练习也有助于儿童更好的获得它。在婴幼儿教养问题上,成人就应当充分利用和培养各种机会帮助婴幼儿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父母应当多和孩子做一些远近摇摆、躲猫猫、藏东西的亲子游戏,让孩子认识到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客体永久性。同时,父母也可以试着与孩子进行短暂的分离游戏,让孩子逐渐降低与父母的分离焦虑,使孩子认识到父母的短暂分离并不代表永远的分离,最后,孩子在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的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客体永久性。
作为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老师更是应该认识到客体永久性观念对儿童智力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且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帮助儿童尽早的形成这一观念。 儿童在2至7岁时就进入了前运算阶段,是幼儿处于运动之前并为运动做准备的阶段。
该阶段的儿童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部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在这个时期,儿童能够凭借某种符号(如语言或心理现象)对外界事物加以象征化,具有一种象征性思维(一般在2至4岁时)。
例如,此时的孩子会把洋娃娃当作自己的孩子,把积木当成汽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化。这个年龄的儿童喜欢沉浸在自己假想的游戏中,并且具有泛灵论倾向,会认为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成人要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这种行为。
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我们成人也要利用幼儿的这些思维特点不失时机的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利用幼儿认为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这点,可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告诉幼儿“小草也是会怕痛的,所以我们不要随便的踩他们”、“花儿离开妈妈也是会伤心的,所以不要摘花”,虽然这些自逻辑上是错误的,但是幼儿却非常相信这些,相比那些枯燥难懂的环保条例,这种教育方法对幼儿更适合。
在幼儿园中,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老师。
2.试述皮亚杰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师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教育的主要思想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儿童主动、自发的学习;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动手做来学习;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重视儿童之间的"合作"过程。皮亚杰儿童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有:明确儿童教育的内在目的,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重视实践和合作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一) 幼儿教育目的
皮亚杰认为确立教学目的的合理依据应该是成人社会跟受教育的幼儿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幼儿园在制定幼儿教育的目的时,主要是让幼儿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年轻一代主动独立探索世界和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动力。教学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刺激幼儿的心智的发展。幼儿不应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学会如何思维。总之,教学的目的时形成幼儿的智慧,而不是储存记忆;是造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仅是博学家。
(二) 幼儿课程
皮亚杰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为依据,即教材的结构内容应与儿童智力发展的结构相互适应。所以幼儿园在分配学科和确定学科内容时,要获得足够的有关心理学发展规律的知识,并按照严密的逻辑循序来组织教材。幼儿园过程的编制应该以促进该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为宗旨。在课程的实施上
通过“活动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并重视游戏、实验和视听教学。
(三) 幼儿教学法则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教学就应该按照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来组织,去发现最佳方法和环境,来帮助幼儿自己去促进其认知或智力的发展。教学中还应重视实践活动。
(四) 教学法
1、临床教学法
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幼儿活动,引导幼儿活动,让幼儿自由谈话、自由叙述,同时因势利导,进行分析。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则采取作业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提问。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从整体上来研究幼儿,比较全面和细致,又比较灵活,不拘一格;不仅观察幼儿认识什么,也探讨幼儿如何认识,从而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在交谈过程中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2、两难故事法
可以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法。通过对偶故事,引起儿童道德观念的冲突,推动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3、社会交往法
幼儿园应当把幼儿之间所发生的互助协作的社会生活放在主要地位,这样有利于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4、活动法
皮亚杰提倡在教学中使用活动法,重视“高度集中注意的活动”对幼儿学习的意义。幼儿园要多组织活动,让知识被儿童所认识和理解,并最终转化为个体的知识,另外利用情景所提供的材料来组织探索活动,让幼儿尝试去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是很有意义的。
3.皮亚杰的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3、教育的启示:
通过认识了一系列的智力发展理论,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活动中应如何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呢?
教师应该首先了解皮亚杰的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来设计活动。幼儿的思维发展是由直观性向表象性发展,因此在活动中应以操作活动为主。对于数学概念的获得,皮亚杰说过:“假定儿童只是从教学中获得数的观念和其他数学概念,那是一个极大的误解。相反,在相当程度上,儿童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这些观念和概念的。”儿童并不是学会算术,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1]。因此,作为
幼儿教师来说,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多提供给幼儿可操作的材料,并提供适宜的环境供幼儿摆弄玩具,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对知识地探索。在这里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
4.皮亚杰的幼儿游戏理论及启示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我是胖胖的最爱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派生出来的,或者说,他儿童游戏的观点是他对儿童发展基本观点的扩展和具体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同化———顺应的过程完成的。儿童的心理(皮亚杰称之为智力)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而个体的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所谓同化,是指在某种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而顺应则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是人的智慧行为的实质所在。在皮亚杰看来,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以,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二、皮亚杰认为,这是因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
皮亚杰说因此杰对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的估计不足。他认为儿童游戏是由儿童认知水平决定的。
5.论述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思想
儿童心理学同研究普通心理学中一般心理机能发展的发生心理学不同。
它只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本身,同时又不局限于生物学上的成熟问题,还必须考虑儿童的练习、获得的经验和一般的社会生活。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使人们能够采取多种渠道来教育儿童。
感知——运动的水平 儿童的知觉发展和智慧起点,是头十八个月的感知和运动。我们把儿童的语言还未出现的时期,称为“感知——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儿童尽管还没有语言,但智慧已经存在。这时的智慧发展主要分六个阶段。
首先是反射。儿童在外部刺激下形成习得行为,同时又把客体纳入主体的本能动作中加以同化。
其次是最初习惯。儿童尚不能分清主体和客体,二者常混在一起。
第三是智慧萌芽。儿童试图区分自己和物体,并去寻找动作与效果的关系。
第四和第五阶段,儿童开始寻找被幕布遮盖着的物体,知道了客体的永久性。第六阶段,儿童不仅能用外部的或身体的摸索,而且能用内部的联合,达到突然的理解。
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但在这六个阶段中,逐渐发生了“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开始把自己看做许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儿童的“感知——运动”时期,又是以节奏--结构(个别反射的重复运动)、调节(探索与控制习惯和智慧)、可逆性(实际位移群)三种连续的形式出现的,而这一规律又支配了儿童往后所有智慧的发展。
儿童在头十八个月内也有情感,但它相当于紧张状态和松弛状态的交替。他们的微笑常常是由同伴的微笑引起,因而成为彼此交流的工具。
与别人的这种接触,预示着儿童由接触别人向彼此交往过渡。如果人与人之间适当刺激,也是可以促使儿童情感正常发展的。
知觉的发展 一岁以内的儿童的感知--反应中有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知觉的常性问题,即在儿童的眼中,永久性的客体有大小、形状的变化,这是视觉的差异;另一个是知觉的因果性问题。
儿童的知觉因果性比成年人更依赖于物体的接触,也比成年人概念模糊。知觉的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是随儿童的年浞⒄沟摹K梢愿纳浦醪⒕勒按砭酢保敝了悄芙邮苤腔鄣闹傅嘉埂?br/> 儿童的智慧思维的概念不仅仅来源于知觉的抽象和概括,因为概念除知觉材料外,还同复杂的特殊结构结合在一起。
知觉结构是不可逆的,而运算是可逆的。逻辑--数理概念中的运算是从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抽象出来的,而不是从所知觉到的事物直接抽象得来的。
即使每个动作能引起感官的知觉,这些动作的图式也无法被知觉到。 信号性或象征性功能 儿童在一岁半至两岁期间,具有了用“信号物”代表事物的能力。
这种能力引起表象的功能,郎是‘信号性”或“象征性”功能。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五种行为模式,即延期模仿、象征性游戏、初期的绘画、心理表象和初期的语言。
延期模仿 是指儿童在事物的原型不在眼前时仍能继续模仿它。象征性游戏 是儿童的感情与智慧上的平衡。
在这里既无强制也无处分,通过同化作用改变现实,如佯装瞌睡。初期的绘画,在两岁以前比较少见。
它最初以潦草乱画、不协调的模仿为特征,以后经过“理智性的现实主义”(如侧面画人的脸部也画两只眼睛),发展“视觉性的现实主义”(不再给侧面的脸部画两只眼晴)。心理表象是内化了的模仿,即在心理上想象一个动作。
但它出现较晚,只有到七八岁以后才是预见性的,能预见运动及其结果。初期的语言,指儿童能用语言称呼不在眼前的事物。
前四种模式都以模仿为基础,但到了感知--运动阶段的终末,动作表象已经成为一个分化了的信号物,部分地构成思维的表象。语言的出现,不但提供了与别人接触的机会,而且也能通过与人交流增强儿童的表象能力。
同时,语言又推动着儿童智慧运算的发展。它可以使儿童在广度和速度上增强思维能力,又因为语言由逻辑构成,所以儿童在学习语言时也在发展着思维。
思维的“具体”运算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儿童由二岁至七八岁为前运算阶段,而由七八岁至十一二岁为具体运算阶段。整个说来,儿童由二三岁到十一二岁是为具体运算准备并形成具体运算的漫长阶段。
这一阶段,是儿童从各个领域以自我为中心向脱离自我中心过渡。这种脱离中心化,同时表现在认识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各方面。
运算是具有同样心理水平的人们共有的。运算与动作官不可分。
动作是在实物上进行的,如推动或分开物体。儿童的思维水平过渡到具体运算阶段时,动作发生了内化,即内化为运算。
运算是在头脑里进行思维的,但又不失去动作原有的特征。动作上升为运算,儿童的思维水平便逐渐在深化。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还不懂得一个运算的变换经常使整个体系中的某些因素保持不变的守恒。但在具体运算阶段,守恒、分类、序列、数量、空间、时间和速度、因果性和偶然性等概念逐步形成。
儿童已经以动作的一般协调为基础脱离中心化,并使现实的表象从它易被人迷惑的形象外貌中解放出来了。 儿童的情感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发展过程相似。
这三者事实上也不能截然分开。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间的社会性交流,是以儿。
6.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教育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越来越受到社会、教师和家长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幼儿这一关键期,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已是刻不容缓。要对儿童进行创新教育,就要明白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特点和儿童创新活动的特点,在儿童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因素,以及家长和教师怎么做才能促进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儿童创新活动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有关创造力的定义多达百余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对于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即不可低估,也不可盲目的拔高,更不能将幼儿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与成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混为一谈。幼儿的创造力和创造活动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幼儿的创造力属于表达式创造力,主要是指以自由和兴致为基础,因情景而产生,随兴致而感发,但是却具有某种创造性的行为表现,如:幼儿在看图讲述时对画面的不同理解,故事表演中添加的各种动作和情节;音乐活动中的创编歌词与动作;美术活动中对主题画面的构思和布局等等,都是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虽然说这种创造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创造活动,不能给社会带来什么价值,但是我们却不能就此否定儿童创造力的潜在价值。因为创造力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连续发展过程,它为高层次和高水平的创造力和活动打下了基础。
幼儿的创造活动开始于原始的模仿,对于儿童来说,第一次模仿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因为无论是模仿的方式还是内容,对他来说都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同时,在模仿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动作、事物间联系的知识经验,为下一步的创造活动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从这个方面来说,幼儿的模仿和创造是密不可分的,与成人的模仿截然不同。
此外,儿童的创造力和创造思维还具有自发性强、表现范围十分广泛的特点。 二、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几个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有生理、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还有个体主观因素,其中动机、人格和心理健康等儿童自身心理因素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比较活跃的儿童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打破沙锅问到底、情感丰富、具有幽默感、勇敢、坚持不懈、自信、勤奋、进取心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做事情耐心、很仔细。而胆怯、害怕失败、懒惰的孩子往往都是创造力不太好的幼儿。
外部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所说的外部环境,主要包含三个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和大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我们也认识到了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制约儿童创造力的内外部因素,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呢?根据我的研究,发现以下几点:( 一)创设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性的环境1.宽松、童趣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活动室墙上的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蕴藏了一个个好听、有趣的童话故事:“小白鹅哥俩的水路历险记”,孩子们可以尽情想象它们一路上的经历,最后是怎样乘着西瓜船顺利回到家乡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南瓜车”这幅画更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力,南瓜车可以用花朵做车轮,还可以利用其他的什么东西?谁来驾车恰当呢,为什么?就这样,环境中隐含了许多鼓励幼儿幻想、创造的因素,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2.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我在上面提到过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微弱的、稚嫩的,存在着很大的可变性,极易被外界所影响,所以我们要营造一种鼓励幼儿发展创造性的心理氛围。
首先我们老师要加强学习,转变不利于儿童创新思维的观念,要认识到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应该对每个孩子保持积极、鼓励、赞许的态度,充分尊重他们,做他们的朋友,使他们敢于大胆地想象、创造,能极大地发挥潜能。
教师是有组织的计划者,但又不过分拘泥于此而失去灵活性,给予孩子创造的天地,知道每个孩子创造性的表现都是独特的,不是千篇一律的。要善于评价和改进,使教育适合自己又适合每个独特的孩子。
如: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嫩的想法中,都隐藏着创造性的火花。在看到氢气球能带人上天后,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想法: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氢气球飞行器,可以由小朋友控制方向和速度,每天带小朋友上幼儿园呢?多有趣、多可爱的设想呀!虽然他们的想法也会超越现实,甚至很荒诞,我们也不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而是敏锐地捕捉其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有效地引导,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大胆想象,主动选择,从而表现出其独创性、特异性。
3.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
7.求一篇幼儿教育方面的论文,3000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常规教育 身为幼儿园的一线老师,几乎都碰见过类似这样的情景:你在认真的组织孩子的活动,可偏偏有些孩子的注意力却不在你那里,有的在发呆、有的在与旁边的小朋友偷偷嬉戏、甚至有的离开自己的座位去喝茶------结果越来越多的幼儿也跟着坐立不安,导致你都无法将教学内容按计划完成。
这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你觉得那是因为小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以后大点自然会好转的,那无疑是错的;又或者你认为那是教师自己的威性树立的还不够造成的,要对孩子加强教育,我想也未必就是对的。那么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本人学校一毕业就在小学教了六年音乐,前几年刚回到幼儿园教比原来学生年龄起码小一半多的孩子。
开始觉得非常自信,凭借这六年的音乐教学经验,教幼儿那么简单的儿歌应该难不倒我,可一段时间下来就出现了刚才上述的情况。不得不让我为之进行了思考。
小学生相对与幼儿园的小朋友而言,上课的自控能力已经很强了,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教学活动,但是小朋友却不是的,他们非常感性,很难用所谓的纪律来约束他们,即使能遵守也可能只是一小会的时间。可纵所周知良好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所以,作为教师应建立合理地课堂教学常规,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也就成为我这两年来势在必行的研究工作。可幼儿园的音乐常规训练与其它的学科相比,即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在于音乐常规训练即要对幼儿进行站、立、坐、排队以及进出活动室的训练,又要把这些训练放在音乐活动中进行,让幼儿在浓浓的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活动。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我切身感受到要搞好音乐活动的常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一、“童化”自己,引起感情共鸣。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很难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进行教授。
通过灵活的眼神、夸张的语气、有趣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拉进我与孩子的距离。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
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如果你能“童化”自己,让孩子对你逐渐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喜欢和你交流,愿意表达自己感受,那么他们对你的这种情感也会迁移到你所教授的音乐活动中来,逐渐也会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良好的课堂常规也就不在话下了。
人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我想其中的意义也就在此。
二、做好每个细节,让幼儿感受音乐氛围。音乐属于艺术范畴,因此非常注重一个“美”字。
活动中站姿、坐姿,每一个动作、眼神都要求是美的。以前,只要一上音乐活动,我就会要求幼儿坐的时候头要正、肩要平、背要挺、面带笑容。
虽然要求看上去很简单,可幼儿总是做不好。于是我便改变方法,让幼儿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坐下后听音乐拍手做律动,听上行至下行的音阶停止动作,用简单的歌声进行师生问好活动,对于个别没有准备好的幼儿可以通过个别问好来进行吸引其注意力等。
这样的游戏化训练,把幼儿进入音乐教室的所有活动都放在了音乐中进行,即有了良好的活动常规,又使孩子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三、不断创新,让幼儿愉快地进行训练。
无论什么学科的常规训练,内容也都是大同小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很有可能会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这时就要靠我们教师不断地从小的方面变换内容。如歌唱教学前的发声练习,传统的发声教学单调、枯燥,幼儿容易失去兴趣。
但他们思想单纯,幼稚的心灵富有爱心,他们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更是关怀备至。根据这个心理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发声练习曲:2/4 12 34 | 5— |33 3 |55 5 | 33 22 | 1— || 小猫 怎么| 叫 ?| 喵喵 喵| 喵喵 喵| 喵喵 喵喵| 喵 ! ||。
再如,一直很难教学的节奏练习,如果告诉幼儿: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唱一拍、唱两拍,对幼儿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使节奏练习形象化、趣味化。
如:学习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可以用人物走、跑来代替单纯的“da da”练习。** **| * *| ** ** |* — |跑跑 跑跑 走 走 跑跑 跑跑 走 。
答案补充四、让幼儿充分参与常规的建立。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孩子对日常规则的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
因此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体验成功的乐趣,更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在规则的执行中,幼儿会更加乐意接受甚至主动地成为监督者,使常规教育更能顺利实施。打击乐活动在音乐活动中的常规一直是个难题,孩子只要一接触这些叮叮当当的乐器,总是会兴奋得都去抢着拿自己喜欢的那种乐器,或者是他们认为新的好的乐器,可活动结束时让他们放回乐器摆放的位置时,又都随意乱扔。
每次我都在边上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他们;“轻轻地拿,轻轻地放”,“把小铃排好对放在一起”,“沙球一对一对。
8.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有哪些启示
(一) 幼儿教育目的
皮亚杰认为确立教学目的的合理依据应该是成人社会跟受教育的幼儿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幼儿园在制定幼儿教育的目的时,主要是让幼儿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年轻一代主动独立探索世界和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动力。教学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刺激幼儿的心智的发展。幼儿不应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学会如何思维。总之,教学的目的时形成幼儿的智慧,而不是储存记忆;是造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仅是博学家。
(二) 幼儿课程
皮亚杰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为依据,即教材的结构内容应与儿童智力发展的结构相互适应。所以幼儿园在分配学科和确定学科内容时,要获得足够的有关心理学发展规律的知识,并按照严密的逻辑循序来组织教材。幼儿园过程的编制应该以促进该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为宗旨。在课程的实施上
通过“活动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并重视游戏、实验和视听教学。
(三) 幼儿教学法则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教学就应该按照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来组织,去发现最佳方法和环境,来帮助幼儿自己去促进其认知或智力的发展。教学中还应重视实践活动。
(四) 教学法
1、临床教学法
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幼儿活动,引导幼儿活动,让幼儿自由谈话、自由叙述,同时因势利导,进行分析。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则采取作业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提问。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从整体上来研究幼儿,比较全面和细致,又比较灵活,不拘一格;不仅观察幼儿认识什么,也探讨幼儿如何认识,从而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在交谈过程中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2、两难故事法
可以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法。通过对偶故事,引起儿童道德观念的冲突,推动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3、社会交往法
幼儿园应当把幼儿之间所发生的互助协作的社会生活放在主要地位,这样有利于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4、活动法
皮亚杰提倡在教学中使用活动法,重视“高度集中注意的活动”对幼儿学习的意义。幼儿园要多组织活动,让知识被儿童所认识和理解,并最终转化为个体的知识,另外利用情景所提供的材料来组织探索活动,让幼儿尝试去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是很有意义的。
9.论述皮亚杰理论在儿童教育实际中的价值
皮亚杰毕生致力于从事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为20世纪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和理论指导。
皮亚杰在当代最心科学成就的基础至上创立了认知结构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这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理论。皮亚杰的儿童学前教育理论是自19世纪西方开始教育心理学化运的以来最重大的心理学成就之一,也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其教育理论影响也很大。当然,皮亚杰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他强调图式,而对反映重视不够;强调生物适应和儿童主体认识的能动性,而对社会作用。社会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强调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稳定性,而对儿童思维能力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够。集中到主要一点是:注意到内在的发展,而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重视不够。另外有的学者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某些结论有不同的看法,学者总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的。
不知能对您有所帮助吧?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