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对中医的认识的论文(求中医学方面的论文一篇)

0 2023-11-25 12:00 论文大全

1.求中医学方面的论文一篇

1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 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

自古以来,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

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 1.2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 《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

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

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

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 “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

〔1〕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

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 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

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

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 “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

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

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

〔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

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 《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

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

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 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2.1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 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试举数例为证。

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

《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

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

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

〔4〕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

2.求一篇中医养生的论文 2000字左右

专业发论文 代写 请加我的 口口号码!946406122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3.求助

中医经典《内经》十分明确论述了人体中存在两个循环系统,一个是血液(血脉)循环系统,这是大家都熟悉的。

另一个就是卫气循环系统,是我们不熟悉的,后者主要是位于皮肤之中的一套复杂的环路系统。这是我们花了二十年时间才基本研究清楚的系统。

这两个系统称经络系统,区分这两个系统都于经络研究非常重要,揭示卫气循环系统的本质对人命和健康非常重要。后者将为健康多提供一套保护措施,为疾病多提供一套治疗手段。

下面分三节分别论述这两大系统的区分和意义。 第一节 经络的两大类型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气血者,气与血。

是营血循环和卫气循环,这些在《内经》里写得明明白白。经络当然就包括这样两大类型--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性经络。

如果区分不出经络的两大类型,那么所谓的经络研究只能是雾里看花或纸上谈兵,因为瞄准的目标只是假想敌或幻影。当一只枪口同时瞄准两个目标开火的时候,结果不言而喻:走火! 中医里的气血循环系统是双循环系统,一个是血循环系统,一个是气循环系统。

连李约瑟这样外行都早就看出来了,内行的中国人却还蒙在鼓里,遗憾! 一、经络定义 最先在马王堆《帛书》里只有脉字,在《灵枢·经脉篇》中继十二经脉之后出现了十五络脉,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后世都以经络代替经脉和络脉。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为: 脉--经脉、络脉--经络 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到,本来指的就是脉,包括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脉,而现在使用的经络二字已完全看不出与脉的关系,在研究经络的实质时自然掩盖了“脉”这一最重要的基本内涵,把研究工作引入了歧途。

用“脉”字很容易使人想到人体中的脉首先是脉管、血脉、血管,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应该这么想,因为“脉”字所表达的意义在人体及动物中都是显而易见的血管,尽管“脉”里所包含的可能不只是血管,但它首先是血脉,古人不可能不顾显而易见的血脉,再用“脉”字去命名其它的类似脉样的东西。 二、脉的概念的建立 古人脉的概念应建立于三个基本事实,一是肉眼看见像脉样形状的东西,二是感觉到像血在脉中流动样的东西,三是用手触摸到脉样体征。

体内形状像脉样的东西除血脉外,还有淋巴管和神经,但淋巴管中不是红色的血液,而是乳白色的淋巴液,加上淋巴管比血管小得多,故不应包括在内;神经虽呈长条形,但是实心的,里面无法运行水液样的物质,故肉眼可见的神经不应包括在内;人体体表的静脉,是最容易看到的血脉,必然包括在内;胸腹腔中肺、心、肾、肝、肠系膜等处的血管也很容易看见,也必然包括在内。在感觉上像水流或血流的东西,很容易想到的是在经络敏感人身上感觉到的循经感传、在气功中感觉到的内气运行和在一些病人身上出现的异样感觉窜行,这些现象肯定不是血液在血脉中的流动。

在体征方面像脉的东西,首先是体表下的流动感和搏动感,动脉的搏动在手腕寸口、肘内、腋下、喉旁、下腹、窝、足踝等处都可以明显扪及;其次是条索样感觉,这在寸口桡动脉、后臂肱动脉等处可以隐约感觉到。根据这些基于古典认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脉的两方面内容: 1. 血行路径属于脉 全身体表和体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动静脉血管,包括充盈时可见、空虚时不可见的某些体表静脉。

2. 气行路径属于脉 循经感传途径、内气运行途径、异样感觉走行途径属于非血脉。 古人是否认识到这两种类型的脉呢? 长沙马王堆《帛书》中的脉,近于三维立体走行,主要属于较大的体内血脉。

《黄帝内经》中的脉,在《灵枢·经脉篇》中近于平面模式循行路线,在《灵枢·邪客篇》中描述了肺手太阴之脉和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的立体走行,与血管走行完全吻合;在机能上于《灵枢》的营卫生会篇、营气篇、卫气行篇等将脉中运行的东西区分为营气和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气和卫气都作周期性的运行,营气严格沿经脉运行,卫气也沿经脉循行,但不甚具体,说明《内经》著者已经认识到脉的两个不同方面,对于行血之脉认识得比较清楚,对于行气之脉则缺乏系统的理解,实际上前者比后者容易观察和总结,也是理所当然的。 对于行血之脉,即血脉、血管,在解剖上很容易定位定性。

对于行气之脉,即卫气运行途径,也当是前面所述感觉上像血流或水流样的气行途径,应当位于哪里呢?首先,卫气的运行仍是循经走行,因此应该在《内经》所述的经脉线路上;其次,卫气乃水谷悍气,剽疾滑利。卫行脉外,卫气应走行于经脉线下的血管之外;第三,卫气者,卫外之气也,行于机体的外面而不是内里,因此卫气的主要运行途径是机体最外面的皮肤中。

这样以来,经络的概念顺理成章地演化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经脉线下面的血液运行途径,即血管;一是经脉线上的皮肤中途径,运行卫气,其中卫气还可走行于分肉之间。经络是两种途径的总和,有的地方只有血行途径,有的地方只有气行途径,有的地方两者皆有。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1. 血管是经络的组成部分,有经络样的功能吗?比如除运行血液外还可接受针刺、传递信息。血管通过血管壁的交感传入和交感反射功能,实现接受和传布信息的作用,血管在这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引。

4.谁能帮我写一篇中医的文章

我只是一个20岁的学生 有感而发 不敬之处 请多包含 中医是古人留给中国人的一个财富 中医治不了病这是荒谬,为什么西医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的千百年来 中国人生病是靠什么来治疗的 告诉你 是我们的中医解决了病苦的折磨 如今我们不能否认西医的先进之处 可是中医是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我们中国人要言传下去 你是学中医的 中医基础理论告诉我们 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先防 已病防变 学医的都知道疾病是有变化过程的 我觉得既然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我们也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要学习西医的科学之处 也不能忘记中医的精髓的博大精深 必进中医是经过历史的见证 延续至今 我们不能闭关锁国 要放眼世间 我相信中医一定会走出国门 冲向世界 不能有消极的思想 我只是一个20岁的学生 有感而发 不敬之处 请多包含。

5.对中医学的认识论文

中医养伤呢不外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不能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只要适合自己,有利健康,才是最终目的。

具体有很多方面,我略举一些,希望对你有参考价值,祝健康: 1.锻炼,但不宜太过,以自己轻松而不累微汗为度,如晨炼(跑步)、打太极、游泳等 2.食疗,饮食宜清淡化,多样化,定时,最好能定量,适当补充水果,注意多吃蔬菜等 3.保持心情,以乐观主义态度对待发生在你身边每一件事 4.戒烟酒,尽量避免抽二手烟 5.节房事,起居有节,适寒温,防感冒 6.灸足三里起到保健防病功效 7.每天晨起照照镜子,看看自己面色、舌质、舌苔,如发现异常,及时调理或治疗,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8.定期体检,有病早知早治。

6.有谁有对中医认识的文章

我的中医认识 最近在网上看到许多有关中医的争论,作为一个医生,所以比较关注,但很少参与之中,但我也想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故也来凑热闹一下。 最初的中医接触,应该说来是比较早的,小的时候,也常有感冒发烧的情况,多是从医生那里买来一包两包的草药,煎成汤水喝下,多是可以好起来的,记忆中,那草药的味道是很苦的!记得那时候,常有小孩发一种病,我不知道是什么病,一般那小孩得病后,要在家里待着,不出房门,不能见风的,我们那地方叫“见喜”(音),这都是老中医的交代,当然免不了要喝草药,在我们那里,很多的人都有这个经历,我有幸没有患过,不过也就不知道具体的感觉了。

还有一点,印象很深的是,中药要有“药引子”,那一般是十子路口的尘土,阴沟里的泥巴,或是童子的尿等希奇古怪的,但这是不是中医,我也不大清楚。我们那里有个祖传中医骨科世家,在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当家的得真传的,如果有摔伤什么的,都去找那个人,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自己的儿子,送到西医学校去学习,而不是学中医,不知道他们一家的祖传是要失传还是要扬弃! 上中学的时候,我患有鼻炎,在县人民医院里做过液氮冷冻治疗,也用了不少的抗生素,不怎么见好,后听一个师兄长说,他曾经患过鼻炎,吃了我们那里的邻县—蕲春(李时珍故里)的一个老中医的药,治好了,可惜的是老中医已经作古了,我很是懊悔,就是在现在,尽管鼻炎的症状不明显,但嗅觉慢慢不大灵敏。

那个时候,我父亲患有高血压,记忆中,吃些复方降压片,心痛定之类,也有中药羚羊角,还有偏方玉米穗子,好象效果都不大好,不久就因脑中风而离世。这也许是我后来有兴趣学医的原因之一。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也学过一本《中医学》,觉得那里面的东西更象是朴素的哲学内容,教授课程的老师,讲的很是生动,是故我觉得中医神奇而博深,记下了不少老师传的“秘方”,到图书馆也看了不少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子,但现在看起来,那书里的治疗疾病的方子的资料,多是个案,如用什么方子,将一个什么样的病人治疗好了。 当医生之后,才知道中医在临床上是处在边缘化的位置,许多的情况是将中医的治疗当作辅助和调理。

我也接触一些中医师,尽管在病人面前很是有威望(对信中医的人而言),但他们自己往往并不自信。所以,我所见到的情况是中医是自己或外力的影响下,逐渐边缘化的。

我有好多的研究生同学都是中医院校毕业的,不管是硕士阶段还是博士阶段,一般对中医是失望的,并且对自己大学学中医很恼火,一是大学毕业时不好找工作,二是考研究生时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在网上论坛上,有很多的争论。

有反对中医的志士说,中医是“伪科学”;有中医坚定的信徒说,中医可以看得见的治疗好了病,是科学的。这里是这些人不知道科学的概念而闹出来的笑话,但也有网友是明白的。

科学,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用客观证据证明的东西,而伪科学是用客观证据证伪的东西,科学和伪科学都属于科学范畴。而中医的理论是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所以不从属于科学范畴,自然就不存在科学还是伪科学之争了。

这个认识是最基本的事实,如果有人仍有说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不是争论的范围中的内容了。 就我个人来说,无所谓中西还是西医,能够治疗疾病就是好的!但是有一个前提是,我们看某一治疗措施是否有意义,总得有个标准吧,不能说,我用这个药可以把什么病治疗好,就是这个药效果好。

借用西医的循征医学原则,哪种治疗方法有效,要在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中证明,它能减轻病人的症状,降低死亡率等,才能用于临床。譬如以前将心痛定用于治疗心绞痛,后来的大型临床研究发现,心痛定增加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所以现在心痛定在冠心病治疗中是禁忌的。

我在UC的一个中医聊天室里,听一个中医讲,他有个病案,有个人早搏很多,他开了一个方子,病人用后,早搏治疗后了。如果在一个严肃的医生看来,这个中医的有效是根本不可信的,我们不排除这个中医的高超医术,但是我们可以怀疑该中药只是安慰剂的作用,可能是病人的诱发早搏的因素不存在了,所以早搏没有了,而与应用的中药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一定要个标准来判断是否真的有效,而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在对治疗的方案的判断来说,应该没什么中医或西医的争论的,但是,许多的中医师,包括那些被称为中医泰斗的人,都说中医的验证不能遵从这一原则,但是,还有什么可信的的标准呢?总不能是你说有效就有效吧!不是很多的支持中医的人说,中医在国外很有市场,外国人怎么的相信中医,但是没有遵从这一原则的临床验证,不可能进入的了西方临床医学上! 所以,中医的所谓有效,当然不否认可能有效,是不能给人信服,一些人说有效的就好,当然是这样的。譬如有中医说可以治愈艾滋病,我们可以不否认,但决不能是你说可以治疗好就是可以治好,要有令人信服的东西。

7.中药鉴定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对中医药的认识

找思路呢吧,别不是让我写吧!!

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中药,比如说早晨起来你得刷牙,使用的牙膏就有中药,护肤品也是中药,什么云南白药的、两面针的、芦荟的等等吧。开窗通风你家里养花来着,这花的气味就是中药的范围呀,花儿养的不对还会中毒的。屋里用的空气清新剂就有中药制的。吃饭了,调理就是中药,吃的五谷就是中药,吃的菜也是中药,肉类也是中药,调味品也是中药。想喝两杯的话,酒也是中药。

中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可用,如果不了解其药性用途的话呢,是会出问题的。你比如说,胃口不好上火了,就不能嗑瓜子、吃火锅、喝烈酒、吃羊肉、用花椒等等。

一篇对中医的认识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