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而形成的带电荷的粒子。得失电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的能量变化可以用电离能来衡量。原子或原子团得电子就形成阴离子,失电子就形成阳离子。
原子团中含有多个原子,所以原子团的质量、体积要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不能简单延伸成原子团比原子大。
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不显电性;常见的原子团中质子总数和电子总数不相等,通常带电。
含有3种或3种以上元素的化合物中,通常含有原子团.常见的原子团:氢氧根OH-、硝酸根NO3- 、碳酸根CO3 2-、硫酸根SO4 2-、亚硫酸根SO32-、氯酸根ClO3-、磷酸根PO4 3-、碳酸氢根HCO3-、铵根NH4+、高锰酸根MnO4-、锰酸根MnO4 2-等
原子团并不是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绝对保持不变.比如用KClO3制取O2的反应中,氯酸根发生了变化。
原子团的整体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正负相同.比如硫酸根SO4 2-在组成化合物时显-2价。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