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制温度、用釉不同。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釉下彩是用颜料在瓷器的胎体上直接进行装饰绘画,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中与瓷器一次烧成。釉下彩瓷器的突出特点在于花纹不受磨损,在使用过程中永不褪色,又无铅无毒,器物表面光滑平整,明清两代釉下彩瓷的主要品种是青花和釉里红。
釉下彩入窑经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釉中彩彩烧温度为1060—1250°。
釉下彩是用色料在已成型的晾干的素胚上(半成品)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透明白色釉或者其他前面釉,入窑高温烧制而成。
釉中彩这种装饰方法,使用一种高温快烧陶瓷颜料(一种介乎釉上和釉下的所谓釉中彩颜料);装饰方法和釉上彩相似,即在烧成的白胎上进行彩绘,彩烧温度为1060—1025°,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
釉中彩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