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你知道哪些和笛子 杨柳有关的古诗?
1.4、你知道哪些和笛子、杨柳有关的古诗?
【标题】:折杨柳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内容】:--------------------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抄年。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标题】:折杨柳
【作者】:萧纲(南朝梁简文帝 宫体诗人)
【年代】:南2113朝梁
【内容】
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 林空书角悲5261。
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
【注释】
1、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
2、上春——即早春。
3、画角——军中吹器。
4、——犹、总是的意思。
5、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4102。《诗经·小雅·采薇》:“165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2.4、你知道哪些和笛子、杨柳有关的古诗?
【标题】:折杨柳 【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乐府【内容】:--------------------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抄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标题】:折杨柳 【作者】:萧纲(南朝梁简文帝 宫体诗人)【年代】:南2113朝梁【内容】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 林空书角悲5261。
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注释】1、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
2、上春——即早春。3、画角——军中吹器。
4、——犹、总是的意思。 5、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4102。《诗经·小雅·采薇》:“165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3.写笛声的诗?古诗是写笛声的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玄宗贵妃嬉玉笛,合奏仙乐紫云回。”
“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含有“玉笛”的诗: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杨柳枝 白居易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采桑子 冯延巳 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斋。
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
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归自谣 冯延巳 寒山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 抛球乐 冯延巳 霜积秋山万树红,倚帘楼上挂朱栊。
白云天远重重恨,黄草烟深淅淅风。仿佛梁州曲,吹在谁家玉笛中?谒金门 冯延巳 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
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梦觉巫山春色,醉眼花飞狼籍。
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杨柳枝 皇甫松 春入行宫映翠微,玄宗侍女舞烟丝。
如今柳向空城绿,玉笛何人更把欢。摘得新 皇甫松 酌一卮,须教玉笛吹。
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春夜洛城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绝句 赵孟頫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4.筅笛何须怨扬柳、这首诗是那几句、有谁知吗
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12、浪淘风簸:狂风卷着泥沙的样子。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词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5.羌笛何须怨杨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词概述
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12、浪淘风簸:狂风卷着泥沙的样子。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词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