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古诗和意思

1.刘禹锡的古诗和意思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题解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被迁贬至偏僻荒凉的朗州(今湖南常德)

为司马。他带著理想破灭、仕途失意的痛苦,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漫长时光

心境极为低沉。这篇作品是他在受贬期问写下的悲秋之作,其中蕴涵著无

限感慨。“秋风引”,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归为乐府琴曲歌辞。诗以“

秋风”为题,全涛意蕴深沉,苍凉顿挫,在艺术上更是匠心独具,别开生面

句解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诗人在遭受贬谪之后,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满腔的热情和希望也都落了

空,终日只能徘徊寓所,心情本就忧伤愤懑到了极点;而这个时候,又正逢

冷清肃杀的初秋时节,感慨自然更为深沉。仿佛在不经意问,诗人便脱口问

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秋天的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它的声音是如此的萧瑟,

如此的凄凉,更和著长空中雁群传来的阵阵哀鸣,实在是令人不忍卒闻。诗

至此处,悲愁之意已然溢于言表,然而其中还隐藏著更深层次的涵义:试想

这秋日的寒风,不也象征著那场令诗人饱受迫害、不堪回首的政治风波吗?

诗人与柳宗元、韩晔等一众好友,不正也像秋风中哀鸣的雁群那样,远迁穷

荒,各自离散吗?这贬谪他乡的悲愤、知交零落的辛酸、理想破灭的苦涩,

都已经深藏在秋风雁唳之中了。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在这里,诗人蓦地倒回一笔,为前面的疑问作答,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

原来它清晨便已吹人庭院里的树阴之中了。而最先察觉到它,并且侧耳倾

听、徘徊再三的人又是谁呢?正是孑然一身、飘泊异乡的诗人自己。只缘诗

人仕途不利,屡受打击折磨之后,对衰败萧条的景象早已变得十分敏感,因

此在秋风掠过庭树的一刹那,诗人就已经用心灵捕捉到了它极其细微的踪迹

一年之中,秋天是最令人悲感万端的季节,天地肃清,黄叶凋零,许多

美好的生命纷纷无声地陨落。而越是灵心善感的诗人,对秋天的生命感触也

就越深。结合刘禹锡的生平经历来看,他既有出众的才华和性情,更有满腔

为国为民的热忱和抱负;然而这样优秀的人才,却被当朝权贵、地方掌握实

权的藩镇们排挤迫害,最终被贬往荒僻之地。孤馆秋风,尽日独处,面对眼

前这一派萧索黯淡的气象,哀乐过人的他又怎能不触目惊心呢?那断续悲凉

的秋风,和著他内心深处的声声叹息,虽然秋天的物候才刚刚开始,但诗人

的心里,早已是冷清萧瑟的秋天了。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时期,皇帝昏庸无能,

刘禹锡的望洞庭诗句的意思,刘禹锡秋风引诗句的意思,浪淘沙刘禹锡诗句的意思

2.浪淘沙 刘禹锡意思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古诗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注词释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诗句,刘禹锡

3.刘禹锡的解释

刘禹锡简介 [编辑本段] 刘禹锡(772-842),汉族。

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

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

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4.刘禹锡的《浪淘沙》四句诗意是什么意思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译文】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5.竹枝词 唐 刘禹锡 这首诗什么意思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有关刘禹锡的诗句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