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拜佛教礼仪

0 2024-08-18 15:15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佛教礼仪中的正规拜佛礼,应该是怎样的拜法

拜佛时,前额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

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

拜佛的动作: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垫的中央,左掌仍举著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著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於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当头著着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著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著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扩展资料:

佛门礼仪:

一、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二、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三、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佛教礼仪

2.佛教礼仪有哪些

佛教礼仪的内容 1、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样,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善因法师著《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2、一般信众之礼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入厕。

四、佛教礼仪的特性 宗教性: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对治性: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过错、叫“诸恶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众善奉行”。

区域性: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说来有三个系,即传入中国汉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的“汉语系”,也叫“汉传佛教”;传入西藏的“藏语系”,也叫“藏传佛教”。传入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的“巴利语系”,也叫“南传佛教”。

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里,佛教的律制与礼仪也随着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不同的礼仪,这一点在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

3.佛教磕头的礼仪是怎么回事

拜佛的意义

一般人拜佛,多为追求财势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萨行,故对人格的成长亦无助益,甚至还有鼓励人去投机取巧,走偏锋的负面作用。修行的拜佛,则有三层意义:1.忏悔罪过,2.修持禅定,3.感恩礼敬。

佛教中常有批评只知瞌头而不知忏悔、只知拜佛而不知惭愧者,那种拜佛,不过是如鸡吃米、如捣蒜头。只有动作没有用心,对於身体健康,虽也有用,对於人格的提升则不起作用。真忏悔是发自内心恳切的意念,不拘限在一定的场所,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佛像是礼拜时的道具,是伟大人格的象徵。对於拜佛的凡夫而言,佛菩萨的圣像,具有证明我们正在修持忏悔功德的功能。只是佛与菩萨的法身,遍处都是,永远都在。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地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著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的敬礼,又称为顶礼。

弯腰低头是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许多的错误。一般人是很难向人低头的,何况还要把额头著地呢!可是,大地是非常伟大的,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众生把大地踩在脚下,把不要的垃圾丢给大地,大地却提供我们无穷尽的资源,我们如此的享用了大地,无以为报,是否应该心诚意敬来感谢大地呢?其实,我们如果能够饮水思源,应该要感谢感恩的人实在很多。

成熟的人格,好像成熟的稻穗,都会往下低头的,愈成熟愈饱满的,头垂得愈低;空心乾枯的稻秆,倒是头昂天外挺得笔直的。如此想通了,低头礼拜也就不难了。更何况在很多情况下,头不低还真过不了身,不肯低头而趾高气扬的人,往往会阻难重重,撞成鼻青眼肿乃至头破血流,还不知究竟错在那里。

一般人向位高权重的人士低头,较为容易,对於没有利害关系的人乃至不如自己的人,能够低头,就必须具有大修养的工夫了。古时候的一些仁君贤臣,能够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礼贤下士,给一般庶民予礼遇尊重,因而才能获得贤士们之辅弼效命,这就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现代人,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还是需要礼貌的尊敬。对长辈及上司低头,是受大家认同的,对於夫妻之间及属下之前的低头礼敬,也不能说是不应该的。

犯了错误,当以礼佛来忏悔,心绪烦躁,当以礼佛来定心;得到了利益,当以拜佛来感恩。拜佛的动作,实在是提升人格的好方法。

4.寺庙里面的拜佛礼仪是怎样的

过去老祖宗们斩荆披蕀,跋山涉水,开拓土地,安置社稷,在饱经风吹雨打,雷轰电击之余,内心里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便相信天地日月的山川万物者各有各的神祇。

后来有了宗教思想,这种神道观念也变的更具体、更实际。中国人的胸襟其实是很宽阔的。

总认为,神既然为保护人类而来,当然是越多越好,于是就来者不拒,佛教有佛教的神佛,道教有道教的神,儒家虽然没有发展出宗教的形式、宗教的组织,但孔夫子却说过一句“聪明正直谓之神”的话,等于是替神正名。其实只要你心诚,求任何一个佛菩萨都可以。

不过现在人们求观世音菩萨的是最多。因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说法。

具体说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

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拜佛的具体讲究 到庙中拜神可有发觉除了庙中主神外 还有许多香炉例如福德、天地、门神或其他神祗如果没有留意的便要注意了。

俗云:“入庙拜神、入屋叫人” 这是一种尊重及礼。过去老祖宗们斩荆披蕀,跋山涉水,开拓土地,安置社稷,在饱经风吹雨打,雷轰电击之余,内心里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便相信天地日月的山川万物者各有各的神祇。

后来有了宗教思想,这种神道观念也变的更具体、更实际。中国人的胸襟其实是很宽阔的。

总认为,神既然为保护人类而来,当然是越多越好,于是就来者不拒,佛教有佛教的神佛,道教有道教的神,儒家虽然没有发展出宗教的形式、宗教的组织,但孔夫子却说过一句“聪明正直谓之神”的话,等于是替神正名。其实只要你心诚,求任何一个佛菩萨都可以。

不过现在人们求观世音菩萨的是最多。因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说法。

具体说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

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拜佛的具体讲究 到庙中拜神可有发觉除了庙中主神外 还有许多香炉例如福德、天地、门神或其他神祗如果没有留意的便要注意了。

俗云:“入庙拜神、入屋叫人” 这是一种尊重及礼貌入庙拜神要供香但并不代表神祗会吸这些香这是一种与神灵打招呼的方式。 首先说选门进,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

郑博士提醒注意: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

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1、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2、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3、先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

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4、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

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5、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辰八字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

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四、拜神佛相关禁忌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靠边行走。 大德拜佛示范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女人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

心要虔诚,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吹幕坝铩;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也会给人一种不庄。

5.去寺庙参拜需要注意什么佛教礼仪

一 穿着上尽量严肃一点。

二 进大殿最好走侧门,不要踩踏门槛(门槛是佛肩),拜佛的垫子如果很长,不要选中间的那是大师傅拜佛专用的。

三 礼拜时,三拜即可。

四 一般殿内禁止燃香,有的可以供香,有的供也不让,那就看寺院的规定吧。

五 上香时,三支即可,不要烧大把的,点燃后火大了不要用嘴吹,用手扇或者晃灭火苗。

六 殿内拜祭顺序是先中间 再左右,顺时针拜,一般大殿拜完侧点可以不一一去拜,双手合十 敬礼即可。基本上也就以上这些

6.佛教的礼仪有哪些,佛教礼仪基本常识,佛教礼仪忌讳

佛教有哪些礼仪?

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样,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善因法师著《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一般信众之礼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入厕。

佛教礼仪的特性

宗教性: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对治性: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过错、叫“诸恶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众善奉行”。

区域性: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说来有三个系,即传入中国汉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的“汉语系”,也叫“汉传佛教”;传入西藏的“藏语系”,也叫“藏传佛教”。传入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的“巴利语系”,也叫“南传佛教”。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里,佛教的律制与礼仪也随着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不同的礼仪,这一点在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

7.佛教礼仪拜佛时是双手合十作揖,道教的呢,到了道教宫观拜神怎么做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

(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

(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

(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

(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8.有关佛教的礼仪

佛教作为一种伦理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性宗教,在当今的道德建设方面理应充当重要的角色,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育目标为其道德性宗教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我们知道宗教的特征不仅要有深刻生动的理论说教,而且要有形象、有效的实践演示,撇开实际效果不说,单就演示本身而言,就是礼仪创建、完善、深化的过程。从佛陀最初传教时的不拘形式,不重礼仪,到大乘经典中大肆渲染那种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说法场景,再到密教修行中曼陀罗的描绘及众多法器的供奉、手印的结持,印度佛教礼仪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繁的演变过程。

9.拜佛礼仪都有哪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1、两手(十指并拢)合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

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约八寸;

2、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跨于蒲团上;

3、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4、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5、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6、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故曰头面接足体)

7、以两手屈指翻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8、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9、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10、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和掌之状;

11、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开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递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适用任何拜佛者:

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你可以去积善网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上面有很多关于佛教的知识。

传统的拜佛教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