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教育的礼仪

0 2024-08-06 17:45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中国近代开始流行的什么礼仪

孟子最先提出。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

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

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

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

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周礼》原有6篇,详介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

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

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

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

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

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

2.中国文明礼仪有哪些

中国的文明礼仪有:

1. 尊老爱幼。

2. 仪尚适宜。

3. 礼貌待人。

4. 容仪有整。

解释:

1.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2.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

3.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

4.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3.中国历史的礼仪故事,古典和近代的都可以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4.我国教师礼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教师的服饰礼仪

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

一是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即所 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是要有运动健美的形体,这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

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这是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2.教师的发部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发部发型是被注视的重点之一。

作为教师,应当像注重脸面一样注重头发。

(1)原则:

干净整洁--无头皮屑、无异味、不凌乱、勤修剪。

发型适度--男教师不留怪异发型、不留过长发(前不超过额头,后不超过衣领,两侧不遮挡耳朵);女教师发型不宜追新潮、不宜染夸张色、不宜佩戴花哨发饰。

3.教师的仪态礼仪

仪态是指人的举手投足、站行坐卧的姿态。古人讲,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是从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中展现出来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运用仪态语言,会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端庄的行为,自然的教态,形象的手势语,适当的姿势等都会成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只有教师富有活力,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才能带给学生有益的影响;也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包括站姿、走姿、坐姿、手势等。

5.简述一下中国诞生礼仪的三个阶段

礼仪在中国近代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以前的章节中已经介绍了礼仪起源与中国古代礼仪发展,在今天的章节中介绍下礼仪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情况,给大家补习下礼仪发展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的崭新的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主要是摒弃封建社会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 “愚忠尽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确立了更为平等的社会关系,继承发扬讲究诚信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

二是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这个时期想必大家都知道,十年的动乱使各个方面都造成损失,包括礼仪在内。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扫进垃圾堆。礼仪文化受到摧残。

三是礼仪复兴阶段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推行新的问inggongyue等,各行各业礼仪规范也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中国礼仪全书》、《中国应用礼仪大全》、《外事工作与礼仪》、《礼仪实用教程》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教材不断问世,我国的礼仪文化在这期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融入了部分西方礼仪文化成为了独有的中国礼仪

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时候更需要多学习礼仪知识,弘扬中华礼仪传统美

6.给我一些现代中国的礼仪

举止礼仪

(1)要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必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举止礼仪是自我心诚的表现,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

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

(2)到顾客办公室或家中访问,进门之前先按门铃或轻轻敲门,然后站在门口等候。按门铃或敲门的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不要擅自进入室内。

(3)在顾客面前的行为举止

☆ 当看见顾客时,应该点头微笑致礼,如无事先预约应先向顾客表示歉意,然后再说明来意。同时要主动向在场人都表示问候或点头示意。

☆ 在顾客家中,未经邀请,不能参观住房,即使较为熟悉的,也不要任意抚摸划玩弄顾客桌上的东西,更不能玩顾客名片,不要触动室内的书籍、花草及其它陈设物品。

☆ 在别人(主人)未坐定之前,不易先坐下,坐姿要端正,身体微往前倾,不要跷“二郎腿”。

☆ 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与顾客谈话,顾客谈话时,要认真听,回答时,以“是”为先。眼睛看着对方,不断注意对方的神情。

☆ 站立时,上身要稳定,双手安放两侧,不要背卑鄙,也不要双手抱在胸前,身子不要侧歪在一边。当主人起身或离席时,应同时起立示意,当与顾客初次见面或告辞时,要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举止得体,有礼有节。

☆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各种不雅举止。不要当着顾客的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实在忍不住,要用手拍捂住口鼻,面朝一旁,尽量不要发出在场,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这虽然是一些细节,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顾客对你的总印象。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人前化妆是男士们最讨厌的女性习惯。关于这一点,惯例放宽了。女性在餐馆就餐后,让人见到补口红,轻轻补粉,谁也不再大惊小怪。不过,也只能就这么一点,不能太过分。需要梳头,磨指甲,涂口红和化妆时,或者用毛刷涂口红时,请到化妆室,或盥洗室进行。在人前修容,是女性使男性最气恼的一个习惯。同样,在人前整理头发,衣服,照镜子等行为应该尽量节制。

7.中国的礼仪文化详解

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也。”归跟结底,所谓礼,是古代人们对于恭敬的态度、言语、仪表、行为举止进行总结后得到的一套行为规范,在当时,有它们的生命力,因为总结出这些规范的时代离产生这些潜在的规范的时代不远。而所谓礼的内在的生命力,也就是我说过的,是恭敬的态度的外化。一旦时代变迁,恭敬的态度的外化,必定会有不同的表现,此时,如果仅仅要求人们恪守原先已经形成定式的所谓“礼仪”,显然就是迂腐的,甚至是不理理喻的。所以从先秦时代,越往后,越到近代,中华文明就越显示出它狭隘、甚至病态的一面,这就是源于对于所谓礼仪文化的过度依赖和迷恋。

我正在思考和研究礼仪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目前,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如果说礼仪文化有它的内在的价值的话,是在于礼仪里所含有的“道”,我们可以用“道”来理解礼仪。也就是说,一个时代,它的合乎某种规范的礼仪,其内在的价值,是由于它合乎这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方式、以及与此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较为理想的内心态度,这种态度,是我们对待他人、对待客观环境所应持有的态度,它们在我们仪表、言语、及各种行为中的表现。这个句子比较长,而实质也很简单,也就是说,所谓礼仪,也就是合乎当时时代的行为举止的合理性,本质上是道在时代里的彰显。道家思想对于世界的最重要的认识就是,世界的本体是源生于道,而世界运行的方式遵循于道,所以,无论是空间中的个别,还是时间中的个别,它们的共性、和它们各自的个性,都可以由道来解释。

为什么说道是礼仪中的实质呢?试想,一个最为恒久不变的礼仪:当你见到朋友的朋友,当朋友向你介绍时,你面对这个你的朋友的朋友,较为合理的态度应该是喜悦,这喜悦就化为微笑,所以,合乎这种情境的礼仪,就是,当你的朋友向你介绍自己的朋友时,你面对他(或她),也就应该以微笑面对。这就是礼仪!在这个例子中,作为礼仪的微笑的实质是你内心的喜悦,但问题是,一旦这种情境里的微笑形成所谓礼仪,也就意味着每当此种情境发生,你都应该以微笑面对。可是,有时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你面对的人,也就是你的朋友的朋友,当你的朋友向你介绍这个人时,你会发现你一点也不喜欢他(或她),如果你将礼仪按它的实质“道”来理解,那么,此时的道是什么呢?就是你内心的不喜悦。而内心的不喜悦,以合乎于道的规律表现为你的行为,也就是没有微笑,至少是没有微笑,甚至会让你皱起眉头来。所以,按道行事所表现出来的,是诚实,而按礼仪表现出来的,就是虚谎和欺骗。这就是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也”的实质了。老子太聪明了!如果没有经过这么认真的分析,你可能永远也不能悟出礼仪可能会是祸乱的开端!但是如果将礼仪的本质:“道”提取出来,供人们遵循,也就不会产生各种弊端了。

我是道家的信徒,从来不以为中国的礼仪文化是它的价值所在,恰恰是它的问题所在。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对于古典文化的求源、求真、求实、求质的任务,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正在复兴,怎么找到我们的古典文化中真正的价值,是一个热爱这个古老国家的人们天赋的责任。我在思考,你也在思考,希望我们能够找到真理,而不是为人云亦云的习惯性思想行为所虏掠。试看这个具体的问题是这样,更多的宏观的思想的境界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你的问题实质上也是属于较为宏观的问题,但合乎这个宏观的视野的具体的个例已经说明了这个视野里的光明和黑暗在哪里。如果本着这一发现再扩展来看的话,最终,你会发现,中华文明的内在的生命力,在乎“道”,而不是什么礼仪、或别的任何东西。

最后一句:如果百度也给我稿费的话……

8.求“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的论文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传统礼仪礼俗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5日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三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就传统礼仪礼俗的社会作用与人文意蕴、传统礼仪礼俗与当代民众生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如何做好传

统与现代的接续工作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

与会学者认为,传统礼仪礼俗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承担着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也发挥着动员社会、凝聚人心的社会功能。传统礼学也蕴涵着人文意蕴和终极关怀的内容。社会生活、民众生活只有通过与它相契合的思想的提升和点化,才能形成其健康发展的机制。作为这一思想的突出代表,儒学是直接关涉于生活的,它又以对礼仪礼俗的反思以构成与社会生活相切互成的关系。儒家的文化理念不仅是理论的,而且是教化的。传统礼仪礼俗是古代“神道设教”思想的重要载体。而在传统生活方式日益解体的今天,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里,我们需要向传统要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中的优秀内容?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何做好传统与现代的接续工作?与会学者指出:我们更应该讲“综合创新”,把外国和中国的东西相结合。在新旧结合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选择消化的过程。我们当然不能毫无批判地接受传统礼仪,而必须以理性的精神来判断选择。要以对国人负责的精神对待传统,以是否对大众有利作为选择取舍的立足点。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学者们认为,保持传统礼仪历史因革的连续性,充分发挥传统礼仪礼俗作为沟通理论与大众生活的载体作用,发挥其对民众生活的提升与引导作用,是当前礼学研究面临的任务。

近代中国教育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