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为礼仪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 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 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 仪内容都大体相同。
2.礼仪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礼仪的主体,指的是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
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小、较为简单时,其主体通常是个人。
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大、其过程较为复杂时,其主体通常是组织。没有礼仪主体,礼仪活动就不可能进行,礼仪也就无从谈起。
礼仪的客体,也就是礼仪的对象,它指的是礼仪活动的具体指向者和承受者。 从其外延来讲,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没有礼仪客体,礼仪活动便没有了对象,也就不可能成其为礼仪。礼仪的客体与礼仪的主体二者之间既对立,又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礼仪的媒体,指的是礼仪活动所依托的一定的媒介。进而言之,它是特定礼仪活动的载体,是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的统一。
任何礼仪都必须使用礼仪媒体,不使用礼仪媒体的礼仪不可能存在,因为,礼仪的表达必须借助于媒体才能实现。礼仪的媒体,具体是由人体礼仪媒体、物体礼仪媒体、事体礼仪媒体等构成的。
在具体操作礼仪时,这些不同的礼仪媒体往往是交叉、配合使用的。礼仪的环境,指的是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时空条件。
大体说来,它可以分为礼仪的自然环境与礼仪的社会环境。礼仪的环境,经常制约着礼仪的实施。
不仅实施何种礼仪由其所决定,而且礼仪的具体实施方法也由其所决定,或者至少受其影响。
3.礼仪之道分哪几大类
礼仪一般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会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会议礼仪、谈判礼仪 、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其他还有公关礼仪、公务礼仪、家居礼仪和求职礼仪等等。
4.我国古代礼仪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我国古代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中心内容就是祈求鬼神的庇佑,和维护统治秩序。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
5.何为礼仪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 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但所谓 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 仪内容都大体相同。
6.什么是平庸之道 君子之道 礼仪之道
平庸之道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
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
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君子之道“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就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孔子一上来很谦虚, 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
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
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
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
7.如何理解余秋雨的礼仪之道
余秋雨谈“礼仪之道” 中华文明怎么能够延续那么久?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在哪里?在这里我必须讲中华文明的几个优点。
中华文明有些优点,因为我们讲的是“全球背景下的中华文化”,所以我们要改变一个习惯。我们可爱的中国人有个习惯,经常用些形容词来形容我们的优点,忘记了全球背景。
我们老讲我们勤劳勇敢,外国人就笑了,哪个民族不勤劳,哪个民族不勇敢?我们打仗打得比你们还多,我们不勇敢吗?你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你们用文言文讲的,这句话在世界任何宗教里面都有。我们勤奋,我们刚健,我们“和而不同”,等等,我们可以讲很多这样的词汇。
外国人讲,你们中国人啊,一会儿自卑,一会又把全人类的优点说成你们单独的优点。所以我们不要把全人类的优点说成我们单独的优点,这是我们的一大毛病。
我们在讲中华文化优点的时候,需要两个特性,一个是独特性,第二是持久性。这些事情是被中国人民一直做下来的,第一独特,可能西方也有,但主要是中国人在做。
持久性就是它是一直做下来的,而且非常普及。我在纽约大学演讲的时候讲过,中华文化有“三个道”。
我希望在座的朋友们记一记。 第一个,我讲的是“君子之道” 这是我按照前面开始讲文化的时候讲到人格是文化的沉淀点,从荣格的这个思维时候来引申的。
既然我们的所有文化都沉淀为人格,每一种文化的理想人格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的文化、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英雄,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先知,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绅士,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骑士,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浪人,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牛仔,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君子这个词汇也可以翻译成英文,但是,这跟我们中国人所理解的君子不太一样。君子不太仅仅像绅士或者是好人、善良人,不完全是这样的。
请大家记住,如果孔子千言万语对我们有什么遗嘱的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嘱说,希望世世代代的人做个君子,不做小人——这是孔子给我们最重要的遗嘱。你们要你们的孩子、学生要继承中华文化,不要背那么多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个君子,不做小人,这是我们的中华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孔子和他的学术战友们一起(我又要歌颂他们),他们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是建立了一个人格理想。人格理想的好处是人人可以仿效,不单是去读一些古文。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很多人都是不识字的,所以一定是人格榜样让人家仿效。而且,孔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给君子下定义。
什么叫君子?他不讲,因为没有文化的时代下个定义有什么用处?他做了一些最了不起的学术上的事情,就是我不下定义,我树立一个他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就是小人。按照现代逻辑学的概念就是边缘切割,树立一个边缘,一刀切下去,君子是什么就清楚了。
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然后他用一系列中国人都知道的句子,来告诉你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记住。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小人乘人之恶”,等等,小人则反是,反过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他比较在乎自己的道德。
这个“土”碰巧和现在和我们讲的“土豪”的“土”连在一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是孔子讲的话,他都努力地分,分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告诉大家君子是什么,小人是什么,千万不要做小人,努力做君子。
而且很好做,比如“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则反是,也就是说“成人之美”是君子重大的品德。这个人不见得是你家里的人,不认识的人也叫“成人之美”。
我们听完演讲,走在昆明的街上,看到今天天气很好,一男一女在举办婚礼,站在饭店门口在接待宾客,你虽然不认识他们,是你投去一个灼热的目光,这就是君子的目光,“成人之美”。大家知道吗,君子的目光实际上很简单,随时随地。
小人的目光就不一样了,小人就要动坏脑筋了,新娘子好看不好看啊。新娘子好看不好看,这当然也可能是君子目光的一部分,——“成人之美”,关键是下面不要进一步的动坏脑筋,这就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别。
我有一本新书就要出版,就叫《君子之道》,从人格上讲中国文化是最简单的,而且是不是普及呢?普及了。普及在哪里?中国人,只要是中国人,不管在哪个土地上,只要是中国人,你讲他君子一定很高兴,你讲他小人他一定很愤怒。
尽管他没有文化,你讲他是小人他一定很难过,这就表示充分普及。有些人讲,你宁可讲我坏人也不要讲我小人。
只要是中国人都很明白,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充分普及了。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要想一想,你不要自称自己是君子,不要这么想,我们身上有君子的细胞也有小人的细胞,都会有,我们努力要做一个君子,是这一辈子的梦想。
我二十几年前辞去高校校长职务的时候,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突然发现我心中小人的细胞有点增长,这是为什么呢?我是一个高校校长,我在报纸上发现别的学校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一点暗暗的高兴,这就是小人细胞了。我就看到别人有问题,我警惕,我们学校不要发生这样的问题,这还不是。
8.礼仪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
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
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扩展资料:
不能只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范畴。最早的礼仪是祭礼,那可不是“社会交往”,那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并且,即使在现代,很多礼仪,也不是社会交往的事情。
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开张仪式等等,人们举行这些礼仪,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示对大自然或他们心中相信的那个神的敬畏和祈求。
他们可能在心里祈求大自然或神,保佑他们的建筑能够顺利竣工,并且能够长久屹立;保佑他们的船只下水后能够安全航行,这些都不是“社会交往”,都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所以,不能只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