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常用的礼仪动物

0 2024-04-14 13:35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古代汉族订婚习俗中常用的礼仪动物是什么

准备大公鸡

古代的传统婚俗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 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是择配、提亲的意思。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说媒”。

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在古代和今天的婚俗中,讨回姑娘的出生年、月、日、时,要请阴阳先生推算。还含有问清姑娘是谁生的,即问清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是正室所生,还是继室所生。

纳吉,指提亲。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

纳征,即现今所说的“送彩礼”、“送嫁妆”。“征”的意思是成功。

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子。

亲迎,指娶亲。

2.古代汉族订婚习俗中常用的礼仪动物是

准备大公鸡 古代的传统婚俗讲究“六礼'。

所谓的六礼, 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是择配、提亲的意思。

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说媒”。 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

在古代和今天的婚俗中,讨回姑娘的出生年、月、日、时,要请阴阳先生推算。还含有问清姑娘是谁生的,即问清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是正室所生,还是继室所生。

纳吉,指提亲。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

纳征,即现今所说的“送彩礼”、“送嫁妆”。“征”的意思是成功。

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子。 亲迎,指娶亲。

3.动物的礼仪有哪些

动物也讲礼仪廉耻 自我牺牲、同情他人、遵守规则,这些品格真的是人类独有的吗?了解了动物世界里的一些情况,也许你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游戏鞠躬” 任何养过狗的人一定对这样的姿势不陌生:尾部高高翘起,胸部贴着地面,前腿极力前伸,脸上露出热切的神情。这显然是一个友好、玩耍的姿势,而动物行为学家则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将这个动作称为“游戏鞠躬”。 然而科罗拉多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马克·贝科夫一直怀疑以上动作中还有更多的含义。

随着贝科夫对狗行为的观察更加仔细,他开始制作录象带,再一帧一帧地回放。贝科夫回忆说:“我看到的细节越多,这种观察就变得越有趣。

狗不仅仅是在嬉戏玩耍,同时它们也在玩耍中交换大量的信息。” 简而言之,贝科夫终于可以证实,犬科动物的嬉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交过程,在此过程中,参与者不断地发出信号,表明自己的意图,并确认它们的行为得到正确理解。

动物也有情感 约在十年前,科学家们还在激烈地争论动物是否拥有情感,而现在,动物情感的概念已被当作主流生物学。 但这并不意味着动物一定拥有成熟的道德观或伦理观。

贝科夫说:“我说狗公平,并不是用人类的标准来衡量,也不是指它们具有和人类一样的道德体系。”但这确实表明动物至少拥有人们所说的道德的基本形态。

很多研究都证实了他的观点。在一个实验中,德瓦尔和他的学生们将黄瓜作为报酬,让两只猴子完成一项任务。

尽管黄瓜不是它们喜欢的食物,猴子们仍高兴地完成了。然后研究人员开始给其中一只猴子葡萄———猴子喜欢葡萄。

这时,仍得到黄瓜的那只猴子拒绝做工。 从某个层面讲,这个实验结果都可以用个人兴趣来解释。

但同时,德瓦尔也观察到了只能被解释为同情的行为。当一只雄性黑猩猩在打斗中输了、坐在地上懊恼地大喊大叫时,其它的黑猩猩会去安慰它。

德瓦尔说:“它们会走到情绪低落的同伴面前,拥抱它们,亲吻它们,为它们梳毛,并努力帮它们恢复平静。” 动物有行为准则 当科学家提到稍高级的心智功能时通常会想到海豚、狗和灵长类动物,但至少公正感已在更低级的动物王国中普遍存在。

葛底斯堡大学的生物学家史蒂文·西维说,如果你观察大家鼠角力,你会发现大个儿的家鼠偶尔会让小个儿的赢,如此一来,小个儿的家鼠才会继续 和它玩。他说,这可以用一种遵守游戏规则的观念来解释,尽管他强调大家鼠的行为很可能符合进化论———不是在深思熟虑之后,而是过去使这个物种得以存活的做法的延续。

史蒂文·西维说:“我无法想象一只大家鼠坐在那儿冥思苦想自己的行为将引起什么道德层面的影响。” 肯塔基州的州立鲍灵格林大学的心理学家雅克·潘斯克普同样也对用道德观和伦理观等字眼来描述动物的行为非常谨慎。

他确信大家鼠和其它动物都会经历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因为大脑的生理构造使它们会产生这些感受(实际上,几年前潘斯克普就发现,给大家鼠呵痒时,它们会唧唧地笑,只不过它们的笑声人耳无法听见)。然而至今仍无人发现道德观和伦理观的神经结构,所以,潘斯克普不愿对此发表意见。

但他的确同意,某些动物有严格的行为准则。潘克斯普说:“蟑螂也许没有正义感。”

但作为群居动物的狗和老鼠显然都有。 曾师从贝科夫、现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学习动物行为的丹·布卢姆斯坦说,鸟类也同样有行为准则。

尽管没有通过正式的研究来证实这个问题,但布卢姆斯坦已找到鸣禽行为准则的线索。某些品种的鸟类有相似的叫声,但不同的区域也有各自的“方言”。

他说,如果一只鸟叫得不同于当地的口音,“所有的鸟便都会知道:‘噢,我的天,这儿有个入侵者。’然后它们会很不快,并把入侵者赶走。”

布卢姆斯坦说,问题在于这究竟是不是伦理观的标志,或者仅是本能而已。 尽管有些行为显然是出于本能,贝科夫确信有些不是。

他说:“如果你在动物本身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研究它们,不可能所有的行为都是固定不变的,都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这的确不太可能。”

欺骗行为受处罚 至于前面提到的“游戏鞠躬”,贝科夫的猜测最终被证实了。这个动作不仅仅意味“让我玩游戏吧”。

除了“我想和你玩”,它还表示“很抱歉咬你咬得太重”或是“我将会咬你重一点,请不要太在意”。这个动作在不同种类的动物间也同样有效,贝科夫说:“至少它们没有真的打起来。

游戏鞠躬改变了整个气氛。” 同时,欺骗行为在所有犬科动物群体内都会受到惩罚。

贝科夫说:“我最了解土狼。它们会示意游戏,然后却试图打斗或交配,但如果它们这样做的次数太多,就再难以找到玩伴了。”

杜克大学研究土狼的专家克里斯蒂娜·德里亚说,如果道德仅指遵守某个群体内的行事规则,那么动物们就会如此做。她说,只因为动物们有必须遵守的规则,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并不能表明它们是有道德的动物”。

尽管动物可能并不拥有真正的道德观或伦理观,贝科夫、德瓦尔和他们很多的同行都认为,公正感和合作意识可能是道德特征的前兆,就像我们远古的祖先露西那类人猿的大脑是我们现在拥有的极为复杂的大脑的先驱一样。无论如何,露西不是爱。

4.汉族信仰的动物是什么

汉族信仰的动物有龙、麒麟、凤凰、孔雀、乌龟等。

龙是汉族崇拜的最高等的动物,表示神圣;仙鹤象征长寿,孔雀是美丽的象征。麟、凤、龟、龙是四灵兽,古人对“四灵”的神性,还有过解释,认为“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恶,龙能变化”(《礼记·礼运篇》) 此外还有貔貅,象,鲤鱼,喜鹊,鹿和燕子等等! 不过也有一些民间的说法,有说猫和蝴蝶象征长寿。吉祥的动物有些也是夫妻档,是动物和植物联合在一起,如喜鹊和梅花合成“喜上眉梢”,金玉满堂有是来之于金鱼和海棠。 而春节少不了的莲花和鲤鱼有是喻为“连年有余”。

5.告诉我一下简单的汉族日常礼仪

旧时,境内汉民族的婚姻制度充满封建意识,从换贴到拜天地,均由“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决定。

汉族婚嫁大体有提亲、订婚、探话、结婚、典礼、回门六个过程。

提亲即说媒。若男女双方父母有意儿女成婚或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均在适当时机请媒人(介绍人)向女方父母提亲,媒人起介绍双方情况、牵线搭桥、过活问事及过彩礼、物品证人作用。旧时有专职媒人,现今介绍人大多为热心且熟知婚嫁风俗礼节者。

经介绍人通融,双方同意成婚后,择日举行仪式为之订婚。旧时男女一般在13~14岁订婚。在既定日子男方要带议定财礼去女方家,并带烟、酒、食品等。女方家叫近亲来宾并摆一席。第2天,女方同男方回男方家喝“回头酒”,男方家招待至亲,并给女方适时换身衣服。

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商定结婚典礼日期称探话。过去择日讲究多,现多选择男女双方皆有空闲的日子,或“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新年、春节前后。

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书后,即可按既定日子举行新婚典礼。典礼之前,女方“聘闺女”,男方“娶媳妇”,又称“迎娶”。迎娶日这天,男家大摆筵宴,室内外披红挂彩,迎来四方亲朋前来祝贺。是日一大早,由媒人、新郎姐姐、姐夫和弟弟等组成迎娶队伍,启程去女方家迎娶。男方给女方带婚服。新娘则由兄嫂送亲,领有一个弟弟或侄子“压轿”。迎亲返回途中,若遇水井、碾房、厕所等,由男方家姐夫用红毯遮掩。婚宴上,新婚夫妇向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行礼敬酒,一直到宴罢席散。旧时迎娶用“花轿”或“马车”,而且礼节繁锁,女方向男方家索取“离娘钱”、“上轿钱”、“下轿钱”等。要给新娘“开脸”、“梳头”。现典礼则由“代东”主持。雇有乐队,喧染欢乐气氛。婚宴上有耍笑公婆及兄嫂辈,晚间有“入洞房”、“闹洞房”等习俗。

新婚次日夫妇回娘家,称“回门”,有“回三”、“住七住八”习俗。

50年代,广大妇女从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婚前双方已有较深的了解,结婚仪式简化,买卖婚姻曾一度销声匿迹。

60~70年代,农村索要彩礼之风渐起。女方要3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冬、夏衣服数身。70年代中后期,自由恋爱者增多,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赞许。进入80年代,时兴旅行结婚。农村男方家还要给新人盖新房,城镇干部职工中自由恋爱成婚者居多。一般女方不要彩礼,但要求男方家准备新房及现代化摆设,典礼时设宴庆贺。女方父母陪嫁礼品逐日增多。

此外、还有过满月、百岁岁、过生日、圆生儿、祝寿、上梁、压栈等习俗。

6.汉族都有哪些习俗礼仪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

汉族以农耕为本。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食俗 日常食俗 汉族以农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历史悠久,对汉族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三餐中,午、晚餐是正餐。

一日三餐。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 由于汉族分布的不同区域出产的粮食作物不同或互有差异,形成不同的主食和制作方法。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在长期的历史和广大地区呈现多姿多态的风格。

在不少食品除了营养学上的价值,还具有美学欣赏价值。食之味美可口,观之赏心悦目。

米面食品起源很早,古代蒸米为饭,有黄黍、白黍、黄梁、白梁、稷米、稻米六种米饭。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 是汉族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族饮食史早期,菜是蔬菜的总称,肴是做熟了的鱼肉。

后来菜也成为副食的总称。素菜指各种蔬菜和植物蛋白制品,荤菜指鱼肉等动物蛋白制品。

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普通民众只能以菜食为主,而各类肉食主要成为上层阶级的日常食品或者社会节庆日的食品。因而在先秦许多典藉中,曾把肉食者作为权贵的代称。

例如殷周时代称在位者为肉食者,称平民百姓为蔬食者。 汉族的菜肴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又各有千秋。

汉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

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西北地区多种多样的牛羊肉菜肴以及各地一年四季不同的蔬菜果品等都反映出副食方面的地方特色。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

例如喜食辛辣食品的地区,多与种植水田、气候潮湿有关。 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例如广东位于南部沿海,物产丰富,粤菜有用料鲜活,花色繁多、新颖奇异、取材广泛的特点,口味以清淡、生脆、爽口为主。山东位于黄河下游,处于渤海与黄海之滨,沿海一带海产丰盛,鲁菜的主要特点是擅长烹制各种海鲜,讲究清汤和奶汤调制,善以葱香调味,火功精妙,风味鲜咸适口,清香脆嫩,汤精味醇。

江苏是闻名的鱼米之乡,苏菜的主要特点是选料严谨,制作精致,刀工精细,讲究造型,菜肴四季有别,重视制汤,保持原(料)汁,口味清鲜和平。 川菜,以成都、重庆、自贡等地的风味佳肴为代表,口味多样,注重调味,讲究精烹,具有清鲜醇沈,麻辣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

汉族菜肴烹调方法有几十种,常见的有煮、蒸、烧、烤、煎、炒、烹、炸、烩、爆、氽、扒、炖、焖、拌等十多种。各地的烹调方法都深受当地食俗的影响,如广东菜的软炒、(火+屈)、焗;福建菜的醉、糟;湖北菜的煨;北京菜的涮、烤、(火+曰+羽)等各有长处,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产生汉族丰富多采的烹调风格,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

川菜、闽菜、鲁菜、苏菜、京菜等各具特色,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饮料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7.汉族都有哪些习俗礼仪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汉族十分讲究礼节,礼俗别具一格。

在相互交往中,古代汉族对于不同的对象均有相当的礼节,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隶拜九种,称“九拜”。后经发展、演变,一般最常见的有打拱、作揖和跪拜三种。

打拱,就是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称之“纳万福”。凶拜,即不友好的拜见礼则相反。作揖,除拱手外,还要弯腰鞠躬。揖有高揖和长揖之分。高揖即双手高举,长揖除拱手高举外,还要自上而下,行鞠躬礼。打拱和作揖往往连用,大约是古“九拜”中之“振动”演化而来。这种礼节无尊卑上下之分,为平辈之间的常礼。在古代汉族民间,友人相遇也往往边说“谢”,边打拱作揖相让,以示尊重。

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的礼节,主要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形式。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顿一段时间,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常作臣对君之拜。

顿拜,即头叩地,通用为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的拜礼。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此外还有只屈一膝的“奇拜”,清朝时极流行。

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跪拜礼遂被废止,但并未绝迹,直到解放后才彻底摒弃,但民间下辈对上辈有时也偶用此礼以示敬重。同时,打拱作揖的礼节也渐被握手礼、举手礼、注目礼、问好礼以及点头招呼所代替,但并未完全绝迹。

8.“汉族”的社交礼仪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 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

因此在言语交际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都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

而且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 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被移用到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们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

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上--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 其次,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

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谈话者;中国人见面后常以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问候的内容,如见面问“吃了吗?”倒不是真正担心你会挨饿,仅仅是表示关心,表示亲热。

至于问你工资多少,多大年龄,有无对象,或有几个孩子一类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是所谓的东方式的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来则似乎有了干涉别人“隐私权”的嫌疑。 汉民族对性和性别问题上的保守传统也造成了男女性别在言语交际中的用语差异。

一般说来,男性用语比较直率、随便,女性用语比较含蓄、庄重。用与性有关的字眼骂人,在男性中的出现率远远超过女性。

因为传统观念虽然也认为男性使用这些字眼并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谅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体统,似乎理所当然应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

9.请问汉族的礼仪风俗是什么

汉服基本礼仪 、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

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

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

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汉族的风俗 礼 汉族俗好客,特别是远客。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悦)乎?”表达了这种好客的心理。

汉族喜欢交往,“礼尚往来”。 汉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让之礼。

凡迎宾,对与主人身份平等的宾客,主人要迎于大门之外,见面拱手相礼,称为“揖”。凡入门,主客之间必三揖而后入。

主人先入。入门之后,上台阶进堂屋。

汉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台阶是向北走,客就西阶,主就东阶,后世所谓“东道主”,即此而言。升阶必三让。

进堂屋后,主人设席,请客人入座,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所谓“客随主便”。 主人一般要请客人坐上座,席位南向北向,以西座为上;席位东向西向,以南座为上。

客人坐定,然后主人才座,主人开始问话,客人这才说明来意。事毕告辞,主人起身相送,亲切道别。

汉族很注意做客时衣服容貌整洁和坐立行走姿势端正自然,忌讳蹶足,忌讳掀开下裳,忌讳两腿分开箕踞而坐。客人入座以后不要变脸色,不要侧耳探听,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懒洋洋的样子,答话不能粗声粗气。

走路不要大摇大摆,站立不要跛足欹肩。这些礼节的客观效果,是要求主人和客人谨小慎微,举止端庄,尊敬对方,互相谦让,以诚心。

汉族常用的礼仪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