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礼仪之邦”的由来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厦文明就是确证.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
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
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
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
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
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
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2.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
“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
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
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
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
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
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
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
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
3.中国礼仪之邦
不知道你具体指的是哪一方面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都标榜自己是礼仪之邦。对于这一点,每个中国人都在心理是这么认为的,我也不例外。
但是我最近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现在的中国有点名不副实了。 目前中国用的最广的就是握手礼,不分男女老幼,统统握手。
鞠躬礼也时有看到,但是鞠躬的幅度很小,速度很快,感觉象是一哆嗦就完事了。至于跪拜礼只在农村还偶尔看到过,大部分也是在过年的时候,而且都是孙子女对爷爷奶奶行的礼,很少看到子女对父母行跪拜礼。
现在感到国人之间,礼仪很缺乏,虽然行礼只是表面的一个形式,但内心的敬重总得有个形式来表达吧?我仔细思考了一下,不是国人把礼仪传统给丢弃了,而是目前没有一套系统的礼仪表达形式。所以我们在一些场合都多少有些尴尬的情况。
下面我举一些例子,大家看看有没有同感? 比如子女见了父母,多数都是亲切的喊了一声“爸妈”然后就没有了,虽然自然,但感觉多少欠缺点什么。下级见了上级,多数是点头一哆嗦就糊弄过去了,也有主动握手的,但感觉很假。
另外有一些同事或者领导一天能见好几次,如果次次都去抓领导的手,感觉很别扭啊。还有男女同事之间,好像啥礼节也没有,见面也是和机器人一样比较机械的动动嘴,无非就是你来了,我也刚到的废话。
男人之间见面握手比较自然,女人之间好像没啥礼节,过去看到过万福礼,现在也没人行了,男女之间除了握手就没别的礼了。剩下的我就不举例子了,还是让天涯煮酒的高人举例子吧。
我个人的观点,男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拱手礼比较合适,师生之间鞠躬礼比较自然。男女之间如果用贴面礼好像国人接受不了,不知道用什么礼仪比较好。
女人之间用拥抱礼也不错。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就是中国目前缺乏一整套比较系统的礼仪,致使很多国人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
我们中国人历来骄傲地认为:何为礼仪之邦?那不就是中国嘛,拥有几千年的礼仪历史,难道还会比其他国家弱吗?呵呵!没有怀疑,没有否定,而且是精神上胜利的定式法则。“礼仪之邦”的皇冠就这样落到了我们头上,人们瞻仰这顶尊贵的帽子,并以它为荣,也许还会拿出来炫耀吧!可在我看来,它就像一个沉重的担子,负荷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肩头上。
我能理解人们这种定式的看法,因为我曾经一度也这么认为。从小在父母老师的庇护下成长,学的是道德、科学与真诚,能看到的、能感觉到的都是美好,当然我也认为,依照人们所说的,礼仪之邦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这有何不可。
当我慢慢地长大,开始离开了关心我的亲人,离开了时常包容我的密友,并把自己当做了一枚邮票投向他乡后,我开始了独立的思考,开始了对社会、对人生的考问,并且,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和丰富,这样的过程就越来越明显了。我不解为何在影院门口为争一场电影的门票而大动干戈,打得头破血流;也不解在公共车上,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站着,却没人给他让座,况且明明还设有绿色座位;更不解一些饭店或工厂招收童工不说,甚至`还暴打他们,恶言相向;我不解……太多太多了。
这些使我愕然,在这些场合里,难道中国的道德啊,礼仪啊,都不见了吗?悠悠的中华历史留下了许多尊德尚礼的故事:程门立雪,飘飘的白雪埋没不了追求知识的执著,凛冽的北风也吹不散尊重老师的美德;张良学艺,一次次的刁难与奚落没有改变张良尊敬老人的美好德行;尾生抱竹,海水淹没了尾生,却留下了诚实信用的美好风尚。这些美德也被现代的人给磨灭了吗?在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我了解到之前我对中国礼仪的理解可谓是有些狭隘了。我开始关注我之前没有理解到位的中国礼仪的那些方面。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的文明是举世璀璨的。于政治体制来说,中国曾经几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周边的小国也多次模仿中国的政治体制来治理他们的国家,实践证明,这样的体制不单在我们国家有可行性,而且经其他国家的应用,也把他们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于科举制度来讲,科举制是中国首创的,代代改进,朝朝创新,一直沿用至今,也为其他国家所使用,包括首先出现在美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也是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军队征战等军事理论也于世界领先地位。
另人痛心的是,走洋派、唱高调的人还大有人在,某种意义上,还成为现实的主流。 泱泱大国是否体现得有些孩子气,没有对过去的睿智分析,没有对未来的深远考虑,仿佛不断地在从一个历史极端跳到另一个历史的极端。
为何不找一个平和的重心,稳稳地发展下去呢?“礼仪之邦”是这么个礼仪法吗?这是一个作为"礼仪之邦"的大国应该考虑的。我们所有的邦中之人都要考虑,因为建设“礼仪之邦”是一个群众性的问题,而不是单靠某某领导者能决定的。
“礼仪之邦”不仅要做道德仪礼之国,。
4.中国文明之国礼仪之邦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5.我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包括什么
1、什么是礼仪? 答: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2、什么是礼貌? 答: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
3、什么是礼节? 答: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 4、什么是仪表? 答:仪表是指人的外表。
如容貌、服饰、姿态等。 5、什么是仪式? 答:仪式是指在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 6、礼仪的六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共同性、继承性、统一性、差异性、阶级影响性、时代发展性。
7、礼仪的四个原则是什么? 答:尊重的原则、遵守的原则、适度的原则、自律的原则。 8、礼仪的四个功能是什么? 答:沟通功能、协调功能、维护功能、教育功能。
9、为什么说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答: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10、为什么要讲究礼仪? 答:讲究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11、礼仪对社会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社会来说,礼仪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 12、礼仪对个人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
13、加强个人自身修养要做到什么? 答:(1)要自觉提高个人品德修养;(2)要有正义感和原则性;(3)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肋人为乐。 14、怎样陶冶自我情操? 答:(1)加强科学文化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2)性格乐观、开朗、大方;(3)热情诚恳、善解人意、善良友好。
15、交友的原则是什么? 答: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宽宏大度、不卑不亢。 16、什么是化妆? 答:化妆是人们在政务、商务、事务及社交生活中,以化妆品及艺术描绘手法来装扮自己,以达到振奋精神和尊重他人的目的。
17、仪表礼仪应注重什么? 答:应该注重仪表的协调,注重色彩的搭配,注重场合。 18、佩戴饰物要注意什么原则? 答:无论佩戴的是何种饰物,都必须配合自己的体型、脸型及服装的美感。
19、佩戴戒指在不同的千指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般来说,戴在食指上表示求婚;中指上表示正处往热恋中;无名指上表示已订婚或结婚;小指上则表示独身;而大拇指上一般不戴戒指。20、选择项链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答:项链的选择,价格并不重要,个管是什么样的款式,与年龄、肤色、服装的搭配协调才是主要的。
21、说明饰物中耳环的作用? 答:耳环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有保护视力、防治眼病、预防和治疗近视的作用。 22、选戴手镯时应注意什么? 答:如果只戴一个手镯,应戴在左手上;戴两个时,可每只手戴一个,也可以都戴在左手上;戴三个时,应都戴在左手上,不可一手戴一个,另一手戴两个;手镯要与戒指、服装样式协调统一。
23、胸针是一种什么样的装饰品? 答:胸针是人们佩戴在胸前的一种装饰品,广义的胸针包括别针、插针、胸花等。 24、选戴眼镜时应注意什么? 答:眼镜影响整个面部轮廓的印象,选戴时应注意镜框形状和脸型必须平衡:镜框颜色应与肤色相协调。
25、女性的披肩起什么作用? 答:披肩除了装饰外还有应付早晚温差大的作用。 26、女性皮包的作用?分为几种? 答:是女性在各种场合中都不可缺少的饰物,它既有装饰价值又有实用性。
就外型和用途来说可以分为三种:肩挂式、平提式、平拿式。 27、女性服饰中丝补袜的作用? 答:一双漂亮的丝袜可以衬托出女性腿部的曲线美和神秘感,丝袜是女性必备的服饰。
28、戴什么面料的手套可使女性显得温柔,更加女性化? 答:针织手套。 29、行握手礼要注意什么? 答:(1)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伸手相握;(2)长辈与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3)男女之间,女士伸出手后,男士才能伸手相握(4)握手时,男士应脱下手套,女士如戒指戴在手套外面可不脱手套;(5)握手时,应伸出右手,绝不可伸出左手;(6)握手的力量要把握适中,既不能有气无力,也不能太用力。
30、跨国文化交流的人如何注意无声语言“手势”的交流? 答: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无声语言也因民族而异。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一种手势可能十分普遍,而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这种手势可能毫无意义,甚至意思完全相反。
所以进行跨国文化交流的人来说,最保险的行动准则是“入乡随俗”,这样可以避免误会,避免陷入困境。 31、简要说明接待礼仪的重要性。
答:迎来送往是社会交往接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和重要环节,是表达主人情谊、体现礼貌素养的重要方面。尤其迎接,是给客人良好印象的最重要工作。
32、简述接待人员在走廊的引导方法。 答:在客人二三步之前,配合步调让客人走在内侧。
33、简述接待人员。
6.什么是「礼仪之邦」
提升国人文明质素 重塑中华礼仪之邦中国外交部昨天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详细介绍了领事保护的概念、范围、适应人群以及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外交部再次提醒中国公民,在境外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这样的提醒,反映国人在海外旅游、经商、求学时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不仅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不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亦令中国的「礼仪之邦」形象受损。
尽快提升国人在境外行为的文明素质,是增强中国软实力、塑造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当务之急。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客源输出国。
2006年国人的出境人次高达3452万。世界旅游理事会估计,到2020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次将超过1亿。
古语云,「仓禀实而知礼节」,中国民众文明素质的提高,自然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20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人文明素质却未能同步提高。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在去年8月发出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通知中,承认国人在旅游活动中有七大不文明行为:「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如今,外交部在其新版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中,再次提醒国人,在境外应严格自律、行为得体,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人自身行为不够检点引起纠纷,是中国领事保护案件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人目前旅游目的地、国高达132个,要使国人成为受欢迎的游客,国人就必须在境外行为适当,所谓「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而且,如今离北京奥运会 尚余不足一年,中国要向国际社会展示丰厚的「软实力」,提升国人文明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以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曾被认为是「在海外最安全的人群」。然而,近年来,随着国人出境人数大增,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状况日趋复杂、严峻,国人在海外的遇袭事件屡屡发生,对领事保护的需求亦大增。
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处理的各类领事保护案件,去年超过3万宗,涉及人员数十万。较之于2003年的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昨日公布的新版本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中国外交工作从「外交为国」到「外交为民」重心的转变,以使领事保护行动更好地适应国量走出国门、港澳台民众求助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