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听天命,尽人事。努力也许没有结果,可是不努力就永远没有结果。
生活的真理就在于不是你能够想象的多好,而是你能把自己的梦想实现的多少。曾经的我们都是生活在梦想里吧,可在现实的泥潭中挣扎中,梦想也逐渐成为空想。
我一次又一次告戒自己,坚守梦想,坚守未来的理想生活。是为自己,更是为了我爱的和爱我的人。
生活注定是一场痛苦和快乐交替的体验,没有100%快乐和痛苦的人。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喜怒哀乐时常拌我们左右。
痛苦时我们哭,欢乐时我们笑。哭过,笑过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
背起行囊,收拾祝福,怀藏梦想,沿着希望,踏上我们为理想生活而拼搏的道路。
2.公民守法的意义是什么><
法律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卓越表现之一,而其前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法律,无论是作为统治手段、治国依据,还是作为人们的生产规范、生活准则,无论是为了实现秩序与公正,还是为了实现自由与效率,它都必须被执行和遵守,否则便毫无意义。执行和遵守法律,是实现法治理想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要求,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
" 对于公民来说,守法是其应有的基本品格,是人不仅作为"人"而且作为"公民"的要素之一。中国权威的《辞海》早在其1979年版本中即对"公民"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公民,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因此,被称为"公民"者必然具有法律的属性,而这种属性的实质就是公民必须"守法"。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这是对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问题的经典性阐述。
在任何国家和任何社会形态中,法律与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之间是互相渗透的,统治阶级通常把本阶级的道德赋予法律效力,把自己的道德标准确认为法律规范。因此,守法也便成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不守法的"公民"便不是有德行的公民。
但是,人们对于法律的遵守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动机。作为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社会规范系统,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如果公民违反法律义务并拒绝承担法律责任,那么,国家就会动用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暴力工具,强制要求公民遵守法律和承担责任。
但是,在现代法律文明中,法律的强制效力只是作为背景装置和最后防线,它要求公民对于法律的遵守应当是出于内心的选择,而非只是出于强制的威慑和得失的计算。在这个意义上,守法,应是基于公民意识的自愿行为,而非基于臣民意识的奴性行为,更非慑于暴力强制的被迫行为;应是基于公民对于法律作为社会生活规则的深切理解和内心认同,基于公民对于自我的尊重,对于他人的尊重,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尊重。
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曾经说:"一个人因为知道为什么有法律的真正理由与必要,出自坚定的意志自愿地对人不加侵犯,这样才可以说是一个正直的人。"因此,守法的自觉是公民具有道德意识的心理印证。
法律其实是人类文明生活的指南针和教科书。它关乎人们的日用常行、饮食起居;它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生活工作。
古罗马查士丁尼皇帝指出:"法的准则是,诚实生活,不犯他人,各得其所。" 亚里士多德也说:"公民们都应遵守城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但凡对于法律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体会的人都能够承认:法律就是在向人们展示应有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样式;公民对于法律的遵守实质上是对于诚实、正直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忠贞。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
"这是美国法律思想家哈罗德·伯尔曼的一句名言。伯尔曼还指出,"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根植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这确是对于法律文明内在生命和现代公民内心期待的深刻洞见。法律绝不是出自立法者手笔的一纸呆板的文字,守法也不仅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契约,应该说,法律着实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幸福生活的深切渴望,守法则寄托着公民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永恒憧憬。
公民守法不仅意味着履行法律义务和承担法律责任,而且意味着行使法律权利和提出法律请求。其实,只有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权利的人才堪称"公民",也只有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权利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义务的价值与神圣,才能自觉自愿地守法。
为了克服对于权利的漠视和麻木,首先必须认清公民守法与公民权利的内在关联,必须树立"为法律而斗争"的意识。德国法学家冯·耶林提出:"为法律而斗争,就是为权利而斗争。
"他认为,公民为法律而斗争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更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神圣,公民为法律而斗争最终就是为了社会和国家的总体利益,因此,"为法律而斗争是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义务"。进而我们也可以说,为权利而斗争也是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公民在为了自身权利和利益而斗争的同时,也就促成了社会总体权利状况的改善和对于社会总体利益的维护,更促成了人们在"认真地对待权利"的同时,更加"认真地对待义务"。 公民守法还意味着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平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因此,公民守法绝不是说只有平民百姓才必须遵守法律,而是说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无论是国家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是守法的主体。
正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现代法治的视域中,不承认任何特权和强权的存在,任何人都必须一体遵行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的统一和权威。
而且,现代法律文明更注意到权。
3.论理想的重要性
论理想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已经不愿意再谈理想,一谈理想他们会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傻瓜才会谈论的事情;但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理想而苦恼。
有些朋友常对我说,你真好,从小就有理想,我们什么都没有,每天只知道混日子,过一天算一天。我觉得这只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理想,不是想当什么家的人就是有理想的人,不是我从事写作就是有理想的人。
其实理想它没有什么大小和工种之分的,只要你追求的理想是向善的,是“知德合一”的,你都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比如当你在为活下去而赚钱养家糊口,当你在为结婚生子而去追求异性,当你为爱情而去花店买一束玫瑰,当你为建一栋漂亮的房子而努力赚钱,当你在街头摆个小摊为赚到几十块钱而快乐,当你为娶到一个中意的妻子而高兴等等这都是每一个人的理想。
只是有些人不把这些当理想,以为只有那些想当科学家,当教授,当艺术家,当大官,当企业家等等“显贵职业”的人才算是有理想的人,而一切做普通职业的人都不是有理想的人。说白了,这些观念都是愚蠢的人们自不量力、自讨苦吃的结果。
这是人们对理想的误解。理想很简单,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追求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只要我们追求的生活是真善美的,终极目标是知德合一的,我们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就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相反那些背离知德合一的人,无论他们事业有多大,都是不是理想主义者的,他们没有资格谈理想,因为这种人所追求的事业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造成了灾难,比如贪官污吏他们追求的理想是建立在破坏人民权利的公平上,比如奸商他们追求的理想是建立在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上,比如文化骗子他们追求的理想是建立在愚弄读者思想而谋利上的,等等。
人的理想唯有建立在知德合一的基础上,才能给自己与他人营造和谐与安乐的生活环境。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异样会导致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的异样,同时也使得人们各自追求的目标和能力不同。
但相同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是向善,是为了生活下去,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美满的人,都是有理想的人。理想他真正的意义是使每一个人活着像有一个家的感觉,理想是人的“心灵家园”,就像一个孩子放学后能很清楚地朝家的方向走一样的道理。
人这个“家”因为自身的能力和社会关系等原因所制,会有各式各样的“家境”,有的人有条件可以追求到当科学家的“家”,也有的人因为自身的能力有限便只追求安分守己地过小日子的“家”,只要我们量力而行,追求知德合一的生活,就是有理想的人,就是有心灵家园的人。虽然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谁都无法保证会不会遇到种种灾难或美事,而改变自己的行程或方向。
但这是我们的理想,它使我们活着没有迷茫,没有空虚,没有仇恨,因为理想的真正价值是能够给人的生活带来和谐与安乐,而不是迷茫、空虚与仇恨;如果人追求的理想是迷茫、空虚与仇恨的,那么他是背离理想而活着的人,这种人最终会害人害己。在理想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会经历不同的风风雨雨,人不应该害怕理想道路上的风风雨雨而畏缩,人要勇敢地去面对理想去追求理想,只要自己有这个能力就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才能找到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当然也有人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改变自己起初的理想,在改变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理想;比如一个想当经济学家的人,他追求多年后发现自己去经商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结果他成为一位很成功的儒商;比如一个普通农民起初只想当个司机,结果发现搞养殖业更能发家致富而改行去搞养殖,等等。要想让理想成为自己的现实生活,我们首先要学会向善和量力而行,只有这样追求理想的人才不会落下堂·吉诃德那种悲惨结局,或者落下像希特勒那种罪恶滔天的结局。
无论如何,只要你还活着,还想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和谐与安乐,无论你是一个教授还是一个工厂里的普工,你都是有理想的人,都会在自己的理想生活里找到活着的意义。理想无大小,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使我们乐意为它付出和它能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和谐与安乐;或者是得到灵魂的充实感。
我为什么要强调得到灵魂的充实感呢?因为在邪恶的社会里,追求理想的人,是对邪恶的挑战者,邪恶强而正义弱的社会里,追求理想的人肯定会受到邪恶力量的野蛮破害,他们是很难在这种环境里得到和谐与安乐生活的;所以在邪恶的社会里,人在坚持过理想生活的道路上只要做到问心无愧,他就能得到灵魂的充实感,比如鲁迅那种为人类文明奋斗的伟人或者觉慧那种追求理想生活的平凡的善良人们,他们的生活在邪恶的社会里都是很难得到和谐与安乐的,但他们能够在追求理想的人生当中得到灵魂的充实感。人只有向邪恶与黑暗挑战,才能有机会真正达到和谐与安乐的境界,除此之外任何与背离理想生活的邪恶妥协或者对邪恶的畏缩,只会使人们在黑暗而又野蛮的铁屋子里,如同野兽一般过着弱肉强食的纷争生活。
人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人不能没有眼睛一样。理想就是人的眼睛,它的作用就是帮助人看清自己也看清这个世界,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生活下去。
4.大学生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论文1500字
作为在校大学生应该满腔热根据十八大领导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积极奋斗。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作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大学生应通过以下几点,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会浪潮中。一、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充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奋斗目标。二、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正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能更好的融入党的集体,学习党的思想,成为构建小康社会的主力军。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好的校风,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更需要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
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大学生才能学习更全面的知识,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四、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品质。
在大学校园里,不畏困难, 勇于创新,敢于吃苦,坚持艰苦奋斗,才是大学生应该保持的良好品质,以文化来丰富自己,以知识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
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无疑应作为主流意识加以宜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也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深化教育。六、积极参加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所学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基层,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弘扬先进的文化技术,以党的正确领导为核心,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站在发展建设的前沿,为建设小康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肩负起民族的重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要求”努力奋斗。扩展资料正确理解1、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从以下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经济发展主要是六点要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3、完善民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