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法规论文(对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建设与完善的思考)

0 2023-11-26 22:21 论文大全

1.对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建设与完善的思考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凑合用吧,先自己改一改。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终身教育思 想广泛传播、教育改革浪潮蓬勃兴 起、教师教育体制在世界范围内变革 的形势,要求师资培训贯穿教师的整 个职业生涯。然而,庞大的中小学师 资队伍,长期的培训任务,必须有相 应的政策法规做保障,使其有法可 依,有法可循,从而实现依法施教、依 法促教、依法治教。

一、理顺关系,创建科学化的管 理体制 !"人民政府或教育、人事和财政 等部门应联合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 教育规定或意见。理顺相关行政部门 间的协作关系,形成合力,将教师继 续教育与人事制度改革和实施《中小 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结合起来,把 继续教育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晋升、 晋级、评聘职称、评优、享受各种待遇 的必要条件,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 “培养、培训、管理”一体化的有效机 制。

#"从中央、省到地方教育主管部 门和办学主体,构成 “宏观—— —中 观——微观”三个层次结构,从而形 — 成一个完备的保障运作体系,确定以 “依法治教,依法施训”为核心的管理 目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级教育 部门有权利和义务对下级教育行政 部门乃至办学主体实施组织协调、检 查、评估与指导,科学管理,分级负 责,讲求实效。 $" 应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各 级管理机构,教师职务培训、教材建 设、培训对象的划分、非学历证书进 修学分确认、培训质量管理方面等提 出针对性的管理办法与措施,使中小 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渐走上有法 可依,依法治训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确立继续教育经费稳定来源 机制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政府行 为。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第 !$ 条要求,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 措施,确保经费投入。

教师培训的经 费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从地 方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地方财政和 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制定经费标准,并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增长 而适时的调整。

积极探索继续教育成 本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 负担的机制,积极开辟继续教育经费 来源的其他渠道,调动社会各方面的 力量,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多种服 务,设立“继续教育资金专项户头”, 并定期对法定经费的落实情况进行 单项监督,对经费按时到位,专款专 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给予物质 或精神奖励;对截留、挪用继续教育 经费的部门和个人给予法律制裁。 三、加强激励机制 采用激励机制其目的是促进受 教育者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激励机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西方 的行为激励模式,它根据人的需要, 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从而满足人的 某种欲望;二是东方式的思想激励模 式,通过一定形式的思想教育,促使 人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判 断标准。无论是西方式的行为激励模 式,还是东方式的思想激励模式,其 目的都是为了产生继续教育的动力, 使继续教育的对象产生学习的积极 因素和热情,从而推动继续教育向前 发展。

!"实行登记制度。坚持以继续教 育登记为突破口,把教师的使用、教 师的学习、教师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 来,实施登记制度使教师产生巨大的 学习动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 面。

一是目标导向。登记制度应明确 规定教师在一定期限内接受继续教 育必须完成的学时和标准,学时和标 准成为目标导向,激励教师去实现。

二是政策激励。登记制度要规定教师 继续教育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进行 教师资格认定、晋升、晋级、评聘职 称、评优、享受各种待遇等。

政策上的 承诺就是动力,激励和推动教师通过 学习去获取更大的回报。三是制约督 促。

登记制度对教师拒不参加继续教 育、完不成学时、达不到标准的要规 定惩罚措施,以督促、鞭策校长和教 师自觉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积极实行留职带薪休假制度。

中小学教师留职带薪休假应作为教 师的一项权利纳入继续教育有关规 定。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 应予以积极保障。

进修期间,工资照 发,学费、差旅费必须予以报销。同 时,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物质帮助与 精神支持。

四、根据按需施教的要求,加强 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坚持统一与多样性相 结合的原则。既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统一规定的每个教师必须完成的内 容,又有学员感兴趣,工作需要自选 的学习内容。

在继续教育教材建设 中,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强调适应 教师三个方面的需要。一是社会发展 对教师成长的需要,二是教育对教师 成长的需要,三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 的需求。

对于继续教育各学科教育的 选修课程,由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 自身力量和优势具体负责开发,可吸 收培训教师及中小学教师参加。可把 教改成果、教育科研成果、基层学校 的办学特色转化为课程。

五、实现教师的进修机构多元化 经过培训和调研,我们深深感受 到传统的教师培训把教师集中在培 训院校,单纯当做学生来教,忽视教 师任职学校和校长在教师培训中的 作用,忽视教师的主体功能,要承担 起一流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不可能的。 作为终身教育的规律和性质。

2.如何抓好教育政策法规的落实工作论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核心任务,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深刻理解、认真对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主题。人民满意是教育事业的最高要求,又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标准。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要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把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教育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要落实好“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要求,为各行各业教育需求服务。

三是要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结合政法司工作,要以加强政策研究工作认真分析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和困难,要以改革突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障碍,要以加强法治建设构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制度。

一是要加强政策研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宏观决策依据。我们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工作新目标任务,加强对教育宏观政策、重大战略和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一要做好教育宏观政策研究。要加强对十八大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有关教育部分内容的研究和学习,特别是加强对十八大的一些新的提法、新的观点和要求的研究分析,为党组提出决策参考。

二要做好教育形势和教育热点问题分析。在汇总整理部内司局工作动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地调研,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做好趋势分析判断,并适时就一些重大综合性问题以及倾向性苗头问题提出政策和措施。

三要做好综合会议、综合文稿筹备起草和综合材料上报工作。要认真筹备好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要按照中央和党组的要求,完成重大活动和会议文稿任务,认真做好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部分稿件以及质询稿件起草工作,认真做好报送中办、国办的各类综合性文稿的起草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或会议上正确反映教育的呼声和意愿。四要做好有关部门政策服务工作。

要按照中央领导指示,主动与解放军总政治部、总装备部就部队子女教育优待政策和部队园校工作提出政策意见。要按照部领导指示,与全国妇联就当前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提出立法意见和政策措施。

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与全国总工会共同推进《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贯彻落实工作。 二是要深化改革创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改革方案要顶层设计,改革部署要大处布局,改革推进要具体落实,关键是在深度上做文章,要让人民群众体会到变化、感受到发展,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改革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做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实地调研、国际比较、资料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办学自主权调研报告,并提出了进一步落实和扩大的政策建议。

下一步,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报告,尽早上报。同时,探索制定《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

二是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出台后,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为章程制定试点校,举办了4期700多个高校1500多人参加章程专题培训班。

下一步,要加快推进直属高校章程预报预审工作,目前已有中国人民大学、东华大学提出了核准报告,正在征求各司局意见,力争尽快在明年3月前核准部分高校章程。三是要推进公办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认真总结各地推进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办学体制改革实践,认真总结各地教育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和推进“管办评”分离的改革实践,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三是要推进法制建设,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稳定长效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当前教育的法制工作面临新情况,要重视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立法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要通过法制完善制度建设,教育政策法规工作要为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驾护航,要做到社会有呼声、法制有行动。

当前教育立法项目多、时间紧,难点多、任务重。因此,要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

为此,法制工作要突出“四个同步”。第一个同步是多个法律项目同步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同步进行。

要做好“六修五立”工作,推动一揽子教育法律修订、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加快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

同时启动有关立法项目,推动终身学习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学校安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起草工作。加强部门规章建设,前两天已经发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

3.对幼儿教育政策法规问题进行思考和辩论,以探求幼儿教育政策法规的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这里牵涉到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

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宝宝大约在出生1年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在此之前,宝宝倚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想法的。

除了以哭做为直接的沟通之外,身体语言如脸部的表情、手臂与脚的摆动都是。在此期间,你越了解他们的身体语言,就越能拉近你与宝宝之间的情感联结,也越能鼓励他使用非语言的方式作为有效的沟通。

二、幼儿教育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 幼儿教育 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 美国生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的最快时期,一个成年人脑重约为1400克,其4岁时约为1000克,8岁时约为1300克。

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

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

这时孩子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家长、老师说“好”,就是“好”,家长、老师说“坏”,就是“坏”。

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或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为女性化男孩。

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为男性化女孩。这称为性角色畸形。

总之,幼儿是智力开发、人格健全、性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教育上,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来应付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所以,幼儿教育是决定人生命运与幸福的终身大事。 三、论题的缘起 (一)我的经历 将毕业论文选题定在“教师研究”这一领域,首先跟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关。

因为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从小我就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教师们都是妈妈的同事,经常和她们的亲密接触,使我从小到大对教师没有一般学生会有的那份“怕”和“敬畏”,而只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和喜爱。

妈妈是一位小学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奉献在教育岗位上,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对于妈妈来说,学生的成才、家长的尊敬、教学的成绩已经让她很满足。

作为一位好教师的妈妈给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追求。而我读小学、中学遇到的教师大部分都对我的学习和成长帮助很大,这些都使我逐渐热爱上教师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这也成为我高中毕业报考师范院校的原因之一。

(二)现实触动 现代社会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幼儿教师,人们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副美丽的画面:面带微笑,和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阳光灿烂的、像童话世界的幼儿园里,一起游戏、一起歌唱……她们应该是清新的、温柔的、快乐的、健康的、耐心的,对于每个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都能够给予很好的处理;幼儿园没有升学压力,孩子所学的是一些粗浅的知识,在人们眼里,幼儿教师的工作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简单的。

A.我是一个幼师的老公,我老婆天天早上6点多起来上班,说是五点半下班但经常是六、七点才回来,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幼儿园是常事。一个月还要交一大堆的论文、教案,还要回家写这写那、做教具,双休日加班当饭吃。

现在家没人管了,小孩也没人管了,回家争吵多了。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幼儿园工作压力太大了。

现在我就是为了帮她写教案找资料。

4.急

我国已开始迈向法治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双重基础之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教育事业已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切实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确保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依法办教,依法保教,依法治教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特征。

一、视频中,小丽的事件反影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什么责任? 答:在小丽的案例中,我认为家长、老师和学校没有履行监护职责,需要依法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总则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小丽尚是未成年人,学校应该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更应该尽到责任。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多沟通,不应该相互之间推诿责任,以至于出现学生两天不到校才发现问题。

(1)学校的责任: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专门场所,是未成年人作为受教育者参与活动,接受、享用教育的地方,是受教育权实现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学校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2)教师的责任: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学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主要是制止在学校工作和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活动中,对侵犯其所负责教育管理的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批评和抵制社会上出现的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现象。

(3)家长的责任: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对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有监护和教育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九条规定: 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二、视频中,童娟的行为触犯了什么教育法律问题?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童娟的行为已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第3章是明显的校园暴力行为。

打架斗殴是指两人以上互相以伤害对方为目的而实施的暴力行为。 辱骂他人是指以谩骂的方式羞辱对方的行为。

结伙斗殴,寻衅滋事则是更大范围的故意破坏公共秩序、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上述行为或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给他人造成身体或心理上伤害,或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给社会管理造成混乱。

对有上述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都有责任进行管教,或送工读学校矫治和接受教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不满十六岁不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寻衅滋事罪和聚众斗欧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规定:聚众斗欧的,对首要分子和其它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拘役或管制。

对多次聚众斗欧,聚众斗欧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在公共场所或交通要道聚众斗欧,造成社会严重混乱的,持械聚众斗欧的,对首要分子和其它积极参加者,以聚众斗欧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学生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已有界定,对其深入研究的解决现实问题,任重道远。

但只要中学生认真学法、守法,正确划分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界限,认真学习,就会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近几年来,暴力事件在校园里时常发生,不管是小学还是高中、大学,校园暴力事件是越来越严重。

像童娟那样,因为缺乏家庭关爱而实施暴力行为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司法保护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五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5.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心得,500字,谢谢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我受益很多。

新规范一共分为6条: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要爱岗敬业。

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力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其次,要加强学习。对教师而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教好每一位学生。

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的学习,做到厚积薄发,精益求精,时刻准备着用“一桶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同时也要注重加强政治学习,比如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三,要奉献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

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要付出特殊的关爱,切忌言行过激、办事草率。对学生细微之处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要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都喜欢模仿。

为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诲人不倦,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我要努力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切实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崇高的师德师风塑造人,用扎实的知识储备教育人。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我会时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6.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形势的论文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 2009-02-06 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 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

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

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国际化”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何谓一流的大学?在强调大学国际化的同时,如何看待大学的民族化与地方化?我国的大学改革能否照搬欧美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大学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制度创新?上述这些问题,分明地凸显出来,成为高教界甚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对高校进行科学分类,确立高校在整个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准确位置,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原则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伴随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得到发展。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有所不同。欧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一个自发的进程,政府的干预较少,它是通过市场的作用,发展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扩展传统精英大学的路径得以实现的。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在政府的计划、调控、管理之下推进的,依托的是扩大不同水平大学招生的规模和广泛兴办高职高专、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因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始终伴随其政策的选择与政策的贯彻执行,诸如规模与速度的调控政策、教育资金的投入政策、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等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如果我国的大学无视自身的职能与条件,统统追求“一流”与“卓越”,谋求“国际化”和“一体化”,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既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又可能导致大学丧失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盲目追求单一性高层次目标的过程中丧失自我。事实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的。

我们知道,办学规模与办学特色并非总是。

7.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论文800字左右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思考 记得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可见,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着国家的兴亡。21世纪是人类最关心教育的世纪。

教育是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在内的“大教育系统工程”。那么学校、家庭、社会提供了怎样的生活空间?现在的教育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名青年教师,在立足于教学工作之后,应该时时警醒的问题。

孩子们整天迷恋着上网,孩子们只追求穿品牌,孩子们只想着当明星,孩子们不好好学习,家长们经常向老师诉说此类烦恼。这些现象不仅使家长们痛心,也时刻困绕着教师的思绪。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以管理?现代教育中存在着怎样的弊病呢?这是教师、家长们时常思索的社会问题。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家庭中丰富的情感是学校教育所不及的。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这是提高青少年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孩子以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而良好的学校教育不仅能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对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着家庭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和学校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教育范围、角度不同,在教育的方法上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社会教育 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它寓于读书看报、观看电视、浏览祖国河山、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之中。

家长应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关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范围及交友诸方面的情况,尽量发挥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正面效应。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个支柱,缺一不可。

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工作者,以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为思考,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因此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时,力求寻找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的切入点,综合三者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做到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1、三结合教育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以不同的时空占据着学生的整个生活。

这三者无论哪个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如果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例如有些学生旷课或者频繁去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做为家长要掌握好学生的作息时间,尽可能地控制好子女的空余时间。

社会应规范管理,禁止学生出入这些场所。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家庭有家长的督促,社会有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熏陶。

因此,搞好三种教育的衔接,成为整体化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2、三结合教育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平时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在校外常会被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 一干二净。例如迟到了家长却帮学生找理由或自己包揽责任。

如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那么,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家长对子女溺爱的现象也日益突出,这些与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要不断增强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会教育的工作,提高家长的素质,从而切实地做好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 3、“三结合”教育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时空上,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家庭教育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密血缘关系,在教育中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的特点,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发展不同兴趣爱好。

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义务呵护、培养下一代的成长。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是现代教育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这样三个渠道来突破,开辟出与时俱进的和谐教育网络途径。第一、学校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通过经常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会议,班主任进行家访或通过多种联系手段,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各项教育目的和要求,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及要求,形成教 育的合力,共同提高教育的效果。第二、家长应主动与学校、班主任加强联系。

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也希望家长到学校访问,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学校对学生当前的教育意图和要求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二者只有积极配合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效果。

所以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第三、整个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

教育政策法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