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现状 成因 人才缺口 解决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2003年, 毛入学率达到17%,2004 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400万人, 在2003年382万人的基础上又增加20万人,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 精英” 阶段进入到“ 大众化” 阶段后,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 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03年高校首批扩招后212万大学生已走向社会,2004年又有280万大学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出校园,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达到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
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1] 同时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将异常严峻。
据教育的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64.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就业率上升到了80%。
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经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多方协调,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
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为61%。[2] 2005年,教育部,希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尽管如此,但有关专家还是认为上述数据有“水份”。 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日益凸显, 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现在社会上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
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 “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
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那些萎缩淘汰的旧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传统专业并没有及时得到缩减,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 二、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
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
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
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
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
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其余部分。
2.求一篇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 :大学生就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往往因为忽视了细节处的表现,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与工作失之交臂。
所以,大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关键词: 不可 忽视 细节 礼仪 心理 大学生 就业 高等的学历、丰富的知识为大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求职面试时,许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往往因为一些细小的问题而与工作失之交臂。
当今大学生进行面试时,除了常规的问题之外,还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招聘单位也正是从这些千奇百怪的面试中,选拔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最近就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档节目:一家公司在对三位大学生进行面试时,搞了一次活动,让三位大学生到一家幼儿园,分别向小朋友们解释“竞争”这个词的含义。
招聘单位不仅从三位大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更是从他们在细节处的表现,去评价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是否诚恳、认真,是否具有爱心、耐心,是否尊重对方、把服务对象放在第一位等等,由此他们总结出三位面试者综合能力的高低,从而选出一位最佳的人才。因为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综合型的、应用型的人才。
只具备了高等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有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所以招聘单位也都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但面试时间很短,因此他们就从面试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进行判断。
一位礼仪专家曾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因为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招聘方就能从中迅速产生判断,结果就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前程。
而这些都不是大学生短时间靠突击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如果你拥有良好的全面素质,你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遇。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精通、业务能力强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个人的修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避免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前程。
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 首先是个人礼仪。
虽然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但要想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须注意学习一些个人礼仪知识。比如修饰、化妆、仪态、服饰、谈话等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每个组织都在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员工形象。一位打扮不合时宜的、或粗心的、或邋遢的大学生与形象良好的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参加面试,前者肯定是落选者。
因为员工的不良形象也有损组织的形象,给组织带来损失。就有这样一位大学生,他在面试时穿了一身刚买的深色西装、一双黑色的皮鞋和一双白色的袜子,希望自己形象不俗,能给主试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但他不知自己已违背了西装着装的基本规则。他虽然穿上了深色的西装和黑色的皮鞋,却不合时宜地以一双与前者反差过大的白色袜子同其搭配,而且在他所穿的西装上衣的左侧衣袖上,本当先行拆掉的商标,依旧赫然在目。
本想给考官留下良好印象的这位大学生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所以,大学生参加面试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比如皮肤要洁净,指甲要及时修剪,头发要整洁,口腔要卫生,要有正确的站、坐、走相,服装要合时宜,鞋要擦干净,不要随便打断主考官的谈话,谈话时要注意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面试过程中要始终面带微笑。这些细节都是体现大学生素质修养的,掌握了这些礼节,将有助于大学生求职的成功。
其次是公共礼仪。公共礼仪是大学生介入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工具,更有助于大学生的求职就业。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金利来品牌的创始人曾宪梓在面试应聘者时,出了一道有趣的测试题:将一把用来打扫卫生的扫把斜放在办公室门口。 应聘者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应聘者都能把扫把扶起来。
曾宪梓最后录取的是那些达到条件并主动将倒在地上的扫把扶起来的人。他的道理很简单,应试的人进出时看到了倒在地上的扫把,虽然自己不会跌倒,但可能会碰到其他的人,并且看着也别扭,而他却不愿意弯一弯腰把扫把扶起来,说明这个人不习惯为他人着想,或是不灵敏,而且很懒。
如果有能力的大学生因为这件事而与将要到手的工作失之交臂,实在是太可惜了。 还有一位品学兼优、精明强干的女大学生,被一家外资企业看中了,但就因为她不知道有关轿车座次的礼节,而大意失荆州。
根据礼仪规范,当轿车的主人亲自驾车时,一名搭车者只有在轿车的前排与之平起子坐,才是尊重对方的做法。但当那位外资企业的外方总经理亲自驾车时,这位女大学生却坐在了轿车的后排座位,这通常被理解为有意怠慢亲自驾车的主人。
这样一来,其结果便可想而知。如果掌握了公共礼仪知识,大学生就不会因为这些细节问题而阻碍求知就业了。
比如要有良好的公德心,尊重、关心别人,真诚待人,能正确称呼对方,掌握握。
3.以就业为话题作文(800字)
成才与就业
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全面发展,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呢?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 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我认为,只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一、培养三种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
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 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二、要提升三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提升学习能力要做到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 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
大学生只要不断挑战自我,尽自己所能,真诚做人,努力做事,就一定会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投身建设社会的实践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大学生就业的论文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题目分析:大学生就业难
角度:强调时间上的对比变化,即过去容易,现在难。
(如果你能写横向对比,即中国与外国的对比更好,不过估计会比较难)
1.分析大学生群体的变化:
即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
推荐角度:人数,社会阶层,教育质量等
2.分析就业的变化
现在的就业模式与过去的不同
推荐角度:经济模式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与市场经济时期的不同),例如过去是分配,现在是自主择业等。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
3.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造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原因
4.分析大学生期望值高于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的原因。
推荐角度:大学生收费导致教育成本提高,相应希望得到更好的收益;上世纪末经济过热的影响;行业利润的不均匀等
5.提出改进的方法
1)从大学生角度谈
2)从国家政策角度谈:经济政策,人才政策等
5.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论文2000字
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敢于推销自己,成功就业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论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首先要比较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且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
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
想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
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想一想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人,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以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基础东西。小涛马上就大四的毕业了,课程已经都结束了,出去找工作了,开始他来到一家合资建筑公司,来应聘的人很多。
他凭借自己非凡的口才,灵活的交际能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公司的一员。上司看他办事能力很强,半年之后,让他管理一项小工程。
小涛欣喜万分,一切好像和预期的一样,工程顺利竣工。几天之后他接到通知去上司办公室,他以为这次会得到奖励。
可结果出人意料,他被停职了,原因是施工工人偷工减料,而他自己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未能察觉。因此造成事故。
思考之下不难发现,他失败就失败在忽略了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那时工作的基本筹码,发展的前提。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
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张某,毕业也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被推荐到一家国营企业工作。
在工作中他勤劳认干,每次工作都完成的很出色。因此深受老板赏识,2年后被升为部门经理。
这无疑是个好的事情。谁知再新的职位工作一段时间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不在是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是要管理大家充分的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面见各种各样的客户。在这方面他显得很困难。
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他的大学生涯中,一味的追求学习,忽略的能力的培养。
才会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情况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要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
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创新的思维被引进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最顽强的生命力。
也成为高级人才的一项新的指标。可想而知,如果一个行业一直是一个陈旧的路线,那么他就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
该将如何发展如何生存?鉴于这样形势,我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6.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现状 成因 人才缺口 解决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2003年, 毛入学率达到17%,2004 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400万人, 在2003年382万人的基础上又增加20万人,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 精英” 阶段进入到“ 大众化” 阶段后,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做一个好员工、择业定位偏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究其原因,高职院校为61%。
然而,希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从而使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日益凸显,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需者无有、多方协调。
2003年高校首批扩招后212万大学生已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有者不需,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缺乏创业精神,大学生就业形式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无视“大众化岗位”。
未来几年,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将异常严峻,但是,2004 年,到2002年底, 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04年又有280万大学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出校园,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择业定位偏差,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
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1%, 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缺乏开拓创新胆识,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bbs、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现在社会上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增幅达到21,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
与此同时:一,从2002年开始,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4%,就业率上升到了80%.9倍。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7%。
[1] 同时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s、交通便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
高等教育“ 精英” 阶段进入到“ 大众化” 阶段后,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
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 “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2] 2005年,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摘要,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sina。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2003年382万人的基础上又增加20万人、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自1999年开始。
尽管如此。关键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400万人,增幅达到32,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3%,将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 就业难 现状 成因 人才缺口 解决途径 一, 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较上年增加60万人,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cn/pview-64-17778、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
二.cn/pview-64-17778.sina、待遇丰厚,6月初次就业率64。二.bbs。
第二。 据教育的统计.com,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较上年增加68万人,2003年,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 毛入学率达到17%。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s。
。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
7.如何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00~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115、145、212、280、338和413万。
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2%的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
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
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
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8.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
就业专家:大学生科学就业观亟待修正 现在许多高校在大力提倡“先就业后择业”,从就业结果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值得商榷。
作为权威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是造成大学毕业生一年内频繁跳槽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大学生频繁跳槽、盲目试错,使得企业对大学生的工作稳定性产生了质疑,最终导致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急速上扬。
大学生要及早为自己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职业方向和目标进行选择才是科学就业观。 在2009中国就业与职业规划论坛上,来自商丘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办副主任丁枫谈到,王一敏老师在演讲中指出,从职业规划角度讲,青年阶段最重要的发展课题是职业的选择,现在如果让其先就业有个饭碗,将个人的选择置后,如果目标和起点无法结合,就是浪费时间、精力和人生,也希望大学就业指导师对学生们的人生负责。
如今丁主任所在的学校每年毕业生4000多名,在校生高达18000人,就业压力十分巨大,依据王老师的观点,学校每年将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暂时不能就业,他们可能会在家无限期地待业,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向阳生涯高级专家王一敏指出,舒伯理论中提出职业生涯阶段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从成长期、探索期,再到确定期,维持期,然后再下降,涵概了五个阶段十一个发展内容,到了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一目了然。在青年阶段不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如果在上升时期随便找一个饭碗再考虑今后长远发展,很可能会导致选择不明智,甚至是浪费生命。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业和择业是不矛盾的。先择业就是规划的问题,首先要树立职业目标,即今后到底想做什么方面的工作,想在哪个领域里长期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现在要如何迈开第一步。
有的人一下子定位很高,要当总统,当总裁,非要进微软,非要当财务总监。其实这是职业目标,但定位有些高了,高得脱离了实际,所以缺乏现实指导意义。
其实很多职业目标可以从低位开始,等达成了后再调整步伐,将目标再拔高一些,踏踏实实地一个一个目标去实现,这样才是一个好的规划。 什么叫明智的选择?简单来说就是切合实际的,遵守“妥协”原则。
妥协不是贬义词,是中性或是褒义词,关键是要看选择时妥协的结构。一个交大毕业生一进微软八千元月薪,他很满意,进去之后就不满意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总是在打杂,所以要找到百分之百满意的工作非常困难。
这时是不是可以想一下,进到这家企业失掉一些,得到多少。二八开也是优秀的,失掉三得到七也是优秀的,得和失在迈开第一步时是非常清晰的,得失是为了今后的目标。
这一步不一定要跨的非常高,其实是不矛盾的,当中有一个操作的流程。相成为MBA,第一步并不一定要到微软去,可以先到一个小企业小机构去,但需要做选择。
选择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大学生应该是先选择、后就业。 向阳生涯首席组织生涯管理专家马士斌认为,先择业后就业实际上不矛盾。
学生首先要树立规划的意识,包括要确立毕业后甚至是终生的目标。但当真的毕业后面临选择时可以妥协,退一步。
应该让学生树立起规划的意识,有了规划意识,哪怕眼前的选择不是通向目标的最佳路径,但是自己心中是有数的。而且现在社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可以有调整后再选择的机会。
所以,可以用职业生涯规划来指导大学生先就业。 人的职业生涯有规划可循,五个阶段是有时间、有规律的,可预测,可规划的。
所以,进行职业规划可以让人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命动,使自己处于主动掌握的地位中。无论当前有多么复杂的选择,澄清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明确职业定位,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硬道理。
参考资料:向阳生涯 职业规划。
9.想要一篇有关大学就业观的论文 字数1500 观点正确就行
夏季来临,又一批大学学子即将毕业。对他们而言,就业是迈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由于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我国大学生过剩。据统计,我国大学毕业生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有发达国家的1/8,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一些大学生找工作时一门心思盯着大城市、大单位,甚至数千人竞争一个岗位,边远地区、基层单位虽急需人才却应者寥寥。
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高校迅猛扩招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之间矛盾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心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剂良药。
转变“精英”意识,树立普通劳动者观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不少大学生依然抱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应当有个好工作,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些家长更是希望孩子毕业后能抱上“金饭碗”,因此找工作时一味追求物质待遇,重地位、重名利,缺少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实际上不同工作岗位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大学生也是社会阶层的普通成员,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
降低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每个人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要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有的大学生好高骛远,对自身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热门岗位、高薪待遇,最终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更要考虑“我适合干什么”,确定符合实际的期望值。放宽视野,把目光从竞争激烈的热门岗位移开,更多从自身实际、发展空间考虑,会发现务实往往“海阔天空”。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造成毕业生择业时顾虑重重,生怕入错行误终生。如今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大学生要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即使初次就业不理想,以后也可以重新择业。
面向基层就业。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基层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可供大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很广阔。一些大学生不愿下基层,一是怕吃苦,二是认为没有“前途”。近年来,国家对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学生在基层能得到多方面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更有发展的潜力,对个人成长是极为有益的。北京去年开始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就在基层取得了很大成绩。
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近几年自主创业成为就业新方向。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拥有较高知识和技术,富有开拓精神,蕴涵着巨大创业潜能。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社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转变观念,开拓视野,以理性、务实的心态迎接就业挑战,会发现工作并没那么难找,生活中机会其实无处不在
10.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大学生就业浅谈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
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难: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
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
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一、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
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了解职业个性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社会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