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论文最新8篇

0 2023-11-22 20:11 精优范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这里的8篇教学教研论文是宣传员小编为您分享的教学研究论文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教育教研论文 篇一

[论文摘要]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正在广大中小学校得到迅速的推广,它符合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实际。但许多教师在教育叙事的客体即叙事题材的发掘和选择上深感困惑,尽管拥有大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素材,但不能从这些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出有典型意义的题材来,因此,造成叙事内容平淡,缺乏深度。本文试图对叙事题材的发掘和选择作较全面的解读。

教育叙事首先要有“事”可叙,这个“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闭门杜撰出来的,而是来自于真实的教学实践,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这样的“事”就是叙事的“题材”,题材是叙事的基本材料。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些事件所表现的内容、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时间和发生的场所等都是有区别的。如有的事件是表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是表现课外活动的;有些事件的主角是学生,有些事件的主角是教师;有些事件是关于少先队工作的,有些是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等等。这些不同的事件,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叙事内容,实际上也就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题材。

在这里,我们选择课堂、学生和教师作为发掘叙事题材的切入点,简要的论述有关课堂题材、学生题材和教师题材发掘中的一些关注点,为我们更好的发掘叙事题材提供一些视角。

一、课堂题材的发掘

课堂题材主要指在课堂中所发生的各类教学事件,包括在学科教学中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方法、技巧,精彩的教学场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等。

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面貌与办学特色,当然,也可以发现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显然,在学校的课堂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叙事的题材。作为叙事者,理应把目光重点放到课堂中去,从中发掘出许多生动的、鲜活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事例来。

课堂题材可从以下视角去关注:

(一)发掘教学的“亮点”

“亮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彩场面,它可以包括: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的成功做法,教师有效组织的教学活动,精彩的师生互动场面,学生活泼、高效的学习方式等。这些“亮点”有些是预料之中的,也有些是预料之外的。在这些教学的“亮点”中往往凝结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蕴涵了教师深厚的教学情感,或集聚着学生的学习智慧。发掘这些教学“亮点”作为叙事题材,可以展示某种成功的教学范例,展示某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给人以启示与借鉴。

(二)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预设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活动,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是教师所无法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来调控教学进程,这不仅能体现出教师驾驭和调控教学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有时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把握和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教学问题、巧妙把握教学过程的一种技巧。从实践看,教学机智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智慧,能体现出教师优越的教学能力,也能体现出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表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同样能给人以启迪。

(四)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生动活跃的场面,也会出现冷淡尴尬的情景;会产生预料之中的效果,也会出现意外的失败。成功的教学事例会给人一些启示,而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所作的思考,同样会给人以启示。从研究的角度看,成功的教学事例与不成功的教学事例,同样具有思考价值。因此,教学叙事不仅要关注课堂中的“亮点”,也应关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二、学生题材的发掘

学生题材主要是指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事件。在这类事件中,学生是主角,表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品德、思想、情感、行为等,反映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题材主要包括: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故事,学生家庭中的故事,以及学生在校外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等。

对学生生活题材的叙事,其意义在于:其一,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描述,揭示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教育者能对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变化,进一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其二,通过学生的故事,来透视学校的教育现状,了解学校哪些教育活动对学生发生了积极的效果,哪些活动对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等。

学生题材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发掘。

(一)学生的“思维火花”

“思维火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指学生突出的、优异的学习成果,或能表现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和仿效的事例。

具体的说,这方面的题材一般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有创意的思维活动;

2.对问题发表的不同见解;

3.独特的思维问题的路径;

4.具有个性色彩的学习方法;

5.超出的学习能力。

这样的题材在教学实际中是很多的,我们只有仔细留心身边的学生,就会发现这方面的事例。

(二)学生的心理情感

教育叙事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把叙事的视野伸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叙述学生的心理变化,叙述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情感需求,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对叙事来说,这方面有着丰富的题材。

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题材包含以下内容:

1.学生个人爱好与追求;

2.学习愿望与情感上的需求;

3.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

4.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挫折,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苦闷心理;

5.学习中的焦虑情绪;

6.对教师的喜爱或厌恨之情等。

(三)学生的家庭故事

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学生的成长与家庭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学生在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也有利于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家庭方面的题材可以包括:

1.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2.学生在家庭中的各种表现;

3.学生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演绎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份份难得的教育材料。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多关注这些“细节”,因为在它的背后往往蕴涵着一个精彩的故事。教师要善于对这些“细节”进行发掘。,去发现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世界。(四)学生成长的故事

这类题材的范围比较大,凡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或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都可以作为这方面的题材。

这类事件,对学生来说是一份值得纪念的个人财富,而对教师或学生家长来说,是一份值得思考的材料。从学生的成长故事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总结出富有实践意义的教育经验来。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其一,学校中有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会对学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历程;其二,学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在不经意之中发生的,有时候会有一种“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其三,学校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时刻想到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教师题材的发掘

教师题材主要是指教师亲身经历的或与教师本人有密切关系的事件,事件的主角是教师。教师题材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教学的收获,工作中碰到的困惑,教育生涯中难忘的经历等。

(一)记录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

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指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学科教学、德育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包含教师优秀的教育经验,教师富有推广意义的教育方法、技巧等,从这些成功的活动中能透射出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以及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

具体的说,表现教育成效的题材可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一次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

2.一次与学生成功的谈心;

3.一次富有意义的家访活动;

4.一次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5.一次深受启迪的研讨活动。

(二)记录心理困惑

教师在教学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有些问题,经过分析思考后,能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法,而对有些问题一时会找不到或很难找到解决的方法,以至在心理上产生困惑。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困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教师的困惑,有些是普遍性的,这样的困惑往往能引起其他老师的心理共鸣;有些困惑是特殊性的,是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个别现象,对这种个别性的困惑进行剖析,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教学探索活动

这主要指教师所开展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包括经历的研究过程、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效果等。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会处处留下教学探索的痕迹,会遇到很多问题,碰到很多曲折,同时,也会不断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进行探索尝试,在这其中所经历的碰到问题时的困惑、研讨过程中的争辩、研究实施中的艰辛、获得成功时的快乐等,都是很好的叙事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比较注重的是研究结果,注重用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来表达研究的结果,而对研究过程的描述与总结则比较忽视。而实际上,具体描述教学研究的过程,如你的研究成果是怎样得来的,经历了哪些研究步骤,你的想法是怎样逐步完善的等,这样的记叙,无论对于成果的总结,还是对于教学研究本身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四)教学中的“遗憾”

在教师的教学经历中,会留下值得纪念的事,同样也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遗憾”可以指在以往的教学中做了那些不应该做得事,或者那些本来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遗憾”是对以往自己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以后所产生的一种认识,它既是一种教训,也是一份经验。这些“遗憾”的事,可以引起我们的借鉴,引起我们的思考。

四、发掘叙事题材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上文简要地论述了课堂、学生、教师三种题材的发掘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题材不是完全独立的题材,而是相互交叉的,在一种叙事题材中,往往包含了其他方面的叙事内容。对有些事件,如果仔细的分,很难说是属于哪一题材的内容。如课堂题材,就一定会包含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内容,有些题材,既可以属于课堂题材,也可属于教师题材或学生题材,因此说,它们三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这里所做的区分,只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而区分的标准主要看叙事内容的侧重点。

在上述每一类的叙事题材中,列举了若干方面的小点,这些小点可以看作是发掘题材的切入点,当然,这里每一小点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这样的分类只是为大家提供几个叙事的视角,有关各类题材发掘的切入点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几个。

在发掘与选择叙事题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发掘叙事题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叙事题材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通过分析思考,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看出其不平常的意义来。当然,这种思考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的思考,而是要把对事件的考察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事件,或把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放在理论层面上来加以分析思考,这样,才能揭示出事件所包含的理论意义。因此,作为叙事者来说,也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在发掘叙事题材时独具慧眼,发现出有价值的叙事题材来。

(二)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发掘与选择题材。同一件事情往往包含有不同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来。对于一件事,从某一角度看似乎很平常,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其不平常的意义。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单独看一件事情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一旦把它放在一定的背景下,或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其意义就自然地凸显了。所以,我们在选择叙事题材时,不仅要善于分析思考,而且要学会灵活地思考,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多一份题材选择的余地,具有更广阔的选材空间。

教育教研论文 篇二

一、“问题取向”式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质

1.目标片面化,育人功能受到限制

学校心理教育有三级目标,一是针对少数已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的矫治性目标;二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扰的预防性目标;三是着眼未来,旨在开发潜能,健全人格,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然而,一些学校基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把心理教育的任务理解为关注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把矫治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种“重矫治,轻发展"的目标导向,难以体现心理教育的开放性、发展性与多元性,极易将心理教育引向狭隘与极端,不利于“大心理教育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心理的持续性健康成长。

2.课程问题化,消极暗示不断强化

近年来,心理教育课程逐渐成为大面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然而,一些教师片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教学设计大多“以问题为中心”。一般是先提出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探讨、阐述如何克服问题,并提出克服问题的建议与策略,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此外,课程内容还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诸如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这种“重问题,轻素质"的课程取向,极易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致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缺陷和问题,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不断的消极暗示又容易导致自我认知偏差,结果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恐惧或抵触情绪。

3.咨询医学化,心理问题难以缓解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3]。它有不同的类型,其中,障碍性医学心理咨询与发展性学校心理咨询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由于学校心理咨询的起源深受精神卫生模式影响,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存在医学专业化倾向,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更有甚者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医学心理咨询的问题相混淆,主观臆断来访学生一定存在心理问题而被放在了“问题"焦点上。这种“重障碍,轻能力"的咨询倾向,极易给学生留下“凡来心理咨询者都有心理问题”的错误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不难看出,上述倾向的共同之处是以心理问题为取向,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过多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弱点和缺陷。应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在学生心理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现实面前,“问题取向”的心理辅导非常必要,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往往有一个从点到面,从少数到多数,从障碍矫正、问题解决到素质提升的发展过程。随着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问题取向”的心理教育不断显现出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停留在“就问题论问题",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陷入“越着力于问题解决,问题却越是层出不穷”的怪圈现象。究其根本,“问题取向"式心理教育是将心理教育作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是把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工具而获得意义,是一种工具主义的教育观。而心理教育本身更为重要的育人价值与人性意义,却被有意或无意地怠慢;导致心理问题的深层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的作用,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心理教育也就失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活动空间。

鉴于此,学校心理教育要获得更科学、更全面的发展,必须转换研究视角,从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转为关注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方面,即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更高层面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对学生的心理予以一种积极的人文关怀。

二、“积极关怀”式学校心理教育的内涵及依据

“积极关怀”是“积极的人文关怀”的简称,它有两层涵义。一是把“人文关怀”作为心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要求在心理教育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一种贯穿于心理教育全过程,渗透于心理教育各方面的人文关怀理念,把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使命。二是强调“积极”,是针对“关怀”中存在的功利倾向以及表达方式和尺度上的偏差,强调关怀中要无私而真诚,关爱中要理智而有艺术,关注中要保护尊严与人格,一切的关怀都要有“积极"的意义,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成长。

对学生心理予以积极的人文关怀,是和人类文明发展相同步,与人们追求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相适应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就是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制约,“化成天下”就是用文明精神去教化民众。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文关怀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人文关怀已经从原来的侧重教化,发展为进一步强化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高度关注的精神体现,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当今,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从本质上来说,心理教育最需要人文关怀,也最能体现人文关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以心育心"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过程,只有走近学生,真切关怀学生的内心需求,师生双主体的内心世界才会有最亲密、最深层的接触,也才能影响当事人的心灵深处。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质是关注学生的正常成长和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积极的人文关怀是教育之使命,心理教育之重任。

对学生心理予以积极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教育[4]理念,当前正在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将给予理论指导。“积极心理学”[5]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认为,上个世纪以前的心理学属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领域。积极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且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培养。它认为,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关注个体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所存在的问题,更能达到避免问题产生的目的。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思想给学校心理教育以重要启示,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学生的心理,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是预防和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路径。

三、“积极关怀”取向下学校心理教育的实现

1.目标设定:从矫治性、预防性为主走向发展性为主

“问题取向”下的心理教育目标主要侧重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易于走向狭隘与消极。“积极关怀"下的心理教育则致力于“学生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培养”这一发展性的目标,这比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的目标更具有积极意义。据此,一方面,全校要形成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品质,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另一方面,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只就问题作一些具体的操作性的帮助,而应引导学生对眼前具体的心理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探讨和明了问题背后深层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生价值取向等根本性原因和制约因素。为此,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帮助他们全面地、客观地分析问题,使他们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缘由,从根本上解除心理困惑。

2.课程开发:由专门人员、专门途径走向课程多元化

“问题取向”下的心理教育大多依靠少数专业人员,采取课程教学、心理咨询、讲座等途径,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割裂开来,长效性难以保障。“积极关怀”下的心理教育,受后现代课程观“课程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6]的影响,认为课程在学校教育领域内无处不在。无论是专门的心理教育课还是其他各科教学,都具有心理教育课程的性质。据此,要树立“大心理教育观",心理育人,人人有责,工作队伍要求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同时,要将学校整体氛围、心理教育专门课程、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各学科教育、同伴辅导和家长支持等途径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全方位地利用所有途径和措施,使学校相应工作自觉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之功能。

3.师生关系:从医患关系走向师生双主体交往关系

“问题取向”下的心理教育虽然重视和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但面对学生问题时,教师总会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而学生成了“问题学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积极关怀”下的心理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对话关系,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据此,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而且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在个别心理辅导中,心理咨询员要修正自己的角色,首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然后才是指导教师。同时要淡化来访者的疾病意识,不要轻易下“疾病”的诊断,要坚持以缓解和疏导学生的紧张情绪为主,以免来访者进入“病人角色”,导致问题和症状的固化。要尽量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其自身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4.差生评价:从消极态度走向鼓励和肯定

当前,差生是一个十分突出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差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差、不守纪律、品德表现也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难教、难管,身上弱点较多,许多“事故”也常与他们有联系,他们的一些优点往往容易被缺点和不足掩盖,所以很难得到教师对他们公正、客观的评价。其实,差生自尊心强,对教师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渴望教师能给予他们客观的评定,能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积极关怀”视野中的差生,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着闪光点,如果能对他们采取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挖掘和利用其积极心理,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差生也是学生,也是受教育对象,转变和培养他们,使他们成长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全体教师要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对学生多做肯定评价,谨慎使用批评、指责,尽量少用或不用处罚手段;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加以扶植,使其光大;要经常对学生做纵向分析,要避免“故意找茬专挑刺”的评价倾向。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2).

[2]唐小丽,钱梅,等.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职业与健康,2005(9).

[3]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教学研究论文 篇三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由有着共同目标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和谐互动,“教”与“学”的高度融合,统一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是这二者的统一,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

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决定了教师在“教”的活动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客体,教师则成为主客体间“活”的中介,这又决定了教师在“学”的活动中具有引导作用。综合起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能动的、但同时又是受导的地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告诉我们,必须看到学生作为主体的“活”的特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活动是教师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引导学生、满足学生,并以此为基点设计和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过程。

如果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质特点的把握有所偏差,必将导致在大合班教学中,造成“教”与“学”的相互脱离,破坏教学过程的一体性、完整性、实效性。

二、影响大合班教学效果的两种倾向

实践证明,大合班教学效果难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的把握有所偏差。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在一些教学实践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忽视了学生是能动的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刻板化、单边化。

教学活动刻板化突出表现在,完成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唯一目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惟上,教学过程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课堂小结的教学模式惟上,教师的教学灵性被压抑,学生的个性需要乃至共性需要被漠视。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与评估中,教学督导专家往往把自己曾经的教学方式方法、甚至陈旧的学科观念和教学观念带到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估中去,把个人的经验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唯一标准。这使刻板化的特点被进一步强化。

教学活动单边化突出表现在,是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和极少数学生的声音,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被剥夺。教师是“主角”甚至是“独角”,任务是把知识装到学生这个“知识容器”中去;学生是“观众”与“听众”,任务就是温顺地配合教师接受灌输。教学中缺乏真正平等、有效的互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位置被忽略,成为单纯的知识受体,处处显示的是教师的核心优势地位。

这种倾向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它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有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人的存在,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必然导致大合班教学效果的低下。

另一种倾向是,有些教师又片面地将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作为。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随意化、表面化,教学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性。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似乎形式多样,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教学过程,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设计者、引控者的角色被弱化,嘈杂的课堂失去了质感和目标,学生的学习未能受到正确引导而迷失方向,教学处于无序状态,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这两种倾向都不能正确地体现“教”和“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出现了“教”与“学”相脱离的现象。

只有正确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克服大合班教学中的弊端,提高大合班教学的质量。三、改善大合班教学质量的思路

1.改变教学评价观念,关注学生主体特质。学者郑金洲认为,“在课堂的重构中,首先至少应树立有关课堂的四点基本认识: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第

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在以上四个对课堂的基本认识中,第一个认识是核心、是根本,只有师生间建立真正的互动,才可能使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发展、探究知识、展现教师教育智慧的场所。第一,只有在有效的互动中,才可以使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情感到素质的内化过程,学生才能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从而成为知识的真正拥有者。第二,只有在有效的互动中,知识的接纳与排斥、心理的融合与抵触、价值观的认同与冲突等课堂潜在的各种矛盾才可能得以表现,教师才能在处理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种种情况和事件中,表现出非模式化、非流程化、非技术化的教学艺术与教育智慧。

综上,“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和成效。”教学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学生获得和发展了什么,而不是看教师表演了什么。

因此,大合班课堂应该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才能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在相互呼应和相互促进中各自展现作为有主体性的人的灵动,教与学两个过程在动态中寻求到有机结合的最佳契合点,从而使教学过程丰满、鲜活、深刻、有效。

2.处理好管理和引导的关系。大合班教学中,学生人数众多,为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效果,教师当然要加大对课堂的管理,但仅靠教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已经成为保持大合班课堂秩序的决定性因素。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处理好管理和引导的关系,以管理为辅,引导为主,通过引导手段,使学生乐学、好学、学有所得,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环节。双向互动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外在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因此,不能把学生看成被动的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对象,不能把学生当作无知的任由教师灌输的容器,不能只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和想象出发,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实施互动的教育方法。主体性的塑造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学活动的本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首先,教学活动要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教师要通过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鼓励和赞赏学生通过挑战自我的方式来消除学生对犯错的恐惧,引导学生建立“不战而败是最大的失败”的观念,学习面对成功与挫折,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奠定心理基础。其次,要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师生、生生间要彼此尊重与合作。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建立师生间的相互信任。

第三,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在教学准备中把功课做足,要把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脉络、关注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周密新颖的教学设计,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在教学中,要穿插运用问题教学、对话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等有利于激发学生、调动学生、演绎学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体验挑战自我与他人、竞争与协作、感性与理性、思考与力行,从而实现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这种全方位的收获,必将使学生对教学活动做出高度的肯定性价值评价,也必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效果。此时,良好的教学效果则水到渠成了。

第四,重视教学活动的后续信息反馈。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终止。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客观全面地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应,做好教学活动的后续反馈,使其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参照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个人教学感受,适时做出对教学的阶段性总结和调整,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

3.教师要内外兼修,提高人格魅力。一个好的教师,必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定是一个个性魅力指数高的教师。他或者是以知识的渊博服人,或者是以品德的优秀感人,或者是以益友的亲和赢人,或者是以课堂的妙趣横生引人,或者兼而有之。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内外修为,做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开展大合班教学似乎成为各高校的唯一选择。导致对大合班教学驾驭乏力、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殊客体“活”的特质。确保大合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把“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词]大合班教学本质改变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各高校的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都显现出一定程度的紧张状况,开展大合班教学成为高校的唯一也是无奈的选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合班教学更加难以驾驭,教学质量更加难以保证。究其原因,除了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学生人数多的外在局限之外,教师对大合班教学的驾驭理念、驾驭模式、驾驭能力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根本上在于教师对教学的本质特点把握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1]王雪凌.教学: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J].高校理论战线,2005(9):9-10.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

教学研究论文 篇四

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多角度地对不同作品做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要使这种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应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总之,运用作品比较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素质教育、直观性、教学方法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怎样将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艺术理论知识变得易董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经自己的探索实践证明:运用作品比较,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此列举几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美术欣赏中的音乐与绘画: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不是单向地灌输。所以虽然音乐是一种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但音乐同样也是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如在进行中国古代人物技法的欣赏教学时,通过苏州弹词《新木兰辞》地放送,请同学们进行浏览式欣赏两张图片,注意营造一种艺术氛围,利用声音的比拟,使学生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可以在头脑中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认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如采用工笔重彩人物作品与线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艺术特色,特选了风格迥异的作品进行比较(一般用实物投影或换灯片)。如梁楷的《泼墨仙人》与曾鲸的《李白行吟图》进行比较欣赏,一简一繁,各将其妙。学生从中强烈的感受了中国传统线条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美术作品中的对比与和谐:

事实上,中外的美术史早已证明“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存在”。其实,在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这一节中,如果不很好的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往往会认识模糊。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些中国画家题材内容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看看画家是如何来经营画面的。如图3林凤眠的《静物》中,直力的玻璃水壶和水中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潘天寿的《水仙》,花丛方向与造型在整体形式上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与题字上又稍有变化。通过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

三、美术绘画中的制作技法比较

沃乐夫曾经说过,一切绘画得益于其它绘画的比得意于自然的多。因此,在进行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绘画欣赏教学时,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一些具有说服力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姜布鲁各的《瓶花》。在进行作品分析时,我找到了一幅与其题材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另一位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个时期的绘画在用笔、造型技法上的差异,即“写”、“画”差别一目了然。

四、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在欣赏中,将中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欣赏作一比较,是教学难点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同样采取比较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

众所周知,艺术形象来源于大自然,而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同时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创作激情。如唐代青绿山水大师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他的作品标志着山水画中青绿体系的成熟。而《森林风景》为十七世纪荷兰派画家鲁伊斯达尔所作。

这两幅作品和后来的风景画相比,他们的山水画作风一样,都属于早期古典作风,但两者的起点完全不同。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讨论激烈,你一言我一语,经过比较不难发现:风景画本质上仍没有独立,它仍然是人的活动舞台,只是人暂时离不开前台而已。它不像中国山水真正脱离人物,山水画是大自然生命的自我展现,风景画则是大自然中的大自然,和利用照相机去摄取一片风景相同,这是山水画与风景画的本质区别。因此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多作解释。”

五、美术想象中自由自在的世界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迷人和令人神往的,人们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无拘无束,达到非凡的境界。我们再把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与梵高的《星月夜》作比较对照,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梦幻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形的约束,色彩的随意流动,画面的变化莫测,人类的内心世界毫不保留的展现出来,人的情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现。

教学研究论文 篇五

一、以开发语言——语言智能开发为教学目标

听、说、读、写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四大模块,也是发展语言—语言智能的主要途径。在听说训练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课内和课外内容结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和拓展,不但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唱英文歌典,还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用替换词改写对话、角色表演等,引导学生乐于模仿,表现自我。在读写教学训练过程中,采用定期与不定期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各种儿童英文杂志、报纸、英文故事,观看英文电影等,获取大量的信息,在阅读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他们的语言—语言智能发展。以阅读训练为例,在讲授Festivals课文后,学生对于西方的节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笔者在布置学生课外作业时,让学生到网上或者图书馆找Halloween(万圣节)、Christmas(圣诞节)、Father'sDay(父亲节)、Mother'sDay、Easter(复活节)等相关的资料阅读,获得相关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手抄报等形式,在下一节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分享。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都能按要求高质量完成此项课外作业,并在课堂上兴致勃勃地说出自己对西方节日的理解,此次通过课内外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开发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以开发数理——逻辑智能开发为教学目标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数理—逻辑智能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提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理逻辑思维不仅是数学和科学课程上应用广泛,同样在英语教学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如英语学科出现数字、分类、排列、推理等数学概念需要学生掌握,只有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才能更好促进英语学习与习得。在听、说训练中,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语音,语调、语法、词汇以及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假设、思考、揣摩,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标。如在猜词训练教学中,给出线索为animal,livinginwater,canswim,引导学生猜到答案为afish;又如在涉及基本的数字和数字计算教学时,如让学生用英语计算算式8+7=15,21-6=15等,激发逻辑思维强的学生学习兴趣;在涉及到英语形状单词,triangle、circle、square、line、dot等时,首先展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数一数图形里面有几个三角形或长方形,这样能迅速调动起数理—逻辑智能较高的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以视觉——空间智能开发为教学目标

要开发小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空间表征策略进行开发;二是根据小学生注意力特点进行开发;三是通过颜色记号进行开发。借助现实物理空间,利用真实的空间对学生进行最直观的教学是视觉—空间智能开发的最直接手段,如在学习in、on、behind、beside等方位介词时,直接利用学生书桌的物品进行教学,如Yourpensareinthepencil-case,要求学生模仿造句,以巩固in、on、behind等介词的用法。根据小学生容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吸引的特征,教学时利用电视、电影、图画、玩具、多媒体等形象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将教学与生活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如学习“Myhome”后,引导学生绘画出自己的家,绘家庭树图表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颜色记号也是开发小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实践的很好方法,在英语课堂中引入颜色教学工具,空间感强的学生往往对颜色非常敏感,通过用不同颜色来标记强调或归类学习内容,使得学生轻松掌握和记忆课堂的重点、难点。

四、以音乐——节奏智能开发为教学目标

音乐—节奏智能顾名思义是人对音调、节奏、旋律的直觉与感悟能力和表达思想情感能力。根据小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引入音乐—节奏智能,以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轻松的节奏中吸收信息,增强学习效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唱一两段英文歌曲,既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音乐教学资源,把音乐与英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是开发小学生音乐—节奏智能的主渠道。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英文水平选择一些简单易学、歌词重复性高的英文歌曲,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词汇、短语或句子套进学生熟悉的音乐旋律,进行语言的学习和巩固。这些有语音、节奏训练的材料会促进语言输入和内化,使语言习得更加高效,同时增强小学生的语感、语言文化熏陶和音乐—节奏智能,提高认知与情感水平,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五、结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和升华,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学策略上,还包括开发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多种智能。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需要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特点,潜能钻研合适的策略,以使小学英语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作者:陈平 单位:广东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

第二篇: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探析

一、创建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可以创建良好英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阵地,教室则是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为此,教师可以在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巧妙地呈现英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每天都会进出教室很多次,学生对班级内的每一样物品都记在心里,因此,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进行英语方面内容的添加。英语教师可以设计英语歌曲或者是英语文化知识,并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上述的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规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2.在家庭中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港湾,是最熟悉、最放松自我的地方,所以,家长可以制作英语单词的卡片,贴到家具上,例如冰箱、桌子、镜子、茶几等,同时,还可以将名言警句挂在家里,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英语的气息与氛围,让他们完全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除此之外,很多与家庭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资源,例如父母亲的职业等。

3.在社会生活中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英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英语信息,并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英语知识的意识。英语体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少儿节目,里面有很多英语节目和动画片,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英语的语境,并可以将学生的眼界拓宽,帮助他们了解很多英语知识。就算学生刚开始听不懂英语节目和动画片中单词的含义,但是,学生可以从英语动画片中看到人物、动物等,学生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对英语进行了学习。

二、感受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现在,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状况非常贴近,因此,很多英语知识都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的,例如讨论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说,学生喜欢的蔬菜、水果,学生喜欢哪门学科,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等等,这些话题都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才会进行积极的讨论,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英语,并且,学习能力还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其实,知识主要是通过累积形成的,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链接。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1.设计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课之前需要进行备课,然后在上课的过程中,与学生讲解与本节课相关的语言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且让学生学会一首英语歌曲。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创建一个party,让学生在party中用英语进行对话。在这样一个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兴趣高昂,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英语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简笔画或者实物等来创设情境。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很多的单词都是表示一些具体的事物,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形式进行教学。

3.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多媒体的使用让课堂声情并茂,趣味性超强,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到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在生活中及时运用,养成习惯

“学生所获得的认识,只有经过实际锻炼,才能变为行为,而且从体验中获得的感受是最深刻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随教随用,立即实践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创设课外英语环境十分重要。例如,在课下活动中,在楼梯、教室外碰到同学,都进行简单的语句交流,例如“Hi!Boy,How are you?”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也会主动用英语与我打招呼。例如,我借同学的东西,我会说“May I use your    ?Thank you!”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通过教师良好的行为以及习惯的影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五、收录自己喜爱的英语信息

别人赠与的,或许自己不喜欢,但是如果是自己去发现的,自己会无比喜欢。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去学习生活中的英语,并将在生活中遇到的自己喜欢的成语信息进行收集,并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例如商品标签上的英文、日用品上的英文、以及食品上的英文等,都可以将其记录在笔记本上。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对学生的吸引能力很强。一段时间之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笔记本进行展览,当学生看到比较吸引自己的内容的时候,会招呼其他同学进行欣赏与围观,学生会在心理上得到很大的满足。通过对日常用品中英语信息的收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单词视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无处不在。

六、让学生看一些外国电影

对活泼好动的学生用进行英语说教,效率一般都非常低,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教学工具,设计出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例如,看电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还可以发现电影中的语言的实际应用情况,学生在提升口语的同时还锻炼了听力。通过观看电影,学生会了解到与本国不同的文化,认识到不同的价值观念,将语言提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阿拉丁神灯》、《灰姑娘》、《里约大冒险》、《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等等,使学生在观看有趣动画故事的同时快乐地学习英语。

作者:姚蔚秀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网络环境策略探索

一、网络环境下“听”的教学策略

刚刚开始接触英语这门学科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成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小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主要方式就是听。学生长时间的出于英语环境中,不断反复的“听”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就如同学生在上学之前,学习自己母语一样,他们处于汉语这样一个环境中,长此以往他们对于汉语的运用就会信手拈来。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教师在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英语语音或声频材料,例如可以向学生播放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的朗朗上口的小诗歌或儿童歌曲,让学生努力的跟着唱,教师再配上相应的有趣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英语,虽然他们在英语歌曲的学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较长,可是时间一长他们对于听过多遍的歌曲脱口而出了。接着在学生对英语歌曲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成果后,他们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兴趣也有所提升,教师也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网络技术播放一些英语故事,网络上有许多有趣的英语故事,并且这些英语故事的呈现方式除了声音这种方式外,还有动画等多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多次重复,学生对于这些简单的英语故事中的简单对白就能有所习得,同时也能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而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听到的英语大多是教师的朗诵或者是播放的教课磁带。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灵活且英语更加地道的听力练习方式。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网络上准备几套难度程度不同的听力材料,这样学生听到更加地道的,本土的英语,同时这种新型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二、网络环境下“说”“读”的教学策略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说”“读”——交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听”的练习,对英语的开口说、读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样教师在学生广泛听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说、读环境。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交流软件让学生和西方国家或地区的小朋友用英语进行交谈,如QQ,LiveChat,微信等交流软件,学生在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技术登录这些软件的主页,在这些网站上寻找能够与自己进行交流谈话的人,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的英语口语,利用课本上熟悉的一些话题来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如,holidays,dreams,Weather等)。在交流的同时也听到了真正的英语,在这样的软件的的支持下,学生不仅对英语说、读有了一定的兴趣,同时也为他们英语说、读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并且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不足,以及对其他国家的进一步认识,无形中开阔了眼界,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提高了英语教学效果。并且这一部分的学习也可以在学生的课后时间进行,使他们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更加的科学合理。

三、网络环境下“写”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发送e-Mail的方式来练习英语写作,譬如在新授牛津英语(译林出版社)五年级英语上Unit8AtChristmas教师可以设置让学生让学生送贺卡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亦可让学生用发送e-Mail的方式问候他们的西方朋友。学生在交流的同时,无疑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其次,教师可通过网上聊天、写博客和QQ空间说说等方式来训练学生英语写作,如,在QQ聊天群里,教师可以每天抛出一个小问题。如:Whatdoyouwanttobeinthefuture?why?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想法进行回答,学生在回答的同时,毫无疑问地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写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将自己与他人的写作进行对比,学习他人写作的长处,避免他人犯的错误。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微信,微博或QQ空间里用英语留言或评价,学生遇到不会的,不懂的自然会问,老师再加以指导。用这些新颖有趣的方式,学生不仅在此过程中充满兴趣,还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英语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可谓实现一举多得的功效。

四、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小学英语教学登上全新发展的新台阶,如何顺应趋势,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利用网络资源,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出发,培养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上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

作者:王红梅 单位:江苏泰州姜堰东桥小学

第四篇:小学英语教学前置性学习作业布置之谈

一、作业布置应“深入浅出”,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差异发展需求

前置性作业布置更多注重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与激情,让学生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更多问题,以质疑思考推动问题探究,让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和快乐感。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应遵循“低切入、拓背景、重发展”原则,让学生在一定的导学案例引导下主动尝试和积极探索。低切入,就是围绕课程知识要点,突出重点筛选和难点破解方法,降低学习起点,让学生在自我主动研读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拓背景,就是要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背景素材,鼓励他们在自我主动搜集和研读的过程中有效整合相应的自愿,明确学习目标方向。重发展,设计相应的探究性情境,多给尊重学生的想象差异,给他们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目,让他们能根据原有知识进行创新。作业布置的深入浅出,能使得学生在根据自身学习实情进行主动预习自学,深化理解感知。例如,在译林版四年级下册Unit5Seasons的“Storytime”作业布置中,不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最喜欢的季节,就“Iusuallydoin…”等来表现自己的实际生活。同时,可要求学生围绕:Canyoutelluschar-actersabouteveryseason?和Aninterestingstoryaboutyourfavouriteseason表达自己的阅读感知。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根据自我预习和生活实际,围绕“Thebeautifulseason”主题,创设手抄画报,帮助他们延伸阅读感知。

二、作业布置应“趣味盎然”,满足学生多维度开放性探究需求

让作业富有情趣,帮助学生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与集中力,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参与问题探究。布置趣味性的作业,能使得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前置性作业突出趣味性,能使得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尝试转变。设计的作业应该体现丰富性、新颖性和开放性特点,真正发挥作业的导学导思功效。作业的内容应丰富多彩,从学生感兴趣、热衷的内容中找出可练习的素材,让作业体现多样化。作业的形式应该新颖,方式富有创造性,如口头的、书面的、绘图的、表演的,让作业不再变得死气沉沉。增加开放性和发展性的作业,建议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主动探究,让他们在各抒己见和言无不尽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乐趣。兴趣化的前置性作业,更能深受学生的青睐。例如,在四年级下册Unit6Whosedressisthis?的“Storytime”作业布置中,不妨设计一定的情趣性作业,建议学生按照SuYang、SuHai、Mike等人物对话,自选角色,就“WhichclothedoIlikebest?”来提出自己的相应观点,帮助他们丰富认知思维。同时,可要求学生就时装的搭配和化妆等,自我搜集相应的素材,帮助他们开阔视野。

三、作业布置应“合力而为”,满足学生团结协作实践生成需求

英语交际性和工具性要求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尝试运用实践、体验、互动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作业不再是个体的自我思考探索,更多倾向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提升语言表达运用技能水平。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课程知识要点构成,应实行个人作业与小组合作作业相结合原则,让学生在相互探索的过程中主动求解和消除疑难。在作业布置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喜好习惯,多给他们自由组合团队的机会,建议他们就作业的内容,明确小组的学习方案、成员责任等,帮助他们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感知。最终通过报告、调查、作品等形式来展现他们的探知成果。

四、总结

如上所言,英语前置性作业布置应在体现低入、趣味、合作、开放化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和认知需求,引导学生在导案助学和活化内容的前提下,主动先练后学,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带着问题主动思考探究。

作者:江璐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海南小学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确立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

一、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确立上存在的问题

(一)笼统定位教学目标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不能对教学的活动以及教学的过程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占据的核心位置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在对教学目标进行确立的时候出现了随意设置的问题,认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仅仅是以一个简单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6Doinghousework一课,有的教师会按照以下的形式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立:在知识方面的目标为对相关单词能够实现听、说、读、写;对基本句型能够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替换联系;在能力方面的目标为学生可以实现基本的读写;可以用所学知识将教师设立的情境用英语进行对话表演。这种教学目标的确立过于简单与笼统,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增强,而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中,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二)缺乏文化意识的导入

存在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过于关注,而忽视了文化意识目标这项英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养。使得学生单单学习枯燥的英语知识与技能,而没能获得文化素养的培养,导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意识变得匮乏,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英语交际。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9TheEnglishclub一课中,有的教师对将教学的目标确立为: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China,Chinese,Japanese,French,English等单词的听说读写;并掌握Whereareyoufrom?等句式的使用。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岁虽然准确定位了该课的知识与技能习得要求,但是没有将文化意识表现出来。甚至有的教师还会产生“原本就是简单的教材,怎样地文化意识进行设置”的疑问,并没有对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予以重视。

二、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确立优化建议

(一)具体化的定位教学目标

针对上文提及的苏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6Doinghousework一课,应当按照如下的方式进行目标的确立:要求学生能够对home,morning,help,sleep,jump,maths,walk等单词在掌握的基础上准确的应用在情境中;对“Hello”,“Yes,speaking”等打电话时使用的语句实现初步的了解与掌握;在阅读的过程中对现在进行时以及动词现在分词形式得到初步的认识。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就能够从对“Doinghousework”这个主题中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获得针对性与引导性的学习。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设立越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就越容易令目标达成;并且目标设置中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令学生得到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激发。

(二)增添文化意识的导入

针对上文提及的苏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9TheEnglishclub一课,虽然该课时中使用的语言材料相对简单,但却设计到了几个国家中不同的文化特征,教师应当认识到并非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每堂课都会对文化意识有所涉及。因此,对于像此课时这种含有文化意识特色的语言材料,在进行学习目标的设定时,教师一定要将文化意识目标增添进来,而不能因为觉得材料简单就不重视文化意识。而是应当致力于学生视野的拓宽以及文化观念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教学目标确立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令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下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然而有些教师在确立目标时,往往不能出现笼统定位或者是不重视文化意识目标的导入等问题,导致出现教学课堂随意性较强以及不能令学生得到多元文化培养等现象,对此,教师应当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对课时内容进行准确的把握,使教学目标的设立能够更加具体,并且对与涉及到较强文化意识的课程,一定要将文化意识目标增添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使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力与文化素养都能够得到切实的提升。

作者:李薇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蔡官学校

第六篇: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初探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教学内涵探析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单调的追求进行对英语知识的灌输和传导,并没有对英语知识点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导致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只是一知半解的完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桎梏,寻找合适的“文化因素”导入时机,将“文化因素”和小学英语知识点学习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进行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英语文化”的积累,进而有效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小学英语“比较形式”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比较形式”所介绍的英语三种等级的形容词进行研究,并对“more”“most”的含义进行解读,从文化的角度,从“汉语的比较形式”和“英语的比较形式”入手,从帮助学生总结“英文文化”背景下的“比较形式”的研读入手,制定出相应的“比较形式”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的感悟到“比较形式”中所介绍的英文基本知识,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满足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综合起来看,通过在充分的结合“文化因素”导入的实际要求,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小学英语教学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文化导入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探析

1.优化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氛围。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探索过程中,充分的强调了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氛围的创设。与此同时,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效率的提升离不开一个好的英语文化学习氛围的支持。因此,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研究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文化学习氛围,并以此为突破点,寻找良好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时机,提升学生的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英语歌曲《Myfatherisadoctor》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该歌曲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英语课程课程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在进行《Myfatherisadoctor》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让学生亲手进行英语的文化语境思考,让学生讨论“英语文化氛围下怎样表达自己对于亲人的热爱?”“英文歌曲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相应的英语教学效率也就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

2.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创新。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探索过程中,面对“英语人文教育”的实际需要,英语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创新。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诸如“课外阅读《书虫》等简单的英文读物”等方式,丰富小学生的英语阅读量,并通过阅读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加强小学生对于英文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小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进行英语课程中《Whatdidyoudolastweekend?》教学的过程中,英语课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周末出行的来源是什么?”“你周末想去哪里玩啊?”。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于英文知识背后内涵的思考,并对背后的文化因素形成认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就可以通过对于周末的休闲背景的理解,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进行对于英文知识的深度理解,提升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探索过程中,按照“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氛围,创新文化语境教学方式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

作者:钟涛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松山小学

第七篇: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注重日常训练,强化意群朗读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必须是长期的,若教师想通过短期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但在训练学生时要注重语调的正确性,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的口语是正确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要训练学生通过意群的朗读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在对意群进行朗读的时候,尽量在每个意群中不要停顿,但是在不同的意群之间可做暂时的停顿。比如在对“Peter and Danny are playing football onthe playground at four o’clock.”这句话进行朗读的时候,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找到各个意群,也就是断句的过程,按人物、地点、时间、事件方面来进行划分,于是这个较难的句子就能被分割成“Peter and Danny/are playing football/onthe playground/at four o’clock”,学生在朗读时也会按照这样断句来进行,这样断句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并能体会到英语的音律美。在平时训练时,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发音,尤其是学生正处在基础阶段的学习,就更需要注重基础能力的训练,比如“mouse”和“mouth”这两个单词,教师要让学生分清楚咬舌音和非咬舌音,这样学生才能够掌握正确的口语,从而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背诵一些经典的文章,使学生能够在反复诵读中形成一种学习英语的节奏,学生的口语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二、促进自由讨论,施展学生能力

通过朗读来进行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注重与传统阅读进行区别,学生是通过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自由朗读的,每个学生轮流进行朗读,然后在所有学生朗读完之后,再对其他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这可使学生听到别人的朗读效果,从而对自己的朗读进行改正,这样学生就处于一种反思和练习的状态,其口语能力才能够逐渐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有关“cartoon”的英语内容时,显然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针对此内容进行自由讨论的时候,学生就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故在进行朗读的时候,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再比如,在学习了“basket-ball”这部分内容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篮球明星,在小组内通过朗读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会被这样的话题和形式吸引,在进行朗读的时候也都会认真地表现,使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实现,同时还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以致学生再遇到自己喜欢的英语话题时,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朗读讨论过程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示范,比如在对“birthday”这个话题进行朗诵讨论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进行示范,讲一讲自己生日时候的情境,让学生在听别人的朗诵过程中感受到朗诵的乐趣,这样学生在进行自由讨论时也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优化教学环境,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这可以借助于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前,教师需提前对台词、场景进行布置,让学生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改观学生对于英语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比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三年级下册“In the library”这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朗诵这部分内容,可将教室布置成图书馆的样子,然后让学生进行模拟对话,学生对“Don’t eat!”“Don’t sleep!”这样的句子进行巩固朗读,这不仅锻炼了口语,也使口语中的内容融入到了学生的行为上,使其知道不能在图书馆做出过分的举止。再比如,教学“On the farm”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农场中的情境进行模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最终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情境设置,来使学生逐渐喜欢上朗读,从而主动参与到朗读学习中,这样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周婷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第八篇:小学英语合作交流教学合理应用

一、合理设置学习环境,顺利开展合作交流

英语环境的创设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交流合作同样需要环境氛围的营造,教师要善于处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善于为相应的教材内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对课堂环节要进行合理化的估测安排,主次分明,方法得当。小组成员安排应做到均衡有序,比如男女均衡、优差均衡等,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讨论起来可以互帮互助,氛围热烈,保证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小组合作的环境创设还包括学生座位的按需变化,根据课文内容和小组分布把座位排列成十字形、田字形、A字形、扇子形等。小组内的人员安排也需要进行周期性调整,让他们随时保持新鲜感,尽力去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译林牛津版小学英语6B《Unit1Whoisyounger》的学习中,就可以排列成田字形,让各小组之间互相问,“Areyouastallasyour……?”“Whoisyounger/older?”等问题。交流结束后,学生对新句型已经熟练掌握,牢固记于脑中的同时,还提升了听说表达能力,让合作交流真正发挥了其实际作用。

二、训练教授合作技巧,高效提升合作效率

小组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会有效的取长补短。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比如有些后进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活跃的拓展思维等是值得所有学生学习的,因此在交流过程中便会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每个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设疑,积极解疑,然后在组员活动时进行互助互动,在得到同伴提醒、建议、纠正时要能虚心接受并及时改正,与此同时,要耳听八方,随时关注其他人的观点,尽快在脑中做出处理后,可用就留在脑中,不可用就直接摈弃,最后将所得有效信息与自己的观点融会贯通,产生具有自己个性的想法或观点。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前提是要互相尊重,对于别人的思维劳动结果要给予重视,善于接纳,对别人的建议要慎重取舍,虚心接受的同时也要做到勇敢怀疑否定他人与自己。敞开胸怀、积极配合、主动思维、和谐互助,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激发。比如在学习译林版小学英语6B《Unit7ALettertoapenfriend》时,利用小组合作进行penfriend的讨论,把全班分为两大组,进行辩论,“Havingapenfriendisgoodorbad?”这就需要积极吸取组内成员的多重意见,找出反驳对方的最有效的观点和语言,只有小组通力合作才可成功。

三、丰富小组活动内容,有效实现主动学习

现在的学生有一个普遍特点,就是自主学习较差这就直接造成了学习与教学效率低下。教师要努力去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主动索知、积极思考、举一反三、勇于创新。小组合作可以担起这个重任,教师不应让小组活动名存实亡,要积极主动地为小组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要有效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都要了然于胸,对个别需要点拨的学生还要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比如在译林牛津版小学英语5A《Unit4Hal-loween》的学习中,其核心内容是万圣节晚会的准备工作,重点学习“Doyoulike……?Yes,Ido./No,Idon’t.Whatdoyouneed?”等句型以及一些购物用语。教师可以让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小组竞赛,或直接进行猜词游戏,对单词chicken,duck,horse,pig,mask,vase,pump-kinlantern等进行猜词。各小组之间一组用夸张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单词,一组猜,获胜的小组进行鼓掌奖励。在这样欢快、激烈的氛围下学生思维得以激发、思路打开、氛围活跃,学生趣味浓厚,充分提升了语言综合交际运用能力。

四、总结

总之,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建立是积极思维、灵活交际、激发智慧、提升素养的有效助力。学生之间的互补性交流合作大幅度提升了学习效率,实现了学生的均衡发展,英语的实践化人才从这里走出。

作者:张丽 单位:江苏泰州市汪群小学

第九篇:小学英语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1.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1.1教育游戏模式设计。

根据目前小学英语的教学手段看,虽然许多校园都采用了游戏的模式进行教学,但许多学校在游戏模式的设定上还没有具体的教学概念与应用模式。教育游戏的应用模式的设定,是为了让教育游戏在实施过程中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而设计出的程序。教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主要为游戏模式初步准备、游戏模式的选定、传统课堂式教学、教育游戏模式的融合式教学。首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教育游戏前要进行前期准备,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该教育游戏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在选择教育游戏的模式时,教师不能只选择简单易懂的游戏,应根据小学英语的课程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游戏的目的进行谨慎选择,选择一项科学合理的教育游戏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方式大都大同小异,基本都是采用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教育游戏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主要是以辅助教学的模式实施教学手段,以此让学生能全面地掌握学习内容。在教育游戏的实施过程中,英语的课程内容有不同的区域特性,教育游戏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游戏流程和具体模式,因此,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模式时可根据英语课程和教材内容制定不同的游戏模式,可根据英语内容中的听力区部分、语法部分、语音对话部分、单词部分四个区域分别制定游戏教学模式,让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均衡发展。

1.2单词教育游戏模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必备基础知识,也是一项非常锻炼学生记忆能力的部分。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常常感到单词枯燥乏味,也由于英语的单词量大,致使学生容易出现遗忘现象,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针对某一单词重复复习和记忆。根据英语单词存在的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背诵习惯,教学中可以使用诊断式的游戏模式进行单词教学。在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暂,容易被周围的新奇事物吸引,在英语单词中,常常会因为该单词需要重复复习而产生厌倦感。因此,在教师使用诊断式教育模式时,可利用制定评价体系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改变以往单词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英语单词。在学生进行游戏教育模式的单词记忆和诊断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诊断过程进行干涉和补充,对学生的单词记忆结果进行有效诊断,让学生通过此方法学习能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1.3竞争式听力教育游戏应用模式。

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需学习听力应用。听力学习是一项需高度注意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在小学生的初步学习阶段,英语听力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听力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枯燥的学习过程,致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听力效果不佳。在设置教育游戏时,教师可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使用竞争式的教育模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听力的教学效果。竞争式游戏的开展前提是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班级的学生性格和学习方式等特点,根据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听力水平分为不同小组,并规定科学合理的游戏时间。在游戏进行时,教师要观察每个小组的进行状况,仔细查看每个小组的得分状况,哪个小组内的得分最高就把哪些小组选拔出来,并让这些得分高的小组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听力竞争。例如,教师在实施听力的抢答环节游戏时,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提问,并在这些组中观察各个小组,提问完毕后教师要喊“开始抢答”,各个小组之间才可开始进行问题抢答,由最先举手的小组进行回答,若第一个小组回答错误,则重复该问题的抢答环节,以此循环三遍,若学生还没找出答案,则教师公布答案,并讲解答案,以此进行该教育游戏过程。在抢答过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上各个小组之间的抢答得分,并在最后环节结束时根据每个小组的得分情况实施奖罚制度,最高分的小组能得到相关奖励,最低分的小组惩罚背诵单词等制度。这种竞争式听力教育模式能快速地让学生投入学习状态,并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改变以往学生对英语听力的不自信现象,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使竞争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1.4习题式语法教学游戏应用模式。

语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但是由于语法的使用过程过于灵活,使得小学生对英语语法的概念很难得到清晰的认识,因此,需要对英语语法概念进行反复联系和熟悉,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如何改变以往学生学习语法的枯燥乏味现象,是许多英语教师重视的问题。在英语语法中,教师可利用游戏方式改变这一状态,首先教师要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学习语法的方式,再针对比较弱势的部分进行语法加强练习。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名为《小红帽采蘑菇》的题目,该题目的解题方式是用连线的方式,把小红帽采集的蘑菇品种和对话连线,看哪些蘑菇品种能和对话中描述的蘑菇形象相对应的连成一句话。在这个练习的游戏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析语法和语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充分熟悉和了解语法知识。

1.5语音对话的教育游戏模式。

在语音对话的游戏设置上,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进行语音教学。英语语音教学最终重要的就是实践对话,让学生敢于说和善于说英语。因此,教师可根据英语语音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对话,可让学生与同桌之间互相进行对话交流,还可根据教学内容使用表演形式进行语音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知识学到更多实际应用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结语

小学知识对于学生的未来来说是一个重要起始点,也是小学教师的一大重要任务。在小学英语学习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游戏,把教育游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改变对英语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姚洪泉 单位: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第一小学

第十篇: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有效性途径分析

一、注重启发性,提升学生兴趣

在目前小学英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要让学生学会几个单词、几首童谣,而是需要注重小学英语语法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时候,不能用专门的语法课来进行教学,这样只会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厌倦感,故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英语语法上的启发,将语法学习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期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不断增强对于语法的印象,使学生自愿参与到这样的语法学习中,使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4Icanplay basketball”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篮球运动的小动画,在学生观看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What are they doing?”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就会回答“They are playing basketball.”通过这样的问答过程,学生会对疑问句和简单的肯定句的表述有一定了解,然后在遇到类似的语法知识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观看的视频,这样学生的语法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升。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拼句游戏”来让学生进行语法的练习,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会注重语法与主谓宾的顺序,当然也会被这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逐步提升。

二、注重实践性,增加课堂演示

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语法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加强课堂演示,使学生对于语法知识有直观的认识。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需要突出语法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明白语法并不是毫无规律的,而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改变对于语法枯燥的印象,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己对于语法的学习。比如,学生在学习短语时,通常会遇到“at”,“on”,“in”,“under”等这样的介词,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能够通过记忆来了解不同短语中介词的使用,如“at home”以及“inspring”这样的短语,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发现介词短语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产生混乱,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介词,此时就需要教师对这几个介词的用法进行梳理,并且通过动作演示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学生会喜欢上这种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法能力。如教师可以将一本书放在盒子的不同位置来让学生理解这几个介词之间的关系,放在盒子里面就用“in”,放在盒子上面就用“on”,然后结合具体实例,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这几个介词的应用也会加深印象。

三、注重多元性,加强交际练习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要使用英语,这是英语实用性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需要加强学生对于语法的交际应用,通过这样一种隐形教学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语法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的使用,使学生用图片来进行说话,或者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互相交流,他们在交流的时候就会增强对语法的认识。比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1Hel-lo”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刚开学的时候用英语来进行自我介绍和打招呼,学生在说“I am Li Lei,Who are you?”这样的句子时,就会去回忆句子的正确表述,在听别的同学说英语的时候,也能够对语法进行重新回忆,同时也会很容易地就被这样的教学形式所吸引,然后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这样学生的语法能力也能逐步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语法的锻炼,让每个同学说一句简单句和一句复杂句,然后让别的同学来进行接龙,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强化对简单句和复杂句语法的认识,便于以后想不起简单句和复杂句的构句语法时,就会自然联想起这个游戏,从而写出正确的句子。

四、总结

教学研究论文 篇六

一、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原则

所谓有效教学,其内涵的理解具有多样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将有效教学理解为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视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发现和理解,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将教学实践有效融入到教学理论中,从而实现结论与过程相统一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重要目的。

1.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1)认知构建主义理论。

作为传统行为主义以及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认知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即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来改造并提升自己知识结构和水平的过程。从大学物理的角度来说,认知构建主义要求新物理知识的获得要以之前积累的物理知识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对原来的物理知识进行丰富、调整和改造,从而使得新知识得以构建。

(2)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的桥梁,同时吸收了这两个理论的观点。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生需要注意榜样的行为,通过观察其行为而进行学习,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够表现出跟榜样一样的行为,这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表现动力和抑制动机。大学物理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定理,教学中很难对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定理进行描述,因此必须由教师对其进行例题形式的讲解,并让学生对例题讲解的过程和步骤都进行学习,而教师对例题的讲解就相当于一种“榜样”,学生需要观察其解析过程,然后掌握定理。

(3)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重点关注的是真实有效的探究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与一定的情境进行联系并产生相互作用。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是其教学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如对一道题一旦发生一点改变,学生就不会解析,而这就与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情境有关。很多大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解决都是依据书本中的定理,很少是由于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总结出了的解决方法,因此,对于大学物理教学而言,必须要将学生带入一定的学习情境,这样能够更加直观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有效教学的原则

(1)学生原有知识确定原则。

认知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知识对之后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现在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才能够根据其现有水平意识到学生能够达到的更高水平。有效的教学要走到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这样才能够确定学生即将发展的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大学物理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够真正了解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从而能够根据其现有水平,制定出更适合其发展的教学目标。

(2)学习环境构建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活动,即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大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如果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得到教师的尊重,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价值,那么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平等的对话平台,从而来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实践分析

1.重视物理实验。

大学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物理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物理教学的基础。物理中的很多概念和定理都太过于抽象,很多学生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理解,而通过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到物理规律和定理,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大学物理中对于物体运动的描述,质心在其中的重要性,可以采用锥体上滚实验来对其进行演示,从而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网络技术在教学方面的普及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受时间、地点方面限制的缺陷。

大学物理课本知识基本上都是基础性的,教师和学生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充自己的知识含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利用网络授课不仅能够使得课堂有声有色,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定期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制作课件,然后在课上展示给其他同学,这样能够增强他们对于物理知识的搜集和学习,从而改变传统枯燥的上课方式,增加物理知识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积极参加物理科技比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物理科技比赛,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物理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很好的检验,并且能够从中选拔出优秀的物理学人才。学校及教师应当积极组织这种类型的竞赛,也可以通过搜集相关比赛资料,将比赛信息传达给学生,然后由教师陪同和指导,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

三、结束语

在教育研究中,对教学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而追求有效教学则是教育中的一个目标。在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促进我国各方面建设和发展中,高等教育担任着重要角色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邹晓威 单位:海南省海口经济学院

第二篇: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研究

1大学物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中,大学物理具有学科基础课的重要作用,首先会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知识;其次,该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练就良好的科学素养。下面,就大学物理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

1.1大学物理具有学科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涉及到力学、热学、波动与光学、电磁学、近代物理学五大块教学内容,在独立学院各个工科专业的教学中,大学物理与其专业课总会出现交叉基础知识,这需要一定的物理基础,比如力学是是机电、土木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热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光学、电磁学是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等等。独立学院的工科专业大都是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以上所提及的专业类,在工科专业中独立学院大部分都会开设,归根结底,大学物理学科基础课的地位不可动摇。

1.2大学物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物理问题,一般都要涉及数学应用模型,让学生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利用物理规律和定律,把问题抽象和简化,从而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再用数学手段对其进行求解,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物理现象和问题本来就是一定自然规律的集合,能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通过科学实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2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举措

2.1教学模式陈旧,独立学院的课程教学

基本是复制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母体学校的生源一般要优于其独立学院,所以再用母体学校大学物理的教学方式来应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显然不相融。大学物理课程相对其它基础课程来讲,难度系数较大,独立学院的学生水平偏低一些,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所以,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思路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具体的教学思路。

(1)在讲授传统知识的时候,要站在现代的高度予以审视,将每个基本概念都争取涉及一些现代的应用或介绍一些前沿的科技知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相结合,让有趣的应用性的知识点燃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激情,使教学思路更加灵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基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对于理论性太强,较为复杂,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删减,保证把重点、难点讲到位,把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讲好,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又能保证教师传授知识的质量。

2.2大学物理的学时数一再压缩,使得教学任务压力大,出现教学课时不够的现象

基于学时数被压缩的普遍问题,要根据本专业对大学物理知识不同需求的特点,各个专业要专门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侧重。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尤其要适当删减力学部分的内容,加强光学、电磁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的教学;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适度削减热力学部分,加强经典物理中的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等几个部分,强调物理学基本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机电、土木类专业要加强力学、光学、电磁学的知识,适当删减热学和近代物理学的教学内容等。这些都要在教学大纲的学时安排中体现出来,以化解学时不够带来的授课内容不完全的矛盾,学生也能够根据专业特点来强化学习和专业相关的物理知识,大大提高学习物理的激情和效率。

2.3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不尽相同,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的大学物理教学,先期一般是要依托母体学校的师资,教材选择也具有局限性。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选择教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选择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国家规划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本学院的教学特点,出版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大学物理教材。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教材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便于学生自习、复习和进行作业,提高教学预期效果。

2.4大学物理知识点零散,公式繁多,学生学习和记忆都比较困难

根据大学物理知识的教学特点,我们做出如下建议。

(1)建议教学组教师根据本学院学生的水平制作自己的试题库,对试题库加以建设,录入试题、删除试题、编辑试题、编辑期末试卷等。目前,很多出版社只要跟他们有教材使用的协议,一般都会给提供这样的试题库。教师只要稍微对题库维护,就能够拥有一份适合本学院学生使用的题库。有了这样的试题库,大大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出试卷的时间,为老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提供很大方便,提高教学效果。

(2)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特色,将试题库出版成为教学中的大学物理练习册,供学生和老师使用。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练习册对课堂内容加以强化,专门针对某一知识点,配一些习题,在理论知识讲完之后,来让学生自己在课上完成这个习题,配的习题难度要适中,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课下,老师可以布置练习册上的题目让学生作为作业来练习,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等级评分,好的作业给一定的评语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错的较多的题目课上习题课的时间来统一讲解。通过做练习册上的题目,学生将物理知识点灵活运用,以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

(3)每个教学周要安排答疑时间给学生解决问题,保证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独立学院通常会考虑教学成本,对于大学物理这样的基础课程,一般会安排大班教学,学生具有个别差异性,大班教学肯定会引起学生学习效果的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现有条件去改善,安排答疑时间,帮助后进学生,把课程学好。

2.5物理实验条件相对落后,很多独立学院都是依托母体办学,教学资源有限

在日常教学中,会因为教学资源的限制使得学期课程与实验出现不同步的现象,对大学物理教学显然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就这种情况而言,独立学院应该去建设自己的实验室,但是,建设一个大学物理实验室,是需要大量经费的,这种现状在短期内很难改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改变实验参数,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更透彻理解物理原理,以克服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

2.6考核方式单一、落后

独立学院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稍微弱一些,为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要做到教学与考查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这两个环节紧密相连,以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自觉性。要求教师按教学工作的规程进行教学,严格要求同学们的课堂纪律、作业、实验、考试等各项任务。具体措施是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1)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加入课堂小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对教学内容做出实时调整,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小测验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课上提问、黑板默写、课堂临时试题等,这样可以摸清学生的学习状况,强化重点,解决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2)规范考勤和作业。对于考勤,要根据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决定学生的考试资格,让学生在严格中学到知识;对于作业,教师在批改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对于做的比较好的作业,给予一定的评语鼓励,课上可以当众表扬,起到先进模范作用。

3结语

独立学院大学物理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要将在实际探索中提出的一些观点、措施付诸于实际的教学活动,理论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手段,才能使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不断发展与进步。

作者:张静 姜波 单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烟台民生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机械科学院就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第三篇:大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

1.大学物理学习中学生自学能力低的原因

(1)学生的自制能力和基础水平较差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普及,大多数家庭倾向于只要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中备受宠爱,家长对他们的要求降低了。从小学开始,很多学生都是在父母和教师的督促、监督下才能完成作业,造成学生自制能力差、不会主动学习。进入大学后,教师不会像高中教师那样去监督学生的学习;再有,大学里空闲时间和玩耍诱惑较多,远离父母,日常生活、学习中没有人约束,更造成了大学生不较差的自制能力。学生的基础水平显得参差不齐,好的学生和差的学生之间差的比较多。现在的高考制度实行“3+X”的考试方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选择的趋势倾向扬长避短,使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放弃了物理。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认为上学读书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看的没有以前家长那么重。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了学生的自制能力和基础水平下降。

(2)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与现代物理成就脱节

现在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沿用的是30年前的课程体系,强调物理学科的完整性、基础性和系统性。同时,讲授的内容和考试方式都过分强调物理概念、定律和定理,以及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大学物理成为高中物理和高等数学的“结合物”。这种课程体系注重给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养成学生对前人成果的依赖性,学到的物理知识成为死知识,缺乏现代科学思想、观点和方法,也失去了和生产实际的联系。这种课程体系下的学生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在课堂上跟随教师讲课就行,也就失去了自学的动力。实际上,物理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应用十分广泛,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但这些在教材中很少反映。现有的大学物理教材仍然以抽象的物理定理和定律、例题、习题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少反映物理学的新进展、新成果,缺乏创新气息。这些都有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措施

针对现在学生在大学物理学习中的现状,提出了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实行自主探究式教学、增加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课时和内容、课外拓展训练的几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自学生从初中开始学习物理以来,物理概念、公式、定理和定律大多以“冰冷”的面貌出现,抽象、难理解,并且枯燥无味。我们现在学习的物理知识是经过了几代物理学家的验证、总结、概括后,再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在没有实验验证的情况下,物理知识的抽象和枯燥无味在所难免。要解决课堂内容的枯燥无味,一个有效的措施是在物理教学中适当讲解物理学史,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的发展史是非常生动有趣的,让学生了解一个物理概念或定理如何被物理学家发现、在探索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克服困难、最终总结出物理知识。这些知识的讲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穿插讲一些物理科学家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不是冰冷的,而是非常贴近生活。用物理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内心需求。

(2)实行自主探究式教学,确定学生的中心地位

传统的物理教学上,学生没有任何主动性,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抑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实行自主探究式教学[3]。自主探究式教学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为中心,尊重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协调进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以学生学习伙伴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要精研教材,在教学中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只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自主地走进课堂的授课内容,自己抓住教材的重点;还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式教学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基于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合作,应用掌握的知识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有效利用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教师真正做到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促进者角色的转变。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培训、进修、书籍等途径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科研活动。从考试方式上看,自主探究式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方式,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单一用书面成绩来评估。科学的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考试改革要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物理定律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考虑学生平时各方面的表现。考试可分为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平时表现三种表现方式,闭卷考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这部分占总成绩的50%;开卷考试以写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占总成绩的30%。学生的平时表现要综合考查出勤率、课堂参与、讨论发言、学习态度、作业情况等,占总成绩的20%。

(3)增加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课时和内容

物理是理论和实验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采用讲授的授课方式,虽然将知识清楚地传达给了学生,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如何更好地、更直观地教授物理?在教学中加入物理实验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物理实验不仅能生动表现物理概念和规律,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兴趣。现在的物理实验教学要改变传统物理实验中“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采取必做实验、选做实验、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增加实验课的内容[4]。必做实验是从全部的物理实验中精选出来的最基本的实验,这些实验要体现物理实验领域中最主要的内容,要有十分明确的要求。在必做实验中,严格要求学生的操作,扎实学生的实验基础。选做实验中要包括一些新的实验可供学生选择,实验内容要广泛,操作方法要新颖、实用。选做实验就要充满现代气息,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放性实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段内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上课内容,学习活动完全是在学生自身主动的情况下进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训练期望让学生有观察实验的能力,能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来验证某一个物理现象,能对实验数据做出正确处理,从实验中得出正确结论。

(4)课外拓展训练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注重课堂教学和练习外,课堂外的拓宽训练也很重要。课外拓展训练指在课堂外,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课外拓展训练和自主探究式教学相辅相成,两者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在每一章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况主要知识点,自己设计本章内容的习题课,习题内容要紧扣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的课外拓展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及时复习,掌握课程知识。课外拓展训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训练内容经过精心挑选,突出物理知识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在结束一章的教学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列举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或应用。比如:学习了质点运动学后,解释发生车祸的原因;学习了电容后,说明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习了电磁学部分后,解释电磁炉的工作原理。这些实际应用都需要扎实的物理知识。在课外拓宽训练中,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课外拓展训练中包括开放性实验,教师为学生提高实验器材和理论指导,讲解实验器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由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来设计一些简单实验,验证一些物理现象。

3.结束语

教学研究论文 篇七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主要地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小学语文阅读的研究无论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然而其不适应性也日渐明显。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等。”但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按照“讲词、分段、概括段议、归纳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方法”的程序教,学生沿着上述程序学习并背诵现成标准答案,语文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使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学生一学期学习十几节课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上百篇课文,还是不一定能有效的独立阅读。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阅读能力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培养它们并对之进行测量和评价,教学实践中学生表现在阅读上的某些障碍是由哪一方面阅读能力的缺陷造成,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样对策等并不了解,在教学中也就很难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我们在三十所小学调查了300名语文教师,请他们写出至少五十条描述阅读能力的项目以及学生相应能力欠缺在学习中表现的障碍,大部分被调查教师的问卷表明他们对阅读能力及其在学习中的表现并不十分了解。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得不到实现,将影响写作能力的培养,以至于造成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花费两千多学时学习本国语言而不能学好的局面。

我们把阅读定义为从词、句、段、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从而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按照词、句、段、篇的序列与阅读过程中理解、概括、推论、评价等认知因素结合分解为(1)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认读词语的能力、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的能力、鉴赏词语的能力;(2)理解句子的能力:建立句子概念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复句成份间关系的能力、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结构的能力、鉴赏句子的能力;(3)概括段义的能力:概括自然概括逻辑段义的能力;(4)理解篇的能力: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理解逻辑关系的能力、鉴赏文章思想感情和文艺形象的能力;(5)推论能力: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得出某种论断的能力;(6)评价能力:对文章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个人看法的能力。

在实验班的语文教学中有目的的系统培养学生的上述阅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小学生阅读能力诊断测量量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测量评价,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障碍进行诊断,提出教学对策,针对不同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发展状况和障碍,实施不同步的教学和补救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与对照班学生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异。

教学研究论文 篇八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应该发挥指导作用.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独占课堂的发言权,是整个课堂的中心,主要负责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讲述,很少和学生就相关知识展开互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相关知识展开谈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时,教师应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生存环境,教师可以从这部分内容出发,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小组依次对“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对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污染物的治理措施”等方面展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通过查询的资料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经过思维的碰撞之后,学生对所要讨论的模块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之后,小组之间再将自己所讨论的成果进行共享,让其他的小组成员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二、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

高中化学知识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比较抽象,有很多知识仅从字面上是无法理解的.如何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是对化学知识进行笼统的讲述,然后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还会在较大程度上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讲“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时,教师应该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由于这部分内容和海水中的化学物质相关,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当人们从海水中提取镁时,通常会使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有的人认为直接将贝壳磨成粉投入海水中即可,你怎么看呢?请说出理由.经过测算,我们得知海水中的镁离子浓度是1.8×10-3mol/L,为了让镁离子沉淀,溶液的pH最低应为多少?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都是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知识应该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够体现其现实意义.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侧重于讲述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内容的讲解,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弊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无法真正认识到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也不知道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化学知识.例如,在讲“日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时,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由于该专题的学习内容和日用化学品相关,而日用化学品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教师可以从报纸或者新闻中挑选一些生活实际内容.比如,其中有一则新闻是这样的:在徐州市,有一位女士为了清除自己家马桶上的污垢,于是先用盐酸清理掉马桶上面的污垢,之后又用消毒液进行消毒.5分钟之后,这位女士出现中毒迹象,被家人发现后送往医院,经检查后发现她吸入过多的氯气.学生肯定会对这则新闻中的生活实例感到好奇,于是对氯气产生的原因展开具体的分析,并最终发现氯气产生的原因所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应该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最后,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作者:王静 单位:江苏省阜宁中学

第二篇:高中化学教学支架式教学法应用

一、引言

就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对于高中化学教育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其缺少,需要迫切的对其进行探讨,制定出能够推进实际教学的方案。“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出来的。高中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展开有效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对自我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估,这些目标唯有支架式教学才能够完成。对于怎样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支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起来,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过程来对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二、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极具趣味的情境与化学教学内容相互结合起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化学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将学生的好奇心理有效的运用起来,要有意识的营造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氛围,要促进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在面对新鲜事物时会不自觉的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从中找出疑问之处,为了寻找答案而积极的去思考,让学生能够在求知欲极强的状态下进行化学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原本静止的平面书本教学转换成立体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对活动情景的创建有着较好的把控力。在教学情景创建过程中,需要能够遵从趣味性、创造性及符合实际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来进行创设。本文做出了以下尝试:第一,设置悬念。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学习氛围浓烈的活动场景。第二,设计实验操作。化学教学本就是各种实验来完成的,因此可以构建一个手脑都要运用起来的活动场景。第三,可以运用实例来进行学以致用的活动场景。第四,可以放弃书本教学,采用高科技电脑来进行构建多媒体教学的活动场景。这里较为简单的来了解下采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场景。教师通过《生活中的材料》的视频来激发学生对材料上的认知,并对其进行探讨研究。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出活动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①生活中都有哪些材料?这些材料中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通过人工合成的?②这些材料在来源上有何区别?③对这些材料中所包含的化学成分、有什么性能及出售的价格怎样等问题,以此来展开化学教学的讨论。

2.构建范例支架来进行化学教学的应用

范例就是举例子,这些例子通常都是符合现阶段教学内容的需求的,其中往往都蕴含着学习中最精华的部分的,是典型的学习成果。比如教师在要求学生制作某一电子文档时就可以通过预先找到的范例来让学生进行观摩,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来进行范例的制作,完成后展示给学生。一份好的范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能够避免过于长篇大论或是重点不清的解说,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学习的目标。这里所说的范例不仅仅是电子文档这一有形的实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熟练的操作技巧及教学过程也同样是教学范例。教师对于这些非实体的教学范例进行展示时,可以一边具体操作一边用言语来对其进行说明,对于重点部分及操作步骤要突出强调。

3.合作学习

学习是一项双向的互动,是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的。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非常的重要,它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化学课堂中对于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来促进学习的动力。举例来说,高一化学第六章第四节中所讲到的内容是关于环境保护的,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污染的来源、并对其产生的危害及防治进行讨论。在进行讨论前,可以先进行小组内部成员的独立思考,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小组内部先进行一个总结,然后在通过各个小组集体讨论,达成共识。这样以团体成绩来作为评价的标准,会促进学生间的团体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同时还能改善班级中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在进行集体讨论时,教师也要融入到这一氛围中,引导学生并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的环节。通过集体讨论,让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由原来单一的思维模式向系统思维模式发展。

4.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作为支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应用中效果的最佳体现,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及时的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让支架式教学更好的帮助提高化学教学课堂的质量。

三、结论

以上都是支架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所应用到的,其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及优化,以此来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这一目标。任何模式都有着局限性,支架式教学也只是为现阶段教学起到过度作用的。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支架式教学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会再被任何固定模式所限制住。

作者:韩雪 单位:内蒙古乌兰浩特一中

第三篇:猜想与假设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创设情境,生发“猜想与假设”的意识

自由的思想是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基础,教师要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以解放学生的思想,消除学生思维上的紧张感、畏惧感,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积极进行表达,从而激发学生乐于猜想、敢于批判的精神。比如在学习有关“金属之间的置换”时,往往会通过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判断金属与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让学生对“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后面的金属”进行记忆,而这个规律仅仅指一般情况下成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去猜想与假设,找出其中的特殊之处。猜想与假设:钾、钙、钠三种金属不可以与排在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后面金属的盐反应制备金属单质。有的学生并不认同,认为只要其金属性强就都可以置换。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持己见,争论地非常激烈,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方案,学生利用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来证明不能置换,其原因就是钠单质会先与水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最终生成铜单质和钠离子。但实际的化学反应确是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此时生成的钠离子已经不具备置换铜离子的能力,因此学生的这种假设或者猜想就是错误的。

二、融入情感,激活“猜想与假设”的兴趣

1.同构化学史,塑造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能力

学生是不是愿意对遇到的问题积极的展开猜想和假设,与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化学史便是提升批判思维水平的重要方法。无论是“燃素说”还是“氧化说”,无论是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行星模型”还是“电子云模型”都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在猜想和假设方面的批判思维水平。

2.利用“反例”提升学生关注问题、敢于批判的意识

所说的“反例”,在这里说的是学习的知识很难用于分析现实中遇到的具体情况。比如:分析金属钠处于熔融形态下可以置换活泼金属钾(Na+KCl???NaCl+K)的缘由;分析活泼金属钠不可以置换出CuSO4溶液里的铜的缘由。使学生从另外的方向来分析问题,转变固有的知识所需要的条件,也可承认固有的概念来对反例做出全新的诠释,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敢于批判的意识。

三、科学引导,学会“猜想和假设”的方法

1.通过演绎法提出并确立假设

演绎法是一个把普遍性运用到特殊性的分析方法。利用化学理论分析提出设想和假设是这一学科猜想与假设的主要方式。化学教育里使用演绎法提出并确立假设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1)遵循和问题相关的知识(例如物质结构概念、化学反应知识、平衡移动概念等)分析确立假设。比如:依照乙醇的化学式以及同分异构理论分析得出乙醇的结构式应该是:CH3-O-CH3或CH3CH2-OH;利用研究有机物分子式里的不饱和度(Q值),预计这个有机物可能会呈现的构造与应该具有的特性;遵循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一个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或者从生成物判断反应物等。(2)依照和问题相关的物质构成成分确立假设。比如:氯水漂白原理研究的设想,依照氯水的构成成分与已经掌握的知识确立:氯水之所以能够漂白,主要因为氯水里的Cl2与水的作用生成的HClO。(3)依照和问题相关的变量确立假设。比如:在对氢气与氯气进行光爆实验的时候,假设研究干扰氢氯光爆的要素,比如二者的体积比例、所需的光强等,确立最科学的实验的设想。(4)依照和问题相关的外部条件确立假设。比如:关于铁怎么会生锈的问题,启迪学生根据铁生锈所需的外部条件,如:空气、湿度等,确立铁出现生锈现象的种种设想。

2.通过归纳法提出并确立假设

归纳法即为一个通过对特定的现象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提升到一个普遍性的认知规律的分析过程。比如:反应之前与之后参与反应的各部分的质量总和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依照已经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习经验,分析得到反应结束后参与反应的各部分质量的总和的三个可能性,即增多、减小与不变。

3.通过类比法提出并确立假设

类比即为一个在某种条件下已经通过验证的理论运用到和其相似条件中的方法。化学的相关知识分类复杂,而且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而这一特征就促使类比法成为一个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1)结构方面:如,依照CH4分子的成分与空间构造,判断CCl4分子的大概的空间构造。(2)性质方面:依照同主族元素构成和特性存在相似点的特性,判断同主族相关元素的构造和特性等。想让学生科学地使用类比法确立假设,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对相关族群的事物进行比较性学习,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事物存在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4.运用直觉、灵感、想象等方式确立假设

在化学学科的进步历程中,非逻辑思维要比逻辑思维更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居里夫人利用其直觉确立了新的假设;凯库勒抓住了转瞬即逝的灵感,依照梦境里的情境,确立了苯分子的环状构造的假设。化学教育里,可以恰当地运用这些非逻辑性的方法,激发并提升学生敢于通过非逻辑思维确立假设。

四、积极探索,拓展“猜想与假设”的内涵

1.了解“猜想与假设”的形成途径

学生学习新事物或者遇到思维障碍时,就会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不自觉的直觉、灵感和想象对事物进行非逻辑性的猜测,或者利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进行逻辑推导,从而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本质的挖掘、新知的学习。当然,这种猜想与假设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做验证。

2.提高猜想与假设的理论根据

猜想与假设并非胡思乱想,一定要依照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所以,对化学学科理论、化学规律、特别是揭示化学本质的内容更应该引起关注。要是学生明确了化学反应之前与之后的元素构成与数量是不发生变化的,本质上就是旧键断开和新键建立的过程,便很容易通过反应物预测反应得到的产物,也可以通过反应得到的产物来分析参与反应的物质。通过对化学本质的认知来确立猜想与假设,就能够让其更加的科学合理。

3.激励学生勇于假设,敢于猜想

要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发散性思维,首先,要具备假设与猜想的勇气。这一点是形成发散思维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创新性,例如,化学课堂上,教师会引导性的向学生发问“我们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虑?”“这道题还有没其他的解决办法?”等等,引导学生将思考方向、思考角度发散开来,帮助学生从事物的结构、物理性质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假设、猜想、预测。

4.辅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从宏观角度上看,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开发自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每一项实验活动的假设和猜想,以及推理,从根本上来说,是利用科学的理论体系去解决现实情况,整合现实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浮于理论知识层面,而是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筛选。因此,理论知识结构越是完备,积累的知识面也便更加宽泛,构建的知识融合的框架更加坚固,这就给大胆假设与猜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总结

总之,认知层次的内核是对固有知识、理论、经验的积累,通过大脑的重组与编排,内化为层次性较强知识结构。所以,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注重温故知新,培养学生形成新旧内容的知识网络,然后指导自身的实际操作。这样,不仅能够辅助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还能够加强学生假设与构想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日益更新的现实问题。

作者:宋新好 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究

一、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化学与生活有着莫大的关系,化学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加强高中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不仅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产生化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学会将化学运用到生活中去.如,在学习完氯气和碱的反应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你知道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存漂白粉?湖北一位妇女在清洗厕所时将84消毒液和洁厕粉混合使用,结果造成中毒,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根据新闻,对氯气与碱的反应进行了探究.通过类似的生活中化学背景知识的选取,可以让学生明白“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时代的教育由于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不再是原来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老师可以在原来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做实验等教学方式上采用包括网络、电视、投影仪、PPT课件等新的媒体方式.尤其是在对复杂化学形成过程的演示动画,不但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教学感受,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将在试验中无法看到的一些现象形象地表示出来,能够在短时间里将事物的化学变化全过程展现出来,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很多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一解决,它是对于传统教学手段的辅助,在两者相融合的教学方式之下,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原子、电子、分子的正负极、原电池原理等概念的时候,在课本中的实验少,只是对概念进行抽象的概述,这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他们的深刻含义,比如说在电池原理学习上,即便是在课堂演示过实验的过程,但是,学生还是很难去掌握原电池在放电过程中正负极的顺序以及电流等内容,那么这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掌握整个放电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整个过程的直观感受,更易于加深记忆.再比如说对于分子的极性判断,它的内容非常的抽像,教师和学生对此都不感兴趣,那么可以利用软件模拟将书面表达的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图像,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弄懂和理解其中的概念.

三、加强直观和实验教学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在于大量的阅读、分析和实验,它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化学教师对于图表、视频、实验器材等的合理选用,可以有效地将物质的构成通过实验方式展现出来.很多的化学物质是我们是我们用肉眼很难看到的,比如说分子、原子、离子等,需要学生发挥他们自身的想象力,建立立体的思维模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并带来一定的学习困扰,并且还是很难理解这三种粒子的相关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像、模型和视频来帮助学生区分三者的不同.其次是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将化学变化的过程和原理呈现.比如说:教师在教授质量守恒定律形成的原因的时候,可以通过flash动画将分子变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化学过程进行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形象地展示出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是否发生变化,让学生总结出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激起学生对于探索未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化学教学中不得缺少必要的实验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实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和学生教学目标要求的实验,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验开始之时,掌握相关的实验器材,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并进行相关的思考总结,通过此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总结,从而实现化学教学的目的.除了这三个方面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可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发现.

四、结语

以上,我们对于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究.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教学已不能是死记硬背式的灌输了,教师应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只要是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师都可以进行尝试.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作者:赖晓欢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三中学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创新能力.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放下包袱,大胆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3.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与教育目标相吻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知识,了解要学习的知识和要解决的问题,达到什么要求.带着问题和疑问进行自主学习,与同学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有目的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4.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对问题的见解,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对问题的思考,还是提出问题,都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但是创设教学情境,也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创设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年龄发展特征以及认知程度选择有吸引力的素材或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发现,特别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个性、主动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充满动力和激情,学习的效果也会提升.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浓厚兴趣,这是学生认知的需求,也是学生学习心理的状态.

三、明确学习任务,促进探索发现

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内容进行思考和学习,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方法,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升.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认真看课本,边思边看,或与其他同学互助学习等.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信息,让学生进行选择.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后,把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适时诱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例如,在讲“Na2O2的性质”时,教师先做了“将Na2O2投入H2O中,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实验,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进行反应机理的分析、材料收集,并提出假设,为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做好了相应的准备.第二天,小组归纳了两点认识:(1)Na2O2与H2O反应有O2气体生成,是O2使酚酞溶液褪色;(2)Na2O2与H2O反应不是直接生成O2气体,而是先生成H2O2,H2O2使酚酞溶液褪色.对这两点不同的认识,我没有进行评判,而是让小组进行质疑,用验证的方法进行论证和实验.这样,我把问题再抛给学生,让学生再自主探究,这时我给予合理和及时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将无色酚酞溶液加热后,滴加NaOH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结果学生发现将第二种解释是正确的,比较科学地解释了H2O2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性这一新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不断实验,最终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

四、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

1.整合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活动,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一些小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就需要操作的工具.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化学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材料的补充,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学具制作,利用学具解决教学或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开展科学DV设计和制作,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问题,并把过程用DV拍摄下来.这样,化学实验内容就会更加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广泛.

2.生活中的化学

陶行知说:“学习即生活.”因此,化学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积极开发生活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如,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巴氏消毒液来漂白,它能否把有黑点的银手镯漂白?让学生在课后观察铅蓄电池的内部构造和尾气排放管中的催化剂.还可以组织学习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工作原理.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教师有效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不需要教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开展学习.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轻松.例如,在讲“氯气”时,对于氯水成分进行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让各个小组进行充分讨论、交流,达到一致意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活动中,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体会探究的乐趣.在教学活动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假如含有盐酸,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盐酸的存在?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用硝酸银与紫色石蕊溶液.当学生用这两种试剂探究时,发现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氯离子),但溶液先变红又逐渐褪色了,与学生预想的结果产生了冲突.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既然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它是一种酸,而又褪色了,说明它不是盐酸.那么,从ClO、HClO、HCl三种推测的产物中寻找,就能得到Cl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HClO,HClO具有漂白的作用.这时有的学生问:是不是Cl2具备漂白作用呢?这时教师不要立即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假如Cl2有漂白作用,怎么证明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氯气通入放有干花的试管中,看花朵能不能褪色?将氯气通入放有鲜花的试管中,看花朵能不能褪色.通过对比,让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掌握氯水的成分以及它的漂白性.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或互助学习,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利用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对于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的,还可以利于多媒体技术,播放实验视频,从而促进化学教学的开展.例如,在讲“铜-锌原电池”时,教师可以采用导线、电解槽、电极和电流表等仪器进行实验演示,由于实验室里的铜片、锌片不纯净,连接导线后,不只铜片上有气泡,锌片上同时也产生少量气泡,并且产生气泡所用时间太长,不利于教学进度的推进.教师只能从宏观角度入手去讲述如何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这一原理,让学生从实验表面现象去感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而他们却无法真正理解电子是如何进行定向转移并形成电流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形象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动画,学生就能清楚地观察到电子是如何由原电池的负极端流向正极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知识.

六、总结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打造高效化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探索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途径,让学生有效地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林华娇 单位:福建福清市福清华侨中学

第六篇:高中化学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1化学合作学习实施中的问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化学合作学习实施中所凸显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化学合作学习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过于注重形式的问题,最终导致其价值无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凸显出来,且由此减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此外,化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未结合学生个体性间的差异性,继而导致其缺乏一定的实质性功效;第二,当前化学合作学习课堂中还存在着小组活动放任自流的现象,即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引导学生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经常出现“跑题”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意义。

2提升合作学习视角下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方法

2.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

小组成绩分工法是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所提出的,此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针对教学材料中的提示向学生讲解小组成绩分工法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合作学习的要求,并形成以异质小组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同时,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应依据学生历史成绩水平对其展开独立式测验模式,最终以小组整体成绩来判断小组整体发展。如,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即应利用小组成绩分工法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且通过对实验的细心观察来学习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并充分掌握“升华”实验过程。此外,在此期间,教师应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分,达到小组成绩分工学习目的。

2.2共同学习法:

共同学习法也是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因而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将相应的化学学习任务下放给学习小组,并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在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应共同接受并承担学习任务及活动,且将小组成员间的竞争关系降至最低,继而由此推动小学成员朝着同一个学习目标而前进,并完善自身学习职责。共同学习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亦可促使学生集合所有成员的智慧来完成相应的小组活动,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时,应将相应的学习任务分布给每个小组成员,且要求各个成员在参观当地化肥厂的过程中有效完成自身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最终达到良好的共同学习目的。

2.3小组游戏竞赛法: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中教学内容枯燥、单一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为此,要求当前教师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师时应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小组游戏竞赛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且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提高自身学习质量。如,在学习氢氧化铝性质时,教师应依据课堂教学重点讲述教材中氢氧化铝的制取及其与酸、碱反应的基本性质,且在完成知识讲解后,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抢答相应的化学现象问答题,并给予表现优异的学习小组一定的奖励,最终由此提升学生对氢氧化铝两性性质的认知。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小组游戏竞赛学习方法可有效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因而教师应强化对此教学方法的应用。

2.4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是至关重要的,为此,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帮助学生完成小组任务的划分,形成高效率的合作学习模式。此外,在进行小组讨论前教师应承担起引导的职能,即引导学生在小组谈论过程中应明确自身在小组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继而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且由此深化自身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分工时一定要全面掌控不同学生间个体的差异性,继而形成合理的分工模式。例如,在选修四原电池实验方案设计中为了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率,应建议学生选择合适的小组成员来承担实验方案设计中画装置图、设计方案及方案陈述的任务,达到最佳的合作学习目的。

3结论

综上可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在现代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到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且将其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继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转变自身学习理念,积极探索合作学习应用方法,最终提高自身整体学习质量,且完善自身学习策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作者:王丽 单位:山东省沂源一中

第七篇:高中化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一、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主动性。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与新的假设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好奇心,即使有些学生的想法较为幼稚或者不合理,教师也应当听取学生的意见,保护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能直接否定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强制性的词语,在实验中应当多征求学生的意见,由此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乙烯的化学性质”时,多数教师会采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但公式写的是乙烯跟溴的加成,此时教师就可针对这个问题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思考两者到底有没有差异,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教师演示的实验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如此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充分地利用图像与视频等,将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具象化,通过生动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可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新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观察是创新的基础,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当学会发现新的东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新的观察角度,在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养成良好的习惯。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就能够对化学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此过程中才能够有新的发现。在化学课堂中,对于化学实验的观察通常是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进行观察或者一边讲解一边观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了解观察的对象,在按照实验的内容提出相应的观察标准。例如,教师将钠单质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就可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有些学生只注意到了实验时发出的声音,有些学生则观察到水面上的小球,还有些学生观察到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观察较为琐碎,且学生无法抓住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验开始前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提出需要观察的问题。例如,钠与水的密度哪个更大,溶液的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钠与水产生反应前与反应后的状态是不是一致。如此便能够提高观察的效率,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就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准确地捕捉观察重点。再比如,关于压强的变化对于化学平衡移动产生影响的实验,在注射器中装有NO2与N2O4的混合气体,在注射器快速压缩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在观察注射器的外形,并没有注意到气体的颜色的异常,如此便会影响实验的目的。因此,在试验前,教师应当标明观察的重点,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做准备。

三、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兴趣都较弱,实验的成绩也不尽理想,想要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就应当积极创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的阶段内更加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实验主题。例如,Cl2和H2O反应的实验。第一,可引导学生拿两瓶Cl2(颜色深浅相似),在其中一瓶中加入一些水进行震荡,随后让学生比较两瓶氯气的颜色以及水溶液与蒸馏水的颜色,能够得出怎样的结果。第二,让学生在氯水中加入少量的AgNO3与固体NaHCO3以及少量石蕊试液。在加入NaHCO3粉末后出现了气泡,让学生思考其中有什么离子,在实验中为何石蕊先变红然后褪色了,是否因为氯分子与水反应产生新物质的氧化性导致的。第三,取两瓶较为干燥的氯气,分别在瓶中加入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与较为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随后进行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积极的创新兴趣,经过长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鼓励与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长期的培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由此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孙璐 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八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实践探索

一、深入挖掘教材,掌握环保常识

1.依纲据本,有效渗透环保知识。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渗透环保常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中,在学完SO2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酸雨知识。“SO2是大气的常见污染物,是有毒气体,对环境危害很大,还容易形成酸雨,使水源酸化,损害植物新生叶芽,影响身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去防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酸雨的形成,探索涉及到的相关反应既有:2SO2+O2SO3,SO3+H2O=H2SO4,也有SO2+H2OH2SO3,2H2SO+H2O=H2SO4。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酸雨的危害,学会怎样去防治酸雨,既有树立环保意识,消除污染源,也有利用化学知识进行脱硫处理,降低酸雨危害。

2.渗于课内,寓于课外。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背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攫取环保素材,借助大量的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将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问题,体会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意义。

二、以历史为借鉴,树立环保观念

化学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危害。历史上有诸多化学有害物质的污染事件,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灾害。比利时马斯诃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都是与SO2的超量排放有关,日本水俣病事件是由于含镉的废水未进处理污染水源,饮用河水、食用稻米使镉毒在体内大量累积造成肾损害,导致骨软化症。化学污染致癌、致畸的历史教训是惨痛的,通过讲述污染事件的成因,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有害物质对人类、环境造成的危害,树立正确处理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意识。

三、以探究为契机,渗透环保教育

求知欲望并非与生俱来的,而在于教师通过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唤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出充满挑战的环保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和形式,明确探究内容,在不断的释疑解惑中形成结论,树立环保意识。探究教学并非盲人摸象,也不能信马由缰,而要以问题为“跳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洗衣粉,我们要了解其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成分对环境有无影响?学生首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洗衣粉的成分,以及家用洗衣粉、餐具洗涤剂、工业洗涤剂的成分有何不同;其次,调查家用洗衣粉的品种、价格、性能、去污能力;最后,要认识到我国水体污染的现状,了解使用含磷洗衣粉对环境的危害,得出结论:含磷洗衣粉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的“元凶”,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洗衣粉上的苯会刺激皮肤、引发瘙痒,荧光增白剂是致癌物体,会使人体细胞发生畸变。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了解含磷洗衣粉的毒副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选用肥皂或低磷的洗衣粉,用后要清洗干净。

四、科学对待实验,传递环保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是理论联系实验的纽带,学生在实验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主动分析的能力。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利用好实验教学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改变随意处理废弃物的观念。

在传统实验中教师随意处理废弃物,将废水直接倒入下水道,严重污染了环境,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教师要学习国外实验室废弃物的回收流程,将废渣回收利用,即使不能使用也需倒在规定的地方。对废酸、废碱液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方能倒掉,对二氧化硫、氯气、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要经过碱液吸收。

2.科学地改进实验。

教师在实验中要避免有毒物体的泄露,要注意检查气密性,对尾气进行处理,以避免有污染的气体外溢。还要让学生在亲历实验中树立责任意识,避免有害物质外逸,防止污染产生。

五、开展系列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仅靠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将化学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与环境有关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环保理念的认同,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有参加汽车尾气检测、环境检测等科学活动,有对土壤、河流、水质进行取样调查,也有在环境调查、搜集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社会调查,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六、总结

总之,我们化学教师要倡导绿色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要深入教材中的环境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蒋娟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

第九篇:高中化学教学互动浅议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度

古语有云,爱屋及乌。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使学生爱上教师,以此提高化学的教学效率。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然后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果学生的回答正确,教师就应该毫不吝啬的表扬学生,并让其他学生向该学生学习;如果学生的回答存在问题,教师也应该先对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进行鼓励,然后在委婉的纠正错误,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气氛,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并使不同基础学生的化学能力都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原来学过的化学知识,将学生的知识基础巩固之后,教师可以亲切的问学生:“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氧气是分子,那同学们知道这个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是怎么样的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大胆的想象,热烈的讨论探究,最终总结出答案,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提高。

二、积极引入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互动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人际交往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存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学生化学知识理论的掌握,还应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合作教学的模式,首先将班级中的学生平均分为几个小组。在分组的时候尽量让每一个小组分为六个人,包括两个中等生,两个优等生和两个上进生。分组完成之后教师要为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有能力的学生为组长,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有效的调节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得到答案。在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派代表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进行一定的奖励,作为以后学生评估的标准。通过这样激励性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还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积极的参与。例如在学习原电池这部分化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组学生共同实践完成化学实验,学生们一起利用碳棒、电线、铁片以及西红柿和苹果等的构成制作一个原电池,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要科学分工,亲身操作,将原电池中的电流测量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试验中感受化学的美妙。

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进教学互动的升华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还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化学的学习思路和规律,了解化学学习的技巧,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之后不断的进行反思,从而促进教学互动的升华。高中化学相对初中化学来说,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明显增加,教学内容也比较复杂,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是过于依赖教师。因此,在使学生反思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思维从教材中不断向课外不断伸展,对于很多的现象不要只是看完了事,应该运用化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情,并利用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去分析这个现象,在分析后有效的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引导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和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使化学知识得到理解和升华。例如在学习乙烯的加成反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是不是每一种烯烃都可以发生类似的加成反应呢?”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以及性质能够反映物质的结构等相关的知识,掌握化学学习的规律性,在化学学习中掌握化学知识,做到触类旁通。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化学课堂上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课堂,创造一个良好的化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探究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作者:马玉寿 单位:甘肃省康乐县第三中学

第十篇:高中化学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研究

一、课堂教学与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1.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功能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

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比传统的教学技术增加了许多实用的功能,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改理念。

(1)视频的截图功能

课堂中播放的一些视频、一些重要的实验现象或需要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可以用视频截图功能截下来,放在屏幕上进行重点强调。如在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一节课中,通过微观的动画,让学生了解溶液中微观粒子的运动方式和发生的反应,课堂中采用视频截图,让学生对电解时离子、电子移动方向等知识重点理解,“动”“静”结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课中,设计了构成原电池能够加快反应速率这一知识点,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多少进行探究。传统的演示实验往往是靠近讲台的学生能够看清而后面的学生往往只能远观。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实物投影相结合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仅全班学生能够看清楚实验现象,而且能对一些重要的现象进行截图,让学生通过对重点现象的重复再现,实现化学实验的初衷。

(2)存储功能

作为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课堂教学板书的内容可以被存储下来。写画在屏幕上的任何文字、图形或插入的任何图片都可以被保存下来,提供给班级学生复习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教师共享;还可以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供课后温习或作为复习资料。这样能适当的提升课堂教学速率,提升课堂教学容量,同时能帮助学生课后实现知识的准确再认,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3)编辑、批注功能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对教学课件进行随意的控制和批注,可以在一些图片和播放的视频文件上进行标注,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预设的重要信息。在该系统下资源的呈现更加方便和灵活,解决了在传统多媒体系统下使用课件教学内容及顺序相对固定的问题,也使得教师即使没有很好的计算机水平也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件和课堂教学,从而能够更有效的提升课堂效率。

(4)局部放大功能

课堂教学中限于黑板的大小、投影屏幕的尺寸、课件上的字均不能过大,导致坐在后边和旁边的学生看不清楚,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可以很方便地把屏幕上的部分内容放大和缩小。但更多的时候局部放大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突出该部分内容。

(5)回放功能

借助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回放功能,可以对本节课在屏幕上书写的内容及课件任意多次回放,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的回顾总结。对于学生存在疑问和没有及时理解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过程回放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是否需要再次学习,这样不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此外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实物展台、闹钟、计时、遮盖、板中板(书写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等多种功能供教学中选用。

2.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实现无线控制

利用通过WiFi网络SeewoLink的连接,无线操控课堂教学活动。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手机或平板实现对课堂课件的无线控制,把教师从黑板或电脑前解放出来。实现了在讲台以外的区域通过手机或者是平板对白板内容进行批注、转换等操控,更重要的是能随时把学生的交流成果、作业成果等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激发学生交流的热情。如在《硝酸的性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书写的方程式、实验现象、错误操作等拍成照片上传到屏幕上,还可以把学生实验操作的视频上传到屏幕中,展示学生书写和操作情况,并进行学生的自评、互评。WiFi网络SeewoLink连接后还有播放ppt功能,可以在平板或者是手机页面中不仅看到正在播放的ppt页面还有ppt课件中的所有页及页面上的内容,这样就可以省略了传统ppt课件使用中的超链接功能还能在课堂中看到下面即将要讲授的内容,这一功能让教师上课时候不再去想下面的内容,会让课堂的过渡更自然,还能让整个课堂中的内容更加流畅。

3.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化学实验相结合,强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改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常以实验为探究的手段进行教学,更显示出实验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1)可放大重复再现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特有的实物展台功能把实验投影到屏幕上并可以随时拍照,使原来看不清的实验现象可在电子屏幕上显现的非常清晰明显,并可以进行画面的回放、慢放、暂停、剪贴等操作,让学生观察的更清晰、更完善,理解的更透彻,加深他们对化学反应和实验操作的理解,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2)借助模拟仿真实验,突破实验难关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自带了大量的模拟仿真实验(如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氯气的性质实验等一些污染性很大在教室难进行或是在实验室中的条件很难达到或者完成的实验),可以在课堂和课后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既避免了化学实验带来的安全等问题,又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还能在实验操作错误时进行提示,同时还能根据观察到模拟的实验现象探究化学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动机和热情,使化学实验更容易走进课堂伴随学生学习!可见,交互式电子白板走入课堂,不仅是课堂教学实现从黑板和投影屏幕等单向的教学技术到多向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使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及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信息传递形成多通道双向的立体结构。这种信息交流、传递结构的改变,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的理念的根本变化。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落实新课改理念

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给我们日常的教与学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改变,更多的是教学理念的改变。

1.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元化渠道

交互式电子白板模式下的课堂改变了过去从教师获得知识的单一渠道为从多方面获取知识的多元化渠道。首先,它可以把教师的课堂板书和课件保存下来,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翻看,寻找上课时自身的不足以便能够进行复习巩固。其次,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电脑中存在着大量的素材,以供学生课堂和课后使用。附带的模拟实验有着很好的应用,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有更深刻的认识。还有,直接通过网络查阅获得更多知识。学生对于一些难点、疑点等知识可以直接上网查询,获取更加详尽、丰富的知识。可以说交互式电子白板把教学的空间、时间无限的扩展,充分展现出现代科技的力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

2.交互式电子白板下的教学更易体现新课改理念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技术创新,它更能适应教学变革,促进新教育理念的落实。

(1)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化学课堂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电子白板的功能突出实验探究等化学学科的特点,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化学与生活、环境、科技等的联系,突出化学的时代性、实用性、社会性等学科理念。

(2)增强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和交互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的平台,还通过网络扩大了师生与外界更广阔世界的交流与联系,扩大了师生的视野,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动态的师生、生生多边活动的过程。同时,利用wifi的无线连接或是实物展台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出来,屏幕不再是一块“冷冰冰”的板,而成为学生的“老师”和“朋友”,在这样的氛围下,容易激发师生的灵感,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总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8篇教学教研论文是由宣传员精心整理的教学研究论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