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也。祖勔,宋司空忠昭公。父悛,齐太常敬子。孺幼聪敏,七岁能属文。年十四,居父丧,毁瘠骨立,宗党咸异之。服阕,叔父瑱为义兴郡,携以之官,常置坐侧,谓宾客曰:“此儿吾家之明珠也。”既长,美风采,性通和,虽家人不见其喜愠。本州召迎主簿。起家中军法曹行参军。时镇军沈约闻其名,引为主簿,常与游宴赋诗,大为约所嗟赏。累迁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出为太末令,在县有清绩。还除晋安王友,转太子中舍人。
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尝于御坐为《李赋》,受诏便成,文不加点,高祖甚称赏之。后侍宴寿光殿,诏群臣赋诗,时孺与张率并醉,未及成,高祖取孺手板题戏之曰:“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其见亲爱如此。
转中书郎,兼中书通事舍人。顷之迁太子家令,余如故。出为宣惠晋安王长史,领丹阳尹丞。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中大通四年,出为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贞威将军。五年,为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未拜,改为都官尚书,领右军将军。大同五年,守吏部尚书。其年,出为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七年,入为侍中,领右军。其年,复为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居丧未期,以毁卒,时年五十九。谥曰孝子。
孺少与从兄苞、孝绰齐名。苞早卒,孝绰数坐免黜,位并不高,惟孺贵显。
(节选自《梁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岁能属文 属:写,书写
B.其见亲爱如此 见:看见
C.改为都官尚书 改:改任
D.孝绰数坐免黜 坐:因……获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B.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C.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D.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孺年幼时聪明过人。镇军沈约听到他的名声,招他为主簿,经常与他一起出游聚会赋诗,他的文才很为沈约叹赏。
B.刘孺年轻时喜欢写文章,曾经在皇帝身旁写《李赋》,受命便成,文思敏捷,下笔不加涂改,高祖十分赞赏。
C.中大通五年,刘孺任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上任不久,又改任都官尚书,兼任右军将军。
D.刘孺年轻时与堂兄苞、孝绰齐名,苞早逝,孝绰被罢官,但他们的地位都不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携以之官,常置坐侧,谓宾客曰:“此儿吾家之明珠也。”(5分)
(2)其年,出为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5分)
参考答案
4.(3分*B.【表被动】
5.(3分)D.
6.(3分)C.【“任职不久”错误,原文“未拜”】
7.(10分)【(1)(刘瑱)带他到官府,经常把他安置到自己座位旁边,对宾客说:“这个小孩是我家的明珠啊。”(关注点:之(到)、常置坐侧、此儿、判断句式)(2)当年,离京担任明威将军、晋陵太守。他在郡中政务处理得平和妥当,受到属下和百姓的称赞。(关注点:其年(就在那一年)、出为、和理、被动句式)】
【参考译文】
刘孺,字孝稚,是彭城安上里人。他祖父刘勔,担任南朝宋司空,被谥为“忠昭”。他父亲刘悛,任南朝齐太常官职,被谥为“敬”。刘孺自小聪敏,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守丧,哀伤致使形体消瘦,宗族乡里全都感到惊异。服丧期满,他叔父刘瑱担任义兴郡太守,带他到官府,经常把他安置到自己座位旁边,对宾客说:“这个小孩是我家的明珠啊。”刘孺长大成人,俊秀有风度,性情开朗平和,即使是家人也没见过他表现出过分的喜怒。所在州召迎他任主簿。一出身就担任了中军法曹行参军。当时镇军沈约听闻他的名声,召他任主簿,经常跟他游赏饮宴赋诗,他很受沈约叹赏。屡次升迁担任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出都城担任太末县令,他在县任职时有清正的政绩。回都城后授任晋安王友,转任太子中舍人。
刘孺自小喜欢写文章,又才思敏捷,曾经在皇帝赐予的坐席上写作《李赋》,接到指令很快就写成,文章不用增删改动,高祖皇帝很赞赏。后来在寿光殿陪侍宴饮,皇帝下令群臣赋诗,当时刘孺跟张率都喝醉了,没等诗写成,高祖皇帝拿来刘孺的手板题诗开玩笑道:“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他就是如此受到皇帝亲近喜爱的。
后来他转任中书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不久升任太子家令,其他官职不变。出都城任宣惠晋安王长史,兼任丹阳尹丞。又升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中大通四年,出都城任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号贞威将军。五年,担任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还没上任,又改任都官尚书,兼任右军将军。大同五年,担任吏部尚书。同一年,出都城任明威将军、晋陵太守。他在郡中政务处理得平和妥当,受到属下和百姓的称赞。七年,入朝担任侍中,兼任右军将军。同一年,又担任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守丧离职。守丧不到一年,因哀伤过度去世,当时五十九岁。谥为“孝子”。
刘孺从小跟堂兄刘苞、刘孝绰齐名。刘苞死得早,刘孝绰屡次因罪免官降职,这两人官位都不高,只有刘孺尊贵显赫。
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尝于御坐为《李赋》,受诏便成,文不加点,高祖甚称赏之。后侍宴寿光殿,诏群臣赋诗,时孺与张率并醉,未及成,高祖取孺手板题戏之曰:“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其见亲爱如此。
转中书郎,兼中书通事舍人。顷之迁太子家令,余如故。出为宣惠晋安王长史,领丹阳尹丞。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中大通四年,出为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贞威将军。五年,为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未拜,改为都官尚书,领右军将军。大同五年,守吏部尚书。其年,出为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七年,入为侍中,领右军。其年,复为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居丧未期,以毁卒,时年五十九。谥曰孝子。
孺少与从兄苞、孝绰齐名。苞早卒,孝绰数坐免黜,位并不高,惟孺贵显。
(节选自《梁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岁能属文
B.其见亲爱如此
C.改为都官尚书
D.孝绰数坐免黜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B.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C.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D.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孺年幼时聪明过人。镇军沈约听到他的名声,招他为主簿,经常与他一起出游聚会赋诗,他的文才很为沈约叹赏。
B.刘孺年轻时喜欢写文章,曾经在皇帝身旁写《李赋》,受命便成,文思敏捷,下笔不加涂改,高祖十分赞赏。
C.中大通五年,刘孺任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上任不久,又改任都官尚书,兼任右军将军。
D.刘孺年轻时与堂兄苞、孝绰齐名,苞早逝,孝绰被罢官,但他们的地位都不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携以之官,常置坐侧,谓宾客曰:“此儿吾家之明珠也。”(5分)
(2)其年,出为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5分)
参考答案
4.(3分*B.【表被动】
5.(3分)D.
6.(3分)C.【“任职不久”错误,原文“未拜”】
7.(10分)【(1)(刘瑱)带他到官府,经常把他安置到自己座位旁边,对宾客说:“这个小孩是我家的明珠啊。”(关注点:之(到)、常置坐侧、此儿、判断句式)(2)当年,离京担任明威将军、晋陵太守。他在郡中政务处理得平和妥当,受到属下和百姓的称赞。(关注点:其年(就在那一年)、出为、和理、被动句式)】
【参考译文】
刘孺,字孝稚,是彭城安上里人。他祖父刘勔,担任南朝宋司空,被谥为“忠昭”。他父亲刘悛,任南朝齐太常官职,被谥为“敬”。刘孺自小聪敏,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守丧,哀伤致使形体消瘦,宗族乡里全都感到惊异。服丧期满,他叔父刘瑱担任义兴郡太守,带他到官府,经常把他安置到自己座位旁边,对宾客说:“这个小孩是我家的明珠啊。”刘孺长大成人,俊秀有风度,性情开朗平和,即使是家人也没见过他表现出过分的喜怒。所在州召迎他任主簿。一出身就担任了中军法曹行参军。当时镇军沈约听闻他的名声,召他任主簿,经常跟他游赏饮宴赋诗,他很受沈约叹赏。屡次升迁担任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出都城担任太末县令,他在县任职时有清正的政绩。回都城后授任晋安王友,转任太子中舍人。
刘孺自小喜欢写文章,又才思敏捷,曾经在皇帝赐予的坐席上写作《李赋》,接到指令很快就写成,文章不用增删改动,高祖皇帝很赞赏。后来在寿光殿陪侍宴饮,皇帝下令群臣赋诗,当时刘孺跟张率都喝醉了,没等诗写成,高祖皇帝拿来刘孺的手板题诗开玩笑道:“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他就是如此受到皇帝亲近喜爱的。
后来他转任中书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不久升任太子家令,其他官职不变。出都城任宣惠晋安王长史,兼任丹阳尹丞。又升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中大通四年,出都城任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号贞威将军。五年,担任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还没上任,又改任都官尚书,兼任右军将军。大同五年,担任吏部尚书。同一年,出都城任明威将军、晋陵太守。他在郡中政务处理得平和妥当,受到属下和百姓的称赞。七年,入朝担任侍中,兼任右军将军。同一年,又担任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守丧离职。守丧不到一年,因哀伤过度去世,当时五十九岁。谥为“孝子”。
刘孺从小跟堂兄刘苞、刘孝绰齐名。刘苞死得早,刘孝绰屡次因罪免官降职,这两人官位都不高,只有刘孺尊贵显赫。
* 刘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也。祖勔,宋司空忠昭公。父悛,齐太常敬子。孺幼聪敏,七岁能属文。年十四,居父丧,毁瘠骨立,宗党咸异之。服阕,叔父瑱为义兴郡,携以之官,常置坐侧,谓宾客曰:“此儿吾家之明珠也。”既长,美风采,性通和,虽家人不见其喜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