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啼血不如归去——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杜鹃
杜鹃啼血不如归去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杜鹃
【诗歌回放】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
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意象解读】
“天地间的愁种子”是诗人词客对杜鹃的雅称。杜鹃,又名子规、杜宇,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古典诗歌中,意象杜鹃大致包含了三层意蕴:一是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二是身份——指亡国的冤屈帝王;三是行为——指啼血化魂。
1.游子的羁旅之愁。
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道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共同心声,最容易触动游子内心深处脆弱的情弦。于是,杜鹃就成了身处天涯充满乡愁的游子的象征物。比如,晏几道就在《鹧鸪天》中借杜鹃写尽了羁旅生活的无奈:“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深处,远离家乡的词人听见杜鹃“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叫,触发了思家之念与作客之愁,道出了词人对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生活叹息。
2.君主的亡国之痛。
古人常用杜鹃喻人君寄兴亡之事。胡曾在《成都》中就抒写了亡国之痛:“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杜宇虽禅位退隐,国亡身死,却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似有不甘。杜鹃哀怨凄悲、动人肺腑的叫声,怎能不让人警醒呢?这也正是诗人咏史的目的。
3.志士的报国之情。
杜鹃鸣叫时昼夜不停,一直到啼血为止。这种飞蛾扑火一般的壮烈情怀很容易引发忧心报国志士的共鸣。例如,文天祥的《金陵驿》中有“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再如,陆游的《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这些诗词都不约而同地给杜鹃着上了个人的主观色彩,从而表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使本已凄清感人的情思愈发沉郁悲凉、幽怨邈远。
4.佳人的春闺之怨。
自然界的声声鸟鸣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想象,杜鹃的鸣叫也不例外。于是,在闺中佳人听来,杜鹃声声中包含的就是他们内心抑郁、寒凄的伤感。例如,宋代朱淑真的《蝶恋花》中就有“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是诗人借助杜鹃表达惜春、伤春之情。再如,李重元在《忆王孙》里也用“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渲染了一个冷清的环境:一个幽怨的女子,在杜鹃声声中,游荡在千里之外的芳心却不得不深锁到常日紧闭的心扉中。显然,杜鹃负载了思妇的无穷哀怨。
5.离人的怀人之意。
古人常借杜鹃怀人。例如,白居易《江上送客》中的“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杜鹃声声鸣啭,哀怨而凄凉,似哭且如水,送别的凄苦便因此表达得无以复加;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则借子规一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声,表达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抒发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总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杜鹃或喻游子,或喻君王,或喻志士,或喻佳人,或喻离人……都寄托了诗人的伤感和哀怨。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杜鹃
【诗歌回放】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
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意象解读】
“天地间的愁种子”是诗人词客对杜鹃的雅称。杜鹃,又名子规、杜宇,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古典诗歌中,意象杜鹃大致包含了三层意蕴:一是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二是身份——指亡国的冤屈帝王;三是行为——指啼血化魂。
1.游子的羁旅之愁。
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道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共同心声,最容易触动游子内心深处脆弱的情弦。于是,杜鹃就成了身处天涯充满乡愁的游子的象征物。比如,晏几道就在《鹧鸪天》中借杜鹃写尽了羁旅生活的无奈:“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深处,远离家乡的词人听见杜鹃“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叫,触发了思家之念与作客之愁,道出了词人对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生活叹息。
2.君主的亡国之痛。
古人常用杜鹃喻人君寄兴亡之事。胡曾在《成都》中就抒写了亡国之痛:“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杜宇虽禅位退隐,国亡身死,却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似有不甘。杜鹃哀怨凄悲、动人肺腑的叫声,怎能不让人警醒呢?这也正是诗人咏史的目的。
3.志士的报国之情。
杜鹃鸣叫时昼夜不停,一直到啼血为止。这种飞蛾扑火一般的壮烈情怀很容易引发忧心报国志士的共鸣。例如,文天祥的《金陵驿》中有“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再如,陆游的《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这些诗词都不约而同地给杜鹃着上了个人的主观色彩,从而表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使本已凄清感人的情思愈发沉郁悲凉、幽怨邈远。
4.佳人的春闺之怨。
自然界的声声鸟鸣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想象,杜鹃的鸣叫也不例外。于是,在闺中佳人听来,杜鹃声声中包含的就是他们内心抑郁、寒凄的伤感。例如,宋代朱淑真的《蝶恋花》中就有“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是诗人借助杜鹃表达惜春、伤春之情。再如,李重元在《忆王孙》里也用“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渲染了一个冷清的环境:一个幽怨的女子,在杜鹃声声中,游荡在千里之外的芳心却不得不深锁到常日紧闭的心扉中。显然,杜鹃负载了思妇的无穷哀怨。
5.离人的怀人之意。
古人常借杜鹃怀人。例如,白居易《江上送客》中的“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杜鹃声声鸣啭,哀怨而凄凉,似哭且如水,送别的凄苦便因此表达得无以复加;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则借子规一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声,表达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抒发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总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杜鹃或喻游子,或喻君王,或喻志士,或喻佳人,或喻离人……都寄托了诗人的伤感和哀怨。
* 杜鹃啼血不如归去——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杜鹃 【诗歌回放】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 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