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与友人论为文书
柳宗元
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砺之不工,颇颣(lèi缺点,毛病)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
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zé幽深难见,深奥),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且自孔氏以来,兹道大阐。家修人励,刓(wán削损)精竭虑者,几千年矣。其间耗费简扎,役用心神者,其可数乎?登文章之篆,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其馀谁不欲争裂绮绣,互攀日月,高视于万物之中,雄峙于百代之下乎?率皆纵臾(即“从容”,信心百倍的样子)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故曰得之为难。
嗟乎!道之显晦,幸不幸系焉;谈之辩讷,升降系焉;鉴之颇正,好恶系焉;交之广狭,屈伸系焉。则彼卓然自得以奋其间者,合乎否乎?是未可知也。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迭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未振。彼之二才,且犹若是,况乎未甚闻著者哉!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故曰知之愈难。
而为文之士亦多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抉其意,抽其华,置齿牙间,遇事蜂起,金声玉耀,诳聋瞽之人,徼(jiǎo意外获得)一时之声。虽终沦弃,而其夺朱乱雅,为害已甚。是其所以难也。
间闻足下欲观仆文章,退发囊笥,编其芜秽,心悸气动,交于胸中,未知孰胜,故久滞而不往也。今往仆所著赋、颂、碑、碣、文、记、议、论、书、序之文,凡四十八篇,合为一通,想令治书苍头(指管理书籍的奴仆)吟讽之也。击辕拊缶,必有所择,顾鉴视其何如耳,还以一字示褒贬焉。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 恢拓:开拓,扩展。
B.谈之辩讷,升降系焉 辩讷:巧言善辩和不善言辞。
C.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 苟:苟且
D.抉其意,抽其华,置齿牙间 抉:挑,抽取。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述说“得(获得真知灼见)之难”和“知(见解为别人正确理解)之难”原因的一组是(3分)
A.率皆纵臾而不克,踯躅而不进 荣古虐今者,比肩迭迹
B.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 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未振
C.力蹙势穷,吞志而没 登文章之篆,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
D.家修人励,刓精竭虑者,几千年矣 (“徼一时之声”者)虽终沦弃,而其夺朱乱雅,为害已甚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一设问句领起,撇开那些人们常见的写作难点不谈,提出“古今号文章为难”在于“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的观点,从而将为文之难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B.作者指出为文出现这样那样的细疵微瑕,其实并无大碍,并用两个浅显比喻,以反问的形式委婉规劝那些“得其高朗”的“为文之士”,不可轻易放弃,要坚持“探其深赜”,以化难为易。
C.收束段表面看来,好像只是几句客套话而已,实则希望友人通过阅读鉴赏,渐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的深刻内涵,和全文旨在主张作品内容和形式力求创新,反对“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提倡加强为文者主观修养的观点相呼应。
D.举西汉著名辞赋作家扬雄和史学家司马迁为例,除了佐证“知之愈难”,主要在感叹自己的文运不济的坎坷身世及遭贬谪居的愤懑。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间耗费简扎,役用心神者,其可数乎?(3分)
(2)虽终沦弃,而其夺朱乱雅,为害已甚。(3分)
(3)未知孰胜,故久滞而不往也。(3分)


参考答案
9.C(苟:如果)
10.A(B.首段即将“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排除在外,“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  而《史记》未振”是列举现象;C.“登文章之篆,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为“得之难”  张目;D.“家修人励,刷精竭虑者,几千年矣”是概述写作者孜孜追求的想象。)
11.D(“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遭贬谪居的愤懑”错。意在激励“为文之士”。必须坚持“探其深赜”,不能气馁,才有可能如扬雄、司马迁等人那样名垂青史。)
12.
(1)这中间耗费竹简(纸张)用尽心机致力于写作的人难道数得清吗?(3分。译出全句大意给l分;“简札”“其”2处,译对l处给l分)
 (2)虽然最终会被人唾弃。但这些坏的压倒好的(以假乱真)的文章为害极大。(3分。译出全句大意给1分;“沦弃”“夺朱乱雅”2处,译对l处给l分)
 (3)不知道哪些文章好,因此拖延许久还未将文稿奉上。(译出全句大意l分,“滞” “往”2处,译对l处给l分)


附加注释:
[1]从文意看,当是作者在永州时因友人求其文章有感而作。
[2]号:号称,认为。
[3]非谓:不是说。比兴:指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两种表现方法。
[4]恢拓:开拓,扩展。
[5]钻砺(lì厉):深入研究磨炼。
[6] 颣(lèi类):缺点,毛病。
[7]得:心得,独到的见解。知之:指文章能被别人理解。
[8] 苟或:如果,假如。高朗:指高明的见解。
[9 赜(zé责):幽深难见,深奥。
[10] 芜败:杂乱。
[11] 圭(guī归):玉器。
[12] 曷:疑问词,怎么。曷足:怎么能。伤:损害。明:指文章独到见解的光辉。
黜(chù触):降低,贬抑。宝:指文章可贵的价值。
[13] 且:况且。孔氏:指孔子。兹道:指为文之道。阐(chǎn产):显明,发扬。
[14] 家修:家家都学习。人励:人人都相互勉励。
[15] 刓(wán玩)精:削损精力。竭虑:竭尽思虑。几千年:将近千年。
[16] 简札:古时书写用的材料。简,即竹简。札,木简之薄小者,亦作书写之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竹谓之简,木谓之牒,亦谓之牍,亦谓之札,联之为编,编之为册。”
[17] 役用:使用。
[18] 其可数乎:难道可以数得清吗?
[19] 箓(lù路):簿籍,册子。波及:影响到。越不过:不超过。
[20] 裂:剪裁的意思。绮(qǐ起)绣:原指有文彩的丝织品,这里引申为华丽的文采。日月:意指与日月同辉。雄峙(zhì志):称雄耸立。
[21] 纵臾:即“从容”,亦作“怂恿”,一举一动的意思。不克:不能取得成功。
[22] 踯躅(zhí zhú侄竹):在原地徘徊不前。
[23] 蹙(cù促):窘困,疲乏。势:表现出来的境况。力蹙势穷,精疲力竭的困境。
[24] 吞志: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没:去世。
[25] “道之”二句:正确的道理和主张是得到显扬还是被隐晦,与人的遭遇有幸或不幸是紧相联系着的。
[26] 谈:言论。辩:善于巧言论争。讷(nè):语言迟钝,不善讲话。升降:指升官降职。
[27] 鉴:鉴定,评价。颇:偏颇,不正。
[28] 交:交际。屈:委曲压抑。伸:伸张舒展。屈伸,这里指文名能不能得到宣扬。
[29] 卓然:不平凡,卓越。自得:自己有独到见解。奋:奋发,奋斗,振作。其间:指文坛上,文人中间。
[30] 荣古虐今:即厚古薄今。比肩:肩并着肩,形容人多。迭迹:指脚踏在前人走过的脚印上,不能走自己的路,没有创造。
[31] 生则不遇:在世的时候怀才不遇。死而垂声:死后流传下好名声。这两句指“卓然自得以奋其间者”。
[32] 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曾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法言》共十三篇,《汉书》本传具列其目,以示重视。东汉哲学家桓谭言此书必传于世,此后研究者甚多。
[33] 马迁:即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继其父太史令司马谈作《史记》。司马迁在世时此书未被重视。
[34] 固:所以,因此。祀:年。后祀,即后世。声遂绝于天下:名声就在世上湮没不闻。
[35] 渔:侵夺。渔猎前作,意为剽窃前人的作品。戕(qiāng枪)贼:损害,割裂。
[36] 抉:挑。意:指文意。抽:抽取。华:指华丽的辞藻。置齿牙间:指放在嘴巴上炫耀。
[37] 蜂起:蜂拥而起。金声玉耀,在这里是借喻华而不实的文章。
[38] 诳(kuáng狂):欺骗。聋瞽之人:耳聋眼瞎的人,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徼(jiǎo绞):获得意外的利益。一时之声:一时的声誉。
[39] 沦弃:沉沦和被抛弃。夺朱乱雅:语出《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意思是说:可恶的是紫色夺去了大红色的光彩和地位,郑国的乐曲扰乱了典雅的乐曲。这里指的是那些“金声玉耀”的坏作品以假乱真。
[40] 间闻:近来听说。
[41] 退:返回,归来。发:打开。囊笥(sì四):口袋和竹箱,指装文稿的东西。编:整理。芜秽:芜杂不好的东西,这是作者谦指自己的文稿。
[42] 气动:激动。交:交织,交集。
[43] 孰胜:哪一篇好。久滞:拖延了很久。不往:指没有把文稿送来。
[44] 今往:现在送来。
[45] 治书苍头:指管理书籍的奴仆。吟讽:朗读背诵。
[46] 击:敲打。辕:车辕。拊(fǔ府):拍打。缶(fǒu否):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形状似大肚子小口的瓦罐。击辕拊缶:原指极为低级的乐器,作者用以比喻自己粗糙的作品。
[47] 必:如果。顾:看,视。鉴视:鉴定评价的看法。
[48] 还:回复。示:表示。

【参考译文】
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写文章是一件难事,您知道难在什么地方吗?不是说作者在文章中比兴手法运用不充分,意境拓展不深远,钻研精神不到位,偏颇毛病不改正;而是说获得真知灼见不易,这种见解为别人正确理解就更难了。
如果有了真知灼见,探索、论证它精深的道理时,虽有毛病,也只是如日月亏缺,白璧微瑕而已,怎么会损害见解的高明,降低文章的价值呢?自孔子以来,文道得以阐扬,家家学习,人人互勉,殚精竭虑已近千年。其间致力于写作的人难道数得清吗?能登典入籍,影响后代的文人却不过几十人啊!其余的人谁不想以华美的文章与日月同辉,傲视万物,称雄百代之后呢?但都只有雄心却不能成功,徘徊而无法前进,以致于筋疲力尽,抱憾而亡。所以说欲得真知灼见是一件难事。
唉,文道的显隐与人的遭际紧密相连,论辩的巧拙与人的官位高低相应,评价作品的得失与人的主观情感相系,交际的广狭又与名气大小相关,那么一个人的真知灼见在文坛上得以张扬,是否合乎条件?这是不可知的。加之厚古薄今,因循守旧者多,因而有卓见者多半怀才不遇,死后方可留下好名声。杨雄死后,《法言》得以流传;司马迁在世时,《史记》却不为人知。他们二人才学精深,尚且如此,何况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文人呢?因此,文章没有流传于后世,声名已在当世隐没。所以说见解为别人正确理解更难。
当今作者多剽窃前人作品,曲解文史经典,断章取义,抽取前人文章的精华,哗众取宠,一有机会,便以华而不实的文章欺骗耳聋眼瞎之人,以得一时的声誉。虽然最终会被人唾弃,但这些以假乱真的文章为害极大,这也是那些真知灼见为别人理解更难的原因。
近来听说您想看看我的文章,于是回家打开书箱,从杂乱的文稿中整理了一番,诚惶诚恐,既害怕又紧张,也不知哪些文章好,所以拖延许久还未将文稿奉上。现在送来我所写的赋、颂、碑、碣、文、记、议、论、书、序等文章共48篇,合为一卷,只可给管理书籍的下人们朗读背诵而已。作品粗糙,如果有可取的话,敬请鉴定评判,发表高见。
* 与友人论为文书柳宗元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砺之不工,颇颣(lèi缺点,毛病)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zé幽深难见,深奥),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