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论文【6篇】

0 2024-06-05 18:05 Mr.xuan 来源:xuanchuanyuan.com

为了加深您对于银行会计论文的写作认知,下面宣传员给大家整理了6篇银行会计论文,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银行会计论文 篇一

银行会计论文

当前,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银行为追求不断拓展的业务和各种业务的指标,忽视了对风险的防范,存在对会计风险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为会计风险的发生留下来隐患,纵观几年所产生金融事件,总结归纳会计风险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内控制度完善程度不到位。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制定了相关关于会计风险的内部管控制度,但这些制度大多,指导性较强,具体操作性较差,不便于实施,再有制度制定的相对滞后,导致一些新的业务的内控规章不完善和健全,不能跟上金融新业务的快速拓展,造成一些业务流程上的不匹配,继而是各部门之间自行处理,使得内部管控制度的执行不到位。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留下隐患,为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1.2会计岗位的各种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当前,各商业银行的会计岗位各个环节都有规章制度,本可以杜绝各种风险的发生,金融犯罪及挪用客户资金等常规案件却时有发生,原因就是会计岗位的各种规章制度是硬指标,必须认真执行,但是一些商业银行只重视经营,重视拓展业务、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而轻视了规章制度的认真执行,如一些重要的岗位的不合理的兼岗、替岗行为,由于有些人员业务能力不熟悉,或会计人员短缺,不能实现有效的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从而使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功能下降,留下风险隐患。还有为了追逐利益,留住一些大客户,主动放弃一些原则。

1.3会计岗位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业务操作不到位。基层领导对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工作关心不够,不能做到公平对待,因而使各岗位人员容易闹矛盾。致使工作人员对工作态度不积极主动,责任心不强,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业务操作应付了事,工作上易出现漏洞。同时还可能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

1.4会计岗位人员业务水平不强,风险防范意识不到位。由于一些原因,一些岗位人员得不到良好的培训,或培训时不认真,应付了事,加上学习的自觉性和工作能力有限,还有近些年,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出现,导致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下降和工作质量不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即使某些业务有风险时也不能及时发现,不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1.5会计检查和内部审计有待加强。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都有相关的内部审计、管控的相关制度,但是会计风险依然存在,金融案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为管理人员没有很好的按照制度执行,对各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的,一是监督机制不完善,可操作性差。部门之间缺乏监督制约的机制,查处不严厉,造成对风险的评估和整改不彻底。二是内部管控和监督都是由银行本身的机构进行,他的自主性和威严性不强,人员和资源配置不到位,无法有效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三是监管手段落后,随着银行业务电算化的普及,许多业务都是在机器上完成,以前原有的检查手段已不适应现在的要求,而对计算机操作的后台检查管理具有更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隐蔽性,导致了监管的弱化。

二、如何对商业因会计产生的进行有效防范

2.1完善和补充并形成完整的实用性强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现有的内控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可操作性强,实用并且严谨的管理制度,同时,也要根据业务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和补充,形成一个全面的、连续、实用性强的内控制度。

2.1.1员工管理方面。商业银行会计岗位要根据业务量、客户的多少、业务的种类机,要经过测算和实际的运行进行合理的布局、分配,要既能满足业务量的有效完成又要保证能进行合理内部控制。同时严格执行轮岗和休假制度,杜绝兼岗现象,严禁出现“一手清”现象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监督制约作用。还要根据会计人员的个人能力、业务素质、工作经验合理的设置业务权限,避免权限过大导致监督困难,造成风险隐患。

2.1.2员工工作制度和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内部要严格执行个工作岗位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合理的规划各个业务部门职责、职能。避免衔接部分出现缝隙。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每项工作的审核工作,避免出现纰漏。严格做好印鉴的管理和保存工作,做好保密工作。

2.2员工个人素质培养和提高。

2.2.1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员工的想法与动态,提高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法规意识,提高员工的风险敏感度,避免出现以人情、感情代替规章制度的现象。对有异常的员工要及时了解情况,调整岗位,避免风险隐患。

2.2.2要提高员工业务水平,随会计业务的不断拓展,要定期的组织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并要健全培训体系,强化岗位技能和熟练程度,定期的考核,提高会计人员的中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避免出现失误,减少风险的产生,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员工不予上岗。

2.3强化监督和管理的职能。

2.3.1根据商业银行会计岗位的工作特点,每个岗位都可能出现风险,所以监督检查工作要全面,要贯彻始终。认真做好“三查”工作。即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督察。对是否具备完备的资料、有关的凭证、帐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提高计算机等设备运用能力达,实现计算机后台监控交易及远程进行监控的能力。

2.3.2强化审计监督部门的地位和权威性,保证其独立的监督检查功能,同时也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监督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人员素质。

三、结束语

银行会计论文 篇二

一、外汇业务与本币业务的区别

外汇业务与本币业务的区别,并不仅仅是币种的区别。从业务操作上来看:外汇业务有汇与钞的区别,有现汇与期汇的区别,而本币则没有;外汇业务是多币种、多帐户的业务,其帐户与本币的不同之处在于,各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帐户在中央银行,而外汇的帐户则在国外的商业银行,并且同一币种往往不止一个帐户,甚至一个币种在不同的国家都可有帐户;目前,人民币资金的管理基本上是简单的头寸管理,至多在单一的国内拆借市场上做些拆借业务,而外汇业务的资金管理,完全是一种经营性管理,面对的是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人民币的清算主要是系统内的应收应付的联行清算,外币资金的清算则是借助于帐户行的实收实付的清算;本币业务的授信,主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而外币业务的授信,除了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外,还要考虑利率、汇率风险,国际政治、经济风险,行风险等。

二、原币记帐法

由于外汇银行经营各种外汇业务,必然涉及各种外国贷币和本国货币。各国的货币单位、货币价值或汇率不同且汇率经常在变化,因此,会计人员在处理帐务时,为了将外币和本币同时表现在帐上并使借贷双方保持恒等,据以计算经营成果、编制会计报表,以全面、正确反映外汇银行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就必须采用科学的外币记帐方法。现代外汇银行已成为国际间资金划拨清算的结算中心,拥有数量众多的客户,涉及多币种、多种类的结算方式。因此,外币记帐方法均采用以各种货币为记帐单位、对本币和各种外币各设置一套帐簿的原币记帐法。当外汇业务发生时,对有人民币外汇汇率的外币,都直接以原币为记帐单位,从填制凭证、登记帐簿到编制报表都直接按原币核算,且每一种外币都各自成为一套帐务系统,各自有一套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以全面反映各种货币资金增减变动情况。

三、外汇买卖

使用原币记帐法时,为了使实际收付的本币与外币这两种不同单位、不同价值的货币得以平衡起见,须设置特定的原币“外汇买卖”科目和本币“外汇买卖”科目作为桥梁,分别与原币有关科目和按当日该外币汇率折合的实际收付人民币现金或相当科目对转。当买入外币时,以外币为记帐单位记入(外币)“外汇买卖”帐户的贷方及其相应的外币会计科目借方;同时以人民币为记帐单位,以相应的人民币金额记入(人民币)“外汇买卖”帐户的借方及其相应的人民币会计科目贷方。卖出外币时,记帐科目与以上相同,但借贷方向相反。

如果某种外币的买入大于卖出,其“外汇买卖”科目为贷方余额,俗称“多头”;反之,买入小于卖出,其“外汇买卖”科目为借方余额,俗称“空头”。当某种外币对人民币汇率呈上升趋势,对银行来说,外币“多头”有利,“空头”将遭损失;相反,若汇率呈下降趋势,则“空头”有利,“多头”有损。因此,外汇银行的会计人员必须密切关注“外汇买卖”帐上各种外币帐户的余缺情况,以便在遇到外汇汇率急剧变动时,采取必要措施,避免遭受损失。

外汇银行年度会计决算时,各种外币“外汇买卖”科目的外币金额按决算汇率折算为本币金额,然后将它与人民币“外汇买卖”科目余额(可视作外币金额的成本)进行比较,将其差额转入损益帐户。

四、虚增的资产

以上对特定设置的“外汇买卖”科目作了一些论述,它属于哪一类性质的科目?一般认为该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余额,既能反映在资产方,也能反映在负债方,它具有资产负债双重性质,因此主张归属于资产负债共同类。在外汇银行的会计实践中,也明文规定该科目为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

要确定“外汇买卖”科目是什么性质,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对资产和负债所作的定义为:

“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entity)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

“负债是将来可能要放弃的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由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将来要向其他个体转交资产或提供劳务的现有义务。”

从以上两则权威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理解把会计科目划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和资产负债共同类这种分类方法是基于财产、人欠、我欠的经济角度来分类的。那么“外汇买卖”科目应该属于哪一类性质的科目?不能因为它在资产负债表中能分别反映资产和负债余额就认为是资产负债共同类性质的科目,而应该从上述财产、人欠和我欠的经济角度来分析它的实质,然后确定它的性质。“外汇买卖”科目性质不同于它所类似的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如有关联行往来科目、同业往来科目、国外行往来科目以及活存透支科目等。这些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余额,有时反映在借方,有时反映在贷方;有的则同时反映借贷方余额,是确确实实反映银行对各科目下企业、单位或个人的人欠与我欠的经济关系,因此属于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无疑是正确的。但“外汇买卖”科目则不然,试举下例说明:以人民币买入100美元,当日美元外汇汇率为USD100=CNY830,按原币记帐法应作如下分录:

借:现金一美元户USD100

贷:外汇买卖一美元户USD100

借:外汇买卖一人民币户CNY830

贷:现金一人民币户CNY830

上述分录中:(借)“外汇买卖”并不是反映它本身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它所反映的是它的对应科目(贷)“现金”人民币户科目资产的减少;同样,(贷)“外汇买卖”也并不是反映它本身资产的减少或是负债的增加,而是反映它的对应科目(借)“现金”美元户科目资产的增加。由此可知,“外汇买卖”科目本身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从经济角度看,它的金额增减,并不表示财产、人欠、我欠,而是反映它所对应的资产、负债科目金额的增减变化。因此“外汇买卖”科目外币帐户贷方余额并不表示外币负债,相反,而是表示外币资产多于外币负债,所说的外币多头就是这个意思。同样,“外汇买卖”科目外币帐户借方余额并不表示外币资产,而是表示外币负债多于外币资产,称之为外币空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外汇买卖”科目本身既不属于资产性质,也不属于负债性质,而是一个虚拟性质的科目,它仅仅起本外币转帐中平衡借贷关系的作用。

五、作出谨慎的选择

“外汇买卖”作为外汇银行会计经常使用的一个科目,的确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很多方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这个虚拟性质的、特殊的科目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也须做特殊的处理。笔者认为“外汇买卖”科目既不属于资产性质,也不属于负债性质,因此在编制会计报表时要扣除该科目余额。假设某外资银行由于业务性质及经营管理的需要,其美元“外汇买卖”借方余额为500万美元,若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不扣除该科目余额,外汇资产就会多出500万美元,若按当时汇率折算,约合人民币4,150万元,这个巨大数额的资产显然是虚增的,是不存在的。

要编制一张不包括“外汇买卖”科目余额的会计报表,须分多个步骤进行。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

1、编制各币种以原币别为单位的试算平衡表;

2、按照确定的汇率将各种外币试算平衡表上各科目金额折合成本币并逐一合并,对有多个币种的“外汇买卖”科自若借贷方方向不一致的,应取其轧差数填列;

3、依照我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非现场监管政策要求,外资银行须将人民币业务数据、外汇业务数据分列填报,这种报表编制方式虽然无法将“外汇买卖”科目余额扣除,但在上报的文字分析材料中应对此进行说明;

4、外资银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对外公布的资产

银行会计论文 篇三

(一)系统功能欠完善

1.系统提示功能不全,容易导致业务失败。

(1)ACS允许余额不足时记账排队,但系统未提供配套的自动提示功能,间隔时间段提示操作员账户余额不足。若因开户单位和操作员人为原因延缓了补充头寸的相关业务操作,则本该正常处理的业务日终时只有进行撤销处理。

(2)ACS中,在网点主管审核业务界面,审核意见一栏是文本框需要进行手工录入,如果操作时录入的信息是“不通过”,但在确认信息时错点为“通过”,该笔业务仍作为审核通过的信息发送到业务处理中心,此处如果将审核意见一栏也设置为选项,并与最终确认选项连接比对,发现选项矛盾时系统自动提示,则可减少因人为错选而造成的业务失败。

2.网点查询权限不够,影响实际业务操作。网点无法查询、打印网点损益表,给账务核对带来不便。网点核对损益明细只能在损益登记簿中查询,但登记簿只反映发生额,无余额。并且,登记簿是按照账务日期和流水号的顺序排列的,要核对某一户的账务,需要把该户的每笔发生额勾选出来,再手工累加。当县支行网点调整损益,发生红字记账业务时,该笔发生额不在本网点反映,而反映在核算主体直属网点即中支网点中。县支行要核对本级损益,在ACS系统损益登记簿中查询的信息不全,核对困难,容易造成ACS系统与财务系统余额不一致。

(二)配套系统欠调整

1.辅助(子)系统待升级。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登记簿系统(以下简称登记簿系统)自2009年开发应用以来,实现了会计核算登记簿电子化管理,系统在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及时防范、控制会计业务风险,增强会计业务监督时效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满足了各级使用者查询和监督检查需要。ACS上线后,登记簿系统作为ACS辅助系统被保留下来,但取消了重要空白凭证保管登记簿、开销户登记簿,继续沿用的登记簿也相应改变了登记要求。登记簿系统原有的系统功能、界面设计、内置参数已难以满足ACS的现实需求。综合前置系统作为人民银行柜台向金融机构的延伸,能够有效减少人力资源占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虽然综合前置系统实现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服务工作质的突破,打破了既有的较为封闭的服务模式,但严防会计核算风险仍是重要的工作要求。综合前置系统在业务流程设计方面有漏洞,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例如,交存款业务中,只需操作员对系统发来的相关电子信息审核通过后,系统即自动交后台记账,无需主管审核,操作员一人便可处理业务,不符合相互制约的岗位设置要求。

2.凭证设计、打印系统欠妥。凭证格式设计欠妥,容易导致业务失败。例如,电汇凭证的汇入行一栏要求尽量写全称,但凭证在此处预留的位置较小。汇出行签章的预留位置也过小,容易遮盖大写金额,从而影响处理中心业务处理,造成凭证作废。打印格式多,操作不方便。ACS打印报表、凭证、回单时系统绑定的打印格式有A3、A4、A5或窄幅式1/2打印,打印账表、凭证、回单时需根据设置频繁变更打印机和打印纸张,比较麻烦。

(三)财政存款管理欠严谨

财政性存款作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其收纳、投放、日常管理及使用效率之优劣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和财政预算管理的正确执行,但是,部分基层金融机构仍存在财政存款交存意愿不强的情况,不时出现迟交、少交和欠交现象。对于金融机构未在考核有效期内交存财政存款的,ACS每日按照当期财政存款调整金额的5‰0进行处罚,但尚未有制度、细则对此罚息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难免会引发争议。同时,由于ACS对“迟交不调”的情况未作出处罚规定,财政存款余额长期为零的金融机构对此业务则未引起重视,网点催交凭证、报表、余额表的情况时有发生,相关会计制度的严谨性值得商榷。

二、建议

(一)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会计核算业务有据可依

ACS相对于ABS在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上的变化,使部分原有的制度已不适应新的业务发展要求,这给如何加强内控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建议开展系统内的深入调查研究,根据ACS的系统运行特点,制定操作性强、实用性高的制度、细则。同时,全面梳理原有会计核算相关制度,整合同类制度规定,为规范会计核算行为、防范会计核算风险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应急管理规定,减轻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后果

使用ABS期间,某一节点出现问题,只限于该节点与支付系统账务不能一致,其余各节点可以正常处理业务。数据集中后,ACS的账务集中处理给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行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反应要更加迅速,才能保证将事件的影响降到最小。对此,应尽快制定安全可靠的ACS应急处理办法,积极开展ACS应急演练,清晰流程,明确职责,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有效应对。

(三)健全会计培训机制,注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由于ACS账务集中处理,基层会计人员的操作变得相应简单,思想上的松懈,容易给各类会计风险可乘之机,因此要参考现实业务需求和当前金融环境,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业务培训和道德教育两手住、两手都要硬。以ACS上线工作为契机,开展全系统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培养青年业务骨干,打造会计队伍精兵。尤其要注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升会计人员修养,营造和谐会计行为环境。同时,建立操作性强的会计奖惩机制,使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有区别。

(四)加强设施维护管理,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网络和硬件设备是业务运行的载体,只有网络畅通、设备正常,会计核算工作才能顺利开展,ACS对电子设备的要求更高,科技保障工作也应更加有力。一是要加强内部设施维护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清理;二是要求电信部门提供可靠、快速的网络通道,备有可靠的备用线路;三是使用部门要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尽早解决;四是加强支行网点的科技力量;五是加强对外来数据管理及网络监控,防止病毒入侵。

(五)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会计履职效能

县支行国库会计股长期存在人员少、年龄大、职能多的困扰,ACS上线后,县支行网点经办会计核算业务的人员由3人减少到2人,按照ACS的管理体制,可以尝试调整系统功能以更加优化人员配置和业务流程,例如,在县支行网点只设置1名操作员,在核算主体直属网点即中支一级网点增设1名业务经验丰富的网点主管负责审核县支行网点业务,县支行网点操作员将审核受理的业务扫描提交至核算主体直属网点的网点主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进一步解决县支行人员紧张的问题,还可以集中优势降低业务差错率。同时,整合营业室、支付结算、事后监督等业务相关部门,合理分配人员与业务权责,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六)加强财政存款管理,规范财政存款制度准则

完善财政性存款交存制度,尽快出台操作性强、规范性高的《财政性存款管理办法》,使ACS财政性存款业务的处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要对金融机构财政存款的交存时间、范围、程序及相关罚则等做出具体规定,为规范财政性存款管理提供法律保证,维护财政性存款交存的严肃性。

(七)完善系统各项功能,努力提升会计核算质量

银行会计论文 篇四

一、从会计的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形成的根源

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银行会计工作也是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令人不安的高经营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会计有关的。对此,我们有如下分析意见:

(一)银行会计的职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是引发银行风险的重要原因

l、银行会计系统会计信息反映功能欠缺,无法满足银行监控风险的需求。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其首要的职能是客观、及时、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为会计主体内外部的有关人士提供准确、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但现时的我国银行会计系统,在会计信息的提供上远不能达到上述基本要求,不能满足银行控制风险的管理要求。其具体表现为:

(1)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银行会计信息侧重于反映银行执行信贷计划等宏观管理的信息,而对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微观管理信息的反映缺乏针对性和相关性;

(2)在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的驱使下,各金融单位之间无规则竞争,致使银行会计核算的虚假现象日益盛行,出现了“假存款、假贷款、假利润或假亏损”等虚假会计信息,使银行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3)我国银行业的电子网络化建设还不十分健全,会计信息的汇集速度缓慢,集中处理能力差,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2、银行会计监督不力,难以满足商业银行防范与规避风险的需要。会计作为对“过程控制”的管理工具,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是其基本的职能之一。但是,我国银行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发挥远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监控风险的要求。其表现有:

(l)银行长期代表国家行使社会经济监督的职能,而对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监控软弱乏力;

(2)银行内部缺乏严密的会计监控体系,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工作常常来自各方面的制约与干预,难以履行其监督职责;

(3)银行会计监督缺乏可直接遵循的法规、制度与具体的操作规范,使得国家赋予会计部门的监督职责无法认真履行;

(4)银行会计监督缺乏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会计监督的内容不明确,难以进行银行风险防范所需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3、银行会计参与经营管理的功能发挥欠佳,无法满足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

(l)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会计工作仍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阶段,存在忽视会计参与经营管理决策与预测的职能的倾向,会计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工作不到位,经常造成因盲目决策而导致风险;

(2)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没有在商业银行会计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与推广,致使银行会计分析时间滞后、内容单一、缺乏超前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现行银行会计制度本身未能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是引发银行经营风险的直接原因

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对不确定事项采取稳妥谨慎态度的一种必要的反映,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应付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将风险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项会计原则。谨慎性原则是风险控制在会计核算上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会计实践的一般规律。谨慎性原则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会计的核算中,采用符合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与报告方法可以有效地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是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谨慎性原则在银行会计实务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现行银行会计制度仅在有限的几个方面有保留地采用了符合谨慎性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与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高经营风险是极不相称的。其具体表现有:

1、允许银行将应收未收的利息确认为本期收益,并长期挂账。这种做法未能满足谨慎性会计原则的要求。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对借款单位欠交的利息作利息收入核算,并在一年的时间内均记入损益。这样的做法很不稳健,且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差异甚大1,致使银行的盈亏不实,增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

2、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繁。1998年5月29日财政部下发了财商字(1998)302号文件,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办法做了修订(以下简称“新办法”)。新办法规定:我国金融机构的呆账准备金是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的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对金融企业实际呆账比例超过1%的部分,应在当年全额补提呆账准备金。新的计提呆账准备金的办法较前(《贷款通则》)有了不少的改进。但从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角度来看,新办法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年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银行信贷资产中的逾期贷款的比例

1:《国际会计准则18——收入的确认》明确提出:“由于他人使用企业的资财而产生的利息,使用费和股利收入,只有在计量和收款上不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时,才能予以确认”。香港的会计准则规定:自结算之日起,四天未收到利息,应停止将应收利息计入当期收入。上升,呆滞贷款一般要占20%左右,仅靠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的差额提取呆账准备金只能是杯水车薪,使我国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

3、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如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

(三)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引发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l、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1993年我国会计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银行会计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进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是迄今为止我国仍未真正建立起能够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经营管理型的银行会计管理体制,致使各商业银行在统一的法人主体下的财务管理体制严重分散。会计部门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均不便于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与参与管理的职能,造成了会计这一基础性的经营管理工作在防范与抵御银行经营风险中作为不大。

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在银行进行商业化的变革中,我国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与银行业务的开拓与发展不配套。如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可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再如财政部于1998年3月就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要求全国的所有企业从1998年1月1日起用现金流量表替代原先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考虑到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准则中还特意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给予了详尽的说明。可是直到今天,我国的各商业银行还没有将这一会计准则转化为可操作的会计制度,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无法利用现金流量表来向其投资人和债权人披露现金流量的信息。

3、银行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差,各级领导层中缺少懂会计的“行家”。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使银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求,会计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员少、新手多,业务不精、队伍不稳的问题,缺乏真正精通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此外,在各级银行经营管理的决策层中,也缺少懂会计、懂财务的内行。二、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会计对策

在银行风险的压力下、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是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发生在东南亚国家的严重金融危机已经充分证明:防范与抵御金融风险以及与此有关的对市场运行的全面监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一个科学严格、跟踪及时的会计信息系统,使银行会计贯穿于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全过程,成为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不可缺少的一道有效屏障。鉴于此,我们认为从会计的角度来看,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应从建立经营管理型的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加强银行会计信息揭示与披露、构建稳健经营的银行会计的新机制和强化会计内外部监督与控制这几方面入手,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建立与健全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银行会计新体系

在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过程中,会计工作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应树立“大会计”的观念,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经营业务,特别是对高风险经营的信贷业务,进行全过程的追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银行会计新体系。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银行的会计工作:

1、尽快建立起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三假”(假凭证、假账薄、假报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与防范银行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

2、实施全行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的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银行会计管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容易掩盖问题,推迟问题的暴露,延误了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银行内部的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扼制违规和账外经营,进而有效地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各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采用会计人员委派制和派驻稽核特派员的办法加强统一的会计管理。

(二)建立科学全面、跟踪及时的会计信息系统,为防范银行风险提供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

会计是金融活动的信息源和数据库。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及时、准确和完整,直接关系到金融决策的正确性与时效性。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与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银行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就如何完善来自银行外部与内部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制度提出以下看法:

1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如下要求:

(1)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2)从1999年度起,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

(3)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之外,提供下列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①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资料;

②存货的结构分析以及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而可能发生的损失;

③对外投资的账面成本和市价以及长期投资以外的有价证券;

④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

⑤已抵押资产以及对债务所作的担保;

⑥长期负债中的抵押借款、信用借款、公司间借款以及利率、偿付条件、契约条件、从属条件和未摊销的溢价和折价;

⑦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

3、银行应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每一借款企业情况,包括企业的会计报表及补充会计信息、担保抵押和信用度及开户状况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整、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异常,防止企业重复抵押、连环保、多头套贷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等现象的发生,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2、从银行内部来看,加强与改善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全面、客观地揭示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及时提供有关银行风险的会计信息,是防范与抵御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银行会计的信息揭示系统:

(l)目前我国银行会计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基本上提供了完整地反映银行表内业务会计信息,但报表项目的设置较为粗糙,不足以详细地披露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会计信息。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以便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银行风险的信息。这样的补充报表至少应能提供下列信息:

——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

——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

——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

——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贷款方式的结构;

——不良资产状况,包括:逾期、呆滞、呆账等有问题贷款和坏账等;

——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

——或有支出与负债。

(2)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为契机,在金融系统全面推行“金融保险企业现金流量表”,进一步提高银行会计信息揭示水平与质量。中国金融会计的管理机构应研究制定适合金融企业特点的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规定与操作指南,集中力量培训并指导各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编好1999年度的第一张现金流量表。并将反映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反映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财务比率,如:现金比率、经营净现金比率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3)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涉猎表外业务,如业务、信托与咨询服务、支付服务以及某些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业务等。由于表外业务在现行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下是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仅在表下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故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等特点。如何恰当揭示表外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应是我国为完善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揭示制度所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仅在会计报表的附注或补充中对表外业务加以简要说明,不足以满足对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信息需要,可以考虑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列示表外业务的经营情况,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

(三)改革现行银行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为银行稳健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

我们认为,在我国银行会计核算中,应该考虑在以下几方面作出运用谨慎性会计原则的改进:

1、进一步改进呆账准备金计提的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建议:

(l)彻底改变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呆账准备金的方法,采用能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准备金的方法。可以考虑将现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准备金”;一旦出现有问题贷款,就立即按其发生呆账的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的比例再计提“特别呆账准备金”。当这两项呆账准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抵御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准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应允许其在税前扣除。

(2)进一步放宽呆账准备金计提的范围。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该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同业拆借、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

(3)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现行制度对呆账确认条件的规定过于苛刻,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不能及时核销。可考虑允许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譬如4年或5年)的逾期贷软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

2、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3、鉴于目前企业拖欠银行利息的情况相当普遍和严重,为了稳健起见,可改进现行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准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账款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准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克服此不足,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准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4、应允许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财政部在于1998年1月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已允许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对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它标志着我国会计权威界对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方法有了新的认可。在股份有限公司尚可如此充分地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规则,在有着高经营风险的银行业就更应该运用此条规则了。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5、在处理应收未收利息的长期挂账的问题上,财政部的“财商字(1998)302号文件”将应收利息的核算期限由2年缩短到1年。但从避免虚增利润的角度来看,1年的期限仍然太长。为了稳健起见,应再考虑将这一期限缩短至90—120天。

(四)加强对银行风险的会计监督,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

对银行风险的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

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这样的银行风险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

——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

——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

——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

——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

——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

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的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银行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银行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银行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银行要处理好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树立“安全重于效益”的观念,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的统一性与严肃性,防止违规、违法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银行风险。

银行会计论文 篇五

1.银行会计核算不规范

银行的会计核算是银行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银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在会计核算上出现的不规范是造成银行风险最主要的成因。近期发生了许多的经济案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银行在业务环节的职能缺失,在经营上出现违规现象,而产生这些违规现象的主要缺口就是会计核算,隐藏款项、假账、虚造会计报表等违规都需要从会计核算上打开缺口。

2.票据的不规范

票据的不规范是银行结算风险的主要成因,一些不法分子在办理商业汇票、银行汇票时,伪造、变造票据来进行诈骗活动。这类经济案件的发生与银行内部不严格的内部控制有很大关系,虽然近年来银行实现了电子联行划汇,但是电子划汇仍旧存在着较大风险。

3.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会计管理是防范风险的核心手段,在银行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各项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管理落实不到位等。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银行财会部门主要承担着会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职能,在现实工作中,一人多岗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遇到突况时,就很容易出现混岗、顶岗现象,容易造成银行工作的混乱。

二、关于加强银行会计管理的相关对策

1.提高认识

首先是提高管理者的认识。会计的工作不仅仅是会计工作者的任务,更是管理者的任务,会计工作对于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提高银行的会计管理水平,首先就必须从领导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提高会计工作者的认识。目前,银行的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会计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

2.加强制度建设

优秀的管理是建立在科学的制度之上的,加强会计管理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银行的责任,加强会计制度的建设是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主要可以从建立与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落实会计管理的检查考核责任制等方面进行。在建立落实领导责任制的过程中,可以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作为考核管理者、会计主管等高层的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在建立落实会计管理的检查考核责任制的环节中,可以成立检查考评小组,对银行的各部门、会计单位、运作环节以及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到奖惩分明。

3.依法管理

提高银行会计管理的法制性,要求管理人员与会计工作者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会计工作的合法性。一是加强培训,组织人员学习法律法规,让工作者与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自觉地依法工作;二是要推动金融管理责任制的落实,管理者要为各个负责人签订执法目标责任书,将法治落到实处;三是要坚决地执行相关规定,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是要建立监督检查和后评估制度,督促制度落实,责任落实。

4.扁平化管理

将银行内部管理体制简化,将原来的多重行政级别撤销,减少管理环节,实现管理上的一对多。通过精简人员与机构,设立并实现集中化的业务系统,增加会计管理的独立性以及广泛性,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健全银行的管理框架,使协调成本减少,将银行的管理逐步向扁平化的方向迈进,实现银行的高效管理。

5.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一是要加强政治学习,保证银行会计工作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二是要加强银行会计工作者的法律素养,深入的了解各项经济法规,提高工作的合法性;三是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培训,组织人员学习现代的会计管理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技能,实现知识更新;四是要加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工作中树立职业道德的自觉性,树立为国家、为人民、为客户服务的核心道德观;五是要加强工作者风险意识的培训,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度,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减少信息失真、操作失误的现象出现,保证银行健康运行。

6.加强信息化建设

银行会计论文 篇六

关键词:管理会计;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组织结构

一、银行管理会计的内涵及特点

管理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与财务会计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等外部决策者,而管理会计是为进行决策的内部管理者提供信息。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涵盖了财务预算、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业绩评价、资产负债管理等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管理会计是建立业绩一流银行的基本前提,实施管理会计有利于银行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银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是立足本单位的经营管理,面向未来算“活账”,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技术,按照管理人员的需要编制各种管理报告,为银行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管理决策信息,控制和评价银行的一切经济活动,属于“经营性”会计。二是管理会计的主体主要是银行内部各个责任单位,对它们日常工作的实绩和成果进行控制、评价与考核,同时也从银行全局出发,认真考虑各项决策与计划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综合平衡。三是管理会计不受认原则或统一会计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但要服从管理人员或上级行的需要,以及经济决策理论的指导和成本效益关系的约束

二、我国商业银行大力推行管理会计的原因

1.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混业经营的全面推行,未来商业银行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可以通过探索构建基于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内部资金转移体系,配合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将利率风险从日常经营业务中分离出去,交由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化的监控和管理,从而使日常经营管理部门可以集中精力关注于客户营销和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和发展方面的因素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6年多的时间,对本国商业银行的保护期已经结束,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抵挡外资金融机构强烈的冲击浪潮,仅仅外抓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产品和重点地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内部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加强对财务资源的管理。对财务资源的管理可以简化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商品价格,另一个是商品成本。只有进行合理定价,控制成本,才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产品定价的目的是为业银行创造价值,而价值创造首先要弥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这必然要求以成熟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为前提,对某一产品是否提供、提供数量等进行判断。因此,要做到合理定价,就需要正确确定商业银行产品的成本,需要应用成本性态分析、作业成本制、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制度等管理会计手段和方法,建立一种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体系。

三、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对策建议

国外银行的组织体系、业务发展与国内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照搬国外银行的具体实施标准,而应注重吸收引进其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的精髓,因地制宜地推行管理会计新项目。

1.从理念和企业文化上为实施管理会计打好基础

我们应认识到,管理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超越,管理会计能预测企业前景、参与企业决策、规划企业目标、控制经济过程、科学考核和评价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经营业绩。在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能提高其预测、决策水平,改善其经营管理。只有领导员工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才会促使大家自觉学习和运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评等方法,才能使单独设置管理会计部门、加快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培养等问题得以实现。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其技术和方法影响人们的理性分析从而发挥导向作用,进一步通过这种技术文化的作用,逐步引导非正式文化,最终形成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正式文化。

2.结合我国实际,在组织结构上为实施管理会计提供保障

西方商业银行大都实行扁平化管理的事业部制,将全行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能够为银行分析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利润贡献提供详细的数据报告。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总、分、支三级管理机构,只能够提供机构核算的数据信息,很难按照各业务、各产品实施精细考核和业绩评价。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比如按业务和产品设立职能部门,对银行业务和产品分条线垂直进行管理,弱化各分支行的业绩评价等,使银行的经营管理向更专业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都为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供了组织保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分级管理”的体制依然是管理体系的主流,我们不能这种分级管理体制,只能顺应潮流,完善管理会计所需信息的搜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温坤:《管理会计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张福荣:《商业银行会计实务》.第一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8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宣传员给大家分享的6篇银行会计论文,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银行会计论文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