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为了让您对于地理小论文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宣传员给大家分享了6篇地理小论文,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地理小论文 篇一
1.1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心理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小组内多名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中获得独立的感觉,帮助学生逐渐脱离对家长、教师的学习依赖性、生活依赖性.帮助学生长大,帮助学生从不独立到独立。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上教师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许多学生站到黑板前面板书演讲,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尤其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不好、内向的学生更为有效。经过在高效课堂中日积月累经常性的锻炼,学生的胆子逐渐大起来,心理逐渐坚强起来,以后在公共场合也不会胆怯,从而会鼓足勇气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2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沟通,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学会和谐沟通是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的小组建设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平台、群学互动结对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氛围。
1.3可以教会学生拥有更多的宽容。
学会宽容,学会接纳,世界才能成为美好的世界。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里的小组建设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势必会产生矛盾与分歧,学生之间经常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每一个人都树立团队精神,学会谦让,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求同存异,就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宽阔的胸襟。
2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具体实施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具体流程为:备课———编写导学案———(发导学案)学生课下自学预习———课前准备———课堂复习———课堂小展示———课堂大展示———课堂检测。
2.1备课环节。
教师要把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备课的重心从研究教学内容、教的方法向重点研究学生学的方法转变,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投入更多精力。加强集体备课,在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具体要求:第一,备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整合教材再创造。既要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建构教材。第二,备课要从学生出发,预料学生会在哪里出现问题,哪些知识点可能是学生的思维误区,教师就要在这些知识点上多下工夫。第三,备探究的问题。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2编写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导学稿的内容一般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学内容;展示内容即探究的问题部分;检测内容;拓展内容等。编写人由备课组长在2到3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前2周集体备课前交备课组长审核,再在集体备课的时候集中大家的智慧对编完的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达到使其更加完善的目的。
2.3分发导学案学生课下自学预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下的学生自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把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小组讨论中去。在自学过程中有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要求老师做好自学评价,以评促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适时点拨指导。
2.4课前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时,教师要在上课前全收或者部分收学生自学后的导学案,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批改完上课前要发下去。各小组长检查物资准备:双色笔、课本、导学稿、记录本、文具等。教师在预备铃响的时候,就要到教室,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5课堂复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复习环节,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给出问题,每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也可以用导学案的形式印发,期间教师也可以进行作业讲评。时间大约3—5分钟。
2.6课堂小展示和大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小组长组织“;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自学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出来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展示阶段的时间一般安排30到35分钟。小展示时,小组长负责导入语、连接语、询问语和进行补充。
2.7课堂检测。
地理小论文 篇二
(一)结合生活环境选题
对于学生来说,与他们紧密联系且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社会构成了他们的认知环境。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个体的真实生活入手提出并发现问题,才是最真切、最能把握的选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提高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例如,教师可以让同学记录一周内的天气预报,观察雾霾中的北方天气状况,了解北方冬天的取暖措施等;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这些现象间的联系,再经过老师指导,小课题“北方雾霾天气的成因与防范措施”随之得到确立。
(二)根据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和热情是行动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有趣的小课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思索、积极探求的欲望。心理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学习行为多依靠意志维持,兴趣也发挥一定作用;而初中生的学习行为主要依靠兴趣维持,如果研究课题是初中生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内容,学生就会敷衍了事。如果学生对旅游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围绕熟悉地区的旅游现状展开讨论,由学生了解的名山大川、深山绝谷、古墓石刻等不同自然和人文风光延伸到旅游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而引出“不文明旅游的危害”小课题,由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联系热点时事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不感兴趣,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4]。国内外的很多热点、焦点问题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错综复杂的热点时事中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举国搬迁、“天堂岛国”马尔代夫面临消亡、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等,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引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小课题。
(四)围绕教材内容选题
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利用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任何教材中都蕴含着大量可用于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教师在使用教材组织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发挥潜在功能[5]。围绕教材内容及其拓展内容进行小课题选题能降低确立小课题选题的难度,是初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一个途径。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长江的开发和治理”一课为例,学生从中仅仅认识到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还远远不够,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针对长江的水运、长江流域的水利资源、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小课题研究,通过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撰写小报告、相互交流等环节达成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
二、小课题选题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引导学生发现研究“切入点”,避免选题“抽象化”
选题“抽象化”指学生确定的小课题研究对象太过宽泛、不明确。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国的民族”相关知识后,学生在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时常会列出“对我国民族的研究”这样过于抽象的选题,导致后续研究无从下手,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展开调查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我国的民族展开具体讨论,进而确定从某一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的具体课题;此外,教师在修改课题时要尽量保留学生原来的意图,只是将过于抽象的课题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把“对我国民族的研究”改为更加具体的“对造成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边缘化原因的研究”。只有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才会避免选题的“抽象化”,从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二)结合学生的学识水平,避免选题超出“最近发展区”
初中生性格活泼,对什么事都跃跃欲试,所选的课题往往好高骛远,忽视了开展课题研究的现实条件和自身的能力水平,小课题研究初始阶段的常见课题有:关于环境防护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这些课题都不切合学生的学识水平。为此,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引导学生从小的角度和范围去思考问题并展开研究。具体来说,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有限,不适合研究太过复杂的课题,且选题过大和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导致研究活动的失败,增加了学习挫败感,导致学生打消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细节中发现问题并展开研究。以“学生居住小区的绿化调查”课题为例,学生可以从调查居住小区的植物名称、种类、分布状况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并就“提高小区绿化质量”提出科学的建议,这样才是符合初中生学识水平的合理化问题。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避免缺乏创新意识的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初中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时间不长、了解不多,在确定课题时往往是已经被研究透彻的问题,不仅缺乏新意,而且已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学生若完成报告也只需下载拼凑,白白浪费了资源和精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可以多收集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或采取新的研究方法确定课题,也可以多关注时事焦点或新鲜事物,从而确立一个全新的课题。例如,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个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学生以此为主题成立小组展开研究,提出了诸如“还我晴朗天空”、“雾霾和雾的差异分析”、“防护口罩是否有效”等创意课题。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应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细节和新鲜事物,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一定能够在实践中找到富有创新性的课题。
(四)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外在条件,避免选题缺乏可行性
地理小论文 篇三
一、撰写政治小论文的积极意义
由于撰写政治小论文需要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会百态,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巩固课本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中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所限,理解新闻事件时可能过于片面,通过写政治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新闻事件。
二、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1.引导学生选好题目
政治试题中常常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撰写小论文,题目通常为自拟。假如论题太大,学生必然泛泛而谈,说理空洞且缺乏说服力,所以选题必须要“小”,或从“小”现象切入来讲“大”道理。例如,一次考试的试题材料中倡导广大网民要遵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有的同学便立题为“上网安全”,这样的题目使人读不出所写论文的主旨内容,如果把它改成“文明上网,人人有责”或“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就会通俗易懂,论点明确。优秀小论文的题目应该立意新颖,富于启发性,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使人一看题目就有一种新鲜感,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炼观点之后就要对观点进行说理论证,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尽量把政治理论生活化。如针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论题,可以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了解国家针对环境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思考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情。针对“责任一路相伴”这一论题,可以收集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材料,并结合材料阐明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性。
结合生活实际撰写政治小论文,既有利于巩固书本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时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凸显创造性思维
写小论文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现出对情景材料认识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活动搜集材料,并将其归纳整理,结合材料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学生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4.通过批改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批改、分析、校正是撰写政治小论文不可忽视的几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小论文时切忌包办代替,直接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写进小论文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要通过批改小论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如何修改小论文。此外,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批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批过程中借鉴他人的优点、查找自身的不足,借此提高写作水平。
三、其他常见问题和应对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政治小论文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总结了几点应对方法:
问题一:对时事的认识不深入,对文章的分析不透彻。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对时事政治了解得少,平时看电视也不关注新闻;部分学生关心时事,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写小论文的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二:对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把握不好。有些学生片面追求华丽的语言,未能遵循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有些学生的小论文逻辑和条理不清晰,缺乏推理性。针对这些情况,我经常张贴范文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克服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组织写作比赛,帮助学生养成敢写、乐写的好习惯。
地理小论文 篇四
[关键词]轮回思想;中国古代小说;关系;综述
[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19 — 02
一、序言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便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具体到小说方面,则自传入之日起,便开始在故事题材、情节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全方位影响着中国小说。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中说:“魏、晋好长生,故多灵变之说,齐、梁弘释典,故多因果之谈。”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虽一为方等之圣典,一为世俗之小说,而以文学流别言之,则为同类之著作。然此只可为通识者道,而不能喻于拘方之士也。”此外,其他前辈学者如鲁迅、孙昌武、蒋述卓等都有过精彩的论述。从前面学者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佛教与小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汉至唐五代时期,尤其是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研究占了大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宋代以前,小说初兴,题材、结构、情节等都未形成一定的模式,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其它文化、文学体裁)的影响。加上佛教徒们有意识的利用小说的宣传作用来壮大自己的队伍,可以说,两汉至唐五代时期佛教与小说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最容易看出佛教对小说的影响。而至宋以后佛教对小说的影响方式则大为不同。因此,本文以宋代为分水岭,将学者们对轮回主题与我国古代小说关系的研究作一粗略的梳理。
二、宋前小说与轮回思想关系研究现状
轮回思想作为佛教影响最深的理论之一,其在小说中的体现比比皆是。如晋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五“羊祜”条载:
羊祜年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时人异之。此记载也见于齐王琰的《冥祥记》及唐李冗的《独异记》。另如唐郎余令的《冥报拾遗》“唐僧玄高”条载:
(玄高)其兄子先身于同村马家为儿。马家儿至贞观末死,临死之际顾谓母曰:“儿于赵宗家有宿因缘,死后当与宗家为孙。”宗即与其同村也。其母弗信,乃以墨点儿左肋作一大黑子。赵家妻又梦此儿来云:“当与娘为息。”因而有娠,梦中所见,宛然马家之子。产讫,验其黑子,还在旧处。及儿年三岁,无人导引,乃自向马家,云:“此是儿旧舍也。”于今现存,已年十四五。其它类似二者的转生故事还有很多,于是有些人便将轮回理解为人由这一世转生为下一世,从此人变彼人的过程。
其实这种将轮回理解为此人变彼人的转生,是将轮回的观念简单化了。佛教中的轮回即“六道轮回”,认为人死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六道之中轮回转生。一个人这辈子虽然是人,下辈子可能就是牛、马、猪、羊等,甚至可能永生永世生活在地狱中经受种种痛苦,反之,牛、马、猪、羊等也可能投生为人。所以,在谈及轮回主题时,不仅应该涉及由人到人的转生,而且应该将人在地狱、畜生等界中的其它变化也包括在内进行整体的研究,这里不妨以这种“六道轮回”的观点来看一下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大概分为这么几类:
第一类主要以研究从人到人的“转生”为主。像孙逊先生的《释道“转世”“谪世”观念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一文,不论是所举的例子,还是所论述的内容都仅仅涉及从人到人的转生。白化文先生的《三生石上旧精魂——汉文学对通过佛教经典传来的古代南亚次大陆文学素材的使用与扬弃》一文,以“三生”(即人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为主要论述对象,对“轮回”、“六道”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概念式的介绍,并没有展开,而且此文中的“三生”也只是“人”的三生,没有将地狱、畜生等其它各界的变化包括在内。
第二类主要以研究“地狱报应”为主。如张先堂先生在《佛教义理与小说艺术联姻的产儿――论敦煌写本佛教灵验记》中,谈到敦煌写本佛教灵验记的特点时,举了宣佛小说中的“入冥故事”为例,只为了说明这种佛教灵验记运用了夸张、想象的艺术方法来加强对地狱宣传的效果。葛兆光先生《死后世界——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学的一个共同主题》一文,论述了佛、道宗教文学所构建的死后世界——“那里有道德审判处,灵魂在那里要受到拷问”,以及文人对这种死后审判所持的种种态度。全文以地狱审判为主要对象,虽然也谈及佛教的“六道轮回”,但也仅是作为引进地狱观念的一个过渡,并没有过多论述。
第三类主要以研究畜生界的“动物精怪”、“变形”为主。如王立先生在《变形信仰与古代小说睡显真形母题》一文中谈及“佛教转世轮回思想与本土传统的融合”时,举了许多人在熟睡时变成某种动物的例子,“说明其前世曾有此真身”,得出“这一思维路径,必定同佛教从异域带来的轮回转世观念直接相关”这样的结论,与本文所要论及的佛教“六道轮回”意义上的人与动物的轮回互变不是同一类型。朱迪光先生《动物精怪故事的演变与佛教文化的影响》一文,在肯定佛教文化对动物精怪故事演变产生了影响的基础上,一方面仅将这种影响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联系在一起,并不涉及“轮回”之说;另一方面又忽视了人与动物在轮回过程中发生变化所对应的善恶赏罚关系,将人受罚变动物与动物成精变人简单等同,就削弱了这类宣佛小说的宣传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是涉及到以上三方面的交叉部分的,如郑欣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宣佛小说》中,便涉及了“转生”与“地狱报应”方面,主要针对佛教利用小说与反佛派进行斗争的现象展开论述,文章在谈及“三生”的理论时提到“轮回”之说,接着以《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王珉妻》、卷一百一十四《陈秀远》为例,说明“三生”理论,而且言道:“还有一些小说极力张扬地狱和轮回之苦,以证明报应不爽。”接下来便谈及地狱,很明显,此文是将轮回与地狱作为两个部分而非一个整体来理解的。王连儒先生的《汉魏六朝志怪中的佛教惩劝》一文中,第一部分“宗教托喻与志怪精变”仅涉及人救动物,而动物知恩图报,反酬恩主,与轮回无涉。而第二部分“地狱轮回与宗教惩劝”这部分又仅涉及地狱这一层,介绍了“地狱”概念的引进及汉魏六朝小说中一些有关地狱的描写,比较简单。赵杏根先生的《佛教因果说与中国文学》一文,将因果与轮回相结合,把因果报应分为“现世报”、“现世地狱报”、“地狱报”、“交叉报”、“异世报”五类,以所举的例子来看,其“现世报”与“异世报”应该可以归为一类,“现世地狱报”与“地狱报”则基本上是“入冥故事”,而“交叉报”则是关于人与畜生互变的轮回过程,全文虽也涉及轮回之说,但以因果报应为主,对轮回的论述比较简单也不完全。程国赋先生《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一书的“佛、道二教与小说情节模式”一节,写了“人畜互变型情节模式”与“魂游地狱型情节模式”,但也仅是从小说情节的构筑角度入手,认为这些情节是因为“带有浓厚的奇异色彩”,因而被作者“当作奇事来写的篇章”,所以其对此两种情节模式的论述与轮回理论没有多大关系。
三、宋代以后小说与轮回主题关系研究现状
刘书成先生在《论佛教文化影响下古代小说的三大功能》将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概括为:“中国古代小说在艺术形态上有三个突出特点,即结构上因果完整、内容上突出教化、情节上真幻交织,这些特点恰是在佛教影响下产生的。”纵观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刘书成先生所概括的这三个特点其实应该是宋代以后小说才具备的。
至宋代,佛教轮回相报、因果相生的观念,构成了我国民间佛教信仰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对包括小说在内的我国通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平先生在《古代小说与宗教文化》中说:“自唐代以后,用小说宣扬佛教教义的小说偶能见到,但更多的是借助佛教观念来组织情节,或达到劝惩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佛教教义逐渐深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小说观念不断发展,佛教影响小说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影响影响表现两方面,一方面,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最为广泛而普遍的主题——轮回主题,另一方面,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因果色空或宿命观念,只不过是在小说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等局部地方涂上的几笔玄虚空幻的色彩而已。它们没有合理延伸出情节,也不是情节的合理延伸。也就是说,小说情节的逻辑推衍并不是以这些玄虚观念为依据、基础或归宿。于是,这些观念被小说的具体情节所架空,仅仅成为整部小说的情节叙述的外在框架”( 陈维昭《因果、色空、宿命观念与明清长篇小说的叙事模式》)。可以说,因果轮回、色空观念等佛家思想在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为小说组织情节的固定模式,虽然仍可看出佛教的影响,但关系已不怎么密切了。
四、结论
综合看来,佛教的“六道轮回”观念不仅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转生,也将人与动物的转变甚至是地狱包含在内。从以上对有关研究的简单疏理中我们可以发现,历来对轮回的研究往往将目光集中于六道中的某一部分,忽略了其余方面,从而将“六道”分裂开来。就像孙昌武先生说的:“在中土人士的意识里,一般却把地狱等同于冥界,把它当成一个‘处所’,是罪恶的亡灵接受惩罚的地方。又按中国人的设想,饿鬼则是在地狱里接受惩罚的有情的一类;畜生则附属于人间。这样,‘六道’就被划分为生死、人鬼、幽明两个世界。……这实际是佛教教理在中土固有思想土壤上的发挥,是对印度佛教‘六道轮回’的‘曲解’。”〔轮回理论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又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佛教之所以能从汉魏初传期的默默无闻至唐代迅速发展到极盛,甚至出现了超越本土宗教道教的趋势,都与轮回主题的宣传密不可分。以这种分开的、“曲解”的理论来看待“六道轮回”,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从整体上就佛教轮回理论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小说的影响作出总体的观照与全面的把握。本文以佛教理论意义上的“六道轮回”理论为基础,将佛教轮回思想与我国古代小说关系研究作一个简单的疏理,更便于对佛教轮回理论与小说关系做进一步地全面研究。
〔参 考 文 献〕
地理小论文 篇五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教学革新一、引言
我国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私塾教育是我国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引进,私塾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新式教育所取代。然而,受到所授知识内容的限制,我国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私塾教育比较相似: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个人能力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和老师们都渐渐意识到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这里引进多元智能理论,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究竟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而多元智能理论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又该怎样运用到孩子们实际的教育中去?这都值得我们思考,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如果能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小学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去,较好地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
二、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构架》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人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人类智力因素只由逻辑数理能力和语言能力组成的这一说法;而提出了与人类智力相关多重因素,如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其中也包括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来充实智力的评判标准。而相较于之前传统的认知,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无疑符合现下我们提畅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可以发现我们对“人”自我能力的发掘有了更多的进步。并且多元智能理论是不断发展的,这也符合我们不断发展的认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往这一理念中加入新的元素,所以说,多元智能理论是有极大生命力的。
多元智能理论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强调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当注意学生是否有自己专长的方面,对于这一方面应当积极培养,而学生如果有些学科赶不上其他同学的进度我们也不应该予以指责。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国学,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我国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些忽视,导致在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特殊性。不过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弘扬,使得语文教学又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就小学教学而言,让存在一些问题。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合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极大的裨益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师的观念问题
很多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理念还比较老旧,仍采用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教育观念。对待语文教学只讲究两个字:一是读;二是背。采取的课堂方式就是领读和听写,这两种方式在巩固小学生语文基础方面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采取这两种方式则显得过于呆板,且不利于孩子的综合发展。
2.小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通常自制能力较差,很难做到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语句、词汇的积累,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地背记汉字,而应付老师的课堂听写是非常痛苦的事,而且即使背下来了,也大都是短暂记忆。如何让孩子自主快乐地学习是老师们的一大难题。
3.区域方言问题
小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也没有规范的学习方法让处于学习模仿阶段。这一时期,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世界的模仿。但是我国虽然已经普及普通话三十多年,且普通话作为我国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但是很多地区受到方言影响,孩子即使在课堂上说普通话,下课后与同学或者回家后与家人的交流仍然使用方言。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够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其中,则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老师自己应该做好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且都拥有着不同的天赋,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学生。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语文课堂的一切资源,跨出应试教育的老观念,将更多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
其次,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简单化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如有些学生有较强的音乐天赋,那就可以多推荐一些歌曲给他,让其通过唱歌,记歌词的方式学会掌握文章的节奏韵律和生僻字词;如果有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体现出不一样的天分,那么可以鼓励这个学生多多进行课堂演讲等,并且还可在在课堂推广,“课前三分钟”小演讲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有学生展现出较强的表演天分,则可以将语文课文改编成简单的小话剧,让同学进行课堂表演。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课本知识,并且使孩子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综合发展。
最后,针对地区方言问题,多元智能理论也可以较好解决。由于方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小学阶段孩子还处于模仿时期,因此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多元智能理论中将孩子的语言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指标,指出儿童阶段是最佳语言的学习阶段。而作为老师可能很难改变学生家庭的语言氛围,但是可以做的是尽可能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为孩子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带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普通话。
四、结语
本文已经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简要介绍,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国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并且细化出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多元智能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又能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已经发现,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强化他们的天赋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则应积极主动地探索国内外较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新理论投入教学实践当中去,为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并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
参考文献:
[1]杨璐。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来自美国的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刘桂芝。多元智能理论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地理小论文 篇六
一、德育经常化,就是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振兴奖学金”条例、学生立功受奖条例、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等。
三德育管理量化,就是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五章四十条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前三项为常规检查内容,后几项为阶段性内容,对见义勇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自觉维护治安者进行表扬加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四、德育学生化,就是德育工作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化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如,开展班级卫生评比活动、国庆书画展览、校庆征文,定期出版学生报、举办革命歌曲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形成助人为乐、互相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几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宣传员为大家整理的6篇地理小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地理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