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感言最新10篇2-4-70

0 2024-08-19 07:33 Mr.xuan 来源:xuanchuanyuan.com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我们常常会由于外界事物接触而引发思想的火花,这时可以把它可以记录在感言中。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感言,本页是爱岗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师德感言最新10篇。

师德感言 篇一

[关键词]教师道德师德职业道德

[作者简介]王瑞(1974-),女,北京人,西安体育学院汉语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陕西西安710068)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080-02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土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日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善”始终都是“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独立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③。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④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范文先生网 ”“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⑦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着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师德感言 篇二

十力中学贾振林

我们班主任老师的“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要以心动其心,以行导其行;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一视同仁,面向全体。“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让爱的灯光照他们的心灵。

十力中学许能福

教师可以有不同的从业心态,不同的职业心态决定了不同的职业行为:底线是从业心态,将教书看做养家糊口的的手段,第二层次是敬业心态,将责任作为标准,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教书,第三层次是乐业,将教书育人作为享受,视教育为生命与生命的美丽邂逅,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十力中学杨国松

养一身正气,立根做人,站得直,行得正,身先垂范,补学子人格营养,方为人师;

切磋琢磨,精进学问,广博见识,专博相济,植根于讲台,为学子理想培土,堪为人师;

传播真善美,传承自强不息之精神,授学子以担当之道,砥砺其品行,乐为人师。

十力中学方建中

有一首歌《世界上唯一的花朵》,我特别喜欢。歌中唱到: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一颗不同的种子,总有最尊贵的生命。要让这一颗小小的种子,成长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朵,必然需要我们的精心栽培。

我想,我的学生们就是一颗颗最珍贵的种子。我就是一个智慧辛勤的园丁,我愿意细心了解不同种子的状态和特性,细致解读各个孩子的生命密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光线,水分,释放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和生命,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而我也收获了硕果累累!

师德感言 篇三

十力中学包楚良

我是一名教师,面对特殊的学生需要付出特别的爱。一个真心的微笑,能让他们感受平等;一个鼓励的眼神,能让他们收获自信;一次坚定的放手,能让他们学会自强……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性格,却能用满满的'爱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

十力中学潘正才

我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寻求教育智慧的源泉;爱,是教师走进孩子心灵的钥匙。富有智慧的教育之爱是尊重、理解、宽容;是亲切的问候,轻轻的抚摸,热烈的拥抱;更是孩子胆怯时的温馨鼓励,调皮时的善意提醒,成功时的会心微笑……这就是浓浓的教师之爱,它陪伴引领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十力中学余荣

让每一个学生站立成有梦想有尊严的人,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为了这份责任,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站立成有梦想有尊严的人,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用良知去播种,用智慧去耕耘,用信念去坚守,收获累累硕果、生机无限,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梦想和尊严。

师德感言 篇四

一、言语行为之内涵

教育,需要言传身教,言教占有基础性地位。言教之,行导之,言行结合,方能奏效。这是我们的传统认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言行一致”、“言行不一”是把“言语”和“行为”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实际上“,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表现。说了一句话,就是完成一个行为,即“言语行为”,这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按照索绪尔的理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和规则,表达个人思想情感,达成与他人沟通之目的的行为过程[1]。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则把言语行为分为表述行为和行事行为。表述行为是指用来描写事件、状态和过程的各种陈述;行事行为是指说话本身就是行为。显然,任何言语行为都有一定的语义和言语形式,音、调、形、义要合理排序,恰当结合,才能表达特定的意义,产生一定的言语效果,完成相应的交际任务[2]。

二、教师言语行为之德育功能

(一)言语行为是师生交流的基本方式

在心理语言学中,言语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言语交谈过程中,言者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还要关照对方的动机、情绪和思想观念等。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言语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识,了解学生的思想,达到沟通的目的。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有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行为:策略行为和交往行为。策略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目标的行为。交往行为是交往双方通过言语交流,相互理解,取得共识的互动行为。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理性论证的言语过程[3]。他的理论说明,人们期望借助言语行为,与别人达成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这是一种交往理性。师生之间需要交往理性。当然,由于言语行为双方的角色不对称,教师适当运用一些策略行为是可以的。但是,教师应当把握教育目的,使言语行为符合德育的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相互尊重才会有效地沟通。师生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时,道德教育才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所谓“亲其师,信其言”。

(二)教师言语行为是师德的表现

语言伦理学者认为,语言的运用与社会道德密切相关,言语行为离不开伦理道德的规制。一个人是文质彬彬,还是污言秽语,是言行一致,还是言而无信,与言语者的道德品质直接相关,也与社会道德环境有关。“任何言语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道德问题。”[4]提升公众的言语素养,建立文明的言语交际秩序,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正如王国维所言“: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也,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5]教师的言语行为反映了教师的道德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语行为和道德品质。

(三)教师言语行为是德育教化的载体

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需要言语行为,阐释道德,陈述理由,劝导说服,使学生理解或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思想态度。因此,道德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言语行为过程。在德育实践中,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就必须与学生平等、自由地说理。可是,教师往往不耐烦与学生说理,不顾学生的认识水平,甚至以自己的权威压服学生,这样就难以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师生之间并非平等的交往关系,教师以学生为改造的对象,强迫学生接受教育,当然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认知语言学也强调,认知和言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恰当的言语表达,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认知效果。

三、教师言语行为之德育要求

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其言语行为在伦理学视野中当然备受关注。教师的言语行为理应符合伦理道德的规制,才能胜任德育之要求。从此意义上讲,教师言语行为必须符合以下“四化”标准。

(一)教师言语行为规范化

王远新认为,个体的言语活动和语言使用,“必须服从语言的结构规则和社会文化习惯”[6]。教师言语行为也必须符合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语言规范。服从语言的结构规则就是遵守语言规范。任何言语行为必需首先合乎语言规范。语言规范要求教师一定要使用标准普通话,这是教师特定的职业要求,也是师生顺畅沟通的保障。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行为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操一口“家乡话”,不但影响教育效果,也有损教师形象。教师遵守语言规范,还表现在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修养,字词使用准确,语句严谨简洁,坚决杜绝错别字、曲解词、瑕疵句。从功能和结构的角度看,言语被区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一般说来,发出声音的言语被叫作外部言语,默想而不出声的言语是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是由内部言语转化而来的,这就需要一个遣词造句的加工组织过程,这也正是言语规范化的过程。格赖斯认为,交谈是一种合作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言语行为传递的语义信息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是说出来的话传递的话语的逻辑内容,二是话语的接受者从具体话语中理解出来的引申的“含义”。影响语义理解的因素很多,如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是否一致,言语环境是否适宜以及社会时代因素等[7]。老师常有感叹,“如此苦口婆心,学生怎么就听不进去呢?”这不是学生的原因,而是老师未能准确界定与学生的关系,忽视了与学生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差距造成的。课堂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庄重的场所,最适合规范化言语行为。结合专业术语,规范并清晰准确地表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辅地使用口语化的表述也是允许的。口语化的简洁、灵活、通俗、随意,让人感觉更自然亲切。但是,用得不能太多,不能过于粗俗。二是道德规范。教育毕竟是培养人的事业,不仅涉及知识,更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言语与道德的关系,认为言语不仅传达个人的思想,而且展现个人的德性。言语行为是一个人在其内在道德准则指导下的行为。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教师被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有先进的思想觉悟,有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并且通过言语表现出来。教师要尊重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维护法律的严肃性,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忧国为民,爱岗敬业。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个人成就感,使之提高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是他精神修养的一面镜子。祖国语言的美好和伟大,力量和表现力是影响孩子,并使他的感情、精神、思想和体验变得高尚的最重要的手段。”[8]

(二)教师言语行为情感化

人的情感需要是复杂的,情感表现是不同的。一个人,拥有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才会显现出人性的完美和个性的丰满。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不仅要晓之以理,更需要动之以情,需要真诚的情感自然的流露,刚正不阿,爱憎分明,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理想的情感效能。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9]。所以,情感是教师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当赋予言语行为充分的感彩。首先,教师应保持热情。热情是一种热烈而稳定的感情。教师应当善于把热情和智慧结合起来,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生,对待社会,对待人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中,感受到真诚和友善,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作为教师,切不可缺少热情,以至厌烦学生,厌倦工作,甚至厌弃生活,那就失去了作为教师的资格。其次,教师应满怀豪情。豪情是一种豪放有气魄的感情,是一种可贵的情感状态,尤其是理想教育,需要豪情壮志。可是,在当代社会,豪情壮志似乎已经过时了,或者被功利主义淹没了。人们沉浸在平淡而实际的生活中,不再讲什么豪情壮志,豪言壮语也听不到了。然而,没有豪情壮志,就没有大作为,就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教师应以理想教育为己任,培养学生的崇高信仰和豪情壮志。当然,教师首先要拥有豪情壮志,言语行为才能表达豪情壮志,展现豪迈气魄。再次,教师应充满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情感。激情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追求的人的真情体现,也是人性情感的最高境界。激情使生活更充实,使人生更绚烂,使人性更富有审美情趣。激情使教师言语行为更富有感染力、号召力、说服力。教师也要善于激发和保护青少年内心的纯洁激情。

(三)教师言语行为艺术化

教育,要讲究艺术。讲究言语行为艺术,是对教师言语行为的不可缺少的要求。首先,艺术化应以净化为前提。教师不管是在课堂内外,都要坚决杜绝脏字、粗话,避免侮辱人格、伤害感情、压抑个性的语言,勿用不平等的、监管式的、斥责的、谩骂的语言。“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曾经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81%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个别教师对学生恶言相送,冷嘲热讽,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非常严重的[10]。对教师来说,善于把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必要的能力。其次,教师言语行为要美化。言语规范,语汇丰富,修辞考究,富于言语艺术,是对教师言语行为美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细致的美感,要热爱美,创造美,善于保护学生心灵中的美,在学生的心灵中培养高尚的情操。教师应当加强文学修养,追求美化、诗化、哲理化的言语境界。言语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就能增强言语效能。当然,言语行为美是建立在心灵美基础上的。语言是心灵的写照,只有心中有阳光,才能播撒光明,照亮他人。再次,追求沟通的艺术。师生沟通是教师的主要职业活动。沟通对象不同,需要不同的言语行为方式;沟通内容不同,需要不同的言语行为风格,这都需要适当的选择。比如,运用比喻,可以由此及彼,用非常简单的道理说明复杂的问题;运用推理,可以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逐步引导出结论。对某些问题,要和声细语,春风化雨;对某些问题,要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另外,对教师言语行为的声气腔调、动态表情都应有艺术化的要求和训练。

师德感言 篇五

一、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唤醒功能,使学生从疲劳中解脱出来,获得愉悦的、兴趣和动机

要想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就很有必要在有限的课堂内高效地配以幽默性语言教学来唤醒学生的思想意识,解除疲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如何把先人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就必须要刻苦钻研教材教法,运用幽默性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升华情感,创造一种精神享受的境界,放松学生每一根神经,激发学生每一个细胞,达到愉悦轻松的效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启迪功能,可以使学生豁然开朗,快速掌握知识的要点

如何很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除体态动作、眼神暗示、板书、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想方设法用通俗易懂且富有科学含意的幽默性语言艺术来完成这一任务。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更离不开这一方法。所以老师在讲解分析定义、原理等观念时,应不失时机地恰当引用一个幽默可趣的案例,再返回来解释它们,学生就会豁然开朗、疑惑自解,掌握的知识就更加牢固了。

三、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转移功能,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

平时,我们在执教中,总是发现有些同学意志薄弱、控制力差,容易被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干扰,思想常常开小差,当老师当面批评他时,他甚至与老师对来,大动干戈,极易造成课堂纪律混乱、师生情感破坏,若处理不好,还会助长坏风气的滋生。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寻机利用幽默性语言艺术的转移功能,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中来。

四、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联络功能,可以联络师生情感,化解师生矛盾,消除师生误解,拉近师生距离和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经常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多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大小姐、小少爷,依赖思想重,独立能力差,做人做事轻率简单,不知道怎样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稍有一点不顺心,就大发雷霆。所以,我们的老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课老师更应该注意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和言行表现。在不同情况下的课堂内,适当配以与这些心理状态和言行表现相关的科学的幽默性语言艺术,这样能起到联络师生情感,化解师生矛盾,消除师生误会,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学生记忆,活跃课堂气氛的功效,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学生久久难以忘怀。

五、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激发学生全能发展的功能,能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

研究证明:每个人至少有七个方面的的潜能,即语言潜能、音乐潜能、数理逻辑潜能、空间潜能、身体运动潜能、人际交往潜能和自我认识潜能等。教师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不同的时间点和空间段,不失时机地巧妙利用科学的幽默性语言艺术对学生进行点化、开导,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努力度,同时还能诱发出学生各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促进学生各种潜能的开发。

六、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陶冶功能,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无形中加强学生德育的教育

师德感言 篇六

十力中学李坤

“慈悲”是一种宗教情怀,也应该是一种教育情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怀有种慈悲之情的老师,一定是最懂得学生的老师。他会对学生的心灵世界有着细腻的感受和深切的理解,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个体差异,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过错。而建立在慈悲情怀之上的教育自会有它动人的力量。

十力中学汪木山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师和学生,互为镜子。教师用自己的以身作则来当学生的镜子,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用学生的言行举止来当自己的镜子,日积月累地修炼自己。

十力中学熊志超

红烛好,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我更愿是一K现代的灯,从大自然汲取无尽的能量――风光雷电,

贮存起来,照亮夜行的人。

园丁好,辛苦自己,剪出美丽的花园。

我更愿做花草脚下的土,承接雨水、粪水甚至污水,

化为营养,造出一片茂盛、健康的原野。

十力中学孙进

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表现,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失误,欣赏学生的成功;对待工作:任劳任怨,开拓进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敬业务实。用心思考、尽力去做每一件事!

师德感言 篇七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 德育教育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之中。

那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点: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这些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诸多方面,其中都渗透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可充分地挖掘利用教材中这些德育素材,强化其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思考和讨论,使其思想得到升华。

二、注重语言教学的情感教育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渗透在英语教学之中,从而把语言教学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亲和力,能够走近学生并与他们和谐相处,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教师自身要热爱英语教育事业,要以投入和热情感染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更要努力创设趣味化、活动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喜爱课堂并能积极投身于英语学习和自主发展中。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其次,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进一步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习惯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发展等都具有特别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有益,而且还在客观程度上影响着其综合品格的发展。

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用等各方面。

在听的方面教师可培养学生多听的习惯,并给学生传授听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加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在读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和语调习惯。这一方面教师可做的工作很多,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在说的方面,课堂内外的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力求声音响亮,语音清晰流畅,语调和谐自然,这样还可激发有些学生的当众说话的胆量和勇敢的精神。笔者还特别创设了课前Free Talk活动,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渗透。每天课前几分钟的自由谈话让学生轮流讲小故事、小笑话或者播报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等,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点评。

对于写的习惯而言,教师首先应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板书和作业批改,给学生提供书写的榜样示范。笔者要求学生在高一年级每天练习书写,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又培养学生认真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三、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过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但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也因有所不同。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

四、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他们对教育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这场变革的成败。

在新的条件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他们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教师的角色规范,树立威信。

其次,教师要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乐于与他们交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师爱去包围他们。当教师的这种情感一旦触及到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时,学生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并对此有强烈的表示,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屋及乌,爱教师,爱学科。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扩大德育的渗透范围

课堂教学中所认识的道理,激发的情绪,最终要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德育渗透的范围。

如举行英语朗读比赛,英语角,观看英语电影等活动。

另外,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投影机。自习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播放一些浅显易懂的英文电影,既能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英语文化,学习地道的英语发音,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师德感言 篇八

幼儿园教师要严格执行师德规范的要求,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喜欢模仿。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幼儿园教师师德总结,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教师师德总结透过师德师风的学习,让我深深的明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教育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礼貌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祖国花朵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因而,教师的言行是对学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构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教师应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园丁。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自强不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取众人所长,补己之不足,精益求精。

这是我在学习师德师风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很感谢学校进行这个“师德师风”学习月,让我这个实习教师一下子就学到了这么多有关师德师风的知识。我必须会以师德师风继续加油、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师。

幼儿教师师德总结范文在忙碌的工作中,__年的工作也进入了尾声。回顾这一年多和孩子们的相处,不单单是孩子们在学习,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也深深的影响着我,带动着我。看着他们天真、单纯、清澈的眼神,看着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总是觉得很欣慰。在师德方面,我努力以身作则。争取在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孩子们处在幼儿时期,分辨力差,他们乐意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对他们都有着深深的影响。因为爱幼儿,热爱教育事业,所以我用心努力,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潜力及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的要求,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

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幼儿。不能直接体罚幼儿或变相体罚幼儿。重视对每个孩子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与每一个幼儿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呵护、尊重每一个幼儿。爱每一个幼儿,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感受到教师给予的温暖。

在工作中,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把握时机做幼儿的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工作中的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带好幼儿。在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的同时,更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用心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喜欢模仿,这将给幼儿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时时刻刻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同时,正确处理自己与家长的关系,在家园栏上相互探究幼儿发展的方法、措施。

在园内不断学习师德教育,强化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我意识到在教育岗位上要做到无私奉献,悉心育人,要用爱塑造爱,用心灵雕塑心灵。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加强师德教育学习,努力做一名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教师。

幼儿教师师德总结作为一个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感到肩上的职责重大,万丈高楼平地起,启蒙教育是教育基础,如果没有一个扎实、良好的初始启蒙教育,就会影响其后的更高层次的发展。而教师的灵魂在于是师德,强烈的危机感在鞭策着我,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已刻不容缓。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就是普通的公民也有公民基本道德,而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因其质的规定性(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对其实施者――教师更是有特殊的道德要求,这种道德要求简言之就是师德。幼儿教师又因其应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一群少不更事的孩子,就更决定了幼儿教师师德要求的特殊性,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师德的核心和精髓。而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仅应有必须的文化专业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纯洁的爱心,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是做好幼教工作的首要条件,也是幼儿教师师德体现的灵魂所在。

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多人疼爱的温馨家庭,正式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生活环境的改变、接触的倚赖对象的转换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影响十分突出,这时教师的爱对于幼儿新生活的适应起关键作用,教师有爱心便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幼儿产生安全、愉快、用心的情感与心理状态,易于将对父母的依恋,转化为对爱他的教师的信赖和依恋,因此师爱对于幼儿生活的适应,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爱可谓是幼儿生活有效的转化剂、滋润剂。所以爱是幼儿身心健康的精神需要。

有爱心的教师能为幼儿身心发展带给精神营养。爱孩子是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幼儿相对于学龄儿童,更需要用加倍的爱心滋润幼小的心灵。我们常见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出现"追人现象",总要跟着一位特定的教师。这是由于幼儿人园后,对家中亲人的依恋感很自然地迁移到幼儿园的教师身上,反映了年幼儿童对爱的需要和追求。这时如果教师能用自己的师爱感化、滋润幼儿,他们就很容易适应新生活,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教师的爱,就缺乏安全感,对身边的人缺乏信赖,以致对幼儿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在各种平时的言谈中也能够看出,幼儿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与教师的和蔼程度和对幼儿的喜爱程度呈高度的正相关,幼儿的回答一般是,"因为她喜欢我","因为她总是对我们笑"。事实证明,幼儿最喜欢有爱心的老师,而且越是年幼的孩子越突出。老师的爱使孩子感到欢快,满足了他们精神的需要。其次幼儿教师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好孩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爱能创设自然和谐、温馨愉悦的精神环境,幼儿应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理解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各种教育手段的运用固然很重要,然而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更为重要,爱是最有效的形式。年幼的幼儿园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教师为他们创设的爱的环境,感受教师对他们的爱,对他们情感的给予,而体会不到知识和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这些的获得是以爱心为基础,以师爱为媒介获得的,教师的爱心是一种具有动力作用的心理品质,因此借助师爱创设的精神环境对幼儿实施教育十分重要。教师有爱心便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幼儿产生安全、愉快、用心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促使他们乐于去观察、尝试、探索与创造,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

所谓师德认识,就是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要从“德”中体会到献身幼儿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我从事幼教工作将近二十年,回顾自己走过的经历,对师德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经过各种学习,能够说在师德认识上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使我爱岗敬业有了具体资料和明确目标,我对自己所担负的幼儿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尤其作为从幼儿教师到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应具备哪些师德,心中基本上也有个底。培养跨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基础就是从良好的幼儿教育开始,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小学、中学及大学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潜力的提高。人们形容育人职业是“园丁”那是很贴切的,尤其幼儿教育,从事启蒙教育更加显得重要,能够这样说,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塑造师德风范,潜心练功“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就应有一桶水”,此话很有道理。在幼儿教育中,我感到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是最可值得依靠的人,你的投手举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孩子从教师身上看到无私奉献,孜孜不倦追求精神,看到社会的形象,师德不只是学识问题,更是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的问题。因此对

于师德除了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更关键就是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师德。本人结合自己的状况,下决心就以下三方面提高修养。

1.重视学习和实践

认真学习,充分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此作为自己言行准则,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自己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能:育人,只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幼儿教学经验丰富,才能胜任此项光荣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些,就就应不断地坚持学习和实践。

2.严以律己,注重言行

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潜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持续良好、平和的心境,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既是个普通的人,又是个教育者,到了幼儿园就就应把属于个人一切不快和烦恼留在门外,言谈就应和颜悦色,循循善诱,举止就应优美文雅,体现心灵之美,自己的穿着就应朴素大方得体,贴合幼儿的审美情趣。

3.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

天生丽质固然能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重要的是塑造幼儿的内在修养,这样教师本人的学识和内在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1)注重积累、陶冶、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有意识地从祖国优秀文化中吸取养料,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

(2)音乐既能帮忙人们解除烦恼郁闷,又能使人振奋精神,因此增进自己的音乐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融音乐与教学为一体,让幼儿多感受乐曲中的美感,让其身心不断得到陶冶。

(3)为了调动各种教学要素及幼儿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构成最优化的教学系统,教师务必要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及使用方法,并适用于教学,由此,可拓宽幼儿的视野。

总而言之,透过师德学习,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既充满了信心,又增添了危机感。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追求,才能名符其实地对得起幼儿教师的称号,为有一个健全的灵魂而勤奋踏实地去工作,坚信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

师德感言 篇九

关键词:教师道德 师德 职业道德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善”始终都是“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 “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独立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

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喵”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

一直夸我妙。”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师德感言 篇十

十力中学张保清

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为师者便能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爱他就要先懂他;

怀有一份深情的母爱,对待孩子才能更细腻、宽容和无私,爱他就要无微不至。

“童心母爱”就是师德之本,牢记“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以爱的名义化作春风,呵护每一颗水晶般的心灵,用心浇灌每一枝希望之花。

十力中学马金彪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平淡中孕育着激情,教师这个职业,需要我们平凡,更需要我们伟大;需要我们平淡,更需要我们充满激情。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是默默的奉献;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是工作的艰辛和苦楚,这就是一个教师的奉献!

十力中学包化明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有爱心。既然选择了三尺讲台,就应静下心来,经受得住外界的诱惑,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用师爱去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培育高技能人才。

十力中学熊小平

师德就像雨露,它的付出从不期望有所回报,

不期望获得名也不期望获得利,因为师德生长的种子是良心。

师德如同阳光,它公平地给予每一个学生,

无论学生是美是丑,是富是贫,因为师德生长的土壤是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