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朗诵(3篇)

0 2023-12-27 17:30 Mr.xuan

下面宣传员为大家整理了3篇美文朗诵,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美文朗诵稿。

美文朗诵 篇一

美文朗诵

【关键词】诗歌音韵美;朗读技巧;因声求气;鉴赏者的投入

从古至今,朗读与音韵美就是诗歌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人们在朗读中发现了诗歌的另一面,体会到诗歌用眼睛无法看出的有声美,即使是五四时期之后,古典诗歌渐渐退出社会的舞台,现代诗取而代之的时代,对于诗歌的朗读也从来没有中断,人们依然在寻觅着从诗歌中读出来的美丽。古人为此做了巨大的贡献,提出了“因声求气”的鉴赏理论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之美。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单单要继承前人的心血,更要不断地开拓“因声求气”的范围,对其进行新的阐释。

所谓“因声求气”,就是沿着声音的轨迹获得隐藏于诗歌深处之“气”。鉴赏者通过对诗歌的朗诵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感受诗歌情感的变化流动,从而能在理解上达到更高的层次,更好地把握到诗歌的精妙所在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并且在朗读中升华自身的感情,完成第二文本的再创造过程。笔者认为,“因声求气”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诗歌体现于书面的音韵美,二、富于感情的朗诵,三、由声至气的过程,四、鉴赏者的投入。其中第三方面又分为两点,分别是对诗歌气的阐述和由声到气的把握。

一、诗歌的音韵美

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在体式方面有其严格的要求。最早的《诗三百》对于体式没有过多的要求,尽管如此,它也需要表现出节奏感和音乐美;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五言诗和七言诗,在用韵方面逐渐讲究,一般偶句的末一字用韵,避免用重韵;在唐代,诗歌的发展达到鼎盛,产生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有庞大的韵律体系,开始讲究平仄,表现出对于诗歌形式和音韵美的高度重视。五四时期之前,诗歌的格式和音韵要求基本成为定式。但另一方面,诗歌又在不断地被要求口语化,表现出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其实诗歌口语化的要求同样旨在强化诗歌的音乐美,希望读起来能够朗朗上口。诗人们在不断地实践中创造了诗歌之美,而诗歌的这种书面之美最终只有付诸于口诵,才能发现它的独特价值。

二、形之于口的感情朗诵

上一节提到诗歌在形式和音韵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要求,而这些要求无不是为了增加诗歌的音乐美,使诗歌读起来能够富于感情,朗朗上口。中国的朗诵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因为汉语发音整体上比较圆润到位,从嘴唇中流出字字珠玑,通透饱满,有十足的音乐美。诗歌的朗诵更加能够体现这一特点,诗歌中平仄和押韵的使用都符合中文的发声要求,从而使字与音达到和谐的统一。

朗诵诗歌需要技巧与情感的结合。首先,朗诵者要充满力量,用胸腔发声,如此才能饱满,力量是朗诵的底气:其次,要注意修饰音色,使声音听起来干净舒服,不拖沓、浑浊:第三,注重朗读的抑扬顿挫,这与体会诗歌感情有着重要的联系:婉约之诗应以温柔幽远为基调,豪迈之诗则以壮丽奔放为准则,轻快时应似银铃般活泼清脆,忧伤处该当箫鸣之幽咽,阔达时有如万马奔腾,悲壮处有如仰天长啸。注意字句停顿,缓急轻重拿捏得当。这些都是以对诗歌的理解为基础的。朗诵与对诗歌的理解相互照应,形成一个上升的螺旋,在诗歌的理解之上,朗诵渐入佳境,反之,在一遍遍地朗诵中,走进诗歌,发现了隐藏于其中的“气”。

三、因声求气

“气”最先由老子提出,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最高的范畴,“气”则产生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的“一”就是“气”,“气”产生于“道”,又是“道”孕育万物的媒介。之后,“气”这一命题逐渐由哲学转入文学,用来表现艺术作品的内在生命力。中国历代的文学家和美学理论家都非常重视艺术作品的“气”,它决定了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最重要的是把握到艺术作品中的内在之“气”,只有把握到“气”,才真正是理解了诗歌与作者。把握诗歌之“气”有很多种方式,“知人论事”说,“以意逆志”说,“文需辨体”说等等,“因声求气”也是一个角度。

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中提到:“诗者,持也,持人隋也”,“人禀七隋,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毛诗序》中也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由此我们能看出诗歌最主要的是抒发人之情感,那么情感就是诗歌最重要的“气”。而朗诵是声音与情感的结合,只有声音没有情感的朗诵是死的,只有富于情感的朗读才能诵出鲜活的生命。所以,情感就成了朗诵和诗歌的纽带,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正因为情感,我们才能通过激情澎湃的朗诵把握到诗歌的内在之气。一遍遍地揣摩朗读诗歌,不断改善朗读方式,这一改善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对诗歌理解的加深。一次朗诵的过程就是一次回味诗人创造诗歌的过程,你在体悟诗歌情感的同时深深感受到诗人的情志。情与气与声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但是,这一理论也有其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声音毕竟是有声物,受到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的限制,因此在某些时候无法做到与诗歌情感的紧密贴合,甚至有可能导致背离。

四、朗诵者主体的投入

美文朗诵 篇二

一、朗诵是培养语感的捷径和最重要的手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回忆说:“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作文写得非常好,篇篇是范文,还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朗诵”。朗诵侧重于感性思维,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语言文学中的韵律美、结构美,思辨美,情感美,很大程度需要在朗读中感受,朗读,是让学生享受语文的一种方式;中国古典文学一个基本的美学要求就是韵律美,这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也遗传到现代汉语文学中。朗读,是感受这种美的重要途径。在古代教育中非常重视朗诵教学,古代的私塾教师几乎是每天要求学生背《三字经》、《百家姓》等。诵读是节奏和韵律的感染,这样的节奏感是利于学生记忆的,就像儿童学歌谣,儿童可能不理解,但他们能唱歌似地唱出,并且他们唱出时按一种节奏韵律,这说明这种节奏韵律是记忆儿歌的一个重要种体验性阅读的表现。

二、朗诵可以提高记忆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记忆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得以有效提升的。人对经典诗文的背诵量一旦突破两百篇以上,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而且高效。因为在强化记忆的过程中,人的记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持久的大量的诵读经典,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它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形成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以语文学科为例,如果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古今的名著,熟练地背诵下了几百篇汉语言文字的精华篇章,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攀上了群山之巅自然就有了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有了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视野,各种能力的发展就会水到渠成,学习写作更是事半功倍。

三、朗诵能够增强理解能力

朗诵不等于阅读,阅读固然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视野,增长才干,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提供并积累丰富的语言信息,但语言的本质是交流,故应创造一个语言氛围,通过读出声音去感受语言,做到对字音、词语以及句子读得准确与流畅,注意连读、重音、节奏、意群、停顿等。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经之路,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诵读和背诵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是修改完善的过程。所以朗诵教学也有其他方面的语文教学不具有的特点,它在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以及提升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审美能力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朗读,要基于内容理解和情绪认同,朗读好文章,感受文章的结构的精巧,思辨的灵妙,情感的起伏,能让人心旷神怡。

四、诵读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美文朗诵 篇三

悄悄地,

春天来了。

那风儿,

柔柔的,

拂暖了冰凉的脸;

那雨丝,

莹莹的,

滋润了干冷的发尖;

看啊——

田野山川,

脱下了冬日里颓败的服饰,

换上了嫩黄的新装,

欢天喜地地迎接春的笑颜;

多情的天空,

蒙上灰白色的面纱,

羞涩地表达对春的眷恋。

还有还有,

那暖江嬉戏的禽儿,

那呢喃斜飞的燕儿,

各自喋喋不休地咏唱着歌颂的诗篇。

呵——

这多情的春天!

这迷人的春天!

就用手中的画笔,

蘸满这浓浓的春*,

和着这澎湃的春潮,

去描绘出祖国新春壮丽的长卷

----

祖国万岁!犹如编钟响彻天宇

每一个音符都是惊心动魄的春雷

祖国万岁!一声最响亮的赞美

让我满眼都是如雨的泪水

祖国万岁!一声来自五千年的合唱

就像风吹麦浪一样生动和壮美

踏访草原,看雄鹰啸傲大雁列队

走进深山,看季节中的景色在风声鸟语中轮回

新世纪冉冉升起的旗帜

让我在巍峨的大厦上欢呼和陶醉

看万里江山

都有无限的风光明媚

祖国万岁!昂首矗立的是青山

不肯固定一方的是绿水

山的不朽,塑造了五千年的锦绣

水的流动,流出了五千年的声威

在节日的焰火中

我是燃烧爆响的花蕾

祖国万岁!一声悠长的呼唤

一声壮丽的赞美

在人民行进的行列中

我是国徽上的一粒小麦

在祖国的繁花绿树上

我是一只飞翔的子规

祖国万岁!万岁祖国

多少王朝远去了

一代天骄也烟灭灰飞

神的宫殿倒塌了

只有万里长城千古不毁

祖国万岁!我生命中的赞歌

我血中的光辉

在我的一生中

所有的身外之物都能割舍

唯一不能割舍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3篇美文朗诵是由宣传员精心整理的美文朗诵稿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