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规划金融学范文(合集4篇)5-8-59

0 2024-08-18 15:56 Mr.xuan 来源:xuanchuanyuan.com

大学四年规划金融学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 专业对口率 高职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一、“专业对口率”指标内涵解析

“专业对口”主要是指个体所从事的工作对各类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与自己在学校等类似地方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匹配。“专业对口率”,也称为“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指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总毕业人数中的占比,其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

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能否学以致用是衡量职业教育效用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而言,专业对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工作岗位稳定、升职加薪及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就业后的“专业对口率”是评价学校各项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学校教育投入是否产生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它也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二、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现状分析

2013年7月,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通知中,明确将“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指标纳入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80%以上”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量化数据,并且要求“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到80%才能评为优秀。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象非常普遍。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在2014年麦可思关于我院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整体专业对口率为57%,其中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22%,按照麦可思报告的解释,其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针对这一现状,麦可斯报告建议我院应该加强职业前瞻教育,提高毕业生对未来职业认知,更合理地规划自身职业发展。应该说,通过麦可思报告,使我们准确地了解了2013届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对口率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报告并没有就这一问题的更加系统的原因做出分析,给出的建议也比较笼统和不够全面。

三、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状,实质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按照我院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本专业是面向天津滨海新区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培养懂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能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理财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胜任证券经纪人、保险人、投资顾问、理财经理、柜员等岗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我们对上述金融机构就业岗位需求的市场调研,除了银行柜员岗位的就业门槛较高机会较少以外,其它金融机构对基层岗位人员的需求在天津滨海新区都比较普遍和充裕,虽然还没有达到来者不拒的程度,但是一般都有很大的用人需求。然而通过对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动态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在上述金融机构能够稳定的工作,而且经过毕业后1~2年左右时间的历练,这部分学生无论是对工资待遇,还是个人发展的前景都比较满意和有信心。针对这种比较矛盾的现状,我们又对这些就业与专业对口的学生和不对口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回访调查和分析,最终归纳出了一些与学生就业专业是否对口产生影响的因素和缘由。

(一)来自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

1.缺少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三维立体体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或者说是过于偏重采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系统化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自然就是,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无法得到教师深入、持续、有效的指导。

2.专业课程的教学缺乏实践性。虽然这么多年在专业课程上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但是从学生毕业工作后给我们的反馈来看,他们还是认为在学校所学到的很多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与实际工作中职业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按学生的说法就是:所学非所用,或者是所学不会用、不善用。究其原因,一方面不能排除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在如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上还有很大有待提升的空间。

大学四年规划金融学范文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金融

一、金融保险专业高职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表1:金融保险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职业岗位

职业能力要求

金融岗位通用能力

金融机构综合柜员

金融综合柜台基本业务操作能力、常见证件、票据识别能力、综合柜台业务的管理能力、柜员业务风险防范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自我推销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市场能力、竞争意识、应变能力

金融机构大堂经理

了解客户能力、接触客户技巧、金融业务的甄选能力

金融机构客户经理

金融产品识别、说明合同条款、接触客户技巧、甄别危险客户能力、签单能力、确定价格能力、维持合同效力、激励能力

金融机构营销人员

自我推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创造能力、策划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理财规划能力、市场竞争意识

二、适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

(一)、 “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金融业有很严格的从业准入限制,在金融机构从事业务必须要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而事实上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前,很难获取资格证书,这一现实情况使得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开展很难在金融机构真实岗位上进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金融保险专业应以实践教学、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落脚点开展“321形式的工学结合”。“3”指在专业教学初始阶段的前三学期可以安排学生进入金融机构参观机构内部设置、观摩金融业务展业流程,完成专业认知实习;“2”指在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模拟实训,通过模拟操作,熟悉金融企业基本业务的操作流程,具备从事综合柜台业务、保险规划产品组合、理财规划、营销策划的基本能力,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能力考试,获取相关机构从业资格证;“1”指在第六学期依据学生就业意向,组织学生进入金融机构从事一线市场业务,开展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将适于在金融企业进行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内完成,同时第四学期后可以组织获取了从业资格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金融机构部门进行业务岗位的操作练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 “工学结合”。

(二)、“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实现过程

“321”结构的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课程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岗位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三种实践性教学方式为基础,各阶段的实训环节是学生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的前提条件。专业理论课程是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的理论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岗位能力要求的基本认知,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基本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知。模拟实习是职业岗位的演练。由于金融行业业务是围绕货币资金展开的,学生很难进入金融机构边干边学,所以对众多的职业岗位我们采取模拟实习的方式进行。模拟实习是实践的桥梁,既是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延伸又是顶岗实习的基础,通过角色模拟、机构模拟、业务流程模拟、金融工具投资模拟等模拟操作环节,使学生掌握业务操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目标岗位工作的一次大实践,是各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提高阶段,通过在金融机构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掌握各项业务的操作方法。该培养模式下职业技能实现途径见图1。

图1:“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职业岗位能力的实现图

三、“321”结构培养模式运用基本要求

(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学生职业拓展能力

金融保险公司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金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再次是专业知识 [2]。这种人才需求层次要求在人才培养时注意学生综合素质、实际能力的培养。在以实现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均需摆脱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各类实训环节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知识,整个教学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完成,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其次需要广泛开展普及面较广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投资社团、技能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金融产品解说、产品团队推介会等。再次,广泛开设选修课,如市场营销、商务谈判、金融礼仪、财经法规等课程,通过课程设置实现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帮助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实训平台

学生职业能力的实现依托大量职业活动,不论是广泛使用的“项目教学”法,还是“依托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均是以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当地金融机构,建设和完善符合专业教学内容和特点多层次实训平台。首先整合校内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大量建立“教、学、练”一体化教室,将学习场所由单一的教室转入多功能教室;其次要对通过各种运载工具模型、金融保险设施沙盘、大型挂图等,让学生通过实务模型了解部分金融保险设施、设备的结构和原理[4]。再次,依托当地金融行业,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加强企业融合,形成“专业服务产业”、“校企联合办学”的专业发展模式。

(三)、强化职业证书考核,实现与目标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化,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均要求“持证上岗”,在与大量金融企业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企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也采用“持证上岗”的管理方式,这意味着在第六学期全面开展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前,学生必须通过目标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一目标为的实现除了课程设置做好知识准备外,还需要为学生营造职场氛围,保证考证信息的通畅,督促学生及时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梁炜,金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1期.

[2]蔡幸,高培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报告[J],市场论坛,2008,11:83.

[3] 黄振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项目教学”启示,学习与借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大学四年规划金融学范文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校外实习基地 应用型人才

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是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高校金融学专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实践教学环节、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对特色专业的评估指标之一。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河南工业大学根据金融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教改的时代要求,契合学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按照行业发展特征,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于2007年与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签定了互惠双赢的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使学生更好的认知社会、了解金融、提高实践动手和操作能力,也为教师开展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校外实习基地开发与建设取得的成效

1、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金融学专业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紧密与基地的工作实际结合,安排大学生于第七学期期初在校内外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四周的专业实习。通过耳闻目睹和亲自操作,加上先前学习的课堂理论与基地实践的紧密结合,金融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突出表现在随后专业课学习的能动性和应用性显著提高;在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考研积极性和动力进一步增强,目的性和选择目标更加明确,提高了学生考研的成功率;动手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与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较之以往明显提高;用人单位的接受度与欢迎度逐年增强,与相关金融机构成功签署就业协议的比率逐年攀升;参加校外基地实习的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去探索,做毕业论文的态度更加端正、选题更具有针对性,完成质量明显比没有参加校外实习的学生要好很多,最终较好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专任教师的积极参与带动专业水平迅速提升。

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观念由最初的被动执行逐步转变为主动的自觉行为;能够给于那些对金融实务部门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任课教师利用校外资源的机会;在专任教师巡回实地检查指导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与银行实务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实务沟通,也能对逐步提升课堂案例教学质量和促进科研水平稳步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借此平台,专业教师若能找到强有力的科研合作伙伴,有效实现银校良性互动,将对促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3、 校外基地建设是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

基于就业的实习基地建设,对我们的学生走向经营第一线,积累实践经验,真正认识银行工作环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客观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零距离”体验到社会需求与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差距,健康的心态对明确考研目标以及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校外基地的实习为大学生顺利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一个及时的缓冲适应期,在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有一个充分准备的过度期,以自信饱满的精神、乐观健康的状态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踏入社会。

以我院2009―2011届金融系学生在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的实习来看,正是由于学生们能够与银行在职职员一道,全身心的投入到银行内部真实的工作岗位实习并开展各项实际工作,积极与银行员工交流学习,吸收中信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在过往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扎扎实实掌握实际工作技能,尤其是在前台操作、大堂营销与管理、信用卡推广、社区服务、公司客户经理基本业务等方面有明显长足的进步。事实证明,这段来之不易的专业实习确确实实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整体素质的提高上有质的飞跃,为他们的求职简历增添了浓厚的一笔,也为他们随后的就业面试创造了难能的契机。

与此同时,我们也真正看到:开展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只有深深地与企业、与社会结合,才能突破产学研教育的瓶颈。近年虽然我们在实践教育环节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感到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国家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仍然不够、还未在全社会形成广泛深入的产学合作氛围、一些企业缺乏积极性、合作单一且层次浅等等,这些都使得实习基地的职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也就很难保证校企合作的持久性与稳定性。对此,我们就如何稳定这种校企合作提出相关建议。

二、对校外基地未来稳定发展与合作的建议

1、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

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应科学制定并维护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关政策及实施办法,统一规范和指导校外基地建设;学校应适当投入,加强与基地领导之间的联系,尽可能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在学习生活、交通通讯等方面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实习环境;学校领导牵头,促使基地建设向高层次发展,促使在人才培训、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科学研究等方面一体化的全方位合作,真正实现银校互动,合作双赢。

2、师生共同明确校外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及目标定位。

校外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要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指导理念,契合学校目标定位,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校外基地是高等学校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知社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最佳场所。实践教学进程必须体现出时代要求,符合专业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院系应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响应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合理制定实习基地发展规划,明确短中长期的建设目标。

3、有效开发并逐步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

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应充分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的实际予以开发建设。根据专业招生情况保证足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圆满完成专业综合实习的保证,因此每个专业至少应有一个大的实习基地来稳定开展合作办学。如河南工业大学金融系目前设有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与期货两个专业方向。基地的选择以声誉高、针对性强、规模大、效益好、实践条件充分、合作意愿强为原则,分别选择了在中原享有雄厚实力的中信银行郑州分行和中原证券为主要的校外实习基地。

同时,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稳定的,否则对专业办学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基地的运行过程中有其内在的各种机制,如政策导向与职能部门的推动机制、遵守规则的诚信机制、以多种形式合作机构为载体的保障与管理机制、校企互利双赢机制、专家共同培育机制等等。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并有效实施这些机制,校外实习基地才能不断规范完善,最终达到基地建设的长期与稳定。也应建立以“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取予互求、互利共赢”,这正是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长效机制的核心点。

3、 重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运作全过程。这就需要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专业任课教师。事实证明:实践教学中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就不可能完成。同时,“双师型”专业教师应时刻关注并尽可能全面的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变化,有效带领学生深入到实习的关键部门和关键环节;同时,使不同生源地和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都有较多较好的选择机会。

5、严格遵循金融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原则并规范实习制度。

选择实习基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优先选择经济效益好,在社会上有较好声誉的金融机构。同时对实习基地的数量和一次可容纳的实习学生人数要有一定的限制。严格遵循实习基地建设要求,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1)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内容要符合并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学执行计划中,要有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成立校外实习的组织管理机构,提前联系基地并制定出下学期的实习计划,内容应包括实习地点、实习起止时间、实习项目、实习专业的学生人数、指导教师等内容。(2)建立健全教学文件、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管理规定、安全措施等,对实习过程要有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机制,确保实习教学的质量。(3)学生应提交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实习手册;指导教师要撰写实结,对实习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作出客观评价。实习基地要提供学生实习的证明材料,如加盖公章的实习鉴定等材料。(4)每期实习结束后,学校或学院应带领指导教师和学生及时与基地相关负责人联系沟通、座谈总结;相互提出要求与建议,以保证后续的实习工作更加顺利。(5)在整个实习工作结束后,所有材料整理齐全,按教学档案的管理规定存档。

参考文献:

1.许玲、马澜,面向21世纪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果总结,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2.方守湖,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

3.薄红英,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7月

4.滕玉梅,基于就业的理工高校经济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7(6)

5.王家华、汪祖杰,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6.滕玉王俊东、冀满祥,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5 ( 3 )

7.陈笑媛,加强我国大学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8.李琼,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4月。

9.张荣琴,普通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哈尔滨财经与管理学院,2010(150086)

10._,大学生就业的缓冲港[J].人才开发,2005(10)

大学四年规划金融学范文 第4篇

民族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去向基本为考研、就业、出国三类,就业的学生多数从事与金融相关的工作,而且大部分回到生源地金融系统工作,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核心,民族高校是民族地区金融人才培养的摇篮。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对经济学院近三年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研,从考研、就业、出国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勾勒出民族高校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走向。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1届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有101人,其中攻读硕士学位20人,4人出国留学,77人选择就业,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就业学生中,22人进入金融行业工作,占就业人数的,其中18人进入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3人进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兴业银行、广州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1人进保险公司。

2012届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有91人,其中28人攻读硕士学位,11人出国留学,53人选择就业,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就业学生中,15人进入金融行业工作,占就业人数的,其中6人进入国有商业银行,7人进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吉林银行、承德银行),1人进入保险公司,1人进入会计事务所。

2013届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有102人,其中攻读硕士学位20人,20人出国留学,62人选择就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就业学生中,21人进入金融行业工作,占就业人数的,其中6人进入国有商业银行,8人进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贵州银行、平安银行),1人进农村信用社,5人进证券公司。

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保持在20%以上,选择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越来越多,近三分之一的就业学生进入金融行业工作。在就业学生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减少,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录取数量逐年增加。由此可见,民族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更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是民族地区金融行业的新生力量。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实施产业结构转型,企业岗位需求减少,民族高校金融专业学生面临严峻挑战。首先,金融人才需求标准高。尽管企业吸纳能力减弱,但金融行业人才需求标准越来越高。金融业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四有”专业人才,而且需要有多种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金融专业本科生学历层次低,实践经验少,在校期间很少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用人要求。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假期实习的学生仅为22%,在金融行业实习的学生比例为11%。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位。民族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刚刚起步,专业性和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严重不足。另外,部分学生就业观念陈旧。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多数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学生毕业以后不愿到西部民族地区工作,保守的就业观念使他们失去了行业发展的机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加。首先,金融行业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不仅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而且改革步伐加快,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岗位需求有所增加。其次,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民族地区资源丰富,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民族地区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将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再次,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民族地区资金需求总量增加,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现有农村金融人才层次偏低,需要更多的金融专业人才加入到农村金融队伍中来。

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挑战与机遇并存,民族高校肩负着培养民族地区金融人才的重任,要加强教学改革,建立金融实习基地,开展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民族地区发展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认知能力的基本途径,要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符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首先,开展市场调研。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研与走访,了解民族地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其次,做好就业跟踪调查。就业工作人员要切实做好就业跟踪调查和研究,及时反馈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人才培养意见,了解毕业生的想法和建议,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再次,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位,调整课程体系设置,使教学内容符合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民族地区实际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课程设置应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既让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会计、法律、统计等各类专业基础知识,也让学生学习人文、社会和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此外还扩充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鼓励教师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对金融院校毕业生竞争力的调查显示,高达43%的学生认为经历较多的实习是影响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民族高校应利用广泛的校友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在民族地区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建立实习基地,通过有组织的实习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学生通过参与金融机构运营,可以了解行业发展,培养专业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积累实践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要贯穿大学教育始终,从新生入学开始递进安排职业发展教育,全程对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专业观教育。新生入校以后处于心理断乳期,学校要利用这个转折点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转换角色,树立职业意识。通过专业介绍会、专题讲座、新老生交流会等形式介绍金融专业概况、课程设置和就业走向,使学生掌握专业情况,认识专业特点,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其次,对大二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指导为主,帮助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发专业热情,提升学习兴趣。再次,对大三学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学生的专业认识,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后,对大四学生提供就业技巧培训。大四上学期集中进行模拟面试、职场礼仪培训、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简历制作等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