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福州的古诗词
1.赞美福州的古诗词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这具有史料价值.。
2.赞美“福州”的古诗词有哪些
1.《福州东禅寺》
年代: 唐 作者: 周朴
瓯闽在郊外,师院号东禅。
物得居来正,人经论后贤。
瓟槽柳塞马,盖地月支綖。
鹳鹊尚巢顶,谁堪举世传。
2.《陈浩赴福州幕》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梅残杏将坼,杨柳都未堪。
欲赠无所赠,春风吹酒酣。
远山犹带雪,野水已如蓝。
羽檄不应有,诗书自可躭。
3.《寄题福州程进道止戈堂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李弥逊
不识威名擅汉廷,云仍今复见材卿。
万家桃李栽培盛,千里妖氛却扫清。
羽扇纶巾聊自适,风声鹤唳已魂惊。
向来雪锷橐藏地,賸筑诗坛按酒兵。
4.《送乔判官赴福州》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扬帆向何处,插羽逐征东。夷落人烟迥,王程鸟路通。
江流回涧底,山色聚闽中。君去凋残后,应怜百越空。
5.《送黄文叔守福州》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黄公天下士,遇立绍熙年。
议论前修似,声名九牧传。
巨舟夷险济,拱璧始终全。
勇退先诸老,荣归总十连。
旌旄照关路,冠盖盛离筵。
内阁恩光重,宸毫墨色鲜。
任方分斧钺,归即珥貂蝉。
病叟难为别,临期一怅然。
1.福州历史沿革
福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黄土仑类型,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或从事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纺织、制陶等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装饰艺术。战国秦汉,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别在鼓屏路钱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场基建工地、欧冶池畔省财政厅基建工地,发现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有汉代龙凤纹瓦当、万岁纹瓦当、布纹砖、筒瓦、板瓦堆积和建筑基址等;与此同时,在新店古城村发现汉代城址遗迹等,都为《史记》有关闽越国都冶城的记载提供新的实物佐证。
2.福州民间习俗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3.求赞美福州的古诗词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 、四门学 ,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处繁华是故宫”。
4.关于福州的诗句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 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四门学,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 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 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 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 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处繁。
5.形容“福州”的诗句有哪些
1、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
其中长乐郡,佳丽比吴越。
日出朝可攀,地温冬不雪。——宋.钱公辅《福州》
2、绝顶烟开霁色新,万家台观密如鳞。
城中楚楚银袍子,来读曾碑有几人。宋.刘克庄《福州道山亭》
3、绝境宜栖独角仙,金张到此亦忘还。
三门里面千层阁,万井中心一朵山。
江拗碧湾盘洞府,石排青壁护禅关。
有时海上看明月,辗出冰轮叠浪间。——唐 .徐夤《题福州天王阁》
4、瓯闽在郊外,师院号东禅。物得居来正,人经论后贤。
瓟槽柳塞马,盖地月支綖。鹳鹊尚巢顶,谁堪举世传。唐.周朴《福州东禅寺》
5、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
一宿禅房雨,经时客路尘。将行更瞻礼,十二祖师身。——宋.辛弃疾《题福州参泉》
6.赞美福州的句子有哪些
1、在他乡,黎明也变得如此凄凉,再见福州,再见福清,再见了我的旧爱。
2、良人南辞金鸡山,桃花二月下泉州。 动车远影雾霾中,唯见蒙蒙福州城。
3、福州鸡鸣,基隆可听。伊人隔岸,如何不应?
4、当时的中国,由一地运送物资到另一地,最广为利用的就是水路了。因为水路船只容易大量运送物资。 因此,大唐帝国有好几条水深流长的大运河。 来自日本国由藤原葛野麻吕所率领的遣唐使一行,从杭州到汴州约一千公里的距离,走的就是运河。 十一月三日,一行人辞别了遣唐使船漂流所至的福州。 从福州到杭州走的是陆路。从杭州起开始搭船,走的是运河。 船只时而张帆顺风而行,时而摇橹欸乃前进,时而沿着河岸由牛拉纤拖行。
5、大福州一年四季都少不了短袖,寒冷的冬天少到没有,你我的相处时光短到衣袖,却暖到心头。
6、少有鸿鹄,不忍国殇,年少南下满希冀。 独闯敌营,生擒叛将,怒斩其首为忠义。 沙场点兵,的卢飞快,血溅战袍贼寇忌。 江南飞虎,福州猛士,一片痴心君不知。
7、上联: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下联: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上联: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下联: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如此一读,其景自现,它将天与云的变化规律高度概括,使水与云的景观跃然纸上:碧冥沧海,日日潮起潮落;皓穹长空,常常云涌云消。再将孟姜女望夫哭长城的故事加以联想,岂不令人感慨万千。与此联用字、格式相同的楹联在我国很多,像福州罗星塔联、江西赣南梅江畔古庙联、浙江温州江心寺联、四川长宁朝云庙联等,足见此联影响之大之广。
8、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许多有识之士从血的教训中醒悟过来,他们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来加速中国海军的发展,认识到只有强军才能卫国,没有强大的海军就不可能捍卫国家的海洋权益,就无法抵挡住洋人的坚船利炮。这些思想对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清政府认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继而成立了福州船政局,聘请外国技师帮助建造军舰,创办水师学堂,选派人员出国考察和留学,并开始向外国购买军火和舰船。从英国、德国购买了大量舰船和武器,组建了阿思本舰队和后来的广东、福建、南洋和北洋四支水师,中国海军迅速强盛起来。
9、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10、一千多年前,福州南台山,光孝寺楼里钟鼓声声,四面村落中云烟袅袅,打古时一直飘到了如今。陆游带着酒后的浅醉,在一片榕树的绿阴里吹起横笛,寥寥几句便勾勒出极美的画面。
7.形容“福州”的诗句有哪些
1、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
其中长乐郡,佳丽比吴越。日出朝可攀,地温冬不雪。
——宋.钱公辅《福州》2、绝顶烟开霁色新,万家台观密如鳞。城中楚楚银袍子,来读曾碑有几人。
宋.刘克庄《福州道山亭》3、绝境宜栖独角仙,金张到此亦忘还。三门里面千层阁,万井中心一朵山。
江拗碧湾盘洞府,石排青壁护禅关。有时海上看明月,辗出冰轮叠浪间。
——唐 .徐夤《题福州天王阁》4、瓯闽在郊外,师院号东禅。物得居来正,人经论后贤。
瓟槽柳塞马,盖地月支綖。鹳鹊尚巢顶,谁堪举世传。
唐.周朴《福州东禅寺》5、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
一宿禅房雨,经时客路尘。将行更瞻礼,十二祖师身。
——宋.辛弃疾《题福州参泉》。
8.有关福州名胜古迹的诗句有哪些
《游鼓山喝水岩》 作者:姜特立 朝代:宋 【诗词】: 昔闻鼓山名,未到鼓山寺。
胜游不易得,一失恐难值。今朝忽勇猛,便作入山计。
虽无济胜具,尚可策疲致。松下止呵导,山前屏车骑。
仰窥白云峰,俯蹑青螺髻。半天开佛刹,杰阁照金翠。
路穷两崖间,巨石擘元气。何年泻白虹,一喝回狂势。
冲波落山后,余务泄厚地。山灵畏定力,仙鬼吝幽閟。
至今千仞底,不见波流驶。寻师水倒回,卓锡泉涌沸。
异事惊倒人,此理本无二。亭边数苍石,刻画几大字。
顾怜身后名,惨戚当时意。茫茫千万古,存灭可胜记。
灰劫同一尽,要自济儿戏。不知生前酒,对石聊一醉。
醉到无何乡,却就僧床睡。 《鼓山》 作者:朱德 鼓山高耸闽江头,面貌威严障福州。
纵有台风声猖獗,从来不敢到闽侯! --------------------------------------------------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本诗题为《渡浮桥至南台》,作者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时代,故痛恨金兵侵略、奸臣误国,一生满怀报国赤诚之心,却因得罪秦桧而仕途坎坷。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陆游才获任福建宁德县主簿小官。次年秋,调充福州决曹(掌管刑狱),为官两年。
三十年正月,离福州北返临安。此时,陆游诗名日盛。
其诗雄浑奔放,饱含爱国热情,常又感慨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他曾受到孝宗召见,但未得到重用。
淳熙五年(1178年),他再次被派到福州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至南台”诗写于他首次调福州任职时,为慕南台山(今仓山)天宁寺胜迹而渡浮桥前往,因触景生情而作此诗。
浮桥,是福州闽江万寿桥的前身,横跨台江。郡守王祖道于元佑八年(1093年)相其南北,“造舟为梁”,这就是诗中所称可行“九轨”之道。
崇宁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乃于桥南建天宁寺。”到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于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名“万寿桥”。
本诗写作者一踏上浮桥,即为眼前景象所震撼:闽江中千艘木船用铁链、藤条相连接,一字摆开,横亘中流,浮桥稳如磐石,许多车辆和行人徐行漫步于“怒涛”之上,场面极为壮观。面对怒号的江风,排空的激浪,作者心中的爱国豪情再次激起,报国无门的愤懑再次填满胸臆:联想国难当头,民心不平,耳际如闻战鼓号角,眼前如见黄沙旌旗,尘土飞扬,千军万马激战正酣…… 天宁寺的钟鼓,打断了他的思绪;南台岛的墟烟,使他重又回到现实中:晨钟暮鼓徒然催告早晚的时序变化;墟落烟云,遮断了人民苦难的图景。
眼前安静宁谧的生活,自然岁月的迁移,更使作者难掩心中的隐痛。想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困守南方小城,抱负无由得伸,登山临水,倍增感慨。
为忧国忧民而生的白发已布满双鬓,但他满腔激情依然不衰。他想像,无奈之下,只能独坐榕阴,借酒浇胸中块垒,吹奏横笛,以排遣苦闷,由此诗也可见陆游时时处处难以放下的执著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