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追和陶渊明诗引》这首诗有关的题目

1.和《追和陶渊明诗引》这首诗有关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癯而实腴 癯:清瘦 B. 与物多忤 忤:抵触

C. 终不能悛 悛:悔改 D. 其出处进退 处:处所

10.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B. ① 诗有古人之风 ② 其学日进

C. ① 其诗质而实绮 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 ①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明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第Ⅱ卷(共117分)

四.

1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3分)

(2)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4分)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Answer

9. D(3分。处:隐居)

10. C(3分)

11. C(3分。“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12. ① 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或“修建茅竹之屋”、“用茅竹建屋”)居住(或“居住在那里”)。(3分。“负担”“葺茅竹”“居”三个得分点)

② 这就是深深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行为的原因啊。(4分。“此所以”“晚节”“师范”“万一”四个得分点)

③ 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或“与日俱进”),(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3分。“斥”“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三个得分点)

2.我心中的陶渊明 一篇作文题目 谁帮我想象

如果没有这桃花源,何来陶渊明。这世间本来就有这桃花源,可现在惜没了,只因少了一人——陶渊明。

世间本就有人天生喜好自然,自由自在,了无拘束,读一卷好书,看一叶绿叶。其中的妙趣,比之其他亦如,多了?还是少了?

直感叹,这人世太乱,其实就是庸人太过自扰了。放下如何,拿起又如何。正始年,竹林七子纷纷隐居于这山间竹林之中,可又如何,红尘俗愿,难了难了。只断了这七人的情谊,好友的姓名。嵇康还恨那山涛否,《广陵散》如今又有几人会弹否,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可曾让他快乐否?陶渊明甘于这田间地头忙忙碌碌,与那农夫农妇把话桑麻。祖上的功绩,燃烧着心头的火,他去了,到那官场之中,可没几日又回来了。他太聪明了,也太明白了。只要几天,就明白了,知道了,那混混沌沌的地方不适合自己。教书育人,也说是他的职业,但绝非他所愿。一间茅屋,祖上留下的万卷书,几亩田地。。.我想如果是今天,那中科院中定会有陶老的一席,可惜,我估计他待不了几天,就又会回去。到那书屋之中,一坐又是好久,好久。不因其他,只因为这山水间的精灵,是不可困于尘世的。

破衣履,陋屋室,饥满腹,又何妨。只消的一卷好书,便足矣。

陶渊明不是好官,甚至他不适合为官,不论古今。他太清楚了,活的太过聪慧,明了。他明白即使自己做了一世的清官,又如何,这尘世不会因为一小小清官而改变。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纵是满腹才学又如何,他甘为一农夫。

莫说是五斗米,就是金矿银山又如何。如不是早已无米果腹,他怎么可能去为官几日。即使是那几日,亦是难耐之极,所以又一次告辞回乡。

桃花源不在其他,就在陶老的心中。因这一平和有了陶渊明,也因这一平和有了桃花源。纵是没那桃花满园,黄发老者,嘻嘻幼儿,无忧人世。可依旧是桃花源,安详平和,无争无夺。

或许正是如此,陶老才是陶老。太明白了却也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该如何。脱去了这凡尘俗世的混沌圈。正如陶老的诗中所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世间多少人想过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可以得到什么,拥有什么,大家都明白。可惜欲望太重了,最终只有自己知道还剩下什么。唯有陶渊明,取之可取,拥之可拥,丢了那些本来就多的,不去想那些虚的幻的,一生一世。可怜海子一生所求不过如此,却在尘世中丢了。。..陶渊明只有一个,正如桃花源只有一片,可惜,纵是克隆技术入神如画,亦不可再得。

总觉得,那每每新叶刚出,又有一人读了几劵书,刚刚出来,看到新叶的变化,欢喜连连,不知是于书中有所得,还是这新叶让他欢喜。

3.关于陶渊明的事迹和诗词的作文引用片段

又见陶渊明(穿越体对比法——本人独创)

《一》

我看到了陶渊明

走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里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在桃花源的入口

同行的女友催我前行

一如她在自由女神像下面催我

我说,岸上的那老者是陶渊明

《二》

陶渊明看到了我

走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里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在桃花源的入口

同行的女友催我前行

一如她在金日成广场上面催我

我说,船上的那老者是陶渊明

跟陶渊明诗句有关的作文的题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