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礼学三大巨著
姑妄言之吧。不知道是不是 三礼 周礼 仪礼 礼记。
这几部书列于 十三经 之中,其中 礼记 可以算作是对 仪礼 的解释,充其量是本 古代礼法的杂述性集合,汉人所作。其中有合乎先秦礼制也有不合之处。 周礼 似为 战国人所作,内容也是有可取有不可取,不过好像 考工记 是西周文献。这些书在对先秦文献的注疏中多被引用,典型的就是左传,诗经,三礼本身的注疏也是一门学问。但是古礼渺茫,多不可考,近来世人多已不重。
我们院里的杨天宇教授(已经故去)是国内较有建树的三礼方家,他的研究著作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上海古籍出版社 有套 十三经 的【译注】版本,较为通俗,翻看也未尝不可。
早年北大版 曾有 十三经注疏 ,不过市面上已经少见了,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也重出 十三经注疏,但是不知道三礼是否全部出版。
十三经清人注疏 也颇有可取之处。如果要购买这些书的话,应多以 中华书局 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主。
2.礼仪是文化的基础,文化的三个主要内容是什么
企业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经过多年实践与研究,华恒智信认为一个能够落地的企业文化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 (1)企业理念,它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层面,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发展的定位和未来的愿景; (2)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指企业明确的做事原则,也就是企业要求员工对待客户/对待工作的准则,以及企业对待员工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态度等内容。例如华恒智信对员工提出的“认真、敬业和共享”的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的员工在工作中以认真为准则,选人时以敬业为条件,日常工作中要能相互支持与实现信息共享等; (3)企业的形象与标识,其主要包括,企业对外的形象,员工工作时着装/用语等一系列行为形象的规范。
例如华恒智信人曾经协助过中国电信提出的“标准着装十八条,标准行为十二条,标准用语五不说”等等。 企业文化塑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是“企业家”的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来管理的,所以,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建设企业文化的见解和其独具个性及前瞻性的管理意识。
只有通过其长远的目光、人格的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要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但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更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能够达到增强企业内聚力、加强职工自我控制、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
所以,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可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企业文化必须要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
一个企业要想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必须首先形成一致的理念,并且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使职工的个人行为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的内容;企业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
狭义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企业精神、企业民主、企业道德、企业习俗、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环境、企业礼仪、企业风尚等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结构。 1.企业哲学 企业哲学是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中,从管理的内在规律出发,通过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括性研究和总结,所揭示的企业本质和企业辨证发展的观念体系。
由于每个企业具有不同的观念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企业哲学。从企业管理史角度看,企业哲学已经经历了"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从泰罗的定额与标准化管理,确立了金钱刺激的原则。行为科学理论使理性主义企业哲学向人本主义企业哲学转化,注重人或人的行为对企业行为的作用,形成了"科学的人道主义"企业哲学。
二次大战后,理性和科学的方法再次被管理界视为根本的方法,西方现代管理学派确定了实行系统化、定量化、自动化管理的企业哲学。80年代后,企业文化理论使企业哲学再次发生一次变革,形成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手段激发职工自觉性的新的人本主义哲学。
2.企业价值 由于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只有那些有益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在群体中反复出现,因而价值在文化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同样,企业价值在企业文化中也起着核心的作用。
可以说,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在不同的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 3.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群体的共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它是企业的企业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综合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了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追求。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坚定的企业追求目标、强烈的团体意识、正确的激烈原则、鲜明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等。 4. 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企业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是企业员工努力争取的期望值,合理的企业目标,可以激励人们不懈的努力创造卓越的业绩,有利于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5. 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企业哲学和企业价值的一种反映。它不具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的约束力,但它有积极的示范效益和强烈的感染力。
企业道德是通过影响职工的思想观念,确立明确的是非观念,从而导致职工的自觉行为。良好的企业道德规范有助于维护企业内部的经济秩序和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率,同时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也有良好的影响。
6.企业习俗。 企业习俗是指企业成员长期在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趋向。
与企业道德一样,企业习俗也没有强制性的制约,只靠舆论的作用。 7.企业礼仪。
企业礼仪。
3.礼仪的起源有三种学说分别是铁序学说,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
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
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
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礼”可以看出。
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
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
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
到了封建社会,礼渐渐被转为礼制,成为了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孙通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朝仪制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维八纲” 新中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
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参加社会竞争的附加价值!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更好的融入世界大家庭体系!展现我国东方文明的灿烂文化。
4.礼学经典的三本书籍是哪三本
三部经典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
六官是指《周礼》中的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为六卿。1、天官冢宰(治官)——吏部——组织部,人事部2、地官司徒(教官)——户部——财政部,公安部的户籍管理3、春官宗伯(礼官)——礼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4、夏官司马(政官)——兵部——国防部5、秋官司寇(刑官)——刑部——司法部,公安部的一部分6、冬官司空(已失散)——工部——农业部扩展资料:“三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
“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
《周礼》面世之初,连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没见到就被藏入秘府,从此无人知晓。直到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献,才重又发现此书,并加以著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官。
5.哪由儒家学者整理而成的哪三部礼学专著,是古代各朝
哪由儒家学者整理而成的哪三部礼学专著,是古代各朝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 《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各个朝代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
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
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读了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和外交方式等。《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6.什么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归纳创作而成。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汉族文化史之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