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上的中国礼仪

0 2024-09-06 14:25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外国的礼仪 中国的礼仪是什么

在一条深巷的一座白色大房子里,一群姑娘头顶着碗,体态轻盈地在楼梯上走上走下,将一碗碗“食物”礼貌地递给围桌而坐的“客人们”。

这是英国伦敦坎培纳女子礼仪学校的学生们,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做礼仪培训练习。她们之中绝大多数来自英国,也有来自澳大利亚、巴西、波兰、法国、荷兰、瑞典和土耳其等国的,年龄一般在16至22周岁。

该校课程包括社交公关、行为举止、礼节礼仪、花卉修剪、电脑软件等有关妇女社交场合中必备的常识和技能。 坎培纳女子礼仪学校是特意为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女青年设立的。

她们在离开中学时,也许不不清楚今后会去干什么,进入该校后,教师将帮助她们进行思考,扩大视野,增强自信心。 她们在这里可选择英语、秘书、电脑软件及烹饪技术等课程,也可选择法语、西班牙语、演讲和戏剧艺术、行为举止等课程。

前文提到的练习轮到法国姑娘凯尤玲了,她忍不住咯咯地笑起来,教师见了非常恼火,严厉训斥了她,并告诉她,一个年轻姑娘,决不可有如此举动。接着,教师给学生们讲解如何安排餐桌;如何正确进餐和吃水果;怎样正确使用刀叉吃苹果;如何冲泡茶、咖啡及递送茶杯的正确姿势等。

在此后的几节课里,一位年轻女教师示范讲解在穿着长衣裙和短衣裙的情况下,如何上下楼梯和汽车。达娃·亚尔是从英国北海之滨的格拉斯哥来的一位19岁少女。

她说,我与父母长期居住在国外,对英国的生活并不熟悉,连斟酒用什么杯子,不同的汤菜用什么碗碟,如何安排客人的座位等常识都不清楚,这样,怎么能去工作呢!来自法国的18岁女郎唐德·安娃说,我父亲是位企业家,拥有几家商店和酒店,想叫我去帮助照看。可我有个怕羞的毛病,又不懂计算机软件。

我想经过学校的训练,改掉陋习,增长专业本领。瑞典姑娘纳亚维娃说,我父亲是位说书艺人,我想“女”承父业,所以艺术演讲是我的基础课,我还要学习英语、西班牙语和编、演、讲等艺术技能。

纳亚维娃从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充满了信心,她说,举止礼仪课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将从这所学校里学到许多许多有用的东西。

2.外国人到中国注意哪些礼节

1. 在公共场合永远不要流露不快 在公共场合显露愤怒会引来中国人的不满,他们最不乐意处理的就是这种事——尤其是外国游客发怒的情况。

这会使别人丧失颜面(通常是接待你的中国主人),这种事是你无论如何都要避免的。中国人很重视集体的和谐,所以外国人应该抑制强烈的情感,礼貌待人,私下里处理自己的愤怒。

2.永远不要欣然接受别人的恭维。 你可能会发现当你赞扬一个中国主人做的美味饭菜时,你会对他们的回答感到困惑:“no,no, the food was really horrible.(不,不,饭菜真的很差)。

每当人们对你说:“you Chinese is very good”或是“you Chinese is very guda”(仅仅是真实再现,并非歧视),他们希望你能回答:“马马虎虎”或是“哪里哪里”。

3.什么是国际礼仪

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

礼是怎么产生的?有人认为: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经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打猎者相互间必须保持适当距离。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平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礼”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以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为基础。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礼”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这时候,“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交往的“私人礼节”,而是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在西方,“礼”一词,也往往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或宫廷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公认的准则。

至于平民百姓,则只要求他们遵循统治阶级的法律,供权贵们奴役驱使就可以了,达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其是不谋而合。 自从有了国家,也就出现了相应的礼仪。

不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印度、古挨及,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礼仪。 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的交往。

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于是就产生了国际礼仪。 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争斗和战争。

而同时,又不断发生谈判、议和、结盟、互派使节、互通贸易、缔结条约(协定)等国际行为。国际礼仪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较之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又发展了一步,而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 人们相互往来,要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行事,使社会生活有序地、和谐地进行。

平常生活是这样。进行国际交往更是如此。

在长期的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 现代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

随着近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整和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交际礼节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乏的东西。

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来往更加注重礼节。

即使是豪门巨富、达官贵人,在对待随从侍者、仆役时,有时也不能不说一声“请”,“谢谢”,“对不起”等客套话,以显示自己的教养不俗,维护表面上的平等。 现代的国际关系,较之过去已有了惊人的发展变化。

首先是交往的规摸从20世纪初50多个独立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前增加到75个,到目前联合国的会员国已有180多个国家。其次是现代生活频率加快,各国之间的交往已越来越频繁。

再次是国际交往的内容不断丰富,参加国际活动的人员空前增多,而涉及全球的问题,如环保、抗爱滋病、反毒、反恐怖等则引起了世界备国的关注。 国与国之间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而国际关系的这种发展又是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急剧扩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基础的。它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等来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空前广阔、繁复、多样化的图景。

礼仪习惯的演变,加上国际关系迅速、广泛、深入的发展,必然使国际间过去的通用的礼仪程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现代的国际礼仪。 现代国际礼仪就其内容而言,包含有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外交礼仪与豁免等多方面内容。

他们中有的己形成国际公约,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已具有法律效力,在国际上有约束力。而其余大部分则是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逐步成为国际惯例,为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

(二)国际礼仪和交际礼节 国际礼仪与交际礼仪是各国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广泛使用。无论在官方的或民间的友好往来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国际上,礼宾与交际活动都有一定惯例,不少国家则保持着各自传统的礼仪形式和礼节,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具有民族特色,或根据特殊的需要,灵活变通。 国际礼仪和交际礼节总的发展趋势:逐渐简化,更加灵活,更加注重实效。

(三)学习国际礼仪知识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公职人员、涉外工作人员在涉外场合的行为举止,不仅仅是一种私人行为,更会产生一定的对外影响。一个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的代表在对外场合的言谈行为,不仅关系到本公司、本社团的形象,影响到买卖交易的成败,有时甚至影响到国家的荣誉。

每个公民应遵循一条基木准则:当你在自己国家时,你不过是成千上万公民中的普通一员,而在国外,你就是“中国人”,是中国人的代表,你的言谈举止,决定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评价。 为了维护我们个人、单位、国家的对外形象,我们都应当学习礼仪知识,了解、重视并遵守国际上的通用的礼节与礼仪规范。

周恩来总理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很重视对外礼宾工作,重要的代表团来访接待计划和出访方案他都亲自审阅、过问。

他渊博的国际礼仪知识,潇洒的言谈举止,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风度更为世人称道。 有人认为,我们中国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接待国际客人,只要遵从我们自己的礼仪习俗就行了,不必去学那些“。

4.中国礼仪中日常国际交往礼节有什么样的禁忌

日常交往要注意以下禁忌: 一忌不遵时不守约。

在国际交往中最忌讳不遵时不守约。参加各种活动,应 按约定时间到达。

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 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

万一因故 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失约是很失礼 的行为。 二忌不尊重老人妇女。

尊重和关照老人妇女是各国普遍的礼貌,不得大意。 一般上下楼梯、车辆,进出电梯,应让老人妇女先行,在各方面都应主动予以照顾。

三忌过分拘谨或矜持傲慢。对外交往要举止大方,端庄稳重,自然诚恳,蔼然 可亲。

切忌畏畏缩缩过于拘谨,也忌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更忌不搭不理矜持怠慢。 四忌随意吸烟。

在国际交往中,切忌到处随意吸烟。例如,在剧场、商店、教 堂、博物馆、会议厅等地不得吸烟。

在火车、轮船、飞机上往往分吸烟与不吸烟的座 位、车厢等。在工作、参观、谈判和进餐中一般不宜吸烟,不要边走边吸烟。

进入会 客室或餐厅前,应把烟掐灭。 新到一个地方,不知道可否吸烟时,可询问主人“允许 吸烟吗? ”主人不吸烟,又未请吸烟,则最好不吸烟。

在场人多或同座身份高的人士 都不吸烟时,则一般不宜吸烟。 五忌贸然介绍。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为他 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切忌贸然介绍。

介绍时要自然,要有先 后之别,应先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 绍其他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切忌用手指指点点。

六忌握手不分先后。在交际场合中,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握手也有许多 讲究,切忌不分先后、场合,握手时,一般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

关系亲近的可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 一下即可,不必用力。

与妇女握手时,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切忌使劲握住 不放。 七忌谈话表达动作不得体。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动作得 体,谈话时声音不宜过高,手的动作不宜过大,不要用手指人,不要拉拉扯扯,拍拍 打打,不要唾沫四溅。 不要随便插话,不要冷落第三者,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不要老看手表显得很不耐烦,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不要议论当事国的 内政,不讥笑、讽刺他人,也不随便议论宗教问题等。

八忌询问对方的年龄和生活问题。在国际交往中,一般不询问对方尤其是妇 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的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食价格等私人生 活方面的问题。

不要追问不愿回答的个人、家庭及与此有关的问题。 九忌言行不礼貌。

在国际交往中,一定要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早安、晚安、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祝你愉快、请代问全家好、再见,等等。在一般社交场合, 要讲究礼貌,切忌过多纠缠,高声辩沦,更不能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即使争论起来, 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告别。

十忌轻易应允。对外交往中,要礼貌待人,讲究信誉,办不了的事切忌轻易应 允。

只要答应对方的事,一定要想尽办法做。确因主客观条件办不成,也要说明情 况,表歉意。

十一忌不请自进。到外国人办公室或住所,均应预先约定、通知,并按时抵达。

如无人迎候,进门先按铃或敲门。 经主人应允后方得进入。

如无人应声,可再次按 铃或敲门,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则不得擅自进人。 十二忌不讲卫生。

参加涉外活动前应梳妆打扮,保持外貌整洁美观。切忌不 讲卫生,更忌当着他人的面擤鼻涕,掏鼻孔,搓泥垢,挖眼屎,打哈欠,剪指甲,剔牙 齿,掏耳朵等。

十三忌不尊重各国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宗教等因 素,各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均应予以尊重。

例如,佛教徒大都不吃荤,印度教 徒不吃牛肉;某些国家如印度、印尼、马里、阿拉伯国家等,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 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在佛教国家不能随便摸小孩的头顶;天主教徒忌讳“十三”这 个数字,尤其是“十三日星期五”,遇上这种日子,一般不举行宴请活动;使用筷子 进食的东方国家,用餐时不用一双筷子来回传递,也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东 南亚一些国家忌讳坐着翘大腿;伊朗称好不伸大拇指;保加利亚、尼泊尔等一些国 家摇头表示赞赏,点头表示不同意,等等。 这些风俗习惯若不注意,会使人误以为 对他们不尊重或闹出笑话。

所以,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看一些这方 面的书刊,多打听了解,多注意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

5.中国的外交礼仪

概括来说,目前世界流行的接待通则主要有以下12条: 第一节 维护形象。

在交往活动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形象,若是对自我形象毫不修饰,不但难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且亦属失礼行为。所以我们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接待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都应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仪容,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第二节 不卑不亢。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卑不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一视同仁。 第三节 求同存异。

求同就是遵守国际惯例,取得共识、便于沟通、避免周折;存异就是注意“个性”;了解具体交往对象的礼仪习俗禁忌,并予以尊重。 第四节 入乡随俗。

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第五节 信守约定。在一切公务接待活动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准时。

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而失约,必须尽早向有关各方通报,如实解释,郑重致歉,主动承担损失。 第六节 热情有度。

待人接物热情友好要注意分寸,过犹不及。比如与人交往的距离就分4种:一是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小于0.5米,仅适用于家人、恋人和至交;二是社交距离,又称“常规距离”,介于0.5米至1.5米之间,适用于一般交际应酬;三是礼仪距离,又称“敬人距离”,介于1.5米至3米之间,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四是公共距离,又叫“有距离的距离”,超过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

第七节 不必过谦。在交往活动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抬高自己,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谦虚客套。

第八节 不宜先为。在交往活动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好时,如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不要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第九节 尊重隐私。凡涉及客人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地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何事等等,皆属个人隐私,要避免与对方交谈时涉及这些“隐私权”。

第十节 女士优先。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

这并不代表女性是弱者,而是象尊重母亲一样尊重女性。 第十一 爱护环境。

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第十二 以右为尊。在各种类型的对外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主次尊卑时,“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就肯定不会失敬于人。

参考资料: 。

6.中国四大礼仪是什么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礼仪-起源 编辑本段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中国礼仪-中国礼仪之争编辑本段 17~18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礼仪问题上发生的争论。争论的双方主要是受葡萄牙控制的耶稣会与受西班牙控制的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会士。

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中将基督教教义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允许中国教徒祀孔祭祖,而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传教士则认为祀孔祭祖是拜偶像。双方为此曾提请罗马教廷裁决,同时仍各行其是,教廷裁决曾几经反复,主旨是禁止中国教徒祀孔祭祖,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逐出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最后下令禁止传教。

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当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中国礼仪-发展史编辑本段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

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

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

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

可见,从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变迁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

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

周以前的礼仪制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

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现在,要研究探讨古代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重要的书。

虽然对它们的思想倾向评价不同,它们的论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们在文化史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影响的。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万世一贯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

7.中国礼仪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进行扬弃 ,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

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

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令人汗颜的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继承了些许礼仪规范,人们还比较重视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但在其发源地中国却被视为所谓的“四旧”和“封建礼数”而遭到抛弃。

联合国上的中国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