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回民礼仪

0 2024-08-15 11:05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回族的礼仪和习俗

回族礼仪习俗 回族婴儿诞生后,一般家庭门帘上都要挂小块红布,提醒外人免进,3天内要请阿訇给婴儿取阿拉伯经名:其含义以表达自身穆斯林身份。

新婴儿由家庭主人将孩子抱到门栏里,阿訇站在门外,给孩子右耳念邦克(台唤词),给左耳念尕麦体(招呼词),意思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内,成为一个穆斯林。取名多以众多先贤圣人名中选取一个美名,如男孩取名穆罕买、阿丹、尔撒、伊不拉欣、尤素夫、达吾德、主麻等。

女孩为买尔燕、阿依舍、索夫燕、法土麦等。这些取名也叫小名,上学时又给孩子起一个官名(学名)。

回族婴儿满月,一般都要举行满月礼,给孩子剃发,款待亲戚和好友,以示平安。孩子长到7岁都要为男孩举行割礼,也叫做逊乃提。

割礼一般较隆重,请阿訇切除孩子阴茎包皮,还要在家里干尔买力,宴请左右邻舍、亲戚朋友。客人们还要给孩子散乜贴以示庆祝。

割礼是回族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据调查,回族男性当中几乎没有患阴茎癌之类疾病的。

俗话说回回见面三分亲。回族无论男女,见面都要问候,互道色俩目(安拉保佑你)是穆斯林互相祝安的问候语。

一般年幼者先向年长者致色俩目,客人先向主人致色俩目,外出之人要向长住者先致色俩目,乘骑者要先对步行者致色俩目,一群人听到说色俩目至少须一人回答。问:按赛俩目尔来枯姆,答:我尔来枯闷赛俩目。

男子相互致色俩目的同时,双方手紧握,称之为合手礼,表示亲切。新疆因地域不同,手势动作也有差异,如一部分说色俩目时双手抱拳下扬,一部分人抬右手放置在胸部致礼。

男女之间致色俩目时不握手。回族人在通信时,开头称呼上都写有代色俩目问候之意。

现在电话普及,打电话时,开头也要给对方穆斯林致色俩目。 回族人待客诚恳,有礼有节。

当家里来了客人,总是先迎上去主动让进房,先让客人入座,然后沏上好茶,进餐时让客人先动筷子。在吃饭时不能乱翻菜肴。

馍馍、油香要用手掰开吃,不大口吞咽食物,也不得对着食客打喷嚏,更不能当地吐痰,或当众打哈欠。送客人时不能板着脸面,要热情、宽厚。

到人家做客时,不能从主人前头通过。回族人民在礼尚往来中都能相互尊重,表现出了一种文明礼貌的传统美德。

回族除了上述习俗外,还禁求签、赌博、算命、崇拜偶像还遵行禁忌规定。不信风水阴宅,也不驱鬼求神问药。

经商中禁忌放高利贷,禁止妇女袒胸露臂,忌借非穆斯林餐具,禁止男子纹身和戴金首饰。 回族民族一生都重视口唤,口唤含义为:命令、同意、反对、禁止、服从。

晚辈外出要向老人讨口唤,妻子回娘家探视父母并留宿娘家由丈夫给口唤,穆斯林该干什么不干什么都要尊口唤。口唤源于伊斯兰教八件原根,它有不足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命人行好,禁人行歹,远离奸佞,近贤,爱国爱教都是依玛尼的表现,都是积极的口唤,口唤已成了回族民族的习俗和习惯。

一件工作做完了,也叫做口唤完美了。人亡故了,称为全美了或口唤了。

2.回族的礼仪,答案简单

回族的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均受到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如诞生礼中回族妇女临产时的洗大净,命名礼中给婴儿取伊斯兰教先贤中的名子,向婴儿的左右耳朵分别念“班克”和“尕麦体”,见面礼中的道“色俩目”以及割“逊乃提”等等,都是从伊斯兰教沿用来的。但回族的人生仪礼和生活礼节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又有本民族鲜明的特点,与宗教维系有明显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习俗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出了多重的民俗结构。 二、回族的人生仪礼习俗受到了一些传统的吉凶祸福观念和人生观的影响。

如诞生礼、命名礼、抓周礼等,新生婴儿没有任何社会行为,都是以亲族为重心,举行其仪式和活动。如诞生礼中,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父母和亲属用羊肉臊子面款待朋友,祝贺小孩长命百岁,婴儿满月剃头或有病散乜贴,以求吉利。

同时,回族的人生礼仪习俗还表现出一种回族人民善良美好的愿望。如在命名礼中喜欢给婴儿取伊斯兰教中有名的先贤的名子,在抓周礼中希望孩子抓到理想的物品等等。

三、回族人生仪礼习俗比较俭朴,不大操大办,不搞繁文缛节,一般都在自己家庭或直系亲属中进行。在现代,这种仪礼除命名礼外,其它人生仪礼有所淡化,在城市尤为如此。

四、回族的生活礼节,表现出了一种文明礼貌的美德,也是一项精神文明的优良传统。回族自形成以来,把讲礼貌作为共高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如在见面礼中,回族的先民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礼貌语言“色俩目”,不仅见面道“色俩目”,分别时也道“色俩目”;认为道“色俩目”,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又有利于团结、友爱,还可化除成见。因此,回族始终保持了相互祝安问候、以礼待人的道德传统。

不仅如此,回族还在行动上“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在待客礼中,回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诚恳待人,热情好客,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3.回民都有那些礼节

大多数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回族的主要禁忌有:严格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忌讳的东西作比喻;平时谈话忌带“猪”字及其同音字,居室内也忌放猪皮、猪鬃等制品;不吃马、驴、骡、狗肉,尤其禁食猪肉,不吃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祈祷时,严禁被打扰;忌用左手递送物品;外出必须戴帽,严禁露顶;不火葬。

食宿: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4.我问一下,回族都有什么礼仪

找了一些有关回族礼仪的内容,转载如下: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男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谦让年长者入坐上席。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走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 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席间,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里乱搅动,要小口进食。饮水时,不接连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 回族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 菜”,如“牛菜”“羊菜”。相互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回族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 ”,西房通常为才年人居住,西墙是老年人在家礼拜时面对的地方。当年老人做礼拜的时候,切忌旁人从正在礼拜的老人前面走过。 回族婚姻一般实行族内婚,少数与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则上要求对方随回族习俗生活。斋月一般不结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称做“归真”,实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时众亲友争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纱,不哭丧,不鸣鞭炮,不搞吊孝活动。

5.回族的礼仪有什么特点

回族的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均受到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如诞生礼中回族妇女临产时的洗大净,命名礼中给婴儿取伊斯兰教先贤中的名子,向婴儿的左右耳朵分别念“班克”和“尕麦体”,见面礼中的道“色俩目”以及割“逊乃提”等等,都是从伊斯兰教沿用来的。但回族的人生仪礼和生活礼节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又有本民族鲜明的特点,与宗教维系有明显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习俗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出了多重的民俗结构。 第二,回族的人生仪礼习俗受到了一些传统的吉凶祸福观念和人生观的影响。

如诞生礼、命名礼、抓周礼等,新生婴儿没有任何社会行为,都是以亲族为重心,举行其仪式和活动。如诞生礼中,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父母和亲属用羊肉臊子面款待朋友,祝贺小孩长命百岁,婴儿满月剃头或有病散乜贴,以求吉利。

同时,回族的人生礼仪习俗还表现出一种回族人民善良美好的愿望。如在命名礼中喜欢给婴儿取伊斯兰教中有名的先贤的名子,在抓周礼中希望孩子抓到理想的物品等等。

第三,回族人生仪礼习俗比较俭朴,不大操大办,不搞繁文缛节,一般都在自己家庭或直系亲属中进行。在现代,这种仪礼除命名礼外,其它人生仪礼有所淡化,在城市尤为如此。

第四,回族的生活礼节,表现出了一种文明礼貌的美德,也是一项精神文明的优良传统。回族自形成以来,把讲礼貌作为共高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如在见面礼中,回族的先民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礼貌语言“色俩目”,不仅见面道“色俩目”,分别时也道“色俩目”;认为道“色俩目”,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又有利于团结、友爱,还可化除成见。因此,回族始终保持了相互祝安问候、以礼待人的道德传统。

不仅如此,回族还在行动上“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在待客礼中,回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诚恳待人,热情好客,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回族的诞生礼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

如不送亲,不参加婚礼,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

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

也不允许孕妇平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

婴儿诞生时,产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随意入内,门帘上要挂一个红绸或红布条条,提醒外人免进(在医院生小孩除外)。婴儿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

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这是回族人民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给她散五至十元的包贴,有的还给买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回族叫“三洗”,也叫 “洗三”,要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

这天,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亲戚、朋友、乡亲,祝贺小孩平安无事,长命百岁。而乡 亲、朋友在洗三这天,给月婆子送长面、油香、锅块、鸡蛋、肉等营 养品,表现了回族内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心同德的风尚。

有 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

这天,要请剃头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 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丸成一个小球,用线和沙市同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

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还给孩子留小辫、戴手销、锁片,祝愿孩子长大 成人。贺满月,也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

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还举行“百日礼”,回族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 回族的命名礼 回族在婴儿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匐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命,也叫回回名。

命名礼首先由家庭主人。俯阀碘合鄢骨碉摊冬揩把孩子抱到门槛里。

阿匐站在门口或门槛外,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即在清真寺宣礼塔上召唤教民上寺礼拜的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杀麦体”,即教民汇聚到清真寺后准备礼拜的招呼词。

尔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或轻轻咬一下,是女孩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据说,念宣礼词、吹气的意思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儿,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

当阿旬举行这种仪式后,便从回教众多的先贤中选出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以示吉庆、俊美。男孩一般命名为“尔撤”、“努哈”、“尤素夫”、“曼苏尔”、“大吾代”。

6.回族人的礼节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إ 开斋节。斋月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在这个月里,人们在东方发白前吃好、喝好,直到太阳落山前水米不沾,待太阳落山后再进饮食。

十月一日(教历)为开斋节。这天,男女老幼喜气洋洋,沐浴盛装,上寺礼拜,走亲戚拜邻居,互相问候。

家家户户置办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传统食品。有不少男女青年喜欢在开斋节举办婚礼。

开斋节后,饮食时间恢复正常,不再受日出日落的限制。 إ 古尔邦节。

又叫"宰牲节",在开斋节后第70天举行。时间是伊斯兰教历太阴年十二月十日。

因为教历每年十二月十日上旬为穆斯林朝觐麦加的朝圣期,十二月十日为朝觐最后一天,要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إ 圣纪节。

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的三月十二日,这是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穆斯林们重视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先圣,赞颂穆罕默德的美德,永远不忘他的教诲。

这天要集会、诵经、赞圣、讲述圣人的事迹,还要聚餐,俗称办"圣会"。相传穆罕默德也是在这天逝世的,故穆斯林又称此日为"圣忌"。

回族除了不吃猪肉外,还不吃下列动物的肉:有爪子的、不反刍的兽类,如马、骡、驴、猫、狗、象、虎、豹、熊、狼、狐狸、鼠、貉的肉;性情凶暴的禽类,如鹰、鹞、鹫、枭、乌鸦的肉;两栖类的蟒肉,爬行类动物中的蛇肉;水产类中奇形怪状的生物,如龟、泥鳅、鱼、蛙、蚌、海参、蜇、蟹等(但海产品的禁食范围有些变化)。 回族禁食猪肉等,直接起源于伊斯兰教。

它本是居住在热带干旱的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古老生活习惯。后来穆罕默德把它列入《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教规。

《古兰经》认为,禁食猪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猪是“秽物”,“确是不洁的”。 回族除禁食猪肉等物外,还忌酒禁烟。

回族不饮酒,设宴不摆酒,这是习俗。但这种习俗和约束,在有些地方,在许多场合上,如宴客、喜庆,为了增加欢乐气氛,表达喜悦心情,有时也摆一些酒,喝一些酒,但宗教职业人员和虔诚的穆斯林,则严格遵守《古兰经》的规定。

=========================================================== [宗教习俗]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

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

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饮食习惯]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

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

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服饰特色] 回族服饰。

7.关于回族的礼仪,做客需要注意些什么

去回族人民家里做客不能带猪、马、驴、骡、狗肉。因为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

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由于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俗,北方回族地区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

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宝盖碗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或苹果干)等。

扩展资料

回族的文化艺术:

1、回族有习武之俗,许多清真寺还设立习武场,有的阿訇本身就文武双全,除了讲经上课外,还自任武术教练,帮助、指导满拉习武。

2、西北地区的回族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丰富民间曲艺,比较著名的就是“花儿”和“宴席曲”。“花儿”是最具有回族特色的民间歌谣,特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的回民,有手搭耳后、面对青山唱“花儿”的习惯。

3、回族的传统体育有踏脚、打木球和掼牛等。踏脚可一人对一人,也可二人对四人等,基本的动作是平踏、破脚、背脚、连环转、飞脚等。打木球,俗称“打篮子”、“打锁儿”或“赶毛球”。

4、宴席曲是西北地区回民在新婚宴席等喜庆场合演唱的曲调,特别在甘肃临夏和青海民和、化隆及宁夏等地极为盛行。有些回族青年举行婚礼时,提前邀请一些有名的唱把势,前来祝贺助兴。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回族

正确的回民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