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礼仪和衣食住行

0 2024-08-10 18:10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中秋节及礼仪要求

中秋节,一家人吃完晚饭,赏会月,给孩子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月饼的由来,跟父母聊聊最近的工作情况,这就是月饼团圆的含义。

大家借着过节的名义,可以给父母买礼物,让父母更容易接受,不会说我们乱花钱。借着过节的名义让孩子得到中秋节礼物,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借着过节的名义,给自己放一天假,靠在妈妈肩膀上,享受一下慢下来的舒适。

稽首礼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2.衣食住行的礼仪

住宿的礼仪:东西不乱放,你离开的时候房间和你来之前长一个样子。注意卫生,不乱丢乱扔,自己的衣服洗完澡后立马洗干净晾好。回家要喊人,假设是你伯伯家,进门就要说“伯伯,伯母,我回家了”出门也要说一句自己出门了。

出行礼仪:候车时要在站台或指定地点等候车辆,不要站在车道上候车。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

等车辆停稳依序上下车,不要争先恐后。遇太拥挤的车辆,不要上车,强行攀立车门容易发生危险。上下车时,先下后上,不要争抢;由前门上车,后门下车。上下车要礼让,不乱跑,不乱跳。扶助老弱妇孺、残障者先上车。下车后,不要从车前或车后穿越道路,等车开走后,才可通过。

扩展资料:

“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

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

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仪

3.衣食住行的基本礼仪和应注意的问题

衣:

出门要穿干净点的衣服,这是最基本的.上班要穿正装.

食:

请客人吃饭,如果客人不是本地的,或不是一个民族的.一不定期要记得问人家有没有忌口的.

住:

我们那里盖房子.你的房子不能高于邻居的.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同样对方也不能高于你的.

行:

做车的时候,如果是打别人的便车,并且车里就一人.一定要做在开车人的旁边.要不然路人会以为.你是老板,对方是司机. 车子右后方的位子是主坐.如果有领导一定要让他坐那里.

4.在我国衣食住行,基本礼仪要注意什么

衣应时应地: 穿衣服要考虑时令变换、早晚温差,还要避免穿与季节格格不入的服装。

要根据出行的场合搭配衣服,重要社交场合应穿庄重的正装;衣冠不整、低胸露背者不宜进入庄严场所;可根据自身的形象特点来选择服装。 要选择与自己年龄、形体相协调的衣服。

超短裙、白长袜在少女身上显得天真活泼,偏瘦和偏胖的人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欠美之处凸现。 食注意细节: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从餐桌的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先动筷子,起身走动。

进餐时,先请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吃饭、喝汤时不要发出声响,喝汤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也不宜一边吹一边喝。避免打嗝,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应说一声“不好意思”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时,不要往外吐,应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在纸上,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应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住互尊互爱: 日常生活往往都是和自己的伴侣、父母、子女在一起,也应互尊互爱,才能家庭和睦。

不要忘记各种重要节日,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生日以及结婚等纪念日子。 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应尽量在物质和精神上报答,不要厌烦老人唠叨,经常嘘寒问暖,尽量帮父母扫地刷碗,陪他们聊天散步,有条件时带父母出去参观旅游。

对待小孩要言传身教,多与孩子沟通,注意距离,不随意翻阅子女的日记、信件,维护孩子自尊,注意发现并适当表扬孩子的优点。 夫妻恩爱是人生幸福的基本要素,相互之间应做到“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的“八互”。

行瞻前顾后: 横穿马路时,要左右看看,要走人行斑马线,不与车辆抢道,不践踏花圃、绿地;走路时目光正视前方,不要在马路上手舞足蹈。 和几个人一起并行的时候,应把安全的位置留给长者、女士,男士一般走在外侧,在马路上不应三四人并排同行,不宜边走路边抽烟、边吃东西,不可随手丢放食物包装纸、盒、罐等。

乘坐公共汽车时候,应自觉排队有序上车,不可争先恐后,上车前要准备好零钱,遇到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主动让座,在车内不要跷二郎腿,脚不可伸得太长,以免影响他人通行或弄脏别人的衣裤。

5.说说现今中国比较好的礼仪,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举点例子,谢谢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 都南 郊 圜丘举行 。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 拜,在达到一定数 量之后 ,才抽 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

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

庙中的神主是木 制的长方体 ,祭 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 吉拜 ”、“ 凶拜 ”、“ 奇拜 ”、“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 ,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 、尧 、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 、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6.古代对长辈的礼仪(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描述)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古人席地而坐,姿势近似于跪,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稍停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

食 ---------

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译成现代的文字,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

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

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

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衣-------

对长辈来访 会面 等 衣着与现在差别不大穿着得体 什么场合穿什么服饰 都很有讲究

7.全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生活特点,礼仪风俗,以及特色的衣食住行的风

按照伊朗的礼俗,每年的4~9月间,天气炎热,穿衬衫,打领带即可,其他时候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拜访商界、企业界或政府部门须先订约会,谈公事要遵守时间。和伊朗人打招呼,要称他们的姓加上学术或职务头衔。根据当地的商业习惯,进行商务活动时,首先彼此要提示所希望的价格、条件,然后相互让步达成协议。生意洽谈,按伊朗人的习惯,往往相当费时。虽然起初所提示的价格很难接受,但不必灰心,仍然要不屈不挠地进行交涉。有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即对方的意识观念与我们的差异。注意不急躁、不慌张、不灰心。伊朗人信奉伊斯兰教,不要伤害伊朗人的自尊心,并要十分注意不能有不尊重伊斯兰教的言行。观光、商业旅行到伊斯兰教国家时,都可以参观伊斯兰教教堂,但必须遵守他们的礼节:要脱鞋,头上必须有一样东西,如帽子或手套。女性衣着更须注意,不宜太暴露。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盖必须掩蔽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当地禁止喝酒,也不能携带酒精类的饮料。不食猪肉,烤肉串是伊朗名菜。伊朗中、下层人士喜欢上茶馆,泡上一壶红茶,摆上冰糖块或榛子果仁、巴旦杏仁、阿月浑子和葡萄干等。在伊朗,茶馆也是人们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美国人不象英国人那样总要衣冠楚楚,而是不大讲究穿戴。他们穿衣以宽大舒适为原则,自己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别人是不会议论或讥笑的。春秋季,美国人一般下身着长裤,上身在衬衣外面再穿一件毛衣或夹克,宽松舒适,无拘无束。夏天里穿短裤和着短裙者大有人在。在旅游或海滨城市,男的穿游泳裤,女的着三点式游泳衣,再披上一块浴巾,就可以逛大街或下饭馆了。但正式场合,美国人就比较讲究礼节了。 接见时,要讲究服饰,注意整洁,穿着西装较好,特别是鞋要擦亮,手指甲要清洁。美国商人较少握手,即使是初次见面,也不一定非先握手不可,时常是点头微笑致意,礼貌地打招呼就行了。男士握女士的手要斯文,不可用力。如果女士无握手之意,男士不要主动伸手,除非女士主动。握手时不能用双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握手。长幼之间,长者先伸手握手。主宾之间,主人先伸手。男性之间,最忌互相攀肩搭臂。美国人谈话时不喜欢双方离得太近,习惯于两人的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应保持120-150厘米之间,最少也不得小于50厘米。 在美国,12岁以上的男子有享有“先生”的称号,但多数美国人不爱用先生、夫人、小姐、女士之类的称呼,认为哪样做太郑重其事了。他们喜欢别人直接叫自己的名字,并视为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 正式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军官、医生、教授、宗教界领袖等人物。尤其是行政职务。美国人从来不以此来称呼,如***局长、***经理.美国海关的人员总把“请”和“谢谢”挂在嘴上,“请你打开箱子”、“请你把护照拿出来”,检查完毕时,还会说“祝你旅途愉快”或“今天天气真好”等客套话。 美国的女店员和餐馆女侍们讲出的话,使人大有宾至如归之感,即使你一文不花,她们仍是满面堆笑,临走时还笑盈盈地说谢谢你的光临,希望下次再来。 公私单位访问前,必须先订约会,最好在即将抵达时,先通个电话告知。美国人热情好客,那怕仅仅相识一分钟,你就有可能被邀请去看戏、吃饭或出外旅游。但一星期之后,这位朋友很可能把你忘得一干二净。到美国人家去登门拜访,冒然登门是失礼的,必须事先做好约定.就是给亲朋好友送礼,如果他们事先不知道的话,也不要直接敲门,最好把礼物放在他家门口,然后再通知他自己去取。 应邀去美国人家中作客或参加宴会,最好给主人带上一些小礼品,如化妆品、儿童玩具、本国特产或烟酒之类。对家中的摆设,主人喜欢听赞赏的语言,而不愿听到询问价格的话。 准时守信,相当重要。美国商人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正式”、“随和”与“幽默感”。能经常说几句笑话的人,往往易为对方接受。美国商界流行早餐与午餐约会谈判。当你答应参加对方举办的宴会时,一定要准时赴宴,如果因特殊情况不能准时赴约,一定要打电话通知主人,并说明理由,或者告诉主人什么时间可以去。赴宴时,当女士步入客厅时,男士应该站起来,直到女士找到了位子你才可坐下。美国人在招待客人时,大多用焙牛肉、焙鸡肉,因为这些菜式受一般美国人欢迎,既方便又实惠。只要另配上一二种蔬菜、芋类及谷类,如果准备点饭后甜点,就算是大餐了。

中秋节的礼仪和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