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国子监的礼仪过程

0 2024-08-05 08:10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孔庙国子监琉璃牌坊讲解词

孔庙国子监琉璃牌坊讲解词:

踏进太学门,迎面是一座高大华美的三门四柱七座的琉璃牌坊。在北京,类似的牌坊不止这一座,但国子监琉璃牌坊地位特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一是因为它位于皇帝讲学宫殿“辟雍”的前面,可以说是辟雍的大门,牌坊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具有典型的皇家建筑特征。而其他琉璃牌坊都是建在寺庙内,用绿色琉璃瓦为顶。二是牌坊上没有任何宗教饰物。牌坊中门上方,南北两面分别书写的“圜桥教泽”、“学海节观”横额,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其含义都与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2.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建筑文化

实际上,最初的元代统治者并没有设置“庙学”体制的计划,而是经过当时许多人的劝说、建议、规划,前后历经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穆尔、元武宗海山三朝才最终营建了孔庙和国子监的元代建筑群。这些历史人物包括冯志亨、王檝、刘秉忠、哈喇哈斯、贾驯等等。

元初,燕京之地刚刚从战火中平定下来,公元1222年重臣宣抚王檝向蒙古太宗窝阔台建议,将金朝城南的枢密院旧址改建成宣圣庙(孔庙),以便春、秋两季能有地方进行释奠礼,之后得到太宗应允。蒙古太宗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攻灭大金,重臣王檝采纳道士冯志亨的建议又向太宗窝阔台建议在原金国枢密院旧址设立国子学并获得准许。这应是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建设的最早萌芽。

公元1266年,登基即位的忽必烈命令开始兴建元朝新都,建都地点就选在金代的中都故地即现在的北京地区。负责元代新都整体规划的是刘秉忠,可以说刘秉忠是元大都的主要设计者,他还为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句设计了新的年号“元”。刘秉忠规划新都城时参考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后,“作都城画地,宫城之东为庙学基”。从那时起,孔庙和国子监就有了确切的规划位置。但是规划好的大都“庙学”在忽必烈朝没有立即动工修建,当时的“庙学”都修建在上都开平(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蓝旗)。

过了三十多年后,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中书左丞相哈喇哈斯奏请元成宗铁穆尔筹建大都庙学,选名儒为官学,采近臣子弟入学。元成宗批准了这一奏请,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拖延了四年没有开工。直到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六月,在哈喇哈斯的直接督促和指挥下,修建文宣王庙的工程才在京师正式动工。在建设孔庙的工程中有一位汉族官员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组织管理作用,他就是贾驯。修建孔庙过程中,位任工部奉正大夫的贾驯“入理曹务,出营庙事”,不管风吹雨打还是烈日寒风,贾驯始终坚守在现场亲自组织指挥,具体到涂墙墁地、砍削梁材,他都亲自谋划、指点。终于在大德十年(公元前1306)八月,京师孔庙在忽必烈朝规划的“庙学”位置上终于建成。

修建京师孔庙的同时,御史中丞何玮对成宗皇帝提议说:古老的唐、虞几代部落和古国,国都所在地和居民的小巷都有学习的场所,现在既然孔庙已经盖成,最为适宜的是在它的西边营建一所太学为好。成宗铁穆尔也批准了何玮的提议。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正月,京师孔庙竣工前七个月,营建国子监的浩大工程也正式开工。历经三年终于在元武宗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南北方向两进院落、拥有数十间教室的国子监正式竣工。 从1267年设定规划“庙学”到最后的完全建成,历经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尔、武宗海山三朝近41年之久。

3.国子监发生过的故事、孔庙发生过的故事

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场所,而与之毗邻的国子监是国学最高学府。北京的国子监和孔庙是从元代开始修建的,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应该是国内保持最完整的、最有研究价值的古代最高学府和祭奠孔圣人的地方。

国子监和孔庙在清代有两样大典,一是皇帝要举行“辟雍”大典,就是到辟雍亭讲学,要举行典礼。按“辟雍”二字,是从《周礼》上传下来的名称,即周之大学名“辟雍”,后代从“周礼”,即都叫“辟雍”。第二就是孔庙中的“丁祭”。按《清史稿 礼志》所记:“春秋上丁,遣大学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献,祭酒祭启圣祠,以先贤、先儒配飨从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其典礼是十分隆重的。所谓“春秋上丁”,就是立春或立秋之后,第一个有干支“丁”字的日子,如“丁丑”、“丁卯”等等。辛亥之后,是否举行祭孔的事,并未明文规定,但在一些守旧的人看来,这似乎还是大事。

4.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孔庙游览顺序

只是地坛稍稍远一点,其他三个地方基本上是在一起的。

1. 坐地铁5号线到雍和宫(因为没有直接到地坛的),往西北走15分钟不到到地坛南门。。(1.5h)

2. 地坛公园出再去雍和宫。(2h)

3. 雍和宫出,对面一条街就是国子监和孔庙,一路走过去。(2h)

4. 都逛完了再返回雍和宫这条街一直往南走,就可以到鬼街了。。5分钟。。或者坐车到北新桥路口北(2站)。

或者你反过来,从国子监孔庙 到 雍和宫 再到地坛,最后打车去鬼街。

5.国子监和孔庙的故事

孔庙: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

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 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

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

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6.孔庙国子监观后感100至150字

怀着虔诚的心情参观了久负盛名的孔庙国子监。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古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及乾隆十三经,都使我感受到它的名不虚传。而一个意外的发现,更是给了我深刻的启迪,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庐山真面目有了更新鲜的认识。

这个意外的发现就是古代算筹。

展厅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古代算筹最吸引我—孔子教授内容“六艺”中“数”的部分。孔子在我看来一直只是礼和书,也就是礼仪和四书五经的代名词,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除此之外,我却知之不多。万万没有想到,他居然文理双全!不仅如此,他的“六艺”中还包括了乐、射、御,即音乐、射箭和驾车。以前在我印象中严肃有余生动不足的孔子,一下子变得鲜活了许多,也高大了许多。

给我的另一个启迪,是让我见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夏侯阳算经》中就有对于用算筹计数的记载,“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五不单张。”一至五的数字用数目直观的竖条表示,六及以上的数字则在上方添加横条表示“五”……原来算筹是如此精密而严谨!原来早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以前,中华人民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完整数学体系,并且毫不逊色!我为之倍感欣慰、骄傲和自豪!

即使是中国国力开始衰退的1800年,中国的生产力总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还占据了三分之一,超过了整个欧洲。更何况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可以想像这个数字该是多么惊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何其显赫—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华文化,归功于其核心孔子,就连这个貌似微不足道、默默无闻的古代算筹,都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过妙不可言的角色呢!

7.礼仪的沿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古代礼仪-概述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 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礼仪-古代政治礼仪 编辑本段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 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礼仪-古代生活礼仪编辑本段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 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 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

8.请问谁知道古代太子结婚的礼仪和过程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

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

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

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

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

为了宣扬古代礼制,他不远千里,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学礼。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

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尔后,历代礼学研究者再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礼说》、《礼记集解》、《礼记集说》、《礼书通故》、《礼书纲目》等数以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

孔庙国子监的礼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