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乘车马出行的礼仪

0 2024-07-17 12:20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古人重礼 古人乘车马出行有哪些方面的礼仪化规定

上古时期,人们都是站着乘车的。《礼记•曲礼上》记载: “妇人不立乘。”可见男子大都是立乘。乘车的位置是舆的前部、轼木之后。站在车上,眼睛要看车前十六步半的地方。凭轼时,目光只看到马尾。回头看时,目光不超过车轮中心。据说,孔子就很讲究乘车姿势。乘车过程中,如果遇到尊者,要行轼礼,即用手扶轼(车厢前栏板上的横木),躬身低头看着马尾,来表示敬意。

古人乘车尚左。《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八中说: “古人尚右,独乘车尚左,所以然者,古乘车横长,而立乘,故尊者须人护持,而御者立于当中,尊者居左,骖乘从右扶持之,其势顺,易置则不顺也。若兵车则御者居左,元帅居中。兵车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这段话很详细地解说了古代乘车礼仪中的位次问题。也就是说,古代一车三人,其中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如果车中尊者是国君或主帅,则居于当中,御者在左。车右又叫骖乘,他的任务是或者执戈御敌,或者在车遇险阻时下车排除障碍、推车。车右通常都是勇武而有力的人,如《鸿门宴》中沛公的骖乘樊哙,因其勇武甚至得到了项羽的惺惺相惜。

《礼记•曲礼上》规定君子乘车,如果经过卿的朝位就要下车,这是一种礼仪。春秋时,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闲谈,听到有磷磷的车声自远而近,到宫门阂柱下就停了,过了阂柱却又响了起来,且车声渐渐远去。卫灵公夫人说这一定是蘧瑗,卫灵公很奇怪,问她怎么知道。卫灵公夫人说,礼制规定,过国君的门要下车,见国君的马要扶轼,蘧瑗是卫国有名的懂礼的贤才,绝不会因为黑夜中别人看不见,就不行这个礼的。灵公派人出去打听,果然刚才是蘧瑗。

2.古人重“礼”,古人乘马车出行有哪些方面的礼仪化规定

先秦时期,古人乘车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古代马车的车厢叫做“舆”,是乘人的部分。乘车人从舆的后面上车。《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立正执绥”。“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之用。就是说,孔子上车,必定抓住挽手的绳子,端庄肃立。这算是古代乘车的标准姿势。

古人乘车时均需站立,叫做立乘。当然也有例外,《礼记》说:“妇人不立乘。”大概老弱病残都可以例外吧。舆的前部有横木,供人凭依扶手,这个横木做”式',后来写作'轼”。按照礼制,古人在行车途中,双手扶式,同时俯首,来表示致敬,这种动作也称为 '式”。唯一的例外是兵车,《礼记》说:“兵车不式”。

孔子是崇礼的典范,所以见到服孝的人式,以示对丧主同情;见到携带典籍的人式,以示尊重。《礼记》更规定,君子乘车,遇到老人要行式礼,经过卿的朝位要下车,进入市区不应飞奔急驰,到了里门也必须扶式。而最为尊敬的礼节是下车步行。

古人乘车以左为尊,尊者在左,御者(驾车人,类似于司机了)在中,另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骖乘,又叫车右。不过这是平时出行的车。兵车有所不同,兵车的指挥车是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普通的兵车,是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拿着持弓,右边甲士持矛。

此外,历代对车子的配置也有各种规定。各个等级、场合乘什么车都有定制,不得任意违犯。如有的古籍上说,周天子拥有玉路、金路、象路、革路和木路五种车子装饰华丽,形式各异,分别用于祭祀、礼宾、视朝、作战和打猎。一般说来天子的车驾六马,诸侯四马,大夫三马,士二马,庶人一马。诸如此类,等等不一。

古代的车上一般还有车盖,主要是用来遮雨的,像一把大伞。车盖大小也有规定,等级越高,车盖也越高。所谓'驷马高盖车'就是高配置了。

3.古代乘车礼仪

1、上车姿势要正确

在古代乘车人上车也有一定的标准姿势。古代马车的车厢叫做“舆”,是乘车人所在之处。乘车人从舆的后面上车。《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立正执绥”。而“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之用。就是说,孔子上车,必定抓住挽手的绳子,端庄肃立。孔子的动作堪称典范了。

2、左右尊卑别弄错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八中说:“古人尚右,独乘车尚左,所以然者,古乘车横长,而立乘,故尊者须人护持,而御者立于当中,尊者居左,骖乘从右扶持之,其势顺,易置则不顺也。若兵车则御者居左,元帅居中。兵车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

就是说,古人乘车之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即骖乘,又叫车右)。《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为表示对侯嬴的尊重,用车接他时“虚左以待”,就是这个原因。

如若车上坐有妇女,则由男子来驾车。而国君所乘之车的御者,一般由朝臣的子嗣来充当。当遇到位尊者,车左之君须下车行礼;而当需要处理一些驾车途中所遇之事时,一般由车右来负责。

而兵车则于此有所不同,兵车的指挥车是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普通的兵车,是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拿着持弓,右边甲士持矛。

3、分清是站还是坐

秦汉之际,车的形制逐渐丰富多样,根据乘坐方式及舒适度不同,车驾可以分为安车与高车,乘坐安车与高车也分别有不同的礼仪。

安车,是一种比较华丽舒适的车驾。车舆上加以雕饰,上面立有“容盖”,用以遮风避雨,以求舒适。乘坐安车之人多是位尊年高之老者、妇女、官宦及知识分子。

汉代时,一套坐乘之礼逐渐形成。要求乘者登上安车以后,需要“手抚式,视五旅,欲无顾,顾不过毂。小礼动,中礼式,大礼下”。安车在后世逐渐演化成国家礼遇之人才及官吏所乘之车,俗称“公车”,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4、车上行礼很独特

按照礼制,古人在行车途中,双手扶式,同时俯首,来表示致敬,这种动作也称为“式”。而唯一的例外是兵车,《礼记》中有“兵车不式”的记载。

5、等级制度别僭越

各个等级、不同场合,乘什么车都是有定制的,不得有丝毫的僭越。如周天子拥有装饰华丽,形制各异的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五种车子,分别用于祭祀、礼宾、视朝、作战和打猎。而且,一般说来,天子的车驾六马,诸侯四马,大夫三马,士二马,庶人一马。

古代的车上一般还有车盖大小也有规定,等级越高,车盖也越高。

4.古代乘车礼仪

1、上车姿势要正确在古代乘车人上车也有一定的标准姿势。

古代马车的车厢叫做“舆”,是乘车人所在之处。乘车人从舆的后面上车。

《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立正执绥”。而“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之用。

就是说,孔子上车,必定抓住挽手的绳子,端庄肃立。孔子的动作堪称典范了。

2、左右尊卑别弄错《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八中说:“古人尚右,独乘车尚左,所以然者,古乘车横长,而立乘,故尊者须人护持,而御者立于当中,尊者居左,骖乘从右扶持之,其势顺,易置则不顺也。若兵车则御者居左,元帅居中。

兵车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就是说,古人乘车之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即骖乘,又叫车右)。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为表示对侯嬴的尊重,用车接他时“虚左以待”,就是这个原因。如若车上坐有妇女,则由男子来驾车。

而国君所乘之车的御者,一般由朝臣的子嗣来充当。当遇到位尊者,车左之君须下车行礼;而当需要处理一些驾车途中所遇之事时,一般由车右来负责。

而兵车则于此有所不同,兵车的指挥车是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普通的兵车,是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拿着持弓,右边甲士持矛。

3、分清是站还是坐秦汉之际,车的形制逐渐丰富多样,根据乘坐方式及舒适度不同,车驾可以分为安车与高车,乘坐安车与高车也分别有不同的礼仪。安车,是一种比较华丽舒适的车驾。

车舆上加以雕饰,上面立有“容盖”,用以遮风避雨,以求舒适。乘坐安车之人多是位尊年高之老者、妇女、官宦及知识分子。

汉代时,一套坐乘之礼逐渐形成。要求乘者登上安车以后,需要“手抚式,视五旅,欲无顾,顾不过毂。

小礼动,中礼式,大礼下”。安车在后世逐渐演化成国家礼遇之人才及官吏所乘之车,俗称“公车”,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4、车上行礼很独特按照礼制,古人在行车途中,双手扶式,同时俯首,来表示致敬,这种动作也称为“式”。而唯一的例外是兵车,《礼记》中有“兵车不式”的记载。

5、等级制度别僭越各个等级、不同场合,乘什么车都是有定制的,不得有丝毫的僭越。如周天子拥有装饰华丽,形制各异的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五种车子,分别用于祭祀、礼宾、视朝、作战和打猎。

而且,一般说来,天子的车驾六马,诸侯四马,大夫三马,士二马,庶人一马。古代的车上一般还有车盖大小也有规定,等级越高,车盖也越高。

5.古代马车根据礼仪是如何配备的呢

古代的马车就相当于现在的汽车,不同的是,马车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是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什么人用什么等级,那是有严格要求的。

据说,夏王朝的“车正”奚仲开始制定车马舆服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项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并且记录在《周礼》之中。根据《周礼》记载:“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意思是, 按照礼制,天子可以驾乘六匹马拉的车,诸侯、大夫、士人、庶人拉车的马数依次递减。

所以,如果按照“礼”制,什么阶级的人,就应该用相应匹数的马来拉车。如果越级配马,比如庶人用两匹马、诸侯用六匹马,就是僭越,就是谋反。那后果十分严重,轻则当事人掉脑袋,重则全家抄家。

除了用马匹的数量不同,《周礼》还对天子使用的车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天子贵为九五之尊,乘坐的车子也规格很高,与民间称呼“车”不同,天子的车舆称之为“路”。按照使用场合不同共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玉路、金路、象路、革路和木路。

“玉路”——在周天子参加国家祭典等重大政治活动时候才能乘坐。

“金路”——是周天子在大宴宾客乘坐,并作为高规格的赠品赏赐同姓的王公贵族。

“象路”——用于天子平时上朝和巡游地方的时候乘坐,同时也可以将其赏赐给异性王侯。

“革路”——用于天子参加一些军事活动,并作为礼物赏赐给为国分忧守卫四方的诸侯们。

“木路”——用于周天子打猎之时乘坐,还可以作为贵重礼物赏赐给臣服自己的四方藩国。

至于公卿士大夫及以下乘坐的车辆只能叫做“服车”,一般的士大夫阶层乘车标准就低多了,可以乘坐带有竹蓬的“栈车”,比起上面那几种车就更加简陋。而普通的劳动人民乘车的规格最低,只能用“役车”代步。

在2002年的时候,洛阳市在一处文化广场进行人防工程建设时,突然发现一处大型东周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珍贵藏品,后来经过专家确认,就是东周王陵所在地。在此过程中,一个车马坑内发掘了一辆驭六匹马的马车,该车车舆方形,车厢、车轴、车轮、车辕痕迹清晰。在车舆之前、车辕的两侧各放置三具,共六具完整的马骨架。其中车辕东三具马骨,头南尾北,侧卧向东;西三具马骨头南尾北,侧卧向西,排列整齐有序。

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印证了古籍中的记载,这处考古发现也是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被专家称为“东周瑰宝,举世无双”。

6.中国古代乘车礼仪有些什么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

“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

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

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

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

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

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

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

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

古人乘车马出行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