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站的礼仪规范

0 2024-04-18 22:20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简述站姿坐姿走姿的礼仪规范

一、站姿

站立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基本举止。古人要求“站如松”,就是要求站立时像挺拔的青松一样端庄、伟岸,显示出一种自然美。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是站立的。站立时,应头正颈直,双眼平视前方,嘴唇微闭,下腹微收,挺胸直腰,双肩保持水平,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屈,左右手中指分别压在左右裤缝,腿膝伸直,下体自然挺拔,脚跟并拢,两脚尖张开夹角45°,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之间。站立后,竖看要有直立感,即以鼻子为中线的人体应大体成直线;横看要有开阔感,即肢体及身段应给人以舒展的感觉;侧看要有垂直感,即从耳与颈相接处至脚的踝骨前侧亦应大体成直线,给人以一种挺、直、高的美感。

男女的立姿略有不同,形成不同侧重的形象。男子站立时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中间,不要偏左或偏右;双脚与肩同宽而立;双手可自然下垂,必要时可单手或双手在体后交叉。男子应站得英俊洒脱,挺拔舒展,精神焕发。女子站立时身体重心在两足中间脚弓前端位置,双脚呈“v”字站立;手自然下垂或向前向后交叉放置。女子应站得秀雅大方,亲切和善,姿态优美,一展贤良淑女的形象。

站立时应克服不雅的立姿,包括站立时弯腰驼背、身体倚门靠墙或靠柱、左右摇晃、歪头斜脖、撅臀曲腿、双脚交叉、叉腰斜立等。不雅的立姿给人以懒惰、轻薄、乏力,不健康的印象,是有损交际形象的。

二、坐姿

坐要有坐相,如古人说的要“坐如钟”,是说坐姿要端正。落座应该挺胸直腰,落落大方,端庄稳重。人的正常坐姿,在其身后无依靠时,上身应正直而稍向前倾,头平正,两臂贴身自然,两手随意放在自己腿上,两腿间距和肩宽大致相等,双脚自然着地。背后有依靠时,背部轻挨靠背,但不要整个背部后仰;在正式社交场合,或有尊长在场时,要“正襟危坐”,臀部只坐椅子的2/3,上身与大腿之间、大腿与小腿之间均成直角,不能随意把头靠在沙发背上,显出懒散的样子。就坐以后,不能两腿摇晃抖动,或者跷二郎腿。座位前面无遮挡时,男子双脚不要超过肩宽;女子双脚应当并拢,特别是穿裙子时更要注意。世人称女人双腿叉开而立、叉开而坐、叉开而蹲为“三大非淑女之举”,均有碍观瞻,有失体面,应当避免。

坐时应克服不雅的坐姿,包括半躺半坐、前仰后倾、歪歪斜斜、两腿伸直跷起或双腿过于分开、跷二郎腿并颤抖摇腿、将两手夹在大腿中间或垫在大腿下、用脚勾着椅子腿、脚放在沙发的扶手上等等。不雅的坐姿给人轻浮且缺乏修养的印象,是失礼和不雅之举动。坐在沙发上,摆出一副懒散的姿态也是不雅观的。最不礼貌的姿态就是弯腿坐下时,把裤脚管提起来,暴露出一截腿肉来。

三、行姿

出门行走是人们每天都要进行的室外活动。除了站和坐以外,古人还要求“行如风”。这是说走姿要轻松优美。

在各种场合,都要力求做到“行如风”,即走得正确、优雅、轻捷,有节奏感。这是走姿的最基本要求。

人的正常走姿应当是身体直立,昂首挺胸,收腹直腰,两眼平视前方,肩平不摇,双臂自然前后摆动,脚尖微向外或向正前方伸出,两腿有节奏地向前交替迈出,并大致走在一条等宽的直线上。走时步履轻捷,两臂随身体自然摆动。如果走路时身体前俯后仰、左摇右摆,或者两脚同时向里侧呈八字形走步,都显得不雅观。行走时,对男女的要求还有一定区别:要求男子步履雄健有力,不慌不忙,展现雄姿英发英武刚健的阳刚之美。要求女子步履轻捷优雅,步伐适中,不快不慢,展现出温柔、矫健的阴柔之美。行走时应克服不雅的走姿,包括重心不稳、弯腰驼背,左摇右晃、步履拖踏、内八字脚或外八字脚、背手、插兜、抱肘、叉腰、拖拉着鞋走出嚓嚓声响,等等。不雅的走姿破坏了走韵平衡对称及和谐一致的感觉,是有失风度的。

2.礼仪站姿怎么站

站姿礼仪

站姿是生活静力造型的动作。挺拔、典雅的站姿是一种表态的美,它是发展不同质感动态美的起点和基础。

(一)标准站姿的要求

(1)站立时,头要正,下颌微收,梗颈,肩要并,并微向后张,双肩自然下垂。

(2)站立时,要挺胸,收腹,立腰,夹臀前送。

(3)在正式的交往场合,双臂在体侧自然下垂,五指并拢,自然微屈,中指压裤缝,或者双手在体前相握,右手放在左手上,置于腹前;在非正式的交往场合,也可以把双手背在身后。

(4)站立时,两腿挺直,两膝并拢,脚跟和靠紧,双脚呈“V”字型。

(5)站立时,要正直站好。从正面看,身体的重心线应在两腿中间,并通过脊柱及头部,要防止重心线偏左或偏右。身体重量均匀分布在两个前脚掌。

(6)站立时,表情要自然,眼睛平视,环顾四周,嘴微闭,面带微笑。

(二)站姿训练

(1)把身体背靠着墙壁靠紧,此时的站立姿势是正确的。

(2)利用顶书本的方法来练习,为使书不掉下来,颈部自然会挺直,下巴向内收,上身挺直。

(3)按标准要求站立时,用心体会这样几个要领:一是上提下压(指下肢、躯干肌肉线条伸长为上提,双肩保持平正,放松为下压)二是前后相夹(指在腰部肌肉收缩的同时,臀部肌肉收缩且向前发力),三是左右向中(指人体两侧对称的器官向正中线用力)。

(4)注意使膝盖挺直。

(5)注意调平双肩(可以对镜练习)

(6)微收下颌,目光平视,面带微笑。

练习正确的站立姿势,应循序渐进,站立时间由最初的几分钟,逐步增加到半个小时,甚至更长一些。

(三)几种站立姿势

(1)标准站姿。应身体正直站立,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双腿自然并拢,双膝靠紧,两脚跟并拢,两脚呈“V”型。

(2)身体立直,双手在体前相握,左手放在右手上,置于腹前,双腿自然并拢,双膝靠紧,两脚跟并拢,两脚呈“V”字型。此外,女士双脚可呈“丁”字型。

(3)身体立直,双手背在体后,两腿左右开立,两脚间距离应比肩宽略窄些。此站姿适于男士。

上述几种仅是基本站姿,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下的站姿不用这么呆板,如等人或等车时,两足的位置可以是一前一后,保持45度角,这时的肌肉放松而自然,但仍保持身体的挺直;再如,如果女士背着皮包,也可以利用书包来摆出优美的姿势。总之,站的姿势应是优美的、自然的,不论站立时摆何种姿势,只有脚的姿势和角度在变,手的位置在变,而身体则应保持正直。

(四)站立的不良表现

站立时,切忌东倒西歪,无精打采,懒散地倚靠在墙上、桌子上;不要低着头、歪着脖子、含胸、端间驼背;不要将身体的重心明显地移到一侧,只用一条腿支撑着身体;不要下意识地做小动作,如腿不由自主地抖动,用手摆弄头发、手帕、打火机、笔等。在正式场合,不要将手插在裤袋里面,切忌双手交叉抱在胸前,或是双手叉腰。男子双脚左右开立时,注意双脚之间距离不可过大,站立时注意不要一站三道弯,挺腹翘臀;女士站立时尤其要注意不要让臀部撅起。

3.传统礼仪中,人们对于站,坐姿及其行走姿态有什么要求

俗语有云:“坐有坐样,站有站相。”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古代的站立和行走的“姿势”也都皆有礼仪规范。1坐姿礼 在宋代以前,无椅凳,人皆席地而坐。

坐姿也与现在不同,是以两膝着地,两股贴于两脚根上,类似于今日的跪,但跪是两股不贴两脚。根据《礼记·曲礼》等古籍记载,坐的礼仪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坐如尸 尸是古代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尸居神位,坐必端正严肃。

要求一般人在公众场合,或会见客人时,必须要腰直胸挺,双目正视,容貌端庄,即所谓的正襟危坐,不能箕坐。箕坐又称为箕踞,其姿势是两腿叉开前伸,上身直立,形如簸箕。

这是一种随意轻慢的坐式,古人认为不合礼节。(南朝画像砖中箕坐不羁的魏晋名士) 坐不中席 古代的席是用蒲草编织而成的薄垫,多是长方形,铺于地上,可坐可卧。

一张席可坐四人,共坐时分坐四端。因此,普通人不能坐在席中间,坐在中间是一种傲慢无礼的行为。

同时也不能横着膀子坐,挤凌别人。尊者可以独坐一席,居中而坐。

(唐阎立本《孝经图卷》中坐不中席的弟子,独坐一席的孔子) 偏席不坐 席在堂室中必须放正。席的四边必须与四面墙平行,位置适当。

因此,《论语》记载孔子是“席不正,不坐。”就席的时候,从席的后边或旁边走到席的一角坐下,不能从席上踩踏而过。

(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中偏席不坐的夫妇) 虚坐尽后 除吃饭以外,坐席要尽量靠后,以表示谦敬。吃饭要尽量靠前,这是因为古时用小几放盘吃饭,只有靠前才便于吃饭,不失礼。

在席上拿东西交给站着的人,要保持坐姿不能变成跪式,因为那样会显得自己低贱。如果是拿东西给坐着的人,则不能站起来,那样会使接者仰视而自感低下。

(打虎亭汉墓壁画中靠前而坐的宴饮宾客) 座次尊卑 在坐的礼仪中,座的位次非常重要。它是尊卑长幼之别的体现。

场所不同,所会会聚的人不同,座次尊卑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通过方向体现出来的。

古代贵族的房屋是堂室结构的,堂与室只是一墙之隔,前(南)为堂,后为室。堂多是举行庆典、祭祀、盛宴的地方;室是居住的地方。

室与堂中座次有所不同。室内座次以居西面向东之位为尊。

其次是居北面向南,再次是居南面向北,最后是居东面向西。在堂中是以南向为最尊。

所以皇帝是“南面称孤”,众官是“面北称臣”。居西面向东或东面向西的坐位尊卑因朝代不同而异。

史家考证,夏商周三代,以左为尊;春秋、战国时期以右为尊;汉代尊右;唐宋尊左;元朝尊右;明朝先尊右而后尊左;清朝尊左。(唐阎立本《孝经图卷》中南面称孤的君主)2立姿礼 站立 站立要“立如斋”“立必方正”“立毋跛”。

即站立要像祭祀前斋戒时那样端庄持敬,挺直端正,不能一脚踏地,另一脚虚点地,像瘸子一样身体倾斜。要体现出谦恭有礼,明辨尊卑上下。

也不能站在门的中央,妨碍他人的出入。当已经有两个人并立时,更不能插在他们中间站立。

拱 亦称拱手。其仪姿是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一手在内、另一手在外地叠合。

拱手礼有吉凶之分。行吉礼,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则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

男为阳,尚左;女子为阴,尚右。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

故两手叠合有别。拱礼常用于见面或答谢时致敬。

既可以用于身份平等的人,也可以用于礼敬长上,尊长者也可以用拱礼作答。(唐阎立本《步辇图》中拱手而立的大臣与吐蕃使者) 揖 与拱礼相似,也是身体站立,左右两手在胸前一里一外叠合。

行拱礼是身体不动,手也不动,即所谓“垂拱”“立拱”。揖礼则是由胸前向外推手,略俯身。

揖礼是表示轻微敬意之礼。因此,根据施礼的对象身份的不同,揖姿也略有区别。

揖身份相等的人,手向前平推,称为“时揖”;揖身份低于自己的人,向前推手稍稍向下,称为“土揖”;揖身份尊于自己者,行“长揖”之礼,即行礼时站立俯身,拱手高举,从上移至最下面。单独对一个人行揖礼,叫做“特揖”;向群众行揖礼,叫“旅揖”;向左右两侧的人行揖礼,叫做“还揖”。

揖礼与拱礼是古人最常用的站立礼。(唐阎立本《孝经图卷》中对君主行揖礼) 唱喏 为男子相见礼。

是对揖礼的一种发展。古代行揖礼只是举手而无声,东晋时期,人们在行揖礼的同时又口颂敬词,如“久仰久仰”“敬请光临”之类,称为“唱喏”。

后来又有问候起居寒暖之类的客套话,称为“寒暄”。据宋人陆游说,唱喏是始于东晋王子猷。

由于唱喏是边揖边颂,能增加恭敬的程度,所以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礼仪。

唱喏不仅与揖礼相配合,也常与鞠躬、拱、叉手等礼相配合。(元张渥《雪夜访戴图》中的王子猷) 道万福 女子行礼时,口称“万福”,表示礼敬祝贺。

女子的道万福与男子的唱喏是属于同一性质的礼仪。流行于唐、宋时期。

王涯《宫词》云:“新睡起来思旧梦,见人忘却道胜常。”胜常,就是万福。

道万福的仪姿是: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红楼梦》中道万福礼的林黛玉) 鞠躬 鞠躬为敬惧恭谨之容。

鞠躬的仪姿是身体曲敛,形如弯弓。但先秦时期的鞠躬与后世不同,可以。

4.求讲话站姿礼仪(各方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起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5.礼仪 标准站姿 手一放前一放后 这样的站姿,是不常见吗

礼仪标准站姿手一放前一放后这样的站姿是最常见的。

生活中的某些场合下常常有人在站着时手足无措,不知双手应放在何处才好。事实上,同别人站着交谈时,如果空着手,双手可在体前交叉,右手放在左手上。若身上背着皮包,这时可利用皮包来摆出优美的姿势,一只手插口袋,另一只手则轻推皮包或挟着皮包的肩带。

手位置的放置方式有多种,自己可以对着穿衣镜先练习一下,找出最优美的动作,只要不过分做作,一定可以从镜子的练习中找出最适合的姿势。穿礼服或旗袍绝对不要双脚并列,而让两脚之间前后距离5厘米左右,以一只脚为重心。向长辈、朋友、同事问候或做介绍时,不论握手或鞠躬,双足应当并立,相距约10厘米左右,膝盖要挺直。等车或等人时,两足的位置可一前一后,保持45°角,这时的肌肉放松而自然,但仍保持身体的挺直。

关于站的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