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作文,刘邦项羽的议论文,800 字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谁说他不是英雄?
问世间西楚霸王谁人能敌?
垓下一役,张良小人卑鄙之极,将楚人老弱妇孺押解到霸王军寨四面,命其高唱楚歌。使其项军士气消弭,虞姬拔剑自刎以励项王之志;孰料霸王是何等重情重义的汉子!命八千江东子弟各自逃生,但将士们誓死不降,直至全军覆没。
垓下一战后,霸王来到乌江边,有一位老渔夫愿意冒死送他过江,以便他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但项羽他不肯,说江东子弟尽命陨于己手,再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也!安葬虞姬后,他震臂一呼:“时不我待!”随折断手中跟他叱咤疆场多年方天画戢,放走心爱的乌骓宝马,拔剑自刎!乌骓见此惨烈之景,悲鸣不已,绝食而亡!自此千百年后乌江边无数文人墨客无不为其哀娩叹息!
垓下一役,项羽失败,但虽败犹荣!刘邦虽胜,胜之不武
2.项羽议论文
项羽是否是英雄 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项籍 ( 前 232- 前 202 ) ,字羽,下相 ( 今江苏宿迁)人。
项羽的祖父 楚国名将项燕 , 他从小是跟他的叔叔项梁长大的。项羽身高力大,羽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 力所过人。
项羽小时候不愿读书识字, 也不愿击剑, 他叔叔项梁见他不愿读书, 就让他学击 剑, 但是项羽对剑术同样不感兴趣, 项梁非常恼火, 项羽非要学习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 项羽青年时期,项梁因杀了人,秦朝法律极为苛刻,项梁杀人,必有得罚,而且,仇家 也不会放过项梁, 于项梁携带项羽逃亡到了吴中 (今苏州) 避难。
项梁到吴中是为了逃避秦 法制裁, 但是, 亡命江湖的项梁很快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 当地的贤士其才都有在项梁之下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
因此项梁很快成为当地的大能人。 公元前 210 年, 秦始皇游会稽郡时 (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县南) , 项羽和项梁有机会亲眼 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风。
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 脱口说出: 彼可取而代也! 站在项羽身 边的项梁吓得赶紧捂住项羽的嘴说: 毋妄言, 族矣! 话虽这么讲, 项梁从此对他这个胆大的 侄儿反倒更器重了。 秦朝末年,秦政越来越苛,被压迫的人民,终于起来反抗秦朝,秦二世元年(前 209 ) ,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 揭竿而起, 举起了反秦的义旗。
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 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项梁起义后,征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裨将(副将) 。为了便于号召,采纳谋士范增建 议, 立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 建都于盱眙, 仍称楚怀王。
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 连取胜, 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 结果在定陶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 败,项梁战死。
定陶之战后, 秦军北渡黄河, 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 将赵军围困于巨鹿 (今河 北平乡) 。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救援。
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 阳南) ,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
秦二世三年(前 207 )十一月,项羽当机立断,利用早晨拜见宋义的机会,斩杀了宋义,并 提着宋义的头说: 宋义与齐谋反楚, 楚王密令我诛杀了他。 又派人追杀宋义之子, 一直追到 齐境,杀了宋襄,并派人报告怀王。
楚怀王只能接受现实,正式任项羽为上将军,并命他立 即挥师北上救赵。 项羽诛杀卿子冠军, 威震楚国, 名扬诸侯。
当上了主帅的项羽, 立即派当阳君和蒲将军 领兵二万渡河救巨鹿, 结果失利。 陈余再次向项羽派兵救援。
项羽下定决心击败秦军, 于是 破釜沉舟,人人只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必死之决心。 对手是秦朝强大的铁血精锐。
在巨鹿扎住着两支秦军。 一支是由秦朝名将蒙恬打造的边 防军, 久经沙场, 击败匈奴, 战功赫赫, 首领是蒙恬的副手大将武城侯王离, 他负责围巨鹿, 兵力大约是 20 万。
一支是章邯的大军扎住其南边,一边筑甬道,供应粮食,一边随时对前 来的援军以打击,两支军队像一把老虎钳子,牢牢地盯死猎物。 项羽发现了秦军的弱点 —— 秦军布局是王离军围巨鹿, 而弱点就在两钳之间的心脏。
项 羽要直接实施黑虎掏心战略,集中力量毕其功于一役,才有希望获胜。 项羽的战略眼光和大无畏的精神, 带着自己的嫡系, 运用了 “陷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亡 地而后存”的军事策略,楚军的士气高涨! 项羽把主力汇合在一起,直接进攻甬道,断了王离军的粮草。
章邯听到消息后,立刻 带军援救甬道,正中项羽之计。项羽以逸待劳,大攻章邯。
章邯没有料到项羽孤注一掷,把 所有筹码都压了上去, 章邯大败, 准备休整后再战。 此时项羽击退章邯军后, 立刻马不停蹄 杀向毫无准备的王离军。
王离军围巨鹿,防诸侯。突然听闻项羽领军杀来,大吃一惊。
由于 阵型松散,只好命大将苏角仓促迎战。此时项羽早作好战术部署,对松散的秦军实行穿插, 分割,包围,项羽亲自带兵直攻秦军指挥中枢。
此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 上观”。 (《史记》)楚军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大破秦军。
实际上是项羽把秦军分割,独立 后,项羽杀苏角,擒王离,九战九胜。诸侯看到形势有利,立刻加入趁火打劫、乘胜追击的 行列。
诸侯包围秦军,巨鹿城的赵军里应外合,全歼王离军,王离的大将瞬间绝望自杀。就 这样项羽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秦朝了。
于是,“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 军,诸侯皆属焉。”
(《史记》)从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在反秦斗争中,刘、项两大军事集团是并肩作战的友军,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秦王朝,也 有共同的利益灭秦取而代之。
秦朝的灭亡, 使二大军事集团失去了共同的敌人, 也失去了共 同的利益。 在此时刻起, 刘、项两家由并肩作战的友军, 无可避免地演变为争夺秦末大起义 胜利果实的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这种集团根本利益的冲突是必然的。 虽然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
3.项羽的议论文
《我眼中的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豪气干云的诗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为西楚霸王项羽所唱的一首颂歌。
但无论这诗句包含了多少对项羽的崇拜和敬仰,历史却终于将这一代枭雄、一方霸主定位为一位悲剧英雄。然而,这决不是我眼中的项羽,而理由主要有两个: 首先,不可否认,项羽最终走上了死亡的不归路,但正如李清照诗中所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他一生叱咤风云,不曾受过半点屈辱,也从不委曲求全;即使是死亡,也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若生不能成为“人杰”,那么不如成为“鬼雄”。永远只做人上人,又有什么不好呢?何悲之有? 其次,他的自高自大并非毫无理由,他仅凭自己的实力闯天下,能以勇猛善战,显赫一时,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最终成为一代枭雄,雄踞一方。
他在战场上睁目叱敌,使敌将“目不敢视、手不能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史记*项羽本纪》);他大败汉军,追逼得刘邦三番五次抛弃儿女而逃窜……而这一切,都足以成为他骄傲的资本,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一味批判他的性格弱点呢? 项羽也许的确莽撞了些,刚愎了些,但在我眼中,他只是一个坦率、单纯、刚强、自信的青年。项羽自杀时,刘邦已经是五十六岁了,于是那个素朴的的青年败了,而老于世故的刘邦取得了天下——历史犹如一枚硬币,正面是帝王,反面是贼寇,属于项羽的那枚硬币,在落地的瞬间被命运的手指不经意的拨弄,于是翻了个身,于是刘邦成为了汉高祖,项羽却只留下了一首《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轩昂, 灭强秦兮在疆场。
时不利兮乌江上, 乌骓鸣兮空悲伤 注: 按史,项羽至垓下,与汉战不胜,入於壁,汉兵围之数重。韩信使军中皆作楚歌之声,项羽夜闻,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起饮帐中,悲歌忼慨,欲与虞姬相别。
自为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虞姬和之。因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而虞姬因取剑自刎。
於是羽乘骏马,麾下壮士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平明,汉军觉而追之,於是重瞳无光,兵散势去,至於乌江毕矣。
4.求一篇写项羽的议论文
这是我高一的时候写的,不过貌似有人转载,但是是我写的。
你没有如潘安一样面若桃瓣的美貌,没有似子健一样惊似飞鸿的才华,没有像陶朱一样富可敌国的金钱,没有若太平一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你有无与伦比的美德,这种美德值得全体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学习。
——题记
项羽,你天生就有与众不同的气魄,不学刀不学剑只学“万人敌”。秦末农民战争之际,你假托楚国名将项燕后裔之名,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融如至历史变革的潮流之中。
“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破釜沉舟一战,你显现出卓越的英雄风采,亲率区区八千江东子弟兵的你但却大败百万秦师。历史前进的车轮或许不可阻挡,但你却加速了他的向前驱使。杀入咸阳,攻破潼关,焚烧阿房,族灭秦族,你向天下人证明了闾阎平民的力量——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但入主关中、君临天下的你并没有忘记你的好兄弟刘邦。汉中盆地,这块古老而肥沃的土地,就在你分封诸侯王时赐予了刘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如此重兄弟情谊,可却不知你在不经意间埋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祸根,留下了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剧。你信守誓言,可却忽视了背信弃义小人的狼子野心、不择手段。
诚信是一个君王最不应有的美德,而你也因拥有它而失去了天下。“此沛公手下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也”,你如此直言不讳、坦率天真,试问天下还有谁敢再助楚!“宜将剩勇追穷寇,不敢沽名学霸王”,后人说你沽名钓誉,但我看到的是你的城信。我始终这样认为——诚信是每个中华儿女应有的美德,但它确实一个皇帝本不应有的美德。你的好兄弟刘邦也因缺乏诚信而得到了天下。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个个亲如兄弟的江东士卒在你面前倒下了,爱你至深的虞姬在你面前倒下了,陪伴你征战沙场多年的乌骓马在你面前倒下了。。一切的一切都离你永久逝去,留下的唯有孤独的你空对乌江,泪流满面。
当抜山举鼎的传奇褪成一页泛黄的纸张与斜阳下汉家小儿幼稚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形成鲜明对比时,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但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于是你不朽——司马迁毫不犹豫的将你列入了本纪,李清照为你写下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丽诗篇,《楚汉骄雄》的导演大刀阔斧的对你进行褒扬。。 而那奸邪之徒刘邦呢?司马迁不顾时代压力为他留下了“好酒及色”四个字,一曲<;朝天子冷嘲热讽的咒骂着他“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现代人把他拍成市井无奈的典型演绎了几百遍。。你失败了吗?没有。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并永远的活在了后人的心中。
于是,你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英豪,永远在漫漫岁月里绽放光芒。而这一切是以为你拥有诚信。
历史将永远铭记,你这千百年来屹立在乌江岸边拥有诚信的乌江魂。
5.项羽鸿门宴的800字议论文
读《鸿门宴》对项羽有感作文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刘邦。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刘邦,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刘邦。刘邦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刘邦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此外,还有“坐不安席”、“秋毫无犯”、“不拘小节”、“暗渡陈仓”等成语与项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6.我看司马迁评项羽议论文1500
家世出身 项羽是项燕的孙子,楚国的贵族,有两说。
一说是项羽家族乃楚宗室。项氏来源于楚国王室芈姓,后被封于项地,所以以地为氏。
另一说是项羽家族原本乃鲁国贵族,世代为楚国将领。少年英雄 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少祖父项堇被车裂于家乡吴中。
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
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力能扛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吴中(今苏州)男儿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历史评价:失败原因1.司马路在《汉朝的密码》一书中有《霸王别姬:英雄末路之咏叹调》一节评价项羽: 项羽、刘邦、韩信、张良,楚汉之际这几个人,都可以说是旷古的英雄,但气质性格截然不同。韩信可以说是抑郁质的英雄,能忍,能咸鱼翻身,但是遇事有时难免优柔寡断。
张良可以说是粘液质的英雄,善于在幕后出谋划策,事后也不居功自傲,为人处事低调,淡泊名利。刘邦则可以说是多血质的英雄,擅长交际,拉拢、吹拍是拿手绝活,政治手腕一流。
至于项羽,恐怕就是胆汁质的英雄了,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有时还有点儿女情长。传说中的“性情中人”,就是这种类型。
项羽这种英雄,讲究个气势。闯郡守府,杀殷通,凭的是一把力气。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凭的是一股锐气。彭城之战,以3万西楚铁骑大破56万人的多国部队,杀得汉军血流成河,凭的是一腔怒气。
但是在中原的成皋、广武,长期的僵持与疲于奔命的两线作战,最后是粮道的断绝,慢慢地耗尽了西楚霸王的勇气和威势,等到鸿沟协议签定,人人想着和平、回家乡,项羽大军的斗气就泄了,而这种斗气一旦泄了再想提起来,就很有些难度。项羽的失败,正因如此2.至于刘胜项败的原因,刘邦本人在做了皇帝之后有一番很为得意的“经验总结”。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天下大定,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向群臣发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都武侯高起、信平侯王陵答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但是刘邦却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魏,不绝粮道,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长期以来,论者多数以刘邦的见解为基础,从刘项两人在谋略和用人方面的强烈反差来分析刘胜项败的必然性。3.项羽的失败,还有一个致命的直接原因,两千年来一直被史学家们忽略。
前引高起、王陵所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这句话至关重要。对于刘邦的“慢而侮人”,人们印象很深刻,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他蔑视知识分子,往儒冠里面撒尿。
而对于项羽的“仁而爱人”,则完全不予注意。项羽这个人的确可以称得上杀人如麻的魔王。
早年他攻襄城,由于久攻不下,一旦获胜,就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杀戮,“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进军咸阳的时候,新安一战,又“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他“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后来城阳之战“北烧夷齐城郭宫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其至北海多所残灭”,外黄一战竟然要将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一律坑杀„„他一生杀了多少人,恐怕数也数不清,不仅杀“敌人”,而且杀俘虏,杀百姓。
然而,正是他的敌对阵营中的高起和王陵说他“仁而爱人”,这又怎么解释?高起、王陵是汉臣,在汉高祖刘邦面前,他们不可能违背事实,为项羽涂脂抹粉,而且刘邦也没有反驳,可见“项羽仁而爱人”已是当时人们普遍的看法。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为项羽破例地作《本纪》,将其功其过其得失都秉笔直书,当然难能可贵。
但司马迁毕竟也是汉臣,他不可能有意美化项羽,把不存在的美德强加于其身。“项羽仁而爱人”之说,必有所本。
“仁”是什么?孔子曰:“仁者爱人。”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为天下得人谓之仁。”
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项羽生性残暴,少时“学书不成学剑”,未必读过多少。
7.项羽的作文
项羽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我看到,那伟岸英姿划掠过滴血残阳,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缘于一个男儿对自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当连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我们的英雄惟有以从凋零生命之花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重尊严。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欲将血刃的剑。轻轻地告诉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枯了英雄的雄霸天下的太阳梦;四面楚歌的凄凉,熄灭了男儿曾燃亮过天地的极光。
东坡仰天一啸,生命之佩瑶瞬时飘溢出盈天漫地的磬香。我看到那飘飘白衣猎猎于萧萧风中,风度翩翩风情万种风华绝代。
这位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便是一篇超越狭隘自我,演绎壮丽人生的辉煌篇章。
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我们的文豪几近陷入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拷供中凄惨哀号;泼墨风流的秀士在长枷锁铁镣中迎风颤抖,发配荒蛮,风尘满怀,浪迹四野,身如浮萍。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无定所的漂泊;涛隐隐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凯歌。你认识的自己是旷达的,所以你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你认识的自己是洒脱的,所以你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认识自己是超然的,所以你在独处荒僻的琼州仍挚情的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绝冠平生”。苦难历程中的热忱不减,赢得了东坡浪漫潇洒的一生,超越狭隘自我的男儿本色,造就了一段瑰丽的文明。
项羽被突袭的浮云遮住眺望的慧眼。鸿图霸业灰飞烟灭于自我的孱弱,而傲岸的苏子凭借笃定的自我超越,为漫长的历史,增添了一片经久不衰的绚丽春色。
8.求一篇《项羽之死》的论文,1000字左右,急
项羽之死 乱世出英雄,秦末,由于宦官赵高专权施以暴政,繁重的徭役、名目甚多的苛捐杂税和残酷的刑罚迫使无数农民揭竿而起,在最壮烈的一次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全面爆发后,赵高及秦二世对待人民的手段更加极端了。
终于,楚地一位少年被其民不堪命的惨境逼得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怒吼! 英雄出少年,是他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横渡漳水、破釜沉舟,于钜鹿以少胜多;一举击溃秦军主力。不久,又以摧枯拉朽之势一扫天下,将腐朽没落的大秦王朝送进了坟墓,最终饮马中原,自封为“西楚霸王”。
他,便是项羽。 也许有人会说:“项羽根本算不上什么英雄,他太凶残暴戾了,充其量只能算个枭雄。”
既然如此,试问天下间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谁能在大秦王朝最为繁荣昌盛、国富兵强之际,霸气十足地“口出狂言”道:“彼将取而代也!”并真正将其付诸实现的呢? 其实项羽的凶残暴戾只是针对他的敌人而言的。 首先他怒杀贪得无厌、四处搜刮民脂民膏的会稽守,举兵响应陈胜起义;顺天意、得民心。
其次又矫旨诛杀了只会纸上谈兵,却又贪生怕死,从而贻误战机的宋义,夺兵权、振军心。 最后他再刺杀了昏庸无能、误国误民,整日只知沉湎于酒色的怀王,取而代之,获君权、树威望。
至此,可以说项羽的每一步成功都是建立在杀戮的基础上的,可是他杀的,都是该杀之人!甚至他曾经坑杀秦军二十余万降卒,而从不滥杀一个无辜百姓。他也曾一场大火将整个阿房宫付之一炬,但绝没有纵火焚烧掉他所征服的任何一座城池。
但是,为什么总有人把项羽和那些杀人越货、嗜血成性的强盗相提并论呢?如果仅仅是因为对待敌人的手段残忍,就可以一笔抹杀掉西楚霸王为了天下苍生、万民的福祉所作出一切功绩吗?难道非要对自己残忍,对敌人仁慈,才算得上是英雄所为? 如此,惟恐天下早已无人敢以英雄自居了! 事实上,依照当时秦王朝分崩离析、群雄四起,各地军阀割据导致连年征战、杀伐不断的历史背景,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下,项羽采取以暴力赢得和平,以牺牲换取自由,以杀戮维系天下一统的手段何罪之有?所以项羽不单是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的大英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雄,身边竟然无贤才良相辅佐。可恨范增疏于计划,项庄有勇无谋,项伯暗通张良,以至于鸿门宴上刘邦竟然侥幸逃生。
后来册封汉王,由于项羽太仁慈,太道义,他欣赏刘邦是个人才,便不顾范增的劝谏,放虎归山。但是刘邦岂非等闲之辈?他太低估刘邦的实力了,以至于自己被刘邦围困于垓下之时,他才明白其实自己已经输得一败涂地了! 垓下一役中,汉相张良趁楚军兵少粮尽之际,竟施小人之计——命军士押解江东老弱妇孺千余人于楚军营辕四周,并以武力威胁令其高唱楚歌。
一时间楚军将士士气大挫,以为楚地尽为刘邦所占,他们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了。 此刻霸王的军帐中也传来慷慨激昂的一阵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可奈何?” 这是项羽在对他的爱妾虞姬倾诉自己心中的万般无奈。
因为自“册封汉王”一事后,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早就弃他而去了,刘邦亦得意而言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范增走后虞姬就成了项羽唯一的红颜知己,也许只有虞姬这样的美人,才是最了解项羽这样英雄的人。
闻听霸王此番悲歌,虞姬心碎不已,亦起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后便趁项羽不备之时,拔剑自刎了。 身为一名女子,虞姬竟也明白“君甘臣酸,君辱臣死”的道理,如此申明大义,怎不教天下须眉汗颜? 佳人香消玉殒,霸王痛不欲生。
无奈大势已去,此时的项羽已是英雄末路,身陷于十面埋伏之中,惟有孤注一掷,组织突围拼个鱼死网破方才有一线生机。项羽下令命其部属各自突围逃生,但忠于他的八千江东子弟誓死与他同生死、共存亡! 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在历经一场恶战后,突围成功的项羽拖着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身躯来到了乌江边。
这时他才发现,为了掩护自己,跟随他南征北战多年的八千江东子弟竟无一人生还,楚军全军覆没! 此时,乌江边有一位捕鱼老叟愿意送项羽度过乌江回到楚地,并谏言,以西楚霸王非凡的才智和胆略,回到江东之后,假以时日、重整旗鼓,必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但是项羽谢绝了老渔翁的好意,多年无休的征战和不息的嘶杀早就令他身心憔悴。他觉得八千江东子弟尽是死于己手,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强烈的负罪感和愧疚感使他再无颜面回到生养他的那片热土,更不敢面对那痛失亲人的孤儿寡母。 项羽惟有一死以谢江东父老,同时也只有一死才能保全他英雄的名节! 徘徊在乌江边的项羽在挥泪折断了那支同他经历过数次征战、杀敌无数的方天画戟后,又斩断缰绳放走了那匹随他出生入死、浴血沙场多年的乌骓宝马。
乌骓渐行渐远,一去不返。属于项羽的时代也就此远逝。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寒风凛冽中,项羽毅然拔出了五尺长剑……刹那间巨星陨落、日月无华,就连江涛拍岸声也变成了阵阵叹息……项羽——这。
9.求一篇有关项羽功过一生评价的论文,1300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
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唱叹不已。
特别是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应当说,《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
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
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二是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这一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食,非战之罪”。
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业”,而主张“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孟的衣钵。有趣的是,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刎时让项羽又知耻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如果这不是作者的太多同情心在作怪的话,那就只能有一个解释: 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