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论文(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3000字)

0 2023-12-07 15:50 xswz

1.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3000字

[原文] 从社会学角度讲,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

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

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为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

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1]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

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

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

2."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论文一篇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一、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1)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 是时代的要求。

现代的中国, 已从动乱的谷底走上了法治的道路, 不断地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的方针, 一个“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局面已初步形成。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经济改革的迅猛浪潮, 促使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广。

当代的大学生, 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重任, 一方面, 他们要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正确道路走下去, 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法治; 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还有很多新的领域需要他们去开拓。当然, 这种开拓不是盲干, 而是在宪法与法律的允许范围内施展自己的才华。

因此, 只有具有健全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才能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2)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与任务的要求。

社会主义大学是优秀青年集中的地方, 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四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 必须是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代新人, 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 要求大学生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识, 这是社会主义大学在政治上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 3) 健全的法律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成才的需要, 是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同时又是一个极重要的转折时期。

年轻的大学生既承受着第二次生长高峰和性成熟所带来的生理冲击,又经历着随着自我意识发展而造成的一系列心理转折。心理成熟跟不上身体发育成熟的客观矛盾, 使得他们面临着政治、成才、社会交往以及爱情等一系列问题的考验。

而这些问题的处理和选择, 均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意识的指引和制约。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的迫切性培养和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 是高等学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然而, 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 频频向我们告示, 大学生的法律认知程度还很低。广州市司法局的吴云南等同志对广东全省 49 所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 1981 年 ̄1998 年, 49 所普通高校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 626 人, 约占同期在校学生总数的 2‰。

2003 年 3 月 28 日, 在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 10 所高校成为首批中心成员。建立“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的原因是该院通过调查发现, 2001 年该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 300% , 2002 年比 2001 年上升120% , 而且其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不懂法。

虽然, 现行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法制教育”课,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让学生真正懂法的问题。正如“硫酸伤熊”案当事人刘海洋( 清华大学学生) 所言:“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 学了民法和刑法等, 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 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从这段心语中, 可见, 提高大学生法律认知水平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学法, 用法, 培养以法办事的行为定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 也就是完成他们各自特定的法律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达到完全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的宪法与法律规范调节行为的心理效应。

人们的动机和行为的选择, 取决于人们主观的社会定式。而这种社会定式又往往受制于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

要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识, 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 行为定式) , 首先要学习常用的法律和法规, 掌握较多的法律知识。因此, 高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环节。

进行法制教育, 必须使每个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加强责任感, 并自觉融于教学和政治思想工作中去。加强法制教育, 要注重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例如,举办刑法、治安案例和典型案例的图片展览, 组织专场电影、报告会, 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要注意抓好典型: 对濒临危险边缘者, 要及时挽救; 对违法者, 要果断处理。

同时, 对于守法、护法的先进典型, 也要注重及时表扬, 树立学习的榜样。总之,要造成一定的声势, 以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荣, 以法盲、违法、犯罪为耻, 强化大学生学法、用法, 以法办事的心理效应。

( 2)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行为规范, 而“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

社会主义的法律和共产主义的道德, 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为社会主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必为共产主义道德所谴责; 为社会主义的法律所规定和提倡的行为, 也都是共产主义道德所要求的行为。

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主义道德从不同的角度, 采取不同的手段, 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调整着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为此, 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定要同对大学。

3.求试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论文1800字以上谢谢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 学法, 用法, 培养以法办事的行为定式。

从社会心理学角 度来看,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 也就是完成他们各自特 定的法律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达到完全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 的宪法与法律规范调节行为的心理效应。 人们的动机和行为的选择, 取决于人们主观的社会定 式。

而这种社会定式又往往受制于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 要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识, 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 ( 行为定式) , 首先要学习常用的法律和法规, 掌握较多的法律 知识。

因此, 高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环 节。进行法制教育, 必须使每个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加强 责任感, 并自觉融于教学和政治思想工作中去。

加强法制教育, 要注重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例如, 举办刑法、治安案例和典型案例的图片展览, 组织专场电影、报告会, 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

要注意抓好典型: 对濒临危险 边缘者, 要及时挽救; 对违法者, 要果断处理。同时, 对于守法、护法的先进典型, 也要注重及时表扬, 树立学习的榜样。

总之, 要造成一定的声势, 以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荣, 以法盲、违 法、犯罪为耻, 强化大学生学法、用法, 以法办事的心理效应。 ( 2)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 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行为规范, 而“法律是道德的最低 限度”。社会主义的法律和共产主义的道德, 从根本上说是 一致的。

为社会主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必为共产主义道德 所谴责; 为社会主义的法律所规定和提倡的行为, 也都是共 产主义道德所要求的行为。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主义道德从 不同的角度, 采取不同的手段, 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调整着 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为此, 对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定要同对大学生的道德 教育结合起来, 在强化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 加强社会主义的 法律意识, 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 3) 法制教育与自立、自律、自强的校园文化精神的提倡 相结合。

自立、自律、自强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改 革, 创新, 是离不开革命精神的, 其中之一就是脚踏实地, 自 立、自律、自强精神; 改革, 创新, 又是必须置于宪法和法律界 限之内的, 我们不能用非法的手段去获取自立, 不能靠金钱万 能的信条去进行自律, 更不能以资产阶级政客的手段赢得自 强。

我们提倡的自立、自律、自强, 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 础上, 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指导下的自立、自律、自强。所以, “三自”精神的提倡必须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在提倡“三自”精 神的同时, 努力增强大学生的健全的法律意识。

( 4) 创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大学生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大学生接受他 人, 善于与人相处;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正视现实, 接 受现实;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协调和控制情绪, 心境良 好。

因此, 优秀校园文化的创设需要我们搞好以下工作: 首先, 要形成良好的寝室文化。寝室作为大学生休息的场所应该进 行很好的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 自己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 到思想的熏陶。

其次, 要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加强学生 社团的建设, 通过对学生干部的教育来带动全院学生。最后, 还要充分利用条幅等宣传媒介进行法律宣传, 普及法律知识,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

4.求一篇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 急用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展开研究,对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培养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

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

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

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

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

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 为强烈。

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

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

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

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 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

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导致教育重点错位。

忽视了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致使大学生头脑意识中缺乏现代法律意识,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三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方式收效甚微。

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引起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

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

5.求试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论文1800字以上谢谢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 学法, 用法, 培养以法办事的行为定式。

从社会心理学角 度来看,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 也就是完成他们各自特 定的法律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达到完全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 的宪法与法律规范调节行为的心理效应。 人们的动机和行为的选择, 取决于人们主观的社会定 式。

而这种社会定式又往往受制于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 要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识, 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 ( 行为定式) , 首先要学习常用的法律和法规, 掌握较多的法律 知识。

因此, 高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环 节。进行法制教育, 必须使每个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加强 责任感, 并自觉融于教学和政治思想工作中去。

加强法制教育, 要注重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例如, 举办刑法、治安案例和典型案例的图片展览, 组织专场电影、报告会, 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

要注意抓好典型: 对濒临危险 边缘者, 要及时挽救; 对违法者, 要果断处理。同时, 对于守法、护法的先进典型, 也要注重及时表扬, 树立学习的榜样。

总之, 要造成一定的声势, 以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荣, 以法盲、违 法、犯罪为耻, 强化大学生学法、用法, 以法办事的心理效应。 ( 2)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 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行为规范, 而“法律是道德的最低 限度”。社会主义的法律和共产主义的道德, 从根本上说是 一致的。

为社会主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必为共产主义道德 所谴责; 为社会主义的法律所规定和提倡的行为, 也都是共 产主义道德所要求的行为。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主义道德从 不同的角度, 采取不同的手段, 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调整着 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为此, 对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定要同对大学生的道德 教育结合起来, 在强化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 加强社会主义的 法律意识, 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 3) 法制教育与自立、自律、自强的校园文化精神的提倡 相结合。

自立、自律、自强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改 革, 创新, 是离不开革命精神的, 其中之一就是脚踏实地, 自 立、自律、自强精神; 改革, 创新, 又是必须置于宪法和法律界 限之内的, 我们不能用非法的手段去获取自立, 不能靠金钱万 能的信条去进行自律, 更不能以资产阶级政客的手段赢得自 强。

我们提倡的自立、自律、自强, 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 础上, 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指导下的自立、自律、自强。所以, “三自”精神的提倡必须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在提倡“三自”精 神的同时, 努力增强大学生的健全的法律意识。

( 4) 创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大学生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大学生接受他 人, 善于与人相处;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正视现实, 接 受现实;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协调和控制情绪, 心境良 好。

因此, 优秀校园文化的创设需要我们搞好以下工作: 首先, 要形成良好的寝室文化。寝室作为大学生休息的场所应该进 行很好的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 自己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 到思想的熏陶。

其次, 要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加强学生 社团的建设, 通过对学生干部的教育来带动全院学生。最后, 还要充分利用条幅等宣传媒介进行法律宣传, 普及法律知识,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

6.如何提高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或者安全意识的论文

[摘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对我国法治的建设和发展,对提升整个民族的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必须加强以下五种法律意识的教育:民主意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教育、义务意识教育和证据意识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意识 教育 在现代法制经济社会中,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对我国法治的建设和发展,对提升整个民族的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就是在对其传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必要的和相关的法律思想观念,使其具备健康的法律心理和较高的法律认知,进而塑造大学生的理性法律意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目前,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应该着重加强以下五种法律意识的教育:民主意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教育、义务意识教育和证据意识教育。

一、加强民主意识的教育 民主不单纯是一个政治概念,它和法治紧密相连。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实现方式。

法律要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遵从和信任,必须是人民利益与意志的集中体现,即“民主之法”。法治国家机制运作的各个环节,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都必须以民主政治为基础,都必须贯穿民主政治的内在精神。

没有民主思想及一系列贯彻民主的制度和原则,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是要提升国民的民主法治素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民主法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冶宣传教育的主阵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教育。 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其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是公民权利保障和公共权力的有限性。

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民主,并明确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二是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并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三是要把培育大学生的民主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主线;四是要努力引导大学生进行民主制度的践行活动。 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并将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较大影响的群体。

如果大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意识,确立了科学的、先进的、正确的民主观念,必将成为民主法治观念的传播者,成为促进国家法治化进程的积极的推动力量。我国是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因此,高校开展民主教育尤为重要。

二、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 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存亡,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在国家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大学生必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学习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念,必须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案例讲解相关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使大学生深刻了解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并牢记和践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如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保守国家秘密,为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等。

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同时,应侧重于从法律视角对大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进行培养,作为一个拓展内容安排教学。大学生应具备的自身安全意识,是指大学生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对现实安全准确、清醒的认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安全状态进行正确的判断;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进行决策和控制,使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成为知法、守法、护法、明辨是非并具有防范能力的公民。

我国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较好的安全意识,但安全防范能力不强;同时,还有很多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容乐观,防范意识较弱,处于盲目状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明辨是非、适应环境、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应是最大限度地改善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状况,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保护大学生安全。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法制教育为切人点进行防盗、防骗、防人身伤害教育,增强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加强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意识问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还应与团委、学工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加强权利意识的教育 我国正致力于法治现代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教育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

权利意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权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二是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实现和行使自己的权利;三是在权利遭受侵害时,勇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大学生的个体观。

7.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的论文

大学生怎样培养自己的法制意识

大学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过渡期,大学生肩负着自己的社会责任,然而当代大学生却出现大都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治观念的问题,而且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因而怎样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问题也变得严峻起来。如果大学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将法治观念带到日常生活中,那么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扰就会更少。此外,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因此自己的法律观念加强了,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利无害。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学校的方面。

高校应该重视有关法律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三种教学观念。一是树立“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观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求学;二是使教师认识到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即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相辅相成,避免教书和育人相割裂。

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选用生动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司法判案成例,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分析及教师的指导、讲解,使学生掌握法学原理、基本制度。这一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纯理论知识满堂灌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原来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变成了师生互相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来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此外,高校要尽可能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观点和法制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另外学校还应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因为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参与到有关法律知识的活动中的方法有很多,例如: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

3.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更加接近法律,更加具备真实性,也更能促进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然后大学生也需要在自身方面有所行动。

1.关注社会时事,关注新闻,探讨新闻背后的故事,多看看《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律节目和《中国法制》这些法律报刊,提高自身的法律了解度和敏锐度。多关心,也就能多收获,了解哪些生活中与法律有关的事,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2.学会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进一步说,维护社会正义。法律的意义在于惩恶扬善,大学生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后,运用法律的方法解决问题,永远是正确的选择。

3.积极地参加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法制观念。

由此可见,实现社会的法制化,增强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制观念和维护法律权威并不是一件难事,它需要高校、社会以及我们大学生多方共同努力。只要大学生能努力的去学习和接受法制观念,学会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就一定能得到加强。

8.浅谈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既要遵循学校的教育规律,充分利用学校的知识优势、人才优势,又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规律,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守法精神、护法精神和敬法精神。

(1)提高大学生对法理知识的认知。法理知识是对法学的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认识,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知识和理性基础。

四项法理知识是建构法律体系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塑造大学生良好法律品质的法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法理知识,才能使大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做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做的,自觉地按照法律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一点就关系到学校法律基础课程开设和教师传授方面的问题。 (2)培养大学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法律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如果履行了义务就必然获得相应的权利,要想取得一定的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在学法的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扞卫它;在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刻铭记自己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义务并自觉履行。

(3)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够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和各方面压力的不正确释放,而不良情绪和压力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4)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

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5)法学案例的探讨。

通过对各类与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如:班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讨中总结、归纳和体会。不仅培养了大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也促进了他们法律意识的增长和法律观念的增强。

9.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法制意识为题写2000字论文

近些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屡有发生。

并明显地呈上升趋势。在这种形势下,高等院校必须将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列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大学生较完备的法制观念。

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努力: 一、提高认识,系统规划,全面实施 具备良好的法制观念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法制意识的强弱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不是生来俱有的,需要社会组织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由于一个国家法律体系所构成的内容繁多,并总是处于补充、完善之中,因此,学习和掌握法律就成了公民的长期义务,甚至是终身义务。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她的毕业生理应具备高于一般公民的法律素质。

从目前情况看,一些高等院校在校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多只局限于教学计划中的法律课设置,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只表现在在校期间的一段时间,学习法律的方式也多是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掌握的程度仅仅表现在期末的考卷上。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只将学生法律学习作为一两门课来对待,而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个人素质的培养。而这种素质恰恰又是法制社会最为需要的。

国家法律体系的内容很多,大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四、五年,要使大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就需要学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明确提出总的培养目标,即学生毕业时对国家法律体系的掌握程度。并依据这个目标确定要达到此目标至少要进行的工作,继而将这些工作按学年或学期分成若干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使其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深入,最终形成较高的法律素养。

二、加大法律课力度,强化案例教学 从目前一般高校法律课开课情况看,大多不到100学时,与繁多法律律内容相比,显然偏少。在这么少的时间里讲授法律,一般情况下只能介绍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无法进一步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因此,加大高校法律课的力度,恐怕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运行,要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高素质的人才,高等学校根据这一客观要求,有必要重新审核教学计划,增加法律课的时数,并将其分布在四到五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对现行的法律课教材也有必要重新进行编排,使其与课程体系的内容相应,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上突出高等教育的色彩。

从法律课的特点看,它是共同性很强的一门课,不论是文科学校,还是理科学校,对法律课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一个大学生,不论其学习何种专业,都有一个法律素质的培养问题。

有这个共同性,若干所学校可以共同商讨法律课的改革问题,制订出共同的教学计划,编写共同的教材,提出共同要求,甚至可以像大学生计算机过级那样对待高等学校的法律课教学。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如果没有了公民的法律实践,法律学习对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不应仅表现在能背多少条法规,而应该表现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法律纠纷。

从这一要求出发,高等院校的法律课应更多地接触实际。从现有的条件看,高等院校法律课接触实际的可行方法就是强化案例教学,即在讲解法律条文时,尽可能多地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使法律知识由抽象到具体,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法律课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实践意识,使其不仅从案例中懂得了学法的重要意义,而且更容易掌握法律知识。

一些大学生往往只注重大学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自身法律素质的培养。然而,在法治社会中,公民的活动毫无例外地要受到各种法律的约束,只要你处在现实社会中,你的行为每天都要面对法律,受到具体的法律条款的衡量,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逾越的“路卡”。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将日益复杂化,公民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矛盾,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所带来的结果将是各自不同的,这些结果有些会是合法的,有些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结果自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假若我们的大学生仅仅在课堂上熟知了法律条文,而缺乏在社会实践中依法办事的能力,就免不了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触犯法律。

强化案例教学,使在校生间接地接触了实际,有助于较高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三、法制观念指导高校的各项工作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法制观念也不例外。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各项工作理应顺应法制社会的要求,从表面上看,高校内部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在现行法律中难以找到对应的条款。但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自身范围内也具有法律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各项工作都应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之下,将管理由靠人的管理变为制度管理,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以防止人为随意现象的发生。这样学校的整体工作才能有秩序、有条理。

处于制度范围的人员,能够从各项规章制度中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10.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法制意识为题写2000字论文

近些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屡有发生。

并明显地呈上升趋势。在这种形势下,高等院校必须将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列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大学生较完备的法制观念。

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努力: 一、提高认识,系统规划,全面实施 具备良好的法制观念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法制意识的强弱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不是生来俱有的,需要社会组织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由于一个国家法律体系所构成的内容繁多,并总是处于补充、完善之中,因此,学习和掌握法律就成了公民的长期义务,甚至是终身义务。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她的毕业生理应具备高于一般公民的法律素质。

从目前情况看,一些高等院校在校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多只局限于教学计划中的法律课设置,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只表现在在校期间的一段时间,学习法律的方式也多是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掌握的程度仅仅表现在期末的考卷上。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只将学生法律学习作为一两门课来对待,而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个人素质的培养。而这种素质恰恰又是法制社会最为需要的。

国家法律体系的内容很多,大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四、五年,要使大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就需要学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明确提出总的培养目标,即学生毕业时对国家法律体系的掌握程度。并依据这个目标确定要达到此目标至少要进行的工作,继而将这些工作按学年或学期分成若干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使其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深入,最终形成较高的法律素养。

二、加大法律课力度,强化案例教学 从目前一般高校法律课开课情况看,大多不到100学时,与繁多法律律内容相比,显然偏少。在这么少的时间里讲授法律,一般情况下只能介绍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无法进一步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因此,加大高校法律课的力度,恐怕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运行,要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高素质的人才,高等学校根据这一客观要求,有必要重新审核教学计划,增加法律课的时数,并将其分布在四到五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对现行的法律课教材也有必要重新进行编排,使其与课程体系的内容相应,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上突出高等教育的色彩。

从法律课的特点看,它是共同性很强的一门课,不论是文科学校,还是理科学校,对法律课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一个大学生,不论其学习何种专业,都有一个法律素质的培养问题。

有这个共同性,若干所学校可以共同商讨法律课的改革问题,制订出共同的教学计划,编写共同的教材,提出共同要求,甚至可以像大学生计算机过级那样对待高等学校的法律课教学。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如果没有了公民的法律实践,法律学习对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不应仅表现在能背多少条法规,而应该表现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法律纠纷。

从这一要求出发,高等院校的法律课应更多地接触实际。从现有的条件看,高等院校法律课接触实际的可行方法就是强化案例教学,即在讲解法律条文时,尽可能多地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使法律知识由抽象到具体,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法律课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实践意识,使其不仅从案例中懂得了学法的重要意义,而且更容易掌握法律知识。

一些大学生往往只注重大学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自身法律素质的培养。然而,在法治社会中,公民的活动毫无例外地要受到各种法律的约束,只要你处在现实社会中,你的行为每天都要面对法律,受到具体的法律条款的衡量,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逾越的“路卡”。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将日益复杂化,公民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矛盾,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所带来的结果将是各自不同的,这些结果有些会是合法的,有些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结果自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假若我们的大学生仅仅在课堂上熟知了法律条文,而缺乏在社会实践中依法办事的能力,就免不了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触犯法律。

强化案例教学,使在校生间接地接触了实际,有助于较高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三、法制观念指导高校的各项工作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法制观念也不例外。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各项工作理应顺应法制社会的要求,从表面上看,高校内部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在现行法律中难以找到对应的条款。但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自身范围内也具有法律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各项工作都应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之下,将管理由靠人的管理变为制度管理,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以防止人为随意现象的发生。这样学校的整体工作才能有秩序、有条理。

处于制度范围的人员,能够从各项规章制度中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