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论文民间文学(水族的文艺)

0 2023-12-01 17:51 论文大全

1.水族的文艺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族原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则通用汉文。水族的文字,仅存400余字。

水历是水族的一种传统历法,以阴阳合历为依据,加进了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水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四个季节,三个月为一季。

水族的文学源远流长,尤其是民间文学色彩斑斓,深刻地反映了水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水族民间文学按文体形式可分为散文体文学作品和韵文体文学作品。

散文体文学作品主要是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有《人类起源》、《牙仙造人》、《十二个仙蛋》、《燃火》、《海黑》等,民间故事《两个媳妇》、《美女树》、《石狮嘴里含珠宝》、《金凤凰》、《兄弟情》等都是水族民间文学中的精品。水族的韵文体文学作品主要是指那些有特殊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等特征可以用来歌唱和吟诵的文体,即史诗、叙事诗、歌谣、民间说唱文学等。

水族的民间音乐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是民歌,形式多样,可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和诘歌五种。水族的民歌按其惯称分为单歌、双歌、蔸歌、童谣、调词、诘词、丧葬歌等。

单歌在山野演唱,遇事而歌;双歌是水歌中最富特色的一种说唱形式,既有敬酒、祝贺、叙事的双歌,也有寓言性的双歌;蔸歌是由若干首歌词组成的歌;调词即调歌,是近似朗诵的念唱;诘词是谈古论今的歌谣。双歌,水语称为“旭早”,“旭”就是“歌”的意思,“早”就是“双、对”的意思。

水族的双歌又分为两类,一是敬酒、祝贺、叙事类双歌,二是寓言性双歌。单歌,水语叫“旭挤”,“挤”就是“单”的意思。

单歌演唱时有单唱、双唱和集体唱三种形式,单唱是一人唱或者是一男一女对唱,双唱是以两人为一方对唱,集体唱是以三人以上为一方对唱。蔸歌,水语称为“旭红”,就是“一篼、一蓬、一丛”的意思,演唱时为两人以上,多则不限,也分说白和吟唱两部分。

调歌可分为婚嫁调歌、丧葬调歌、日常生活调歌等。诘歌,又称“诘俄讶”,是一种讲述古理古规的词,通常以念唱为主。

可分为婚嫁诘歌、丧葬诘歌、评理论事诘歌三种。水族乐器主要有铜鼓、大皮鼓、芦笙、唢呐、胡琴等。

其中铜鼓和大皮鼓最为流行。铜鼓是水族人民传统的民间乐器,有悠久的历史,分公鼓和母鼓两种。

公鼓的鼓面和鼓体本身做工较为精巧,音色圆润洪亮,母鼓的形体较粗重,声音不如公鼓洪亮。铜鼓多在节日、祭祀、丧葬或者盛大庆贺活动中使用,多由两人共同演奏。

大皮鼓也是水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打击乐器,把整筒圆木刨光镂空,用硝制的牛皮蒙住鼓的两头,粗约100厘米,长约150厘米,多和铜鼓同时使用。 原始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水族的原始社会时期系指从人类起源到氏族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的水族音乐创作大多围绕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类起源、动植物的起源而展开。这些口头创作多用韵文体,于是便形成了一种紧贴语言的讲唱型古歌,水语称“旭济”(意为创世歌)。

由于有了吟唱音调,较之于语言的直叙更为生动感人,加之它集中的反映了水族先民在探索自然、解释自然、改造自然的若干思想,因而得到广泛流传。在创造和发展中,水族先民还塑造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继而有了相应的祭祀活动,最原始的歌舞亦随之萌生;“旭济”古歌便为群众性的聚会,祭祀场合所必唱。

“旭济”古歌(创世歌)的内容可大体归纳为三方面: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氏族斗争。“旭济”当产于远古,是最古老的歌曲,是水族音乐的“活化石”。

封建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前206——1840)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里,水族人民深受奴隶主、封建王朝和领主、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世世代代过着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构成的基本点已经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慢而又不断前进,水族音乐作为经济基础派生出来的观念形态,作为时代的镜子和实践的反映,必然要受到这一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多以趋于复杂化的社会生活与阶级斗争为内容;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里,减少了幻想的成分,一般都扣住劳动这一主题。社会的人取代了虚渺的神,成为作品的主人公。

另一方面,水族先民在黔、桂边境定居以后,由于较为稠密的集中聚居,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使其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得以较好的发展。特别是明初的“调北填南”,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经济的发展刺激文化的进步。而团结和睦的民风,青年男女社会生活的兴盛,民间往来频繁,使得民间群众的歌唱活动逐步社会化,有了固定的歌唱场所和歌唱节日,以及相应的歌唱习俗,生活、生产、情爱、婚嫁、丧葬、祭祀、节日的歌唱成为水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歌曲反映的生活内容亦更加丰富。比如:生产劳动已有了分类成套的生产歌,也有了咏叹贫富悬殊不合理作品。

和这种广阔的社会内容相协调,原始社会较为单一的音乐品种,也逐渐变化、发展、定型成为了社会功能为主要特征的单歌、双歌、蔸歌、调歌等各种歌种。社会主义社会。

2.水族是哪个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

人口36万(2008年)。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部在独山、荔波、都匀、榕江等县和广西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

广西境内的水族2007年有1.4万余人。 水族有自已的语言,水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过去曾有一种叫“水书”的古老文字,其中象形文字多,仿汉字甲骨文、金文多,通用的单字只有一百多个,仅限于宗教活动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水族的民间文学多以口头文学流传于世。

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少数信天主教。 最有名的舞蹈是铜鼓舞,民间艺术有剪纸、石雕、编织、银饰加工等。

“水家布”(九阡青布)织染精细,独特的“豆浆印染”工艺(又称豆浆画)已700多年历史。

3.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

民间文学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会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

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至于产生已有千年左右的这类作品现在还流传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化。但总算是在生存着,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唯一的文学形式的口头传承文学,它的某些体裁可能会逐渐消失,某些体裁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不起一定的变化,也还会有我们所不熟悉的新的体裁出现。这些都是可能的,乃至于必然的。但是,整个民间文学决不会消失。因为它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口头文学,人们所熟悉的、方便的表达形式,就要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在中、苏等国的广大民众中间,除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外,还不断有新的民间文学,即革命传说、新笑话、新民歌及新谚语等的产生和流传。再从历史的往事看,过去那些能使用文字的上层社会的文人学者,在他们的书面著述之外,也仍然在口头上产生和传播着那些轶事、笑话和品评人物的韵语,如《世说新语》里的某些故事和唐人笔记里某些名人的笑谈,都是这种例子。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至于产生已有千年左右的这类作品现在还流传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化。但总算是在生存着,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民间文学能够反映出风俗习惯

4.水族是哪个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人口36万(2008年)。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部在独山、荔波、都匀、榕江等县和广西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广西境内的水族2007年有1.4万余人。

水族有自已的语言,水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过去曾有一种叫“水书”的古老文字,其中象形文字多,仿汉字甲骨文、金文多,通用的单字只有一百多个,仅限于宗教活动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水族的民间文学多以口头文学流传于世。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少数信天主教。

最有名的舞蹈是铜鼓舞,民间艺术有剪纸、石雕、编织、银饰加工等。“水家布”(九阡青布)织染精细,独特的“豆浆印染”工艺(又称豆浆画)已700多年历史。

5.民间文学与文学的关系如何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民间文学包涵于文学,优秀的作家文学和优秀的民间文学构成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二者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既各自独立、相互区别,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作家文学可以转化为民间文学,精英文学为了获得更广泛的读者群,开拓自己的艺术市场,必须借鉴民间文学的素材,在表现形式上带上某些“通俗”的性质;民间文学也可以转变为作家文学。如《水浒传》就是从民间故事传化文学名著的。

史诗是指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是众多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如小说、散文、民间传说等。

6.求一篇房屋建筑学的论文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概论摘 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7个世居民族。

千百年来,贵州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品种类繁多,包括建筑、服饰、蜡染、挑花、剌绣、银饰、雕刻、剪纸、陶器等等。

本文拟对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起源、分类、形式、特点作简单的论述。关键词: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概论“民间美术”这一概念的流行,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大约是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一样,仿借民间文学的称谓而来。

民间美术是指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

贵州高原蕴藏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民间美术是高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经过贵州各族人民不断地实践、创造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民族民间文化。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品种类繁多,包括建筑、服饰、银饰、挑花、剌绣,岩画、雕刻、漆器、竹编、剪纸、陶器等等,从生活用品到生产器具,无所不包。

民族民间美术,作为贵州各族人民生产生活装饰的必需品,体现着各族人民独有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能力。本文拟对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起源、形式、特点作简单的论述。

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贵州高原,曾经是远古人类栖息、繁衍的地方,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贵州的“史前文化”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在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旧石器早、中期的黔西观音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著名考古学家斐文中先生称观音洞文化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白寿彝在其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黔西观音洞石器,加工之细致和方法之多样,为同期各地之冠”。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普定穿洞人遗址、兴义猫猫洞遗址最具代表性,在其发掘物中,除了石制品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骨、角器,骨角器制作之精、工艺的稳定、磨制技术的熟练及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烧制出陶器,并在陶器上绘制出各种纹饰,于是审美物质文化便开始出现,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民间美术产生了。

在贵州普安铜鼓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各类器物中,就有大量器型多样、纹饰丰富的陶器。有专家考证说:“彩陶文化典型集中地体现了原始绘画、原始雕塑、原始乐舞以及原始民俗生活一切方面的特征,是原始审美文化的最高体现”。

战国至秦汉时期,以贵州为主的西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夜郎国,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南夷”是指贵州、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而夜郎的主体民族是濮人与夷人,也就是今天的仡佬族与彝族的先祖。

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他民族的先民在各时期相继迁入贵州,形成了今天的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侗族、瑶族等民族。今天在夜郎地域范围内的普安铜鼓山、赫章可乐、威宁中水三个文化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的玉石器、陶器、青铜器(铜鼓)、铁器等物品,这三处遗址的发掘物,品种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甚为罕见,它们不仅显示了高超的技术水平,而且有别于中原汉族文化,应是当地少数民族遗留的痕迹。

这说明了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夜郎人,就具备了制造、制作各类生产生活工具、兵器、民间工艺美术的能力并有相当的水平。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主要形式(一)织绣印染1、民族服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和重要载体。

贵州民族服饰非常丰富,生息在贵州高原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他们勤工巧织,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其间包含着蜡染、刺绣、挑花、织花、银饰等多种工艺。许多民族服饰的款式结构、纹样图案,具有一定的含义及渊源,反映了各民族的信仰,包含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

(1)苗族服饰:苗族服饰种类繁多,风貌独特,造型优美,清朝陈浩到贵州画了《百苗图》,吴世忠在其《中国苗族服饰图志》记录了170多种。其中有以刺绣著名的台江妇女服饰;以挑花突出的贵阳地区妇女服饰;以蜡染为特点的丹寨、安顺、黔西、织金、黄平的妇女服饰;以银饰最多的雷山、台江、凯里、黄平的妇女服饰;以毛织为主的威宁服饰;以编织著称的贞丰、安龙妇女服饰。

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功能,被称为:“无字的史书”。(2)布依族服饰:布依族妇女大部分穿右衽大襟衣,宽口裤,饰以花边和栏杆,盘发辨于头顶,包头巾,胸前戴围腰及银饰。

(3)侗族服饰:侗族服饰大致分南、北两种类型:北部妇女束发挽髻,饰以银簪、银花或木梳,上盖侗布,穿右衽无领大襟衣,胸前系绣花围腰,下穿长裤,间或也有穿裙的;南部妇女发型亦挽髻,贯以木梳、银簪,上衣或高领或无领,或开襟无扣或紧身小袖,下穿百褶裙。

水族论文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