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设35个头全是兔子的,那么一只兔子4只脚,35只兔子就有(35×4=140)140只脚。实际只有94只脚,比假设的少(140-94=46)46只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35个头并不全是兔子的,有一部分是鸡的,而每一只鸡都比一只兔子少2只脚,所以,少的这46只脚就是把假设中的兔子换成实际的鸡之后少的脚,这些脚的只数除以2就是鸡的只数(46÷2=23),鸡有23只。兔子有12只。
2、假设35个头全是鸡的,那么一只鸡有2只脚,35只鸡就有(35×2=70)70只脚。实际有94只脚,比假设的多(94-70=24)24只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35个头并不全是鸡的,有一部分是兔子的,每只鸡换成一只兔子都要多2只脚,所以,多出来的这24只脚(24÷2=12)除以2就是兔子的只数12只,鸡有23只。
3、假设,一只兔子有两个头,那么一个头就对应两只脚,共有(94÷2=47)个头,实际只有35个头,那么多出来的(47-35=12)12个头就是兔子的数量,所以鸡有(35-12=23)只。
解法1:站队法
让所有的鸡和兔子都列队站好,鸡和兔子都听哨子指挥。那么,吹一声哨子让所有动物抬起一只脚,笼中站立的脚:94-35=59(只)。
那么再吹一声哨子,然后再抬起一只脚,这时候鸡两只脚都抬起来就一屁股坐地上了,只剩下用两只脚站立的兔子
站立脚:59-35=24(只)
兔:24÷2=12(只);
鸡:35-12=23(只)
解法2:松绑法
由于兔子的脚比鸡的脚多出了两个,因此把兔子的两只前脚用绳子捆起来,看作是一只脚,两只后脚也用绳子捆起来,看作是一只脚。
那么,兔子就成了2只脚。则捆绑后鸡脚和兔脚的总数:35×2=70(只)比题中所说的94只要少:94-70=24(只)。
现在,我们松开一只兔子脚上的绳子,总的脚数就会增加2只,不断地一个一个地松开绳子,总的脚数则不断地增加2,2,2,2……,一直继续下去,直至增加24,因此兔子数:24÷2=12(只)从而鸡数:35-12=23(只)
解法3:假设替换法
实际上替代法的做题步骤跟上述松绑法相似,只不过是换种方式进行理解。
假设笼子里全是鸡,则应有脚70只。而实际上多出的部分就是兔子替换了鸡所形成。每一只兔子替代鸡,则增加每只兔脚减去每只鸡脚的数量。
兔子数=(实际脚数-每只鸡脚数*鸡兔总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与前相似,假设笼子里全是兔,则应有脚120只。而实际上不足的部分就是鸡替换了兔子所形成。每一只鸡替代兔子,则减少每只兔脚减去每只鸡脚的数量,即2只。
鸡数=(每只兔脚数*鸡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
将上述数值代入方法
(1)可知,兔子数为12只,再求出鸡数为23只。将上述数值代入方法
(2)可知,鸡数为23只,再求出兔子数为12只。
由计算值可知,两种替代方法得出的答案完全一致,只是顺序不同。由替代法的顺序不同可知,求鸡设兔,求兔设鸡,可以根据题目问题进行假设以减少计算步骤。
解法4:方程法
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开始接触方程思想,这个时候鸡兔同笼问题运用方程思想则变得十分简单。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
4x+2(35-x)=94
4x+70-2x=94
x=12
注:方程结果不带单位,从而计算出鸡数为35-12=23(只)
1、鸡、兔同笼,鸡比兔多25只,一共有脚170只。鸡、兔各多少只?
2、某学校举行英语竞赛,每答对一道题得10分,答错一道题倒扣2分,共15道题。小华得了102分,小华答对了多少道题?
3、小明家有一些水果糖和巧克力糖,已知水果糖的块数是巧克力糖块数的3倍。如果小明每天吃2块水果糖,1块巧克力糖,若干天后水果糖还剩下7块,巧克力糖正好吃完。原来水果糖有多少块?
4、某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共100人去植树,教师每人植3棵树,学生每3人植1棵树,一共植了100棵树。教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
这一问题的本质是一种二元方程。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可以让小学生初步地理解未知数和方程等概念,并锻炼从应用问题中抽象出数的能力。一般在小学四到六年级时,配合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教授。
同一本书中还有一道变题:
今有兽,六首四足;禽,四首二足,上有七十六首,下有四十六足。问:禽、兽各几何?答曰:八兽、七禽。
题设条件包括了不同数量的头和不同数量的足。
鸡兔同笼问题的理解方法
题目:有若干只鸡和兔在同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