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誌 |
---|---|
读音 |
|
注音 | ㄓˋ |
部首 | [言] 言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4 部外:7 |
异体字 | 志 痣 識 鋕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简体字形 | 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8A8C |
其它编码 | 五笔:yfny 仓颉:yrgp 郑码:sbwz 四角:04631 |
笔顺编码 | 41112511214544 |
笔顺笔画 | 丶一一一丨フ一一丨一丶フ丶丶 |
笔顺名称 | 点 横 横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竖 横 点 斜钩 点 点 |
誌字的意思
同“志”。
誌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誌
zhì ㄓˋ
記在心裏:誌喜。誌哀。永誌不忘。 記載的文字:雜誌。誌怪(記載怪異的事)。 記號:標誌。英语 write down; record; magazine
德语 schriftl. Aufzeichnung, Chronik, Annalen, Geschichte (S),Zeichen, Marke, Merkzeichen, Kennzeichen (S),aufnehmen, erfassen, sich einprägen, sich merken, etw. im Kopf behalten (V)
法语 ambition,idéal,annales
誌字的详细解释
誌字的辞典解释
记住、记忆。如:「永志不忘」。《新唐书·卷一○二·褚亮传》:「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
记录、记载。《列子·杨朱》:「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聊斋志异·卷九·邵临淄》:「邑有贤宰,里无悍妇矣。志之,以补循吏传之所不及者。」
表示。如:「志哀」、「志庆」。
名文体名。一种记事文。如:「碑志」、「读书志」。
标识、记号。《南齐书·卷五五·孝义传·韩系伯传》:「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
皮肤上所生的微凸小点。《南齐书·卷四二·江祐传》:「高宗胛上有赤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玉格》:「额三理,腹三志。」通「痣」。
康熙字典解释
誌【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集韻》《韻會》𠀤職吏切,音志。《說文》記誌也。《唐書·褚亮傳》圖史一經目,輒誌于心。《南齊書·王慈傳》朝堂榜誌。《列子·楊朱篇》大古之事滅矣,孰誌之哉。《文中子·述史篇》制誌詔𠕁,則幾乎典誥矣。《註》誌,臣下誌君之善也。
又《正韻》支義切,音寘。義同。
又同志。《正字通》凡史傳記事之文曰誌。《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註》志,謂記也。
又《漢書》有十志,俱與誌同。
又《類篇》或作識。《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通作痣。《史記·漢高祖紀》左股七十二黑子。《師古註》今中國通呼爲黶子,吳楚俗謂之誌。誌,記也。《南齊書·江祏傳》高宗胛上有赤誌。
说文解字解释
说文解字
誌【卷三】【言部】
記誌也。从言志聲。職吏切
说文解字注
(志)意也。从心㞢。㞢亦聲。按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爲十九文之一。原作从心之聲。今又增二字。依大徐次於此。志所以不錄者周禮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識。葢古文有志無識。小篆乃有識字。保章注曰。志古文識。識、記也。哀公問注曰。志讀爲識。識、知也。今之識字、志韵與職韵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則二解義亦相通古文作志。則志者、記也、知也。惠定宇曰。論語賢者識其大者、蔡邕石經作志。多見而識之、白虎通作志。左傳曰以志吾過。又曰且曰志之。又曰歲聘以志業。又曰吾志其目也。尙書若射之有志。士喪禮志矢注云志猶擬也。今人分志向一字。識記一字。知識一字。古衹有一字一音。又旗幟亦卽用識字。則亦可用志字。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志之所之不能無言。故識从言。哀公問注云志讀爲識者、漢時志識已殊字也。許心部無志者、葢以其卽古文識而識下失載也。職吏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