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訛 |
---|---|
读音 |
|
注音 | ㄜˊ |
部首 | [言] 言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1 部外:4 |
异体字 | 䚰 叱 吪 譌 讹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简体字形 | 讹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8A1B |
其它编码 | 五笔:ywxn 仓颉:yrop 郑码:snrr 四角:04610 |
笔顺编码 | 41112513235 |
笔顺笔画 | 丶一一一丨フ一ノ丨ノフ |
笔顺名称 | 点 横 横 横 竖 横折 横 撇 竖 撇 竖弯钩 |
訛字的意思
1.錯誤:訛字。訛誤(文字、記載錯誤)。訛謬。訛傳(chuán)。以訛傳訛。
2.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訛詐。
3.謠言:訛言(a.詐偽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4.感化,變化:“歲月遷訛。”
5.野火燒。
訛字的基本解释
● 訛
é ㄜˊ
錯誤:訛字。訛誤(文字、記載錯誤)。訛謬。訛傳(chuán )。以訛傳訛。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訛詐。 謠言:訛言(➊詐偽的話,謠言;➋胡言亂語)。 感化,變化:“歲月遷訛。” 野火燒。
英语 swindle, cheat; erroneous, wrong
訛字的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 訛
訛、譌 é
〈名〉
(1) (形聲。从言,化聲。字本作“譌”。本義:謠言)
(2) 同本義 [rumor]
譌,僞言也。——《說文》
(3) 字亦作“訛”
民之訛言。——《詩·小雅·沔水》
訛言大水至。——《漢書·成帝紀》
又如:訛言(謠言)
(4) 差錯 [error]。
如:訛舛(差錯;謬誤);訛闕(錯誤殘缺);訛頭(過失,污點,把柄);訛替(錯誤)
詞性變化
◎ 訛
訛 é
〈動〉
(1) 訛詐 [black-mail]。
如:訛人(訛詐人);訛頭(訛詐的錢財)
(2) 改變;感化 [change;move]
或降於阿,或飲於池,或寢或訛。——《詩·小雅·無羊》
(3) 變化 [change]
式訛爾心。——《詩·小雅·節南山》
歲月遷訛,斯風漸篤。——《通志》
(4) 不正確的 [incorrect]
平秩南訛。——《書·堯典》
又如:訛音
常用詞組
訛傳訛奪訛謬訛騙訛人訛索訛誤訛言訛詐訛字
訛字的辞典解释
錯誤。宋·朱熹〈山北紀行〉:「百世踵謬訛,彝倫日頹圮。」
謠言。如:「以訛傳訛」。《宋史·卷二九三·張詠傳》:「止訛之術,在乎識斷。」
姓。如宋代有訛勃囉。
形不正確的、不實在的。如:「訛字」。《詩經·小雅·沔水》:「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動欺騙、恐嚇。如:「訛詐」。《紅樓夢·第四八回》:「訛他拖欠官銀,拿他到衙門裡去。」
感化。《書經·堯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詩經·小雅·節南山》:「式訛爾心,以畜萬邦。」
康熙字典解释
訛【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五禾切《集韻》《韻會》《正韻》吾禾切,𠀤音囮。《玉篇》與譌同。僞也,謬也,舛也。《詩·小雅》民之訛言,寧莫之懲。《傳》訛,僞也。《說文》《宋書·五行志》引《詩》𠀤作譌言。
又《爾雅·釋詁》言也。《註》世以妖言爲訛。《前漢·翟方進傳》民人訛謠。《吳志·孫皓傳》妖訛橫興。
又《爾雅·釋言》化也。《書·堯典》平秩南訛。《傳》訛,化也。《史記·五帝紀》作南譌。《索隱》作南爲,謂所當爲之事也。《讀書通》又通作僞。《前漢·王莽傳》毎縣則薅,以勸南僞。《師古註》僞,讀曰訛。化也。
又《爾雅·釋詁》動也。《詩·小雅》或寢或訛。《傳》訛,動也。《韓詩》作譌。覺也。
又《集韻》通作吪。《詩·王風》尚寐無吪。《傳》吪,亦動也。本亦作訛。
又獸名。《神異經》西南荒中出訛獸,狀若兔,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肉美,食之言不眞。一名誕。
又蛇名。《埤雅》恩平郡譜,蛇謂之訛。
又火名。《柳宗元·述舊言懷詩》訛火亟生煆。《註》野火也。《山海經》作譌火。
又姓。《唐書·南蠻傳》巂州新安城旁有六姓蠻,三曰訛蠻。《宋史·眞宗紀》夏國監軍訛勃囉。
又《集韻》牛何切,音莪。亦動也。
说文解字解释
说文解字
叱【卷二】【口部】
訶也。从口七聲。昌栗切
说文解字注
(叱)訶也。訶、大言而怒也。从口。七聲。昌栗切。十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