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角之勢的读音 掎角之勢的意思
【解释】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夹击敌人。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示例】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互相配合,两面夹击
- 掎
- 角
- 之
- 勢
“掎角之勢”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jǐ jué zhī shì]
- 汉字注音:
- ㄐㄧˇ ㄐㄩㄝˊ ㄓ ㄕˋ
- 简繁字形:
- 掎角之势
- 是否常用:
- 否
“掎角之勢”的意思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掎角之势 jǐ jué zhī shì ㄐㄧˇ ㄐㄩㄝˊ ㄓ ㄕˋ 掎,拉足。角,抓角。犄角之势指双方同时下手捕鹿。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比喻两边彼此呼应,共同夹击敌方。三国.吴.张俨〈默记述佐篇〉:「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三国演义.第二二回》:「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也作「犄角之势」。
网络解释
【解释】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夹击敌人。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示例】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互相配合,两面夹击
“掎角之勢”的单字解释
【掎】:1.拉住;拖住。引申为牵制。2.通“倚(yǐ)”。支撑。
【角】:[jiǎo]1.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牛角。犀角。2.形状像角的;物体边缘相接的部分:菱角。桌子角。3.数学上指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4.中国辅币名。一元的十分之一。5.古时军中吹的乐器:号角。6.星名。二十八宿之一。[jué]1.竞赛:角斗。2.角色:名角儿。主角儿。3.古代盛酒的器物。4.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3”。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勢】:同“势”。
“掎角之勢”的相关词语
* 掎角之勢的读音是:jǐ jué zhī shì,掎角之勢的意思:【解释】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夹击敌人。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示例】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互相配合,两面夹击
辞典解释
掎角之势 jǐ jué zhī shì ㄐㄧˇ ㄐㄩㄝˊ ㄓ ㄕˋ掎,拉足。角,抓角。犄角之势指双方同时下手捕鹿。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比喻两边彼此呼应,共同夹击敌方。三国.吴.张俨〈默记述佐篇〉:「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三国演义.第二二回》:「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也作「犄角之势」。
【解释】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夹击敌人。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示例】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互相配合,两面夹击
【掎】:1.拉住;拖住。引申为牵制。2.通“倚(yǐ)”。支撑。
【角】:[jiǎo]1.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牛角。犀角。2.形状像角的;物体边缘相接的部分:菱角。桌子角。3.数学上指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4.中国辅币名。一元的十分之一。5.古时军中吹的乐器:号角。6.星名。二十八宿之一。[jué]1.竞赛:角斗。2.角色:名角儿。主角儿。3.古代盛酒的器物。4.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3”。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勢】:同“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