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幾的读音 劉知幾的意思
辞典解释刘知几 liú zhī jī 人名。(西元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唐代史学家。进士出身,累官至左散骑常侍,终生从事史学研究,曾参与编修则天皇帝实录。刘氏认为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尤以史识为要。并强调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著《史通》,为著名的史学评论专书。
- 劉
- 知
- 幾
“劉知幾”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liú zhī jī]
- 汉字注音:
- ㄌㄧㄡˊ ㄓ ㄐㄧ
- 简繁字形:
- 刘知几
- 是否常用:
- 否
“劉知幾”的意思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刘知几 liú zhī jī ㄌㄧㄡˊ ㄓ ㄐㄧ 人名。(西元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唐代史学家。进士出身,累官至左散骑常侍,终生从事史学研究,曾参与编修则天皇帝实录。刘氏认为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尤以史识为要。并强调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著《史通》,为著名的史学评论专书。
网络解释
“劉知幾”的单字解释
【劉】:同“刘”。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幾】:[jī]1.細微。見“幾希”、“幾微”等條。2.危殆、危險。《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幾矣。”《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楚兵罷食盡,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所謂養虎自遺患也。”3.將近、相去不遠:“幾及”、“庶幾”。《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4.豈。《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5.預兆、細微的跡象。《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明•方孝孺《深慮論》:“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6.時期、機會。《詩經•小雅•楚茨》:“卜爾百福,如幾如式。”《左傳•定公元年》:“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jǐ]1.詢問數量的多少:“幾個人”、“幾點鐘”。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2.表示不定的數目:“少年十幾二十時”、“他才十幾歲。”3.何、哪,表時間的疑問詞。見“幾何”、“幾曾”等條。
“劉知幾”的相关词语
* 劉知幾的读音是:liú zhī jī,劉知幾的意思:辞典解释刘知几 liú zhī jī 人名。(西元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唐代史学家。进士出身,累官至左散骑常侍,终生从事史学研究,曾参与编修则天皇帝实录。刘氏认为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尤以史识为要。并强调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著《史通》,为著名的史学评论专书。
辞典解释
刘知几 liú zhī jī ㄌㄧㄡˊ ㄓ ㄐㄧ人名。(西元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唐代史学家。进士出身,累官至左散骑常侍,终生从事史学研究,曾参与编修则天皇帝实录。刘氏认为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尤以史识为要。并强调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著《史通》,为著名的史学评论专书。
【劉】:同“刘”。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幾】:[jī]1.細微。見“幾希”、“幾微”等條。2.危殆、危險。《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幾矣。”《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楚兵罷食盡,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所謂養虎自遺患也。”3.將近、相去不遠:“幾及”、“庶幾”。《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4.豈。《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5.預兆、細微的跡象。《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明•方孝孺《深慮論》:“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6.時期、機會。《詩經•小雅•楚茨》:“卜爾百福,如幾如式。”《左傳•定公元年》:“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jǐ]1.詢問數量的多少:“幾個人”、“幾點鐘”。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2.表示不定的數目:“少年十幾二十時”、“他才十幾歲。”3.何、哪,表時間的疑問詞。見“幾何”、“幾曾”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