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的读音 儀禮的意思
仪礼 (儒家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 另有古文仪礼56篇,现已遗失。 仪礼 (词语)仪礼,是汉语词汇,拼音是yí lǐ,释义为礼仪,礼节。也是书名。
- 儀
- 禮
“儀禮”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yí lǐ]
- 汉字注音:
- ㄧˊ ㄌㄧˇ
- 简繁字形:
- 仪礼
- 是否常用:
- 否
“儀禮”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礼仪,礼节。 辞典解释
仪礼 yí lǐ ㄧˊ ㄌㄧˇ 书名。十三经之一。汉儒称为「礼经」,或单称「礼」。汉代已残阙,当时所传有三本:戴德本、戴圣本、刘向别录本。今通行本为郑玄注、贾公彦疏之刘向别录本,十七篇。论述冠、婚、射、丧、饮、祭等礼之仪节。其经文亦有今古文之别,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文,鲁恭王得自孔宅者为古文,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今文同,而字多异,十七篇外,则为逸礼。郑玄注参用今古文二本。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
也称为「礼经」、「士礼」。
英语 Rites and Ceremonies, part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 of Rites 禮記|礼记[Li3 ji4]
德语 Etikette und Riten
网络解释
仪礼 (儒家典籍)
《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
另有古文仪礼56篇,现已遗失。
仪礼 (词语)
仪礼,是汉语词汇,拼音是yí lǐ,释义为礼仪,礼节。也是书名。
“儀禮”的单字解释
【儀】:同“仪”。
【禮】:1.“礼”的繁体字。2.人類的行為規範。《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3.規矩恭敬的態度或行為:“行禮”、“有禮”。《左傳•僖公三十年》:“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4.儀式:“典禮”﹑“婚禮”﹑“喪禮”﹑“成年禮”。5.表敬意的贈品:“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晉書•卷七十七•陸曄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6.儒家的經典。見“三禮”條。7.姓。如漢代有禮賢。8.祭。《儀禮•覲禮》:“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文選•揚雄•甘泉賦》:“集乎禮神之囿,登乎頌祇之堂。”9.尊敬、厚待:“禮賢下士”。《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
“儀禮”的相关词语
* 儀禮的读音是:yí lǐ,儀禮的意思:仪礼 (儒家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 另有古文仪礼56篇,现已遗失。 仪礼 (词语)仪礼,是汉语词汇,拼音是yí lǐ,释义为礼仪,礼节。也是书名。
基本解释
1.礼仪,礼节。辞典解释
仪礼 yí lǐ ㄧˊ ㄌㄧˇ书名。十三经之一。汉儒称为「礼经」,或单称「礼」。汉代已残阙,当时所传有三本:戴德本、戴圣本、刘向别录本。今通行本为郑玄注、贾公彦疏之刘向别录本,十七篇。论述冠、婚、射、丧、饮、祭等礼之仪节。其经文亦有今古文之别,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文,鲁恭王得自孔宅者为古文,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今文同,而字多异,十七篇外,则为逸礼。郑玄注参用今古文二本。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
也称为「礼经」、「士礼」。
英语 Rites and Ceremonies, part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 of Rites 禮記|礼记[Li3 ji4]
德语 Etikette und Riten
仪礼 (儒家典籍)
《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另有古文仪礼56篇,现已遗失。
仪礼 (词语)
仪礼,是汉语词汇,拼音是yí lǐ,释义为礼仪,礼节。也是书名。【儀】:同“仪”。
【禮】:1.“礼”的繁体字。2.人類的行為規範。《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3.規矩恭敬的態度或行為:“行禮”、“有禮”。《左傳•僖公三十年》:“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4.儀式:“典禮”﹑“婚禮”﹑“喪禮”﹑“成年禮”。5.表敬意的贈品:“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晉書•卷七十七•陸曄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6.儒家的經典。見“三禮”條。7.姓。如漢代有禮賢。8.祭。《儀禮•覲禮》:“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文選•揚雄•甘泉賦》:“集乎禮神之囿,登乎頌祇之堂。”9.尊敬、厚待:“禮賢下士”。《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