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势造句
“电势”的解释
1、讨论了导体球外存在点电荷时空间的电势分布、导体球表面的电荷密度、点电荷与导体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结果给出即使导体球与点电荷带同种电荷也可以相互吸引。
2、通过求解带缝的长直圆柱面电容器中的电势的拉普拉斯方程,讨论该电容器的电容计算公式。
3、如果屏蔽和测量仪器之间存在一个交流电势差,则可能有电容性电流通过测量电路,增大干扰。
4、通过分析电四极矩的两个定义的异同,举例分析它们求电势的方法。
5、等待读数稳定,并验证该通道的接触电势在技术指标范围之内。
6、偏移电流补偿可消除开关接触电势,以及整个测量电路中的任何热电电压偏移。
7、负耗阻性管由栅极和极电势组成的四极管,其中当极电流降低时极电势反而增加。
8、当被增加到信号上时,则很容易计算出该接触电势对测量准确度的影响。
9、第二,研究了静电引发剂对气固流化床静电势分布的变化的影响。
10、通过具体例子的计算和讨论,揭示了静电场中的电势能、相互作用能和静电能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1、然而,开关的接触电势对测量小电流的系统影响很小。
12、接触电势受环境温度变化以及开关卡上温度梯度的影响。
13、该误差电压就是所谓的接触电势或偏移电压。
14、和接触电势一样,由于偏移电流而引起的小电流信号测量不确定度亦可计算获得。
15、本文推导了电负性电荷与静电势电荷的关系,并把电负性电荷用于分子力学计算。
16、实验结果表明:在化学成熟过程中,敏化中心的平衡电极电势的变化与感光层光敏度的变化趋势极为相似。
17、由于电流通过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故A、B之间任意两点都有电势差。
18、实验发现,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其?电势几乎与温度无关。
19、采用变磁阻法改变初级线圈的磁通,在次级绕组上得到相应的感应电势。
20、电子密度梯度直接影响密度涨落,并通过杂质辐射与温度涨落相互耦合,进而影响静电势涨落。
21、介绍变频空调采用无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作为压缩机的优越性,反电势检测的基本原理以及起动方法。
22、体系的态密度投影到半导体碳纳米管上,纳米管的能隙消失,电子在金属和碳纳米管之间转移的过程中不存在静电势垒。
23、研究了发泡金属电极的性质,得出了描述发泡金属电极床层中宏观反应速率、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床层中电解液的电势分布方程式。
24、这个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决定缺陷浓度的非线性微分方程,静电势函数和内应力。
25、如果这一误差相对于源信号或测量值非常大,则可测量接触电势,并对其进行补偿,以保证系统准确度。
26、该文针对双馈发电机提出了一种结合稳态的分析与瞬时采样定向和控制的方法,称为准稳态转子感应电势定向的控制方法。
27、前人们所做的就是他们说让我们确定,一个能量单位用来代表一单位电荷,加速穿过形成的一单位电势差,我们叫它电子伏特。
28、选用大同煤和神木煤制备水煤浆,考察了超声辐照前后水煤浆浆体的动电势变化.
29、利用测量电解液中IR降以计算电流密度的方法,测量了两种负极板的电流电势分布。
30、若需验证某个开关卡的技术指标,可利用灵敏的伏特计测得其接触电势。
31、分析了目前主要的交叉耦合电势解耦方法及解耦控制原理和特点,重点讨论了源于化工过程控制的内模解耦方法。
32、用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式和超电势等,论述了铝板的阳极氧化机理。
33、分布板外环区单独进气时,随气速增加,流化床内负静电势区域逐渐扩大。
34、由于锌的正向反应产生较大的负电势……
35、本文测定设计的两个过程中同一分子离子的表观电势,用质谱法测定出分子的离解能。
36、实验正揭示出一些黏菌复杂的生物电势排列,这种电势排列可以使20,000个黏菌个体形成一个鼻涕虫一样的结构.
37、用补偿法测量不同剂量的紫外照射后驻极体的表面电势。
38、本文讨论了水库拦鱼电栅的电势分布,绘出了电栅阵列的等势面。
39、结果:获得相关分子轨道、电荷分布和分子静电势的信息。
40、原电池中具备较低电势的金属是阳极的而且会受到腐蚀。
41、根据BNRT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内部电势、电子浓度和空穴浓度分布,解释了其S型负阻特性的产生机理。
42、将此方法应用于氧化还原计算程序中对标准电极电势库的调用,妥善地解决了数据源配置问题。
43、颗粒浓度越大,单位体积所带的电荷越多,导致静电势值越大,反之亦然。
44、本文根据电磁场理论,引出电磁流量计的基本方程和电极电势的计算公式。
45、文章讨论均匀带电宽圆环在轴线上和空间任一点的静电势。
46、电场由电势方程近似反映,只考虑周向自感应磁场。
47、在倾斜磁场中,电子和离子密度分布以及静电势的变化非常小。
48、在切换低电压信号时,为了补偿接触电势,可以在一个未使用的通道上安装一个清洁的铜短路线。
49、在铜净液工序中,采用控制阴极电势脱铜脱砷电积法,能有效抑制砷化氢的析出。
50、由计算机回归校正,提出了计算矩形地网最大接触电势的公式,它较为准确,可供修订接地规程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