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7篇移动互联网论文是由宣传员精心整理的论文网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互联网论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风险防范
随着全球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纳入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并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规划,企业界也因此掀起了一轮关于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研究热潮。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间需要更高层次的合作与集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由纯商业的买卖关系转变发展为一种相互依存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关系后企业间的合作也将更富有成效。一般认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关键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客户等)如何进行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如何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进行良好的协调。建立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说明,由于各企业之间存在着目标差异和利益差异,在应用互联网后这些差异并未消除,反而新增加了一些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因而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基于互联网的合作过程中除了存在固有的风险外,也会产生一定的新风险。我们可以把企业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后而相应产生的风险统称为供应链风险,它包括供应链固有的风险和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下面我们就企业供应链风险及其防范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的重要性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SCM)强调企业如何凝造自己的核心能力,以便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业务外包,委托合作企业完成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资源经营更擅长于竞争对手的,能为本企业创造特殊价值的关键业务,在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的前提下,实现“双赢”甚至更多企业“共赢”的目标。
过去,企业之所以选择合适的经营伙伴,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经营利润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社会从原有的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企业面对这样一个变化迅速而且很难准确预测的全球化的买方市场,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不得不采取更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于是许多企业把目标瞄向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
实际上,企业供应链管理包括短期计划管理和中长期计划管理。短期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何时采购何种原材料;(2)如何充分利用生产资源安排生产;(3)怎样合理安排运输路线;(4)如何编制合同履行计划;(5)怎样履行对客户的承诺等等。中长期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以何种策略与供应商建立关系;(2)在何处设立工厂为宜;(3)怎样才能建立国际运输网络;(4)如何开展网络营销;(5)如何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等等。在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看来,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已经转变为一种战略性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于互联网远程处理,资源共享和实时监控的优势,将合作伙伴的资源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相统一,从而稳定整个供应链,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供应链总库存、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调的目的,并保持供应链各合作伙伴相互之间在操作上的一贯性,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在财务状况、服务质量、产品产量、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等方面均能有大幅度的改善与提高,从而更富有成效地解决供应链短期计划管理和中长期计划管理的问题。常见的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模式如图1所示。
二、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
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是指不论供应链基于何种模式都可能存在的风险。实践证明,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主要有以下类型:
1.目标冲突风险
在供应链模式下,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具有独立利益要求的经济主体,单个企业的行为目标从根本上说还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它们都面临着双目标决策的问题,即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以及满足供应链的整体要求。这两个目标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但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往往会有冲突:
(1)在满足供应链整体利益要求时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短期利益。
(2)如果一个企业同时为多条供应链提供服务,则面临着多目标决策问题而在短期内难以作出全面合理的取舍,并由此面临一定的风险。
2.信息不对称风险
网络技术的发展并未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委托问题仍然存在,并给供应链带来相应的风险,主要有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两大类。
(1)逆向选择风险。在供应链环境下,制造商(委托人)在选择供应商(人)时,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制造商不利的,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可能蒙受损失。
(2)道德风险。在供应链环境下,由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某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而供应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有契约保证的前提下可能采取一些不利于制造商的行为,如推迟供货时间或降低产品质量,从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致使制造商面临一定的风险。
(二)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企业供应链风险
企业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关系后,由于互联网具有分布式、开放性的特点,与原有的集中式、封闭性的供应链相比,将可能产生一些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故障的风险
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由于操作失误或硬件、软件、网络本身出现故障,而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在互联网结构的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和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其影响面更广,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2.内部人员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人员对系统数据进行非法篡改、泄密和破坏等所造成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供应链系统不仅与企业内联网完全融合,而且与整个互联网相联,因此其内部人员道德风险远远超过了以往的范畴。从地域上看,已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即风险不但有可能从企业内部进入供应链系统,还有可能从企业外部的互联网进入供应链系统。
3.供应链系统关联方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关联方(如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非法侵入企业内联网,进行以剽窃数据和知识产权、破坏数据、搅乱某项特定交易或事项等为目的的活动而产生的风险。在互联网条件下,企业内联网与关联方内联网之间需要建立外联网联接,由于存在数据交换和实时处理关系,需要相互之间开放一定的数据库资源,从而使供应链系统的数据库资源面临着风险。
4.社会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来自社会上的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对企业内联网的非法入侵和破坏,这是目前媒体报道最多的风险类型。目前互联网社会道德风险主要来自网上的信息截收、仿冒、窃听、黑客入侵、病毒破坏等,尤其是黑客攻击和病毒破坏,已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方法
(一)供应链固有风险的防范方法
1.明确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准则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至关重要,企业在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时首先必须明确选择准则。日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如Weber和Dickson)已提出了较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准则,可供企业参考。Weber在总结Dickson的23项评价供应商选择准则的基础上,对它们重新进行了排序,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价格、准时送货、质量、装备能力、地理位置、技术能力、管理与组织、行业名誉与地位等方面,如下表所示。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CIMS课题组在调查后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在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时,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这与国际上重视质量的趋势是一致的;其次是价格,92.4%的企业考虑了这个标准;另有69.7%的企业考虑了交货提前期;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也是企业考虑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指出,我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持过多的主观成分,有时往往根据对企业的印象来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选择的标准不全面,不能对企业作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企业在优先考虑价格、准时送货、质量、装备能力、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同时,也要考虑服务、所处的内外环境、内务状况、信用程度等因素,并且要注意,选择的准则是多方面的且会不断发生变化。
2.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
根据博弈论观点,供应链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个博弈过程,供应商出于私利往往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继而破坏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造成供应链的不稳定。因此,外部的适当的激励机制是保证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价格激励。价格往往是供应链各合作企业最为敏感的要素。
(2)订单激励。在拥有多个供应商的情况下,订单的分配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3)商誉激励。如果在供应链合作协议条款中包含败德行为公开条款,则会对潜在的投机者施加有效的约束。
(4)淘汰激励。谁违反供应链合作协议并破坏供应链的稳定运作,谁就有可能遭受淘汰出局的际遇,它是一种有效的负向激励机制。
3.在供应链各合作方之间建立信任机制
增进相互间的信任是防范供应链风险的关键。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行专用性投资。这意味着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将更多地依赖于合作的业务部分,使对方相信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是获得长期利益的一个保证。
(2)确立“正和”思想。根据博弈论,“零和”甚至“负和”博弈意味着合作的双方必须重新分配原有资源,从而导致冲突。因此,合作伙伴关系要求双方合作的基础是要赢得“正和”的博弈结果。
(3)追求公平。在供应链各合作方之间形成公平竞争、获取公平利益的氛围,也有助于增进相互间的信任。
(二)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企业供应链风险防范方法
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涉及企业的许多方面,因而其安全问题必须全面考虑,既要考虑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措施,也要考虑监督措施,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安全控制技术。总的来说,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1.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技术控制体系
运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地说,企业可以运用如下关键技术来防范风险:
(1)利用防火墙技术预防外来攻击。防火墙(Firewall)是一组介于互联网和企业内联网之间的访问控制系统,它充当屏障作用,保护企业信息系统(内联网)免受来自互联网上的攻击。防火墙可以软件形式运行于计算机上,也可以硬件形式设计在路由器上。
(2)利用漏洞扫描技术增强系统的安全性。漏洞扫描技术就是通过对系统安全脆弱点的自动检测,找到安全漏洞,并给予修复的一种安全技术。根据扫描对象的不同,漏洞扫描技术可分为互联网扫描技术、系统扫描技术和数据库扫描技术等几大类,它们分别负责扫描和修复不同的安全漏洞。
(3)利用入侵检测技术防范黑客攻击。入侵检测技术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实时识别和响应的一种安全主动控制技术。它可以在系统被破坏前主动中断并响应安全漏洞和误操作,实时监控用户的活动,其入侵检测记录还可用来追究入侵者的法律责任。
(4)利用病毒检测与消除技术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为了检测和消除计算机病毒,国内外已经研制出很多种反病毒软件,一般都能有效地检测和消除许多种计算机病毒,并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实时监控的功能。但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做到制止新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因此反计算机病毒技术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
(5)运用计算机信息加密技术实现对系统程序和数据文件的保护。通过密码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安全手段,利用该技术可以保护系统程序和数据文件的安全。
2.建立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资产安全,保证数据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障经营管理政策的执行而采取的全部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一般控制是对供应链系统环境的控制,应用控制则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控制。显然,不同的环境和应用系统模式,其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同的。由于企业规模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应用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系统结构,其系统组成的基础部分都是企业的内联网(包括分支机构的内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内联网的控制,其主要的内部控制点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系统内部控制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分别是:①操作系统;②数据库系统;③系统开发;④系统维护;⑤应用系统;⑥计算中心;⑦组织结构;⑧工作站。企业必须对这八个控制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以保护供应链系统的安全。
3.建立和健全外部控制体系。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内联网不再是独立、封闭的系统,已成为互联网世界的组成部分。要保护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的安全,还必须对企业内联网以外的系统空间进行控制,也就是面向企业内联网的外部环境所进行的控制。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及互联网的关系如图3所示。
互联网论文范文 篇二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互联网的受众分布面十分广泛,而互联网的受众也成为网络文学的审美主体。1995年橄榄绿文学网站成立,1997年当时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平台。时至今日,天涯、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各大主要网站均有文学发表版块。2014年6月的文学网站行业排名调查显示,文学网站日均覆盖人数1336.2万人,排名第一的网络文学平台起点中文网日均覆盖人数达184万人,网民到达率达0.7%。可见网络文学审美主体分布之广泛,大众的阅读审美倾向是网络文学的审美主流,大众成为审美的主体。审美主体的大众化趋势。网络的便利性、快捷性、开放性使大众网络阅读成为阅读的主流方式。比起纸质书需要的金钱、时间、精力投入,网络文学阅读具有相对容易的获得渠道———在网站搜索即可,并且可以用随身电子工具来阅读,不需要随身携带过多书籍。这些都☆www.xuanchuanyuan.com☆在无形中降低了网络文学的阅读门槛,为网络文学提供了远超过传统文学读者规模的欣赏群体。网络文学审美主体的大众化趋势还体现在网络文学的商业价值挖掘。拥有高点击量、高下载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动漫作品,并被制作成游戏等,这都是大众阅读审美的导向结果。南派三叔的网络小说《盗墓笔记》在2005年开始连载至今,除了出版的八本纸质书销量稳居高位之外,2011年被制作成《盗墓笔记》同名网页游戏,2014年《盗墓笔记》同名手机游戏,2015年改编同名电视剧《盗墓笔记》季播剧即将上映。之所以网络文学能带动影视娱乐等各方面的商业契机,这些衍生品得以盛行,网络审美的大众基础是主要原因。随着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学审美主体的大众化趋势必将愈演愈烈。网络审美主体的年轻化趋势。网络文学的载体是各种电子设备。随着各种电子设备如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书阅读器之类的普及化,网络文学通过这些载体的传播也更加广泛化。中青年是电子产品消费的主体,同时这类人群对于网络上各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明显超过老年人,这是网络阅读受众群体年轻化的一个主要原因。特别是过早接触网络的00后一代的加入,更是拉低了网络审美主体的平均年龄,低龄化、年轻化的审美受众影响了网络文学的构成。起点中文小说网的小说年度欢迎度排名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玄幻小说、都市小说、历史小说;而女性受众较多的红袖添香小说网,排名则以都市言情小说、穿越小说、校园小说等居榜端。这些更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络小说的风靡,正是网络审美主体年轻化趋势的体现,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审美主体的年龄结构会有更大的改变。
二、审美对象的多样化
由于文本载体的不同,网络文学的作品结构与传统文学的作品结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一切使得网络文学的审美对象与传统文学相比变得多样化、差异化。首先,网络文学的作品形式由传统文学的单一文字形式发展成为多元的形式。尤其是博客、空间等发表平台的多媒体化,使得部分网络文学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文学,音频、视频、漫画的介入使得网络文学的审美对象成为众多感官参与的综合审美体。如作家韩寒就会在自己的博客设置音乐播放,阅读他的博客就变成了阅读和音乐共同欣赏的状态。其次,网络文学成为一种浅阅读,这种浅阅读导致网络文学的深度和思考性远远比不上传统阅读的深刻。浅阅读导致了网络文学的审美对象更倾向于幽默、零散、短篇以及情节的最大起伏化,平实的文字在网络文学中的受众远不如其他具备第一眼吸引力的文字。2014年卓越亚马逊书籍销售量第一的是网络作家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由张嘉佳发表在自己微博的十几篇长微博故事构成。他的短篇小说采用轻松幽默的叙述方式,多掺杂网络语言,讲述身边青年人的故事,情节和叙述都很吸引人,但整本书的思想深度远不如经典作品。这种短篇集合体的畅销,正是网络阅读模式倾向浅阅读的一个最好的示例。最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是出版不再是唯一的传播渠道,发表过程中省去了编辑审阅检查的过程,网络作者发表自由化。网络在降低阅读门槛的时候也降低了写作门槛,各种门户网站为大家提供了便利的发表平台,也带来了广大的受众群体。这种发表难度的降低一方面的确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百花齐放,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垃圾文学。国家网络管理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网络文学中的色情、暴力、违法文学的清理,净网活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是网络文学的过于自由化的弊端体现。
三、审美方式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传播呈现出速度快、范围广、影响不可控性等特点。这种传播方式对网络文学的审美方式有直接的形象,使得网络文学的审美方式互动性增强。一旦网络文学出现在网络平台,立即就被审美主体所关注,网络文学的生成和审美显示出较小的时间差,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特别是作为网络文学主要构成部分的网络小说,大多采取连载的模式,读者在每一章节后面可以进行评论,这种大众审美评论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会影响小说的情节走向及人物命运。可以说,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性之频繁和及时超越了传统文学作品,读者对于作品完成的参与度十分高。互联网时代的文学被称作快餐式文学,文学作品从创作到审美整个过程都显现出快餐文化的特点。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时间是零散的,对作品的审美也是在快速的阅读中完成的,并且这种审美会受到大众化审美的影响,在审美的独立性方面远不及传统文学。网络的高速传播使得网络文学失去了时间沉淀的机会,作者急于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在创作过程中迎合观众心理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审美主体失去独立性的同时,网络文学创作的独立性也在逐步被削弱。天涯社区的“莲蓬鬼话”专栏是许多悬疑文学作品的摇篮,风靡一时的《诛仙》《鬼吹灯》《谋杀官员》等作品都是最初在“莲蓬鬼话”进行发表和连载的。在网络论坛这种作者读者高度交流的地方,许多作者为了迎合读者审美或者刻意避开读者猜出的情节,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随时改变作品发展方向。连载式网络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的全部结束再呈现的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些都是网络文学审美方式的互动性和即时性造成的。
四、审美思维的网络化
互联网论文范文 篇三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科技期刊正在尽力借助各种网络传播形式等新的载体形态,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提升知识信息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报目前的信息传播模式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上第一本科技期刊诞生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第一份高校学报《利济学堂报》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5世纪以后,人们传播和交流知识信息的主要媒介是书籍,然而,用书籍交流存在实时性、互动性等方面的缺陷。17世纪之后,信函交流成为人们传播新思想和新发现等信息的热门手段和主导传播方式,同时以此来确立知识发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到了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形成印刷商、书商、出版商等职业化的信息传播者,科技期刊赖以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条件日渐成熟。到18世纪末,科技期刊开始向行业化、学科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到19世纪,专业性科技期刊几乎遍及所有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20世纪以来,科技期刊(高校学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期刊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期刊的种类以每50年增加9倍的速率发展,使科技期刊逐渐演化为科学交流的一种主要的知识信息媒体。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模型概况及结构
(一)通用的信息传播模型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奠基人香农(Shannon)提出了信息传播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型高度概括了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无论是人人、人机、人物、物物之间的通信都适用于该模型,因此该模型也适用于物联网的信息传播过程分析。无论是什么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都应该包含四大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
同时,⑴信息传同时,⑴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共享活动。信息可以同时为许多个个体拥有,这是信息的共享性特征。信息在经过传播之后,对受传者来说,增加了所接收到的信息,而传播者并不因为该信息为受传者所获取,自己就失去这一信息,而是与受传者同时拥有这一信息。⑵信息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活动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只要有信息传播活动出现,就必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发生的。信息传播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成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还会创造新的社会关系。⑶信息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传播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进行的,传播者总是由于某种目的向受传者传播信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之后也总是要考虑所接收的信息与自己的关系:接受、部分接受还是不接受,而这一点正是传播者迫切需要知道的。⑷传、受双方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信息传播实现的前提。信息传播必须以符号为中介才能实现,而符号的含义必须是传、受双方“共通”的。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的是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的意义拥有相同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对于信息传播过程,一些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各有优劣的传播模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分析,提出“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另外,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以及卢因的“守门人”模式等等,对于信息传播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同时也有一定的理论缺陷。本文主要依据Shannon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高校学报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型
根据高校学报对知识信息的编辑加工处理和出版发行过程,对照香农的通用信息传播模型,具体分析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可以得到:传播内容(即信源)包括论文全部的创新性内容及其相关信息(如参考文献等);传播者应该包括论文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印刷者;传播媒介包括:纸质期刊和发行渠道等;受传者包括:审读专家、一般读者等。由此分析可以得到高校学报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型如图2。
1.信源:知识信息。这种知识信息是客观实在的,知识产品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这种知识信息由问题、事实、假设和理论等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每一种知识信息都有自己的内核,或表现为一种逻辑结构,它们在变换中是不变的,但是内核的具体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高校学报要传输的知识信息包括:传承科学理论,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传播工程技术,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的知识集合及文献信息。
2.编码:信源的编码涉及论文作者、编辑加工、专家审稿及印刷出版等多个方面的方法、技术和规范,编码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源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其中论文作者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和相互的交流研讨决定并给出知识信息,因此其在高校学报传播模式中居于重要地位;编辑部包括编辑加工和专家审稿,其主要责任在于把作者提供的初始文稿信息进一步选择、处理、分析、加工、完形等,保证知识信息的质量和提高知识信息的强度,以求达到知识信息出版发行的目的。
3.信道:纸质媒介或网络传输,其主要功能是将作者和编辑部处理转化过的信息符号,依照适应性和媒介性原则进行有效的技术处理和编辑(诸如划版、标注、排版、校对、改版等),使之进一步具体化、畅通化和对应化,并最终通过完整化的期刊文章的文字转换(由手稿转换成印刷符号)。而这其中只是将学报作为知识信息传播的一个通道。
4.译码:对传输的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接收分析,主要涉及读者或读者群等。通常,读者意味着高校学报传播功能价值和功能意义的直接承接者、呈现者和评价者。
5.信宿:对信息传输的结果、效果进行评估,读者经过理解和分析得出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知识信息熵的大小。信息熵是反映论文价值高低的量度和读者对论文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学报信息传播体系结构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可简单定义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具体包含两层涵义: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第二,物联网用户终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物品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可以说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各类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特定的协议,把各种物品与互联网实现连接,进行信息处理、传递和交换,以实现物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一种网络。为了实现物联网的功能目标,其中的“物”应该具备:(1)要有唯一的身份标识码;(2)要有存储功能;(3)要有被感知的数据接口;(4)要有处理数据的能力(CPU);(5)要有数据传输通道(含协议)。否则,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学报信息传播系统,其中的“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知识源的真实性、科学性相关的所有“物”,如:实验地点、实验设备、实验数据的原始记录,还有分析检测的、实验验证的相关信息、论文作者的背景信息等等;二是与信息受众相关的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电视和其它阅读设备等等。这样可以构建一个宏观与微观、定性和定量地分析高校学报承载知识信息、编辑加工和专家审稿的水平、信息传输效率等功能的物联网系统(具体如图3),同时又可以很好地了解论文作者的创新过程,增大受众的信息量,又可以方便验证论文数据的真伪,防止实验结论造假。该体系结构模型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在感知层实现知识信息的可追溯性和验证性,在网络层实现知识传播的实时性和传播信息受众的广泛性,在应用层实现多媒体手段的知识信息获取和高校学报的综合评估认证。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对各种科学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感知和实验数据的汇集,以及对这些设备唯一身份的编码标识,对论文作者研究背景数据库的建立和作者知识背景的溯源分析;还有高校学报知识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关于知识逻辑的云计算模型分析等等。无论怎样,这些关键技术的逐步解决,对于高校学报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提高高校学报的协作效率和资源共享程度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互联网论文范文 篇四
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正式提出了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互联网以它惊人的发展速度,对传统三大传媒报刊、广播、电视构成了极大威胁。1998年初,美合众国际社CEO杰姆·亚当斯在一系列会议上断言,互联网将在五年内吞没传统媒体。这些变化引起业内人士高度重视。
作为电视人而言,现在重要的似乎不在于揣摩自己的前途,重要的应该是改造自我、创造自己的前途,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去占领互联网,让互联网为电视服务,成为电视的扩展和延伸,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不断扩大自己在所有新传播领域中的影响。
二、正视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
俗话说"知此知彼"。电视要想保持在传媒中的地位,必须要对互联网和自身的特性有个正确认识。然后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展。
1、互联网传播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电视传播的本质是视听信号与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电视节目在时间流程中播出,并与固定的时间相对应。如果失去了这一关系,那么作为电视节目基本支持的栏目将不复存在,以时间为标志的电视的运作机制也将消失。当你收看一个电视节目时,总有许许多多的人同时也在收看这个节目,这种"一点"电视台对"多点"观众的方式和特点,决定了信息的发送者对信息的接受者具有毋庸置疑的操纵力量,传媒能决定观众接受什么信息和什么时间接受。观众与电视亦体现出同步性,即接收信息的时间和消费信息的时间是同步的。即电视节目是"时不待我"的,错过了节目的播出时间观众就看不到这个节目,在此,消费者是被动的。而互联网在信息传输模式上恰好与广播电视相反,体现出异步性,即通常以存储信息的方式来接收信息,然后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来消费、利用这些信息,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主动索取信息,消费者也就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覆盖范围上,由于技术的原因,电视的传播受到很大限制。很多电视台只能在某个很小的地域内才能被观众收到,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方台。即使上星电视台,也只能覆盖全国。而互联网是全球性传播,从计算机那小小的监视器屏幕能随时获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
2、互联网的传播具有形态多样、自由和交互的特性
互联网的传播形态多样,它可以图文并茂,也可以加入声音,还可以进行网上直播。互联网的传播很自由,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记者,创作自己的新闻作品,随后敲一敲键盘便将其发往全世界。互联网最具代表性的特性就是互动性,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形式,这些加强了与观众的双向交流沟通。
互联网发展虽然迅猛、势头很强,但杰姆·亚当斯断言互联网将在五年内吞没传统媒体,在中国,一个拥有12亿人口却仅有210万网民的国家要理解传统媒体五年内被击败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这210万网民的分布极不均衡。限制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价格昂贵普及程度低。
在我国,一台普通的家用电脑的价格也在5000元以上,而一台彩色电视机的价格档次低的1000元左右,档次好一点的在3000元左右。电视可以说已经在中国普及了。而电脑还远远没有普及。
2、网络传输受带宽制约
有限的带宽使声音及影像传输仍有秒差、停格、断讯等接收不良的效果,视频信号解析度也远达不到电视播出水平等。另一方面,令人沮丧的响应速度,也降低了网络服务的深度与丰富性,而低像素的显示器使读者的阅读速度比正常速度要慢25%。
3、上网价格仍然偏贵
国家电信部门虽然把上网价格一降再降,但是就目前的上网价格仍然很贵。要超出收看电视的所付的费用好几倍。4、网上信息的真实性较低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任何信息。这种高度的"自由",让人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有时人们的这种怀疑是很有必要的。
互联网在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普及,这只是暂时的,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第四媒体出现,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统领媒体世界,它的兴起无疑会给广播电视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为广播电视利用其强大功能以另一种形态发展提供条件。近年来,全球广播电视机构纷纷上"网"已显示出二者结合传播的新态势。
三、电视台进军互联网的优势
目前互联网比起传统传播业来说,才刚起步,发育还不健全,拥有接收者还不多,在社会上的影响还不广泛,但发展速度极快。可以预料,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在未来的信息传播中将发挥巨大作用,电视应及早参与互联网的建设,在互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利用网络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它的优势主要在于:
1.正确的舆论导向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在我国目前还处在群龙无首,混乱无序的状态,没有主导、没有主流,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随时任何信息。这种高度的"自由",正面的意义是给信息者带来方便,但是它同时也给虚假的信息甚至低级趣味的和邪恶的东西带来了方便。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尽快介入互联网,并以大媒体的诸多优势抢占制高点,成为网上的主力军,以利于端正导向,强化正确舆论的力量。
2.增强信息的价值含量
在互联网上信息,要求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收集和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含量,即信息中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电视台网站的信息符合了这一要求。上网的主要内容是电视节目,而电视节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并且经过严格筛选后才播出,因此面广、价值高。电视是高投入高产出,节目生产量大,由于版面、频道时段有限,日积月累造成大量节目资源积压,远未产生应有效果,互联网将提供充分展现其价值的机会,这些信息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横空出世,给互联网信息传播世界增添亮丽色彩。
3.人才资源
作为新闻宣传媒体、,电视已有几十年的历程,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事业显赫,特别是在近一二十年,如日冲天,为社会各界所仰视,为广大求职者所青睐。因此,在其机构中云集了一批英才,可以说是目前拥有最多资讯处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地方,这种人才一旦在互联网传播中发生作用,势必成为互联网传播的主干力量。
4.雄厚的资金支持
互联网站的建立和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不是一般单位所能承受了得的,而电视台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在目前的企业和传统媒体中,电视的创收能力最强。
5.电视品牌的无形资产
从宏观上看,电视在实施舆论监督、扬善抑恶、传播信息、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深受观众欢迎,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从微观上看,电视台有自己的名牌栏目,这些栏目收视高,品牌效应十分明显,上网后,由于品牌无形资产的作用,它将原有市场带进了网,通过网络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6.技术设备
由于设备更新快,现逐步采用的数字设备可与互联网直接接通,技术上实现统一,为电视上网带来极大便利条件。电视网站将来最为突出的是视频点播,信息速度是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电视视听兼容优势还将进一步得到发挥。
四、电视如何进军互联网
电视行业要想进入互联网并立足,从目前形式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电视与网络相互取长补短。
广电媒体的优势是音频、视频传播,其信息的采集、制作、播出等在实现数字化后,进入互联网是轻而易举之事。因此,广播电视网站的一大特点便是有大量的音频、视频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而在其他网站中要做到这一点就不那么容易。所以电视网站可以开播视频播放。让用户从中除了可以获取丰富的文字、图片信息外,还可以通过播放器软件,直接调看上网的视频节目。广电媒体的优势与互联网多媒体形态的结合,可说是相得益彰。
2、取互联网之长补电视之短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可以弥补广播电视传播的许多缺点和不足,故广电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网站恰恰可以综合利用其多项功能,达到所谓"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如互动性是网络的特点之一,而手段有电子信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形式,这些都可以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比如电视台网站可以开设电子信箱,接收观众的意见、建议乃至抱怨不满,然后由相关负责人一一回答。还可以开设聊天室,让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谈心。这些形式大大拉近了电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在观众意见、呼声的参与下,对节目的提高和改进无疑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使电视节目的影响不断地得到扩大。
3、中国广播电视应双管齐下
面对21世纪全球化媒体竞争的严峻局面,中国广播电视应在两方面有大作为:①自身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并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如卫星通信、光缆通信等)使自身传播实力不断得到加强;②与第四媒体互联网为主的多种新媒体(其他如光盘等)相结合,不断扩大自己在所有新传播领域中的影响力。
中国的广播电视机构从1996年起对互联网开始有所认识,并尝试上网。在两年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势头、制作水平和影响力上目前还不及报刊社,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广电系统的中央三台中,中央电视台起步最早,1996年底就开始进行尝试,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1998年春节到来之前,中央电视台首次利用互联网对春节联欢晚会进行宣传报道。在网页设了虎年贺岁专辑,下设《春节晚会快讯》、《精彩瞬间回顾》、《98春节晚会节目单》等若干栏目。不仅可以看到文字介绍,也可以看到精彩照片,甚至在除夕(1月27日)下午2点就可以先睹晚会彩排(正式直播在当晚8点)的精彩视频片断,时间总长为23分钟。在晚会进行直播时,电视屏幕上还不时打出网址和电子信箱号,广而告之,这是中央电视台上网后的首次大动作。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著名栏目,如《东方之子》、《实话实说》、《315特别节目》等,也与国内的网络公司合作推上了互联网。
在对互联网的认识方面,倒是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台十分敏感,决心较大,行动亦十分积极。1996年12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这是国内第一个上网的广播电台。随后,广东省广播电视厅筹划建立了"岭南视听"信息网。在上海,上海广播电台、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均已建立自己的网站。其中不乏有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而创意出的新形式,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提供网络服务的"上海之窗"精心制作了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网络连环画《滑稽王小毛》。1998年6月1日,还向全球15岁以下儿童发起网上征文活动,题目为《2000年在向我们招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参与建立的《动心九时》网上专栏,每晚21点到22点进行网上直播(其余时间可以调取收听)。上海东方电视台网站是目前国内将电视新闻节目上网的唯一网站。面对如今"广播"(广大听众)变"窄播"(特定听众)的趋势,一些广播网站的服务对象也锁定在特定用户群身上,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与"中国文娱网"合办了《中国歌曲榜》,以时下受欢迎的MP3格式提供上榜的中国流行歌曲。广州两大广播电台的音响节目主持人参与制作的《中国影音世界》网站则提供CD及Hi-Fi信息及热门音乐。国内广播电视机构网站近两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由开始时与网络服务公司的合办(其网页挂在网络公司的主页上)而成为有自己独立域名的网站,显示出日益成熟和要将影响力做大的决心。中央电视台在1997年甚至重新注册了顶级域名:,代替了最初的CN下的域名:。
近两年来,虽然中国广播电视机构在互联网上已有所作为,但必须看到,我们的水平还很低。主要表现为"两少两慢两差",即信息量少、音频视频节目少;信息更换慢、调阅速度慢;服务性差、互动性差。此外,互联网是全球传播的媒体,国内媒体不论大小一旦上网就意味着面对全球用户,且不说信息内容方面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仅在文字语言方面就存在着是否使用英文或其他文种及语言问题,即使在中文方面也存在着否增加BIG5码或图形方式问题,以满足台港澳及广大海外华人调阅的要求。必须强调的是,尽管本文主要描述的是广电媒体与互联网的关系,但实际上广电媒体上网后就纳入了互联网竞争的大系统。只要上网了,任何机构、团体乃至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功能,如音频、视频固然是广电媒体的优势,但在互联网上则不是广电媒体的专利。在互联网信息的大海中,网站的诞生死亡是寻常事。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媒体,且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没有精心策划、必要的投入及日常的维护,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吸引众多的网络用户,那就会很快成为一个"死站",从而也就失去了上网的意义。目前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从信息的提供到网页的制作,某些大机构大企业的网站往往还比不过一些个人网站,就是这个道理。必须认识到在互联网上的竞争的激烈程度比广电同业间的竞争有过之无不及。
互联网论文范文 篇五
一、解读网络推手
近年来,贾君鹏事件、郭美美事件、奶茶妹妹事件等网络事件引发社会热议,它们之所以能形成强大舆论浪潮,网络推手在背后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网络推手,又名网络营销师。追溯网络推手诞生与兴起的历史,互联网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因为互联网发展大大加速了信息海量化,而网络推手的出现,又大力抬升特定事件关注度,与常规话题悄无声息湮没在信息海洋里形成鲜明对比。
从新闻传播学研究范畴来看,网络推手可视作一种新闻或话题炒作现象,常被用于商业宣传或公共关系领域,虽然部分具有公益性质,但实现盈利才是大多数网络推手的诉求。网络推手的作用机制可通过议程设置理论解释,即制造话题,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使用,对网民情绪和兴趣进行迎合与引导,形成话题传播,进而设置公众议程,引导舆论。
现如今,网络推手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呈现贬义化趋势。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新闻炒作的第一个目的,也就是最直接的目的是“引起轰动”,而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回顾近年来社会反响较大的网络炒作事件,“7·23”动车事故天价赔偿外籍游客谣言、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等,勾勒出网络推手们种种令人诟病之处:对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破坏;制造炒作话题的出发点非公益性,捆绑商业利益,为自身牟取钱财;言论另类,行为怪异甚至违背道德、伦理底线,手段近乎无所不用其极的功利性等。
二、网络推手对互联网公共空间的挑战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尤根·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定义为:“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传媒公共领域”亦由此概念延伸而来。相比较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具备信息更易获取、传播模式去中心化以及空间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媒体相较其他媒体形式,更符合传媒公共领域的要求。换言之,互联网公共空间应当是在公开、平等、理性和基于事实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全体公众开放的信息交流、观点讨论和舆论传播的空间,并且该空间内的一切行为应当以符合法律和道德底线为前提,遵守一定秩序。
(一)干扰常态舆论生成与表达
网络推手为引人眼球,不惜采取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进行炒作,不仅产生败坏互联网风气的直接影响,更是误导互联网民意表达,对网络舆论形成干扰与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推手秦志晖借“7·23”温州动车事故编造我国政府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该条谣言散布仅2个小时,转发次数即达1.2万次,此般做法挑拨民众不满情绪,抹黑政府形象。吴玫、曹乘瑜指出,网络推手运作违背了现代社会公共信息传播的几大原则:透明性、客观性、真实性、公共性。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影响大众正常地获取信息,而且对大众产生误导,触发大众负面情绪。
(二)削弱大众主流媒体影响力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兴起,近年来网络推手信息的主要渠道发生了转变。这也意味着网络推手的方式从过去将预设信息放在贴吧、论坛等公共平台,再组织水军进行跟帖、回复、转发,转变为将预设信息放在微博“大V”等网络意见领袖的话语平台上。这个细节的转变,实质上是网络推手从过去网络营销的执行者向单纯网络信息者的转变。④该转变极大增强了网络推手的自主性与传播效果,他们伙同所谓的“意见领袖”、网络水军进行数量庞大且频率密集地、评论与分享特定话题,以诱导网络舆论,使得正常的舆论生态被虚假信息、谣言搅浑,充满更多噪音。相对应地,大众媒体与主流声音的影响力被削弱,公共舆论空间的秩序受到破坏。
(三)破坏主流价值观与认知
网络推手为了最大限度抬升关注度,在选题上大做文章,不在乎法律和道德伦理的底线。比如网络推手秦志晖污蔑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编造雷锋穿毛大衣、带皮靴等生活奢侈谣言,污蔑雷锋道德楷模的形象是由国家捏造,使得网友质疑雷锋购置衣物是否使用正常收入,怀疑与抵触的情绪甚至延伸至雷锋牺牲过程。此类话题恶意歪曲事实,与主流思想和伦理道德相悖,始作俑者试图颠覆传统文化认知与主流价值观中雷锋、张海迪等历来为人们所尊崇的道德楷模形象,并将污水泼向国家形象,以哗众取宠的形式煽动民众情绪,诱导民众形成错误的认知。此般做法对公众道德观和人生观造成很大冲击,败坏社会风气。
三、应对策略
(一)加强互联网监管力度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存在很多空白点,使得杨秀宇、秦志晖等网络推手抓住“打擦边球”的可乘之机。然而互联网属于公共空间的范畴,属于法治社会管辖的范围,并不存在超越法律的特权。
自2014年以来,中央层面提出依法治网常态化,国家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包括网络诽谤、网络谣言在内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成为重点打击对象。2014年4月,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被正式宣布判刑,这是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网络管制做出相关司法解释,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首个获罪的网络造谣者。同年11月,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人也获罪判刑。这些网络谣言推手受到法律严惩的例子警醒后人,正常的信息传播、诉求与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而具有煽动性、破坏性、颠覆性的信息与传播则应当依法打击查处,也再次佐证当前互联网大环境下,国家完善并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趋势。
(二)引导网络推手行业风向
对网络推手的治理不应全盘否定,而应正确引导。微博网上打拐等举动也说明网络推手有发挥“正能量”之处。在坚守道德伦理、法制底线的前提下,鼓励网络推手在商业宣传、企业公关、社会公益等方面适当运作,发挥正面推进作用,杜绝散布虚假新闻、歪曲事实、组织网络“水军”炒作、热推或删除指定内容以非法攫取利益等违法乱纪行为。
比如2015年春节期间蹿红微信的“少放炮”事件,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的图片上站着一男一女两位年纪较大的清洁工,他们手举写着“年青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字样的卡片。后来媒体曝出该事件实为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所推,他们发动自身千人团队大力传播并号召公众传递接力。这类事件不仅向清洁工送去温暖和关怀,还起到号召公众关注公益、爱心接力的正面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转变网络推手的负面形象。
(三)倡导媒体坚守公平正义价值观
互联网论文范文 篇六
1.职业能力拓展与终身学习。互联网时代,终生从事单一职业的传统理念被彻底打破。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科技工艺层出不穷,对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牛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有效期到了你的职业生涯将很快腐烂。”无边界职业生涯颠覆了人们“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忙工作”的两段式模式,“活到老、学到老”不再停留于理念层次。为了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致停顿,专业人才要不断规划、审视、选择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变化与工作岗位的升级,要求专业人才必须不断接受再教育、再培训,只有保持自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机会寻求到更好的职业发展。为适应职业生涯的无边界变化,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常态,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继续教育正以独具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以继续教育作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教育界也致力于重新构建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从综合提高国力、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战略高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建立适应我国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时代要求的教育体制,为职业能力拓展和终身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
2.互联网时代新型的学习方式。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智能手机终端的持有量位于全球首位。国内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均在开通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就突破了1亿用户。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展了职业生涯的边界,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交往方式。信息技术在传播信息、创新形式、即时互动等方面存在天然优势,为人们提供了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E-Learning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课堂得到了无限的扩展,人们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实时地学习和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知识。学习过程的人性化能够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传统的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挑战了传统的继续教育理念,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改变着教学的内容与方式。经济发展的进程已证明,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必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继续教育的组织与运行方式。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困境
继续教育是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专业人才,实现知识技能更新、拓展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时代,客观地分析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立法乏力。继续教育的发展涉及所有社会成员。教育立法是教育优先发展的保证,我国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在促进劳动者职业技能持续发展和提高的继续教育领域,立法乏力。我国在继续教育立法方面虽然已经起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虽然对继续教育的办学做出了不少规定,但有关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尚未能够实现科学化、体系化。目前,我国还未能制定专门的继续教育法,没有系统、配套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体系,这与我国蓬勃兴起的继续教育需求相悖。
2.质量监控缺失。教育是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继续教育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继续教育质量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研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建成完整的、宏观的继续教育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在微观实施层面,继续教育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几乎是处于自由发展态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名不副实的现象,甚至以钱换证的情况偶有发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一套国家层面的、强制或半强制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3.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高校重视普通教育,轻视继续教育的现象十分多见。无论是地方普通高校还是行业部属的重点院校,都没有将继续教育的工作量作为教师的整体工作量进行要求和考核。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上,很少有教师愿意主动研究继续教育。相反,国际上许多著名的高等学校却十分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将其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就是如此。
三、互联网时代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议
1.加快法制建设,明确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法制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管理和规范国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随着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借鉴教育强国的经验,制定继续教育法规,使继续教育管理朝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是必经之路。因此,要从法律上明确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终身学习模式的主体责任,为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逐步建立以解决从业人员工学矛盾为目的的“带薪继续教育假”制度,鼓励企业与对应专业的高校形成合作联盟,定期安排员工接受教育;进一步完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统计制度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社会全体成员参加继续教育。完善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切实把继续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上,逐步建立学历文凭与技术登记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宏观制度环境。
2.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开放式运行体制。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要求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其宏观调控职能,采用适度开放的运行体制,扩大继续教育的自,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形成自主办学、政府监督、质量为本的有序竞争机制,突出继续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办学特色,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对继续教育管理所肩负的压力,又能充分调动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互联网时代的继续教育具有社会性与包容性,办学主体必须根据继续教育为业余教育的特点,建立开放式的运行体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开放,有效的管理方略包括:在入学制度方面,将传统的、竞争式、选拔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认定式的素质考核。重新界定入学考试的作用,将重点放在认定学习者现有的学习能力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结合兴趣、需求,选择适合的专业课程、学习方法与学习形式,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在学分制度方面,可以逐渐突破传统学年制中统一入学时间、统一上课时间、统一毕业时间的规定,逐步建立以学分制为主线、以选课制与指导制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继续教育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层次与类别的继续教育之间的横纵沟通与衔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3.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在满足给予学习自由度的同时,为保障继续教育质量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要结合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结合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在终身学习社会构建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继续教育评估体系,最终促进协调发展。具有约束机制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是分层设计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特点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框架;省级(直辖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充分体现对区域内继续教育发展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细化评价标准,甚至可以构建以行业分类为依据的分专业的质量标准;县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各高校的继续教育进行质量监管,通过与审批权挂钩,建立对失职者的责任追究制度。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应当建立在质量认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习成果与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确保高等继续教育体系能够与人才市场需求相互衔接,充分发挥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在推动继续教育质量稳定提高中所起的作用。
4.打造特色品牌,构建教育网络平台。坚持布局合理、突出特色、管理规范的原则,打造信息化的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基地。要在统一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快继续教育组织体系的建设。要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技能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建立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要建立网络平台的学分互认制度,为学生在合适时间、合适地点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以拓展继续教育的整体覆盖面。教育品牌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实施品牌战略是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构建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劳动者自愿进行职业转移的客观需求,在优化和整合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围绕学科优势与师资优势等独特的资源,加大力度提炼办学特色,制定自身继续教育特色发展的品牌战略。快速推动继续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最终形成符合互联网时代需要的继续教育产业。
互联网论文范文 篇七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正成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络不断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起到有效反馈信息的交互功能。科技的发展以人为本,生存信息化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向,它所带动起来的人类日益密切的联系和沟通过程中,互动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络时代教学互动所带来的变革在于其反映的是联系双方的交互作用,体现主客双方在通讯联系、沟通过程中可能的角色转换,通过一定的反馈系统,互通信息,搜集与传递数据,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因而应用于教学上的互动效果,能有效地使教师及时掌握信息,调整教学方针,因人因材施教。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全新教与学的模式,它不仅仅是借助网络硬件手段进行教学,更强调通过有效的支持软件如教学的支撑平台(SUPPORTPLATFORM)实现有效人机互动,信息互联,及时反馈的自主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与学模式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无论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观念都将具有很大冲击和挑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一幕很典型的教学情景:一个教师在讲完课后问学生们:"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但这时候全班中没人举手,实际上同学们是否确实没有任何疑惑呢,或许有同学没有想到要提的问题,或许内向的同学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对本节课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许有同学想回去看一下书才去补充有关的疑问,或许大家确实一点疑问也没有,却可能在做作业过程中才遇到,实际上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有效接收到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解程度。即使只有个别人提出问题,障于课堂四十分钟上课时间的关系,老师也只能简单地回答这些问题或留到下课再个别解答。由此可以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信息反馈,师生之间的沟通缺乏互动。
常规的教学方式造就了一代代学生们勤学苦练地认真听课并记笔记的学习模式,但却不善于也不能及时地在学习中处于疑惑的时候向教师表达,而教师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也只能使其了解到个别的情况且不能代表全体,因而教师们只能通过作业、测验或考试、复习课等常规的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否说明作业或测验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对该教学环节没有存在一点疑问?考试优秀是否就是学习优秀?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是否具创造思维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中关心的重点环节,同时学生是我们教学中的主体,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主体的能动性,改善教学环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络及其相应教与学支撑平台的出现则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互动式的网络教学则对常规的教学模式带来一系列全新的变革。
首先基于WEB并应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下的互动式教学体现为教学过程中可能的角色互换,互为主体的作用,体现为既是人机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支撑平台提供如在线多媒体课程教学、在线组题练习等人机互动的功能,让学生随时随地享受网上学习的乐趣,软件设计者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网上学习者去掌握学习进度,随时进行学习的调整。而网上讨论区、电子公告板(BBS)、聊天室等工具则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初上网的人,很多人常会到聊天室去参与讨论,而互联网上ICQ、OICQ、BBS等聊天方式大行其道的现象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深思,这是网络互动所带来的典型效果,透过网络的另一端字里行间或是语音信息中传递的是一颗跳跃的心及其活泼的思维,一个在现实中较内向的人在网上可能会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是由于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使人们的内在潜能与发散思维得以解放,若能将这种潜能与思维有效地激发并进行反馈,对教学将是一种很大的促进和提升。此外由于网络上每个人可能都不知道彼此的身份,其面对的只是计算机这样的工具,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线学习主体,人们能够且敢于畅所欲言,并在一定监督机制下真正达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故应用于教学上会使师生间有意想不到的反馈效果。媒体的不断更新、问题资源与论点内容的不断积累和众人的激烈思辩带给我们的不再是教师严厉的目光和课堂严肃的气氛,而是信息的传导和有效的信息反馈,相互提高。新一代的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角色,在参与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以教师身份进行引导与启发,对互动讨论中的讨论内容进行监督,同时可以通过改变网络ID号的方式变为学生身份,与学生开展平等而亲切的对话。教师已成为教学互动中引导者、教学秩序的有效监督者、同时又是互动讨论中的聆听者和积极参与者。大家可以就某一关注的论题进行讨论,或对某位同学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回答,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定义查找的方式查询网上相应的观点支持,学生们不仅可以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将有关的作品或论文、相关的素材资源上载到网上的教研中心,供大家参考与交流。而教师还可以利用网上教学支撑平台问题资源中心对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内容定期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反馈到教学应用上,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提高。
其次互动式的网络教学突破不同领域的界限,让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其特点在于:第一、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充分在40分钟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课外则主要通过课堂作业形式进行反馈,往往教学内容较多,不容易咨询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效果,而应用于网络上教学模式,传递的是随时随地受教育的概念,同时学生在课后作业与复习过程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反馈到网上,这样一方面可得到相关同学的在线回应,即使没有及时的在线回应,但由于问题资源长期在线积累的结果,可以在网上的问题资源中心通过关键字查询的方式找到类似的论题及其相应解答,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期搜集并分析相应问题,并作出指导,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反馈效果;第二、它突破了受教育对象的限制。透过网络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平等互动地接受教育,无论是身体健康或是身有残疾的学生们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家学习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线接受教学的人们不论年龄、种族与肤色都可通过网络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而在线学习的人数也突破了因课堂空间所局限的数量,使教学过程从教室延伸到全社会,从而有利于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三、这种互动式网络教学更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与进一步拓展,可应用于素质教育的提高上。基于上述的因素,学生在家里、在课外还可以接受网上教学,除对课堂上未能熟悉的内容可以在课外及时补充并作知识的深化外,还可以通过网上的教与学资源去进一步拓展课外知识,这要求我们建设网上教与学资源的时候注意加强课外知识与相应电子读物等素材的建设,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功能找到网上相关知识的资源网站,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其中一个典型的网上应用是佛山教育信息网组织超过二百多位教师建设的学科群资源网站,除了常规学科应试知识外,更多的是拓展知识层次,扩阔思维的电子读物式、专题式及多媒体素材供学生学习,教师备课来使用。
再次互动式的网络教学发挥人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内在潜能。去年的一天,我们在河南的开封市见到一种面团小娃娃,它是在画有娃娃表情的汽球里面放有面团,人们可以随意捏造小娃娃,让小娃娃显示出不同的造型与表情,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制作很逗,马上爱不释手,这是为什么呢?其
实它使人的自主创作意识和想象力发挥出来,其道理与魔方的风麾全球如出一辙,其实网络的好处也正是发挥了人们的自主创作与交流思想的活力,这就是互动的魅力所在。科技的发展以人为本,同时教育也应以人为本,由此我们在设计网上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激发学习兴致的教学环境。而要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我们又要重视教学环节的交互作用。常规的教育,有时使我们的很多学生是出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主体的主动理解,互联网时代下的开放教育的提出有利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求我们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育,包括进行多媒体教学、流媒体同步教学、先进的电子教鞭以及在线讨论探索式教学、在线组题实时分析等互动式的教学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广大学生乐于学、乐于问、乐于进行钻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理解所学的观点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此外基于WEB的网络教学模式下教与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互动的。基于WEB的互动教学模式有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智能引擎的应用,定期更新相关知识点的网上资源。同时网上教学支撑平台还提供教研中心的功能,能将在线讨论的问题资源集中积累,学员还可以通过教研中心的上载区上传相应知识点的有关素材,如个人作品、教案、论文、各类素材等,通过长期对某一内容的反复教学,将使网上的教学支撑平台不断积累资源素材,使资源滚动增长,教学资源不断更新,从而更有助于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学习,从网上获取所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可能针对某一个问题只能引起对方的一个回应,但应用网络上一个疑问可能会激发大家的兴趣,获得多种的回应和解决办法,这是开放式互动教育的好处。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大大激发教学的潜能,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知识,而教师更可置身其中参与讨论,同时通过教学的评价反馈系统及时反馈,让教师能接收第一手的资料,调整教学方针,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教学模式,如智能题库,可以就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并进行智能组卷,并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克服自身学习上的薄弱环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7篇移动互联网论文是来自于宣传员的论文网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