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技术,因为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之后,如果没有农业技术推广的话,那么它只能永远生存在那一纸证书中,下面的8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是由宣传员精心整理的休闲农业论文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休闲农业论文 篇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以来,我市围绕实施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地制宜,真学真干,抓好落实,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1服务城市
发展都市农业,紧紧围绕城市居民的需求做文章,使其对城市的供应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广大市民通过参与观光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不仅为广大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学习体验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还扩大了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了农村开放。
1.2延伸农业功能
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
1.3提高效益
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使农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农业经济从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全产业链发展,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农业观光休闲等业态的发展,使一产快速向与二产和三产融合发展转化,农业的综合效益大幅提高。
1.4富裕农民
规模发展的都市农业项目使农民从小片土地的生产中解放出来,纷纷参与到全产业链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农民的收入来源从原来仅靠农产品种植和畜牧养殖收入发展为农产品加工收入、经营休闲农业收入、文化产品收入以及外出务工收入等多渠道,农民的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1.5改善农村环境
通过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农村的道路交通、通讯、垃圾污水治理、商业便民设施、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等同步得到了提高,乡村成为了景观,使广大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提升。
2具体措施
2.1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洛阳市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要在确保粮食单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势利导,破解洛阳“三农”发展难题,做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并围绕都市农业区位、技术、资源、景观、经营等特点,又连续出台了鼓励扶持蔬菜发展、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带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
2.2夯实都市农业的产业基础
2.2.1稳步推进蔬菜基地建设…自2008年起,为不断满足城镇居民对蔬菜生产日益增长的需求,洛阳市政府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8和2009年,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2010年投入1…000万元,2011年投入…2…000万元,2012和2013年,分别投入1…5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的提高,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促进了我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008年前的不足4.66…万hm2,增加到目前的近6.66…万hm2,全年蔬菜总产量270余万t。
2.2.2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洛阳以牡丹种植为带动,近年来加大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力度。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总面积2.83万hm2,其中花卉苗木面积达到2…万hm2(牡丹面积0.8…万hm2、其他花卉苗木1.2…万hm2)。
2.2.3加快发展水果产业…近年来,洛阳市在财政、融资、用地、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凡是在规划范围内建设林果基地的,市财政给予每年4…500元/hm2的补助,原则上连续补贴2年,大力发展以苹果、葡萄、樱桃等为主的时令水果。截至目前,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4.38…万hm2,总产量达到7.1…亿kg,总产值15.5亿元,已建标准化水果生产园区26个。采摘水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已成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
2.2.4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洛阳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农业产业化“4332”工程(扶持培育4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30个万亩示范基地、30家重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0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扩张。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80家,农产品的加工率发展到37.6%。
2.2.5强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结合洛阳农业资源优势和都市农业发展实际,争取一批农产品获得省和国家著名商标,争创一批省级和部级名牌产品。截至目前,全市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71家,面积7.6…万hm2,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共有104个。
2.3推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洛阳市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通过开放招商,把现代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休闲观光紧密结合,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回馈条件,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
2.4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洛阳市近几年围绕都市休闲农业项目所在地和景区抓整治工作,建立健全了周巡查暗访、月讲评排序、季考核点评、年考核验收等制度,每月在媒体公开考评结果,对落后的单位实施重点管理。同时,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改善空气质量。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洛阳市农村环境整洁了、景观更美了、大气更清新了、天空也更蓝了。良好的环境与不断完善的都市农业项目为广大城乡居民度假休闲提供了优美、舒适的环境。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存在问题
洛阳市在推动“三篇文章”一起做、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规划建设水平不高、无序竞争、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功能欠缺等问题。由于受政策上的制约,尤其是在配套设施的土地使用、项目贷款融资等方面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部分都市农业项目规模较小、建设标准低、资源浪费。发展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河南省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没有出台相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奖励和补贴办法。各地在探索中对具有特色、突出发展的给予了一定的奖补,但数量少、范围小,其鼓励和引导作用十分有限。
3.2建议
3.2.1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议政府出台政策,破解都市休闲农业项目用地难题,尤其是项目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上要予以明确、给予支持。同时,建议财政列支专项资金,重点对设施型都市农业、科技型多功能都市农业、休闲体验娱乐养老型都市农业等进行扶持,保障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形成城乡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种养加,产学研,商消游”一体化的都市农业新格局。
3.2.2强化都市农业推进措施…建议加大都市农业推进、指导和宣传推介力度。
休闲农业论文 篇二
休闲农业不只是给城市居民带来放松,对于农村来说,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种新兴的产业方式给广大农民,对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相比较于休闲农业的发源地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长沙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与解决方案
3.1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3.2长沙市休闲农业整改缺陷的方案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4结语
休闲农业论文 篇三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休闲旅游将成为一种时尚,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在阐述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加快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建议,旨在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亩,不到世界水平的40%。全国农村有2.4亿农户,户均耕地不到半公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94个城里人,我们仅能养4个人。由于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农民要增收,必然导致兼业化,农村从事非农业劳力已超过50%;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开发的力度加大,人均耕地在逐渐“缩水”等等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难题。为此,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向“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三高农业转型迫在眉睫。休闲农业的出现为农业的转型指出了方向,也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其产业化发展必然提升农村区域经济竞争力,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概念
旅游产业化是指以旅游核心产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进而形成现代旅游产业的产业集群化的过程。旅游产业化是现代旅游业的基本业态,也是旅游产业化的动态发展行为,即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进军的产业进步过程。
休闲农业产业化是指以休闲农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而形成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集群化过程。即将休闲农业作为一大产业来经营,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将区域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区位、旅游文化、旅游人才、旅游管理等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形成产业竞争力。而休闲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主题,它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情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这就决定着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前提,实现食、住、行、购、娱、游协同发展。
休闲农业产业化涉及诸多复杂问题。首先,休闲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交织在一起;其次,休闲农业产业化受到区域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区位、文化环境,以及旅游人才、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无论如何,休闲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基本业态和基本趋势。其产业化标志具有多个层面:(1)市场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前提和运作方式。(2)规模化与集约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成熟标志。(3)国际化与现代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水平标志。(4)集群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竞争优势。
(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全球化,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实现连续丰收,过去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已经扭转,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供给已经进入较为充裕的阶段,表现为卖方市场;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克服“小规模、分散化”家庭经营弊端,已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实行农业战略转型是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和长远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创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是目前形势下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思路。休闲农业的兴起为农业的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发展休闲农业可将具单纯生产性功能的农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它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具有农业生产、加工、游览、休闲、科普、农技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特色餐饮、景色观光、宠物饲养及其附属用品供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为农业注入了较大的科技含量,又集观光、休闲、旅游、科教于一身,因此可获得较高的效益。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带薪休假天数的增多等促进了社会消费结构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人们对休闲文化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而作为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休闲农业旅游自然而然的成为都市人们休闲的首选。据统计,到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5.77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3.9%,全国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且每年有114天的法定节假日,这为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对于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农业休闲旅游,其产业化发展必定提升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但由于受利益的刺激,全国各地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纷纷上马,造成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等严重现象。为此,加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是实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举措,必然带来农业产业形态的更新。
二、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服务业的功能。休闲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经济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达农业形态,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休闲农业是农业和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其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产业化必然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农业休闲旅游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互动性,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不仅可以将农村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乡镇工业)作为新的旅游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休闲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等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在江西省也同样存在,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极大破坏,为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运而生。其中所提出的发展生态经济,正是使我省摆脱目前经济发展模式困境的最好途径。江西省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建设生态江西的理念,倡导经济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所谓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其强调的是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发展中达到动态平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支撑点,并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综合考虑,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是把生态建设与开发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途径。江西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及自然资源,为江西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休闲农业提倡农业生态化,将科技含量极高的农业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之中,切实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生产效率。而随着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为农产品开拓了全新的销售渠道。婺源的有机绿茶,近几年畅销欧美,仅2006年一年年产达5000吨,销售收入达1.08亿元,茶农和有茶的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大的提高,提高了他的积极性,让他尝到了农业休闲旅游带来的甜头,促进茶叶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还有以往农民家中留着自吃的干蕨、干笋、干辣椒等等今年也销售旺盛,自家养的农家猪、农家鸡、鸭都是游客所爱吃的,游客也愿意出高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也跟着提高了,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为生态江西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思想保障。
(三)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其一,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旅游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务形式体现的,它要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多方面需求,它需要有“一条龙”的行业与之配套服务,除了直接促进农业发展之外,还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饮食、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业直接就业者与间接就业者的比例为1:5,提供就业机会多。
其二,休闲农业的开发,扩大了农业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休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部分农产品运销层次多的问题,避免经销商的中间盘剥,同时农民也可从提供休闲服务中获取合理报酬,增加收入。
其三,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交流与沟通,将城市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市乡村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因此,农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产量的提高,产品质量的上升,休闲农业旅游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当地经济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农业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江西省宜春市现已建立休闲农庄近2000家,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近亿元,吸纳就业人员突破1万人。
(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
休闲农业的产业化有利于培育江西省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促进江西省“名优特产品”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农业市场组织发育的产业环境,提高江西省农业产业市场组织化程度,培育农业市场组织竞争力。其次,休闲农业的产业化通过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江西省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发展资金、人才和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江西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农业生产要素产出率,增强江西农业的竞争优势。
三、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可行性分析
江西省是个农业大省,传统种植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沉淀,农业产业化经营较早,休闲文化的发展较其他发达省份落后,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但是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的农业大省,其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历届政府也特别注重农业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自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任务以来,江西省的农业旅游业也迅速发展,到目前为至江西省休闲农业旅游业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旅游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良好,休闲农业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2007年国家旅游局“城乡和谐游”的提出,这是江西省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机遇。
(一)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1.江西省旅游经济在节节攀升,为休闲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9.73万人次,同比增长33.38%。其中接待外国人18.41万人次,同比增长35.06%;香港同胞16.08万人次,同比增长40.95%;澳门同胞5.77万人次,同比增长40.97%;台湾同胞9.47万人次,同比增长16.15%。旅游创汇13960.75万美元,同比增长34.3%。接待国内旅游者6000.23万人次,同比增长18.6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旅游总收入390.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15%。
2.旅游设施明显改善,为休闲农业产业化硬件保障。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至2005年底,南昌昌北机场已开通境内外航线38条,赣州、景德镇、井冈山机场增开了至旅游热点城市航班;纵横江西的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增开了十多趟江西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80公里,省会南昌至各设区市和所有出省主通道全部实现了高速化,连接公路干线与旅游景区的10条旅游景区公路基本建成,极大改善了江西旅游可进入的条件。同时,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新增上档次的旅游汽车近千辆,新增旅游星级饭店139家,分别比“九•五”期末翻了三番和增加了98.58%;上档次的旅游餐馆、购物及娱乐场所不断涌现。
3.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省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由“九•五”前期每年2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仅2005年招商签约资金达135亿元,实际引资52.53亿元。大投资带来大变化,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井冈山、婺源已成为特色鲜明、游客云集的旅游热点;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仙女湖等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条件明显改善;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萍乡、瑞金等城市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旅游景点不断涌现,旅游功能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先后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为我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对外形象窗口。同时,国家先后安排我省旅游国债和旅游专项资金达2.6亿元,促进和加快了我省一批重要景区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全省开发的古村落已达40多个,涌现了婺源古村、乐安流坑、青原渼陂、安义古村群等一批通过旅游开发加快发展的乡村,婺源江湾、星子温泉、宜春温汤、浮梁瑶里等一批通过旅游开发改变了面貌的乡镇。
5.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化提供客源基础。休闲农业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随着江西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再加上人口集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出现,让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厌倦长期城市生活,经常到城市周边乡村去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和纯朴的民风。据有关部门调查,南昌市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区去生活,50%的人有去郊游的愿望。这种休闲模式,不但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让更多民众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据不完全统计,每天前来九江县体验“三农”乐趣的游客不下2000人,目前全县已建成餐饮、住宿各类休闲农庄100多家,年户均收入超过3万元。
(二)江西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休闲农业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江西省的休闲农业更晚于其他沿海发达城市。虽然目前省内各地的休闲景点也在迅速增加之中,但毕竟经验不足,难免会出现: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布局不够合理;农业区游乐项目单一,游客难以尽兴;在经营方式、促销力度、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不足等等问题,制约着江西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从总体上看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现为:(1)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低水平层次上。(2)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布局较分散,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3)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还不够完善、不规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还不强。(4)人才、技术、资金等仍是制约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5)目前开发的休闲农业产品单一。
四、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化发展促进江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自十六大五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任务以来,农业的转型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休闲农业旅游的出现,既解决了农业的转型问题,同时也拓展了生态旅游新内涵。然而,休闲农业旅游要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产业化这条路。江西旅游的产业化发展的不足,既体现在发展理念上的自然自发状态,也体现为旅游六大要素的分割,发展业态层次较低。为此,休闲农业的产业化过程中,必须结合江西省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加快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取合理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加大产业规模
休闲农业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开发,它的发展必须包含并兼顾农业、环境、生态、环保、教育、经济、社会、旅游、医疗、文化的意蕴,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道。产业规模影响着区域竞争力。江西省休闲农业旅游的产业化健康发展一方面取决于产业规模,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产业化组织模式。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受到农业及旅游业产业化程度的影响,同时,产业化组织模式也同样影响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国内外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其产业经营的具体形式上有所差异,但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休闲农业企业(中介组织)”,而基础是“农户”,其实质是“农户”通过休闲农业企业(中介组织)把自己与市场连接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产品价值链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
但是,旅游经营是一个产业链,链条中的稳定交易实际上是寻求组织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其实质是经济的专业化即为游客提供系列化和连续化的旅游服务。为此,江西省休闲农业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要充分考虑休闲农业产业化与旅游资源分布的关系、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与旅游经济发展总量的关系。由于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地区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旅游产业化水平及潜力有所不同,由此所采取的产业化发展政策和组织制度也应有所不同。如:产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应偏重于旅游企业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对策,而水平低的地区则要注意鼓励个体、私营、股份制、公司制等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对旅游业的参与。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应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特点,采取政府主导型、市场(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资源开发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不同形式。
(二)注重特色,开发深度旅游
休闲农业走产业化发展这条路子,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休闲农业的竞争力。虽然江西省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开发的深度不足。一些走马观花式的农业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为,它不但不能达到消除疲劳、缓解身心压力的功能,反而增加游人旅游后的疲惫,因而,深度旅游、定点度假成为新的旅游方式,健康、有机、养生为诉求的休闲游憩活动成为诸多游者的选择。
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应遵循奇趣性、参与性、多功能性、地方特色,形成项目开发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江西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各地的农业特色各异,休闲农业的产业化需将当地的农业特色、农业文化为主要旅游资源,加大农业旅游业的集约程度,注重深度旅游的开发,充分利用江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开发乡村观光休闲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乡村文化互动游等系列产品,展示江西独具魅力的古村名镇和乡村风情,重点培育稻乡、渔乡、茶乡、酒乡、竹乡、桔乡、莲乡、橙乡、候鸟之乡、温泉之乡、傩舞之乡、毛笔之乡、夏布之乡、砚台之乡、羽绒之乡、烟花之乡、花卉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色旅游村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一批“农家乐”旅游产品和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参与性强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各种节庆活动、时令季节,如梅花节、桃花节、荔枝节、枇杷节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活动。如樟树市可以中药的种植文化、中药的鉴赏文化、中药的膳食文化为主要特色而组织的各色产业链,进而形成以中药为旅游资源的农业休闲旅游产业集群;而那些依傍名山大川的地区其休闲农业产业化则要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另外,休闲农业旅游也可以将农业休闲与探险、科考、科教等旅游形式结合在一起开发更深层次的旅游形式。如大连市根据当地农业特色建成世界最大的、面积340亩的“勇者之旅”玉米迷宫,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为此,江西省的休闲农业产业化必须在提升农业旅游的档次的基础,形成休闲农业旅游的“一县一特”和“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农家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协调管理
休闲农业产业化,不仅要有资源上的前提、体制及机制上的条件,更要有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促进旅游产业化的有效手段;完备的体制环境是旅游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科学的运行机制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保障。为此,政府应加大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政府要重视加强对农业休闲区的规划与指导,把休闲农业规划区的建设视为社会公益事业,投入资金建设硬环境,并配以优良的软环境条件。
2.地方政府对进入农业行业的企业可以适当实行土地、税费等政策优惠,鼓励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3.政府(农业局、旅游局)对农业产业,特别是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农业生产基地、加工基地进行总体规划,引导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
4.政府除鼓励“公司+农户”模式外,还需要组织农民培训,以便指导农业生产基地、加工基地,观光农业园、休闲农业园的建设。
5.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激活农村宅基地资源。根据农民意愿,在满足农民居住自用的基础上,引导将多余的产权房入股参与建设集中的、规模型产权式农业旅游住宿设施,开展农业旅游经营活动。
6.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农业旅游。本地农户可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兴办休闲农业旅游,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
7.积极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各种开发主体,鼓励农户自主开发“农家乐”等旅游产品,支持农业企业兴办现代农业园区旅游项目。政府、企业等多方联手建设集聚型农业旅游基地。
8.制定《江西省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法规,成立或指定专门的机构或个人进行专业指导和管理,形成规范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主导农业旅游景区点建设,农业旅游的管理和服务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规范。
9.建立农业旅游安全机制。加强对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安全防范、食品卫生等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紧密依靠社会公共安全系统,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加强维修和保养,建立起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农业旅游安全体系,确保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安全。
(四)建立休闲农业培训体系,加大旅游农民的培训力度
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则是这个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的因子。休闲农业培训体系主要包括政府相关公务人员培训系统、产业经营单位人员培训系统、社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系统。其培训对象涉及相关产业链方方面面的从业人员如生态农业技术人员、旅游规划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等。其中,旅游农民的素质是制约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农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据统计,中国2001年共有农村劳动力4.8亿人,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1.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另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平均每万名农业从业人员中,只有6.6名农业科技人员。由于不懂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掌握不了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多数农民仍然采用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浅层次的传统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种植和养殖项目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表现得力不从心,使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相对下降。所以在加强旅游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民的科技素养。这样才能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也应把培养培训农业旅游人才的工作纳入全省农业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享受相关优惠,基本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旅游开发管理人员队伍和导游服务人员队伍,促进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亚非,刘国忱,高敬华。我国旅游产业化的条件与素质分析[J].旅游学刊,1999(6):64.
[2]唐智勇。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J].宏观经济管理,2003(9):51-52.
[3]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4]段兆瓣.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03(3):25-27.
[5]王龙峰,樊喜军.休闲农业,促进经济发展[J].扶贫在线,2003(7):39-40.
[6]陶开宇.郊区休闲经济大有作为[J].经济沙龙,2003(7):20-21.
[7]郑健雄.休闲农业的产业分析[A].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8]NancyGMcGehee,-TourismEntrepreneurship[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4,43(2):161-170.
[9]GrahamBusby,SamanthaRendle.TheTransitionfromTourismonFarmstoFarm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00,21:635-642.
[10]李同升,马庆斌.观光农业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以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2,21(2).
[11]俞万源,陈义彬。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24(2):53-57.
[12]袁定明。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6(9):53-56.
[13]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66-71.[14]吴加志。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437-440.
休闲农业论文 篇四
[关键词] 休闲农业 海峡西岸经济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特征
休闲观光农业概念国内至今尚未有统一定义,综合学者研究,我们认为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合理利用和配置农村自然、地理、社会和生态资源,以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科技化、市场化、企业化为经营手段,以吸引城乡居民进行乡村休闲消费为目的,以发挥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综合功能为宗旨,实现农业和农村文化、教育、旅游服务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因此,可以看出,多功能性是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产业特性,休闲观光农业除了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基本功能外,还兼备经济、 社会、生态、生活、文化、教育、休闲、健身、娱乐、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休闲观光农业还具有另外2个重要产业特性:(1)具有服务业的商品特性,即休闲观光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的商品特性[1]。也就是说,休闲观光农业可以提供新服务、创造社会新价值。(2)农业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产品属性明显增强,它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发展补偿机制,以发挥最佳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同时,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与社会各个部门或产业联系更加密切,具有关联产业多、产业链长等许多特点,需要多部门配合。分析休闲观光农业诸多功能特性,有利于重新认识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 休闲观光农业原理和发展意义
马克思休闲论、现代休闲经济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发展理论等是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2.1 马克思休闲论是现代休闲理论的基石,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符合马克思休闲理论思想
马克思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生存状态追求的目标。马克思还认为,发展生产力是增加自由时间的根本途径。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观光场所,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和综合经营效益,发展生产力,因此,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符合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重要思想。
2.2 休闲经济理论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休闲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休闲可以创造价值、产生经济,休闲经济理论的核心是休闲与经济密不可分,休闲可以产生服务、创造价值,形成并产生经济。这里,休闲经济是指由休闲产业活动所衍生出的休闲需求、休闲消费、休闲产品、休闲服务等汇集成的经济,统称之为休闲经济。正是由于休闲产业“再创造性”,使得休闲变成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式。休闲不仅可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休闲消费活动还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降低贫富梯度等。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等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形态,它可以提供休闲、创造价值、产生经济。
2.3 体验农业理论从人们的体验需求发展角度说明体验产生经济的必然性
如果说马克思休闲论和休闲经济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话,那么体验经济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就可以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体验经济的概念在1940年代已经萌芽,20世纪后叶以来,体验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Norris(1941)提出[2],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在于物品所附加的服务,物品本身并非促成消费的关键。Alderson(1957)认为,顾客所注重的价值是在于消费体验。Toffler(1970)在《未来的冲击》[4]一书中提出,差异多元化的消费体验是未来重要的消费趋势。Abbott(1995)认为,人们真正渴望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满意从体验产品中获得想要的感觉。台湾农业转型的成功经验是发展体验农业,研究表明,目前,台湾几乎100%的休闲农场都主要设有各种各样的农业体验项目和内容。因此,体验农业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之一。
2.4 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理论从农业功能需求变化角度说明休闲观光农业产生的必然性
20世纪中后期,农业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较早地出现在1999年日本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中,当时,为了保护其“稻米文化”,日本政府认为,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农业的地位,放弃农业以换取经济总量的增长,可能给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此后,韩国及欧盟一些国家相继支持这一论断,并加入这一集团。之后,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相继出现在联合国的文献决议之中,如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由于农业对保护遗产、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保护地面景观与环境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认识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从而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制定21世纪农业发展战略,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体验经济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3 休闲观光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系
3.1 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新时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符合新时期中央农村工作的主题思想
进入21世纪,中央在农村发展上先后提出了三大主题:(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三大主题都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条大思路,更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当前,全国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新时期,福建省新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及省委提出的建设有海峡西岸区域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要求,力争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这一目标。休闲农业正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2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具体行动,可以有效促进“三农”结合、“三产”结合和“三生”农业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休闲观光农业,它以满足人们对休闲、体验和回归自然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以整合联合农村要素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重要抓手 ,以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党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重点包括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些都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新思路。
关注 “三农”、协调“三产”、 发展“三生”农业,是21世纪我国及世界各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以促进“三农”结合,即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实现了“三农”相结合;可以促进“三产”结合,即实现农村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合,把农业同旅游服务业、商业、农村体育、文化等产业有效结合起来;可以促进“三生”结合,即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和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发展三方面进行结合。实践证明,休闲观光农业是促进“三农”、连接“三产”、带动“三生”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三农”、“三产”、“三生”农业有效结合也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思想。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重要形式,是整合联合农村资源和要素的重要抓手 。
3.3 休闲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休闲观光农业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休闲在促进未来社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发展过程中,将产生更重要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将来社会里,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为个性化服务,休闲教育、休闲健康、休闲娱乐将为休闲产业发展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休闲经济也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新的价值取向。著名的美国休闲学专家杰弗瑞•戈比教授认为,在稍后的几年里,美国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目前,美国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一位的经济活动产业。未来学家预测,到2015年美国的休闲产业收入将占GDP的一半份额。到2030年,全世界80%以上人员将视休闲旅游为生活的必需品,而乡村休闲则更具广阔的市场。
随着未来社会进入休闲经济时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休闲观光农业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体现。休闲观光农业由农业经济时代的提品,到工业经济时代的提供商品,再到信息经济时代的提供服务,以及到休闲经济时代的享受产品与服务,其表现出来的附加值也最高。
3.4 休闲观光农业是多功能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的内涵、特性决定了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现代大农业的概念,它包涵现代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产业业态。休闲观光农业又是一个大产业概念,它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并融入农业生态、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休闲、体验、服务等经营思想和内涵。与传统农业产业相比,休闲观光农业更加注重农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合,更加重视拓展农业的生态和社会生活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更加重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管理等要素资源的作用,更加强调农业企业化、市场化、科技化、体验化和服务化等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与传统农业相比,它的市场目标和功能定位更加明确,是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变化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可以极大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最大地发挥农业生产、生态和社会综合服务功能。2007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1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重点包括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因此,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3.5 休闲观光农业内涵丰富、形态多样、产业链长,它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并表现出强劲的产业带动发展能力
休闲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农业的功能和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活动已被认为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形式。在我国,各式各样的农村休闲需求、消费、产品和服务不断发展完善,休闲观光农渔场、森林人家、水乡渔村、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普园区等发展迅速,不少地区已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它不仅带动新兴产业及其产业链发展,还可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发展现代多功能休闲观光农业已经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新机遇。据笔者调查统计,2007年福建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直接旅游收入3亿多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10亿多元,直接吸纳劳动就业1000人以上,间接解决劳动就业数万人。乡村旅游成为我省旅游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6年,全省旅游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增加产值5亿多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20亿元以上,涌现了一批乡村旅游的典型,其中三都澳海上渔排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天福茶博院、龙佳生态温泉农庄、福清天生林艺园、武夷山星村镇和泰宁县水际村等是全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典型。三都澳海上渔排已经发展成为闽东旅游的主要品牌之一,目前,三都澳海上渔排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旅游收入达2000多万元,成为蕉城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龙头项目。泰宁水际村122户、501个人口、236个劳动力,2006年有2/3的户数和4/5的劳动力专业从事休闲旅游业,全村旅游固定资产总投入达到3000多万元,旅游年总收入达650万元,旅游人均年纯收入达8000元,是1983年的21.6倍,5户年纯收入超10万元,46户建有别墅式庭院。昔日省定贫困村,今日变成福建省闻名的旅游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
4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构建海峡经济区一体化乡村休闲产业
4.1 有利于促进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对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海峡两岸之间,特别是闽台之间,由于农业和农村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层次也不同,促进产业对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早,水平高,产业发展迅速。根据段兆麟、郑健雄统计,2005年台湾地区休闲农场 1102 家,民宿1466 家(类似成都“农家乐”形式),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个,观光果园385场,教育农园141 场,市民农园 66处,森林游乐区17处。然而,近年来,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也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压力,表现在产业发展过热、休闲企业规模偏小、国际化项目不多,项目单一、经营效益下降等问题。福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虽然起步晚、水平低,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具备了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发展条件。目前,两岸农业合作已由单纯投资种、养、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拓展到投资观光休闲农业领域,不少台商已经开始投资休闲观光农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落地福州的台资观光休闲项目注册资本达1500万美元,利用台资达700万美元,台资投资开发福建休闲观光农业已经表现出强劲的产业发展带动能力。
4.2 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构建海峡经济区一体化的乡村休闲产业体系
福建自然及农业生态环境优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一是资源环境优势。与台湾一样,福建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气候、人文、农村民俗文化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二是区位优势。闽台之间一水之隔,有紧密的地缘、血缘、文缘、俗缘、情缘、神缘关系,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优势区域地理条件;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南邻珠江三角洲,北临长江三角洲,西是华中、西北、西南的主要出海通道之一,海峡西岸正处在中国东南部最主要的海内外旅游交通“十字路口”。三是产业对接优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真可谓全台各地“遍地开花型”。但由于其空间有限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海峡东岸(台湾)的乡村休闲产业急需拓展发展空间。
资源相似性、互补性是促进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合作的基础;促进产业合作、打造共同市场,形成大产业、大品牌、大产品,合理配置两岸休闲农业技术、人员、资金、土地等资源,加快发展两岸乡村休闲产业,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区域产业经济竞争能力完全是可行的。
休闲农业论文 篇五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多功能农业,并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有效模式。本文论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对田东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作出分析,认为发展休闲农业是田东县旅游业突破的根本选择,最后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业农业结构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再次强调休闲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多功能农业,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有效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即将进入休闲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休闲农业是适应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要的一种现代农业,同时又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因此说休闲产业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大。
l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兴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遭受城市环境恶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下,要求返璞归真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如游憩、美化、经济价值、社会、教育、医疗、土地综合利用,舒缓其他风景区拥挤等。王浩(2003)总结为:其一,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效性,拓展旅游业广度和内涵,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扩大农业的经营范围,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其二,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高与自身经济效益低的矛盾。其三,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其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其五,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解决消除城乡差别,缓解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一体化的矛盾。其六,发展休闲农业将充分利用都市边缘农地,这除了有农业生产的功能作用外,还能对城市的合理发展起控制作用,防止城市无限制膨胀,或为未来都市的发展留出预备地。此外,发展休闲农业还能够促进农村的环保建设。
总之,正在兴起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农业无论是其科技含量还是田园风光,都有着比常规农业更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优势。休闲农业牵涉面广、关联性强,它可以带动与农业、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但本身也受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交通、建设、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的制约。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产业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其他相关产业的优化发展。
2田东县发展休闲农业的的可行性分析
田东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百色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右江河谷中心地带。田东是8O.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明发祥地,是宋朝时期内陆通向大理国一带茶马古道要塞。是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右江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壮族“嘹歌”的发源地,又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糖料基地县、中国芒果之乡、全国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1.81亿元,增长10.5%;财政收入5.0418亿元,增长25.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829亿元,增长25%;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15亿元,增长2.1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34.4:44.7:20.9调整为30.76:45.2:24.1。总体上,田东县的第一产业的增长缓慢,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各级比较详见表1。
2.1有利因素分析。
2.1.1区位优势。田东县位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走廊的中心地带,东接平果,南与德保、天等毗邻,西连田阳,北靠巴马,是西南出海大通道重要的交通枢纽。从田东县城至南宁机场、百色(田阳)机场分别为190km和23km。
2.1.2交通条件优势。陆路东西向有南昆铁路、324国道和今年刚通车的南昆高速公路;南北有田东至靖西二级公路、田东至巴马三级油路、田东至天等三级油路和在建的平至江城=.级油路,田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开通县城过境公路,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右江河水运J:溯百色,下经南宁、梧州可直达广州、香港,200t的机动船常年通航。百色水利枢纽r程完工后,船舶通航可提升至1000t。田东县城距辖地百色市69km,离首府南宁市168km,有铁路和高速公路连通,处于南宁市“两小时旅游经济罔”内。
2.1.3资源优势。H东县农业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甘蔗、芒果、香蕉、香米、蔬菜、油茶、竹子、速生桉、板粟、畜牧水产等十大农业基地,打造了香米、香油、香蕉、香芒、香猪、香鸭、香酒、香料等“八香”品牌。尤其是近年来,田东县大力狠抓芒果改良,倾力打造“日东芒果”品牌,将芒果种植作为振兴田东农村经济、加快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特色农业来抓。目前,该县芒果产业已形成规模,芒果的商品率和优品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田东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有横山古寨、龙潭灵湖、棋盘滩、龙须河;人文旅游资源有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红军村和檀河古人类遗址等。
2.2存在的问题。
2.2.1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目前,日j东县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式运营的只有横山古寨、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等少数景点,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几近空自。与百色市其他县域旅游业发展状况相比,H]东旅游项日丁F发力度远远不够,至今未形成比较完备的景区(点),连享有美誉的“中罔芒果之乡”也没打造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和项日。
2.2.2旅游形象未能建立。2005年田东制定了《田东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红色圣地,生态家同”的旅游形象,主打宜传口号“东,打响百色起义的第一枪;田东,嘹歌之乡,莲花世界。rH东,红色摇篮”;2006年通过Hj东县人民政府I舣]等平台向礼会征求旅游主题口号,征集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近几年来田东县打造“芒果正宗,源出田东”的品牌,特别是通过举办芒果节,进一步提升了田东一一“中国芒果之乡”的知名度。由于多种原因,田东县对外进行旅游形象宣传的载体主要是芒果节,旅游宣传不系统且范围狭窄,目标市场不明确,旅游形象的市场认知度还很低,具体详见表2。
2.2.3观念认知欠缺。当前,田东县下一致坚持业化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田东县工业化进程,努力把田东县建成广西业大县。此举势必影响对第一产业和第产业的关注度,进而影响这两种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根据表1对比田东县与南宁市、全区的三次产业比例,可以看虽然田东的第一产业(农业)所占比例高,但人均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后两者,第三产业(旅游业)则更为落后,说明纯粹的农业对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需要寻找其他突破口。农民本身由于自身整体素质的问题,对休闲农业的认知几乎为零,难于形成产业的拓展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田东县发展休闲农业利弊因素兼有,特别是相对于百色市其他旅游发达的县域(如靖西、乐业、那坡等),田东县的旅游资源品位低且处于“旅游资源非优区”。一般而论,旅游休闲度假对资源的依赖度相对要小一些,所以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生态条件和市场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和节事活动等参与体验性项目成为田东旅游产品体系的骨架,着力打造城市(如南宁、百色右江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完全可以实现田东县旅游业的突破。因此,当前随着人们休闲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下,在出东县发展休闲农业是可行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2_3田东县休闲农业开发对策。根据国内外休闲农业开发成功的案例以及相应的理论,田东县休闲农业的开发应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1)提高对服务业的认识,确立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一个目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都是遵循着从以一产为主,向以二产、j产为主的格局演变。我国提出,~IJ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发展服务业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力的现实选择。从税收情况来看,同样数量的税收,若是第二产业税收,留给地方的不足四成;若是服务业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则在一半以上0。对于县域经济体,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增加足重要日标,所以,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应该确立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
(2)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以农为本,树辽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休闲农业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r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
因此,政府要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休闲农业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基于休闲农业的社会功能,需要政府给予适当和必要的支持,引导休闲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除了少数以生态、教育和保留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外,休闲农业要建立在市场运行的基础上。它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但是,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服务于休闲农业的公共项目。例如,村、镇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需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此外,政府还可以在贷款、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例如,政府给予贴息信贷,帮助农民改善居住和卫生条件;帮助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在旅游服务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素质。事实证明,只要政府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休闲农业,并采取多元化融资的经营模式,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就会不断壮大。反之,休闲农业则会停滞不前。
(4)“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做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田东的资源,做好田东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休闲农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对田东县休闲农业资源的判断,笔者认为横山古寨、棋盘滩、龙潭灵湖、万桂芒果场和目坡果场是田东重点休闲农业资源地;三是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以使田东县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5)确定目标市场,加大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虽然近几年田东县以芒果节来宣传“芒果之乡”,但总体上外界的认知度很低。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笔者认为田东县的旅游目标市场近中期应该定为南宁市和百色市的市区人口;根据休闲农业相对的季节性,可以通过南国早报、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等媒体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促销不同的旅游主题(芒果、“嘹歌”等)。宣传促销要全盘考虑,统一规划和实施,稳步地提高田东县知名度。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篇六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点;发展前景;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政府对休闲农业重视的程度也越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近几年来,在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发展的资源及市场潜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促使城乡差距缩小;引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其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些已经成为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休闲农业的系统研究,找出一个突破传统农业,使当下现有的农业设施和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条农村发展新道路,并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于休闲农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产业经营,对这一产业形式和领域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纵观国内外近十几年对休闲农业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关休闲农业的专著非常少,国内多数关于休闲农业的论文,还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区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后基本经验的简单化总结这一层面上,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对休闲农业进行论述的论文很少。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政府加强引导,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提高对这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进行系统性的认识,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的,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新型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并能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新引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门朝阳产业。
2、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旅游作为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也要注重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相互衔接,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建设水平低、单体规模小且无序发展的现象,政府要以休闲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和产业状况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区域、开发功能和开发时序,优化发展布局,突出经营主体和特色,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符合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的农业旅游项目,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进而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环境。
3、突出特色,探索创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地方特色,是地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点。所谓的特色是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吸引潜在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重要渠道。正如成都“五朵金花”发展整个过程,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人文底蕴,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自身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做成“一步是景、步步是景”的休闲旅游产品。
4、加大投入,建立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完善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可以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总体上来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工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景区仍处于开发程度低,服务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景区发展。
5、注重旅游宣传,塑造地方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是无形的,它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也是休闲农业景区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之一,即通过举办花博会、首届乡村旅游节等形式,方便游客了解休闲景区的位置和活动项目,形成自有的品牌。坚持品牌宣传战略,通过多渠道、多种媒体、多种宣传方式推广,树立旅游品牌。
6、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各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对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等。
五、结束语
休闲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11
休闲农业论文 篇七
论文关键词:旅游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企业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农村,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台湾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科学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蔡光宇。风景旅游生命力研究与应用——以菊花岛风景旅游区规划生命力分析评价为例[J].华中建筑,2004(5).
2、李轶轮。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组织[D].同济大学,2005.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篇八
关键词: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9-03
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新区“三区”建设的叠加推进,中牟进入了 “三化”协调发展的黄金期。“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出路又在哪里,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目前全球共有50万以上人口城市961个,其中中国就占到了236个,城市化率达47%。”城市高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膨胀、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空气污浊、竞争激烈等随之而来的问题。深受“城市病”之苦的人们迫切想要回到大自然怀抱,返璞归真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在逐渐增多。目前,中国居民除了享有每周的双休日,还有“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日,每年都有较多但时间较短的休息日,这就意味着近郊旅游将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首选。
中牟是一座历史悠久、民风纯朴、生态秀丽的中原新城,西距省会郑州市25公里,东距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24公里,属于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半小时经济圈”。县城北距连霍高速11公里,南距郑州国际机场28公里,京珠高速、郑州绕城高速、机场高速在县域西南部交汇,交通十分顺畅便捷,中牟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有充足的客源。
中牟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拥有西瓜、大蒜、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县南林果牧、县中瓜蒜菜、县北水面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标准化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相继形成规模效应。先后被评为部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园艺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县、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县、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县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农业“十强县”之一。
中牟主动把握假日经济全面升温的大好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以雁鸣湖森林公园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开发建设为龙头,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产业。雁鸣湖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森林公园、四牟园、官渡古战场、潘安故里等景区串点成线,初步奠定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基础。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成为市民的“菜篮子”;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成为优良生态环境的所在地三大功能需求,围绕产业聚集区建设,抓好农业专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做专、做大、做强。着力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其总体思路主要是:打造“两区一城一滩五大产业”,力争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保开园,三年成示范”。“两区”是:在连霍高速以北,规划建设180平方公里的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渔业、花卉、蔬菜等产业,打造以赏花品花、垂钓休闲、采摘体验为主的各类园区;在郑民高速以南,规划建设450平方公里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高档花卉、优质林果等产业。为加快进度,在每个核心区内率先启动1个5平方公里的先导区,辐射带动示范区产业快速发展。“一城”是: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总规划占地5300亩,计划总投资90亿元,建成中原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城。“一滩”是:黄河滩区生态再造、产业转型工程。 “五大产业”是:蔬菜、花卉、渔业、林果、畜牧。
二、中牟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等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1.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旅游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按照统一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目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林木、果树、花卉以及加工等产业,有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形成三产联动[1],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与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相比较,其经济效益能够提高数十倍。
2.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旅游观光农业属于服务性很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度假村、饭店、商店、游乐场等部门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比如厨师、售货员、安保人员、维修人员等,可优先在周边区域农民中招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从而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3.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可向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参与农家文化娱乐、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农民生活等服务,使人们在休闲的同时,能享受到农村的田园风光,感受丰富的农业资源,享受农业生产的乐趣,体察农家特有娱乐活动的风情。因此,可以将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接受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乡村文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能带动周边农村交通、通信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人文生态环境。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民可以学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并能受到大量外地游客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城市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现代观念和生活习惯辐射到农村,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互动,推动乡村文明发展。
三、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合理规划。高品位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有高标准规划。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和郑州新区规划相结合,和城市“菜篮子”工程相结合,和新型城镇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地方政府要出台政策,搭建平台,统筹安排,打造产业。可以用打造第二、三产业的理念去打造农业,把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成生产基地、示范基地、教育基地、旅游基地、加工基地和科技基地。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必须根据示范园的资源、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立足中牟,立足沿黄生态湿地和灌区资源,中牟旅游观光农业要发展多样功能的示范园区,强化优质果品、精品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生产,彰显地方特色,建立生态功能完善且稳定、生态效益理想的示范园生态系统,建设集农业生产、生态会议、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高效农业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
2.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为服务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多方筹资,保障投入。在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要以政府投资引领撬动企业投资,县财政每年预算投入不低于1亿元,连续投入5年,支持示范区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金融资本投资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支农惠农项目资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向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还要做好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
3.建立开发多种旅游观光农业形式。旅游观光农业集观赏、品尝、娱乐、采果、劳作、农技学习、乡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特色农产品选购等为一体。在众多旅游观光农业形式中,要特别强调:其一,在众多的功能中,具有地域独特品质的农产品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发展特色物产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元素。一种名闻遐迩的农产品,就是一张地方的金质名片。其二,涉及农业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农业旅游开发的关键内容。农业人文景观类型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特殊农田、茶园、牧场、自然保护区、特色村寨等,都将成为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4]。
4.培育龙头企业,创立旅游品牌。要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招引食品加工业、外向型加工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企业,着重招引部级农业龙头企业;要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密切联系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化经营形式[5]。同时,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有品牌意识,要引导企业创立旅游品牌。品牌是高质量、美形象的代名词,当旅游地、企业或产品成为知名品牌,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者就会乐意反复消费及不断宣传,使名牌实力进一步巩固,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旅游风光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5.大力引进培养旅游观光农业专门人才。旅游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主体,主要包括旅游院校、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行业组织等,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6]。要以旅游院校及科研机构为基础、企业及行业为主导、政府宏观规划指导、社会力量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提振教育信心,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其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整合资源、推动合作与对话方面的优势,为国内外旅游院校及旅游企业间进行人才培养与教育合作牵线搭桥,指导和推动旅游高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并为其提供相关便利和保障。
其二,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内容和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共同进行课题攻关,以项目和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旅游学科为依托,既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院校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又鼓励企业接收师生顶岗轮岗实践和实训,实现优势联合。学校与研究单位也要在研究资源上实现优势共享,如教师或研究人员互聘或兼职,书籍和网络数据互借,从而达到人力、教育、信息多种资源共享。
其三,农业旅游企业应根据员工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特点,通过开展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绩效考评、职位调动和提升等方式,将每个人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用其所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企业员工的培训,为其创造更多进修机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竞争力。另外,应鼓励旅游企业进行相应岗位证书开发,积极探索岗位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薪酬制度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其四,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根据中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应在坚持以自主培养开发为主,培养和使用好本土人才的同时,重视引进海外人才。既要加大旅游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请进来”,也要努力搭建桥梁,大步“走出去”。
6.从游客需求出发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7]。
其一,选择旅游商品开发作为突破口。乡村旅游者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对乡村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往往情有独钟,很乐意购买一些价格比市内便宜又新鲜的农副产品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带回家。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对当地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纪念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力求上规模,上档次,为旅游者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商品,来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市场需求。
其二,采用旅游与果园、菜园、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向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粮食、蔬菜、家禽,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吸引游客进行餐饮消费。
其三,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生态环境、乡间小道、节气农事、喜庆民俗、果木花卉、种植养殖、四季时鲜、采摘收获、农民画、传统手工艺、土特产制作等皆可为资源素材,形成四季型全年候的产品,产业链链接的要素越多,时间越长,收益也就越多,对农村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1] 张德纯。休闲农业与农产品地理标识[C].2012第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北京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论文集,2012:82.
[2] 张天柱。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3.
[3] 杨庆燕。观光农业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 尹泽生。农业旅游规划中的人文景观类型[C].2012第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北京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论文集,2012:89.
[5] 廖强辉。兴宁市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317.
[6] 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上面这8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就是宣传员为您整理的休闲农业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